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鹳雀楼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它属于第四单元的第1篇课文《古诗两首》。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都是围绕家乡这一主题展开的,所选的
4
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理解古诗有一定难度,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古诗的熟读成诵方面,而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于本课,他们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
2.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一、图片导入,认识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去祖国的大江南北游玩一番,看看各地的美景,我们先来到这儿参观。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汤汤流向大海。诗人不禁感叹,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同学们你们能从图上找个更好的观测点吗?
2.简介:鹳雀楼。
师:这座楼就是鹳雀楼。读一遍。(生读)大家注意观察鹳雀这两个字形上什么相同之处?(都有隹,一种短尾巴鸟)这座楼上经常会有鹳雀在楼台上停歇休息,因此这座楼得名叫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紧邻黄河,我们大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生)《登鹳雀楼》。这节课我们到鹳雀楼去旅行。
3.板书课题。认识课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单元主题入手,用足教材,观察插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中。
二、学习生字,读准古诗
1.师:课题上四个字我们都认识了,接下来,我们走进这首诗。先听范读,同学们边听边找出诗中生字宝宝。
2.然后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准生字字音。
3.指名2人读,师评价。(这位同学能够读准字音,还有谁愿意读读?)
4.师:现在,我们来一起合作读。注意,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准生字,记清字形。(指名一人领读)
5.
师:读准了古诗里面的生字,现在这些生字走出了古诗,你们还认识吗?(开火车读)
6.学习生字
(1)学习“楼”
A、读音拼读
B、书空笔画,观察在田字格中的占格
C、指导书写要点:左窄右宽,右上“米”的横短,右下“女”的横要长,托住上面的部分。
D、学生在课本中描红书写。指名板演,师纠正指导。
E、识记。引导怎么记字形,结构,部首,组词,造句。
(2)学习“依”四字。
学法同上,指名当小老师教读。
依:左窄右宽,横宜长,竖提在竖中线,捺要舒展。自学“尽、黄、层”引导书写要点:
尽:“尺”撇捺舒展,两点在左下格。
黄:第二横最长,上宽中窄,下面的撇点舒展支撑。
层:“尸”撇要舒展,“云”的第一横在横中线上。
7.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这么快就认识了生字,现在我们可以无障碍、更好地朗读古诗了。
设计意图:运用自读、指名读、巩固字词复沓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认识课文生字,读通古诗,潜移默化中落实识字教学任务。同时,二年级写字教学是重点,依照一看二范三描四写的原则,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再进行书写。同时,关注学生的双姿,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读出韵律,整体感知
1.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现在根据老师帮你划分出来的节奏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能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师:现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师带读)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指名读。
3.感受快节奏的韵律(可拍手打节奏读)
4.自主发挥多种古诗读法。
师:同学们,除了可以拍手读,还可以怎么读古诗?(跺脚打节奏读)你们知道古人读古诗有着什么样的动作?(摇头晃脑)
古诗除了可以读,还可以唱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第一遍
我们洗耳恭听……
第二遍
轻唱,但是唱的时候我们要关注到古诗。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要教师范读为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读出古诗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四、读出画面,理解诗句
(一)1.古诗韵律美,画面也美。一句诗就是一个画面,读诗句,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出示:白日依山尽,
齐读
师:读到这句诗同学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师板书
“白日”“山”)
2.理解词语:
仔细看看这太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啊?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太阳紧紧的挨着群山,课文中把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为?(白日)
3.引导体会“依、尽”用词的贴切
师:太阳是慢慢地、慢慢地挨着群山往下落,所以”依“字要读得再慢一些。
突出重点词语读:白日依—山—尽
退潮式朗读。白日依山尽,依山尽
依山尽
5.感受黄河气势画面。
现在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可以用那些词来形容?师:同学们看见了黄河水浩浩荡荡向大海奔流,王之涣也看见了,写下了诗句:黄河入海流,你能读出这种壮观的景象吗?(板书黄河)
师生评价读:
生:黄河入海流。师:黄河水真是滔滔不绝啊!
生:黄河入海流。师:这一景象真是壮观呀!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读,感受这种壮观的画面美。
6.涨潮式朗读:黄河入海流。入海流
入海流
7.理解句子。这两句诗写的是傍晚的太阳靠着中条山落下去了,滔滔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二)此时此刻,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他满足于眼前的美景吗?他还想干什么呢?我们一起读诗句。齐读:欲穷千里目
1.理解词语:师:“欲”字在这里是想要,“穷”是穷尽全部,“千里目”看到千里之外,我们知道了诗人想要什么?
师:想要看到更远处的景物。
2.理解句子。那么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要怎样呀?
师:对,站得高看得远,想要看得更远,就要更上一层楼。(板书:站得高
看得远)
师:你们有没有登高望远的经历?(指名说)
3.男女生二部交替读。
4、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最后两句诗(齐读),也是因为它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名句,它不光运用在登楼上,还可以用在学习上、工作上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
设计意图:借助了多媒体资源,利用各种直观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体会诗歌的含义。
五、熟读成诵,感悟意境
1.描述情景读:(配乐)
师: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他看见: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登高望远是件多么愉快的事,他想: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引导背诵。
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诗因楼出,楼因诗名。让我们牢牢记住这首广为流传的古诗吧!我们一起摇头晃脑的背一背。(起)
设计意图:背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背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诗歌意思意境的理解。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六、总结古诗,情理寓人
(1)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由远望“白日”到俯瞰“黄河”。一轮红日伴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把上下、远近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板书:所见)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地获取成就。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板书:所思)
(2)希望同学们明白这个人生哲理,不断学习,积极向上,做一个高瞻远瞩,胸襟博大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复述本课内容,进一步体会古诗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感悟积极向上,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并寓理寓人,鼓励学生。
板书设计:
登
鹳
雀
楼
白日
山
黄河
所见
站得高
看得远
所思
教学反思: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要通过朗读,不断体会。我采用了三读:
一读生字。先让学生自由读,接着听范读,找出生字再多读几遍。运用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认识课文生字,读通古诗,潜移默化中落实识字教学任务。同时,二年级写字教学是重点,依照一看二范三描四写的原则,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再进行书写。
二读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读出古诗的停顿和抑扬顿挫。采用拍手读、跺脚读、摇头晃脑读以及古诗唱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
三读画面。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
“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看ppt图片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无人机租赁服务平台的用户需求与满意度调查报告
- 房屋拆除工程防护方案(3篇)
- 农业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2025年提升策略及案例分析报告
- 东莞亮化工程方案(3篇)
- 安全教育常培训课件
- 安全教育工作培训课件
- 安全教育家长培训课件
- 农业品牌建设2025年资金申请流程与注意事项报告
- 辽宁国企面试题库及答案
- 乐亭二中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大学试题(宗教学)-道教文化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
- 万里一线牵课件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中医面诊升级版
- 消化内科入科培训
- 四川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office培训教程》课件
- 心内科常用药物王芳
-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小学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公开课课件(内嵌音频视频)
- 部编(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每课练习题(全册)
- 电信云网工程师-云网融合(客户IT上云)备考试题库(集团网大版)
- 《新媒体导论》(第二版)课件全套 -第1-9章 理解新媒体:多重属性的复合-新媒体文化:流动的亚文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