诗四首归田园居使 至塞上课件_第1页
诗四首归田园居使 至塞上课件_第2页
诗四首归田园居使 至塞上课件_第3页
诗四首归田园居使 至塞上课件_第4页
诗四首归田园居使 至塞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1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名句的意蕴,学习鉴赏名句。

2归园田居陶渊明3456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三仕三隐“不为五斗米折腰”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7陶渊明(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东晋浔阳柴桑人(江西九江),出身仕宦家庭。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8

自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定走上了归田的道路,他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死时63岁。

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9归园田居

(东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huìhècháng10重点字词荒秽(huì):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沾(zhān):沾湿。但使:只要让。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11《归园田居》问题研讨“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2问题研讨点析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答: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1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早上起来。荒秽:丛生的杂草。

前1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

,“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

图”。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

,反而

。扛着锄头。带月:顶着月亮。荷锄:艰辛月下归耕不以为苦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名句:14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_____句点明主旨。

不愿与世俗官场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末15《归园田居》写作特色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16小结:

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满足的遁世思想。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又很含蓄。17《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18《归园田居》五首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19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

D20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B返回21使至塞上王维222324《使至塞上》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是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摘自苏轼《东坡志林》)

25《使至塞上》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延。在赴边途中作此诗。26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7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找出诗中叙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出运用比喻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出描写边塞战士紧张生活,表现他们为国戍边战斗精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从诗人所写之景中品出了什么情感?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8征蓬出汉塞29归雁入胡天303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32品味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33写作特色《使至塞上》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观的塞外景色。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返回34

使至塞上

——诗画结合、情景交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宏阔之境

情景交融单车、征蓬、大漠、孤烟——孤寂之情35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36渡荆门送别李白3738《渡荆门送别》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并且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39《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4041《渡荆门送别》写了何景何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诗人乘舟顺流而下,刚出三峡,两岸山渐次消失,长江进入广阔的平野时开阔境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映在江水里的云彩和月亮的美丽形象。“飞”“结”是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生动而优美的画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水送我至万里之外,情意何长!诗人借“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抒发了他热爱和思念故乡的强烈感情。42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4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44“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平野:平原。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4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46解句: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生结海楼——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的美丽景象。这句说,云气簇拥而来,像那海面上楼台倒影一样的清新美妙。4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4849《渡荆门送别》亮点探究诗人选取日、月、江、天这样的瑰丽意象,显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自然贴切。50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你觉得呢?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它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51解题: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是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特别着力地写平原上的浩荡长江。最后两句归结到送别的意思,同时也赞美了长江的可爱。思考:这首诗是作者告别故乡还是为朋友送别?52《渡荆门送别》主题分析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53诗歌赏析的方法:1、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2、音乐美——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烁集中而形象的语言。54这首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55登岳阳楼宋·陈与义56《登岳阳楼(其一)》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

57《登岳阳楼》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58“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59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地理位置,却加入厚重的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