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说新语》两则《世说新语》两则1作者作品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作者作品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2咏雪咏雪3柳絮xùyìyùn谢道韫无奕fù

谢太傅zhòu

雪骤chānǐ

差可拟读准字音柳絮xùyìyùn谢道韫无奕fù谢太傅zhòu雪骤chā4

本文的古今异义字词语古义今义儿女文义因风起家中的子侄辈子女诗文文章意思凭借因为本文的古今异义字词语古义今义儿女文义因风起家中的子女诗文5感知课文自主学习用原文字词填空,感知课文。1.故事发生的时间:2.发生的地点:3.参与的人物有:4.主要事件是: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兄子、兄女讲论文义感知课文自主学习用原文字词填空,感知课文。寒雪日内集谢太傅、6“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自主探究讲授新课“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7你怎样理解“公大笑乐”?(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你怎样理解“公大笑乐”?8“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更喜欢哪一个?

前者雪的颜色和形态跟盐相似后者雪的飘飞和柳絮的飘飞情状接近比较赏析“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更喜欢哪一个?前9用柳絮比喻的妙处柳絮因风起飞扬之态轻盈之雅文学之韵形神韵用柳絮比喻的妙处柳絮因风起飞扬之态轻盈之雅文学之韵形10你从《咏雪》这个故事中感受到谢家怎样的特点?拓展延伸意在文外这种思想自由的风气源于社会风气的相对自由。你从《咏雪》这个故事中感受到谢家怎样的特点?拓展延伸意在文外11《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12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zāi相委而去非人哉友人惭qī读准字音shěfǒucánwěi与友期行zāi相委而去qī读准字音shěfǒucánwěi13文言文知识积累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古:

今:2.太丘舍去古:

今:3.下车引之古:

今:4.元方入门不顾古:

今:约定去,离开日期前去,前往拉引用回头看照顾或顾客文言文知识积累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古今异义14词类活用:陈太丘与友期

约定(动词)日期(名词)名词活用作动词文言文知识积累词类活用:陈太丘与友期约定(动词)日期(名词)名词活用作动词15补出课文中的省略部分。例如:期日中,过中(友)不至补出课文中的省略部分。例如:期日中,过中(友)不至1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友于元方家君君家君人君君阅读课文,补充省略部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友于元方家君君家17问题研究: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其他敬称和谦称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③④⑥⑦⑨谦词有①②⑤⑧

问题研究: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18课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您的父亲(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我的父亲谦词,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课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尊君在不君与192、分析人物形象朋友期日中,日中不至:言而无信,不守信用非人哉……:缺乏教养,语言粗鲁下车引之:知错就改元方批评对方不守信用批评对方没有礼貌懂礼识义、性格直率启示:①说话要注意礼貌;②别人犯了错,也不能得礼不饶人,允许别人改正错误。2、分析人物形象朋友期日中,日中不至:言而无信,不守信用非人20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失礼:元方年仅七岁,不能对他求全责备。对一个无信且对子骂父的人应该断然拒绝。(2)失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原谅知错能改的人,表现了一个人的涵养。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失礼:元21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也赞扬元方的聪敏。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2211.《论语》十二章

11.《论语》十二章23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24《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25《论语》关于《论语》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知识链接“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论语》关于《论语》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2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论语》影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27论语

传三省逾矩

箪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诲人不倦

曲肱

笃志

哉dàihuì

juàn

dǔzāilúnyuèyùnwǎng“悦”的古字,愉快gōng生字音形xǐngchuányúdānhào

论语

传三省28词语积累词语积累29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高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通假字不亦说乎30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31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32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33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天天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34词类活用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词类活用传不习乎35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当、做替了解懂得一词多义为:当、做替了解懂得36一词多义

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转折顺承并列它的他人一词多义而转折顺承并列它的他人37特殊句式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特殊句式省略句:38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4)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7)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8)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39学习小结学习小结40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学习方法:41

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学习态度:42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修身做人43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迷失了自我。

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摈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生甲:颜44【答案】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4.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答案】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45诫子书诸葛亮告诫劝勉书信诫子书诸葛亮告诫书信46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后世称诸葛武侯。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作家作品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47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三顾茅庐、草船借48写作背景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写作背景《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八49夫()

淡泊()

淫慢()

遂()

穷庐()险躁()fú●给下列生字注音dànbóyínsuìlúzào●●●●●●夫()淡泊()fú●给下列50

重点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摒除杂念干扰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重点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51

重点句子翻译。(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重点句子翻译。(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52

重点句子翻译。(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怠忽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重点句子翻译。(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53

问题探究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问题探究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要54

问题探究2.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①“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结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②“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种屏除杂念和千扰,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鹜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所为。问题探究2.怎样理解文中的“静”?①“静”是修身养德55

问题探究3.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问题探究3.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56

问题探究4.《诫子书》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问题探究4.《诫子书》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575.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作者认为“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问题探究5.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问题探究58

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问题探究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59阐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阐发“静”的价值论证立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养德要求、途径诫子书谆谆告诫修身治学先正后反——“静”与学、才、志的关系反面说明——“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反面论述——惜时勤学,奉献于社会阐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阐发“静”的价值论证立论:静以修6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

狼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狼61新知讲解知作者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叫做《聊斋志异》。新知讲解知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62《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代表了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63新知讲解知内容

《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号,“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离奇的故事。《聊斋志异》不仅是“孤愤之书”,艺术成就也很高,它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新知讲解知内容《聊斋志异》中的“聊斋64新知讲解记拼音大窘

zhuì弛担chíjiǒng奔倚yǐ缀行bì瞑míng苫蔽苫蔽Shàn眈眈dān新知讲解记拼音大窘zhuì弛担chíjiǒng奔倚yǐ缀65新知讲解记拼音毙

xiá黠xiábì寐mèi暇kāo哉zāi尻隧suì顷刻qǐng新知讲解记拼音毙xiá黠xiábì寐mèi暇kāo哉zā66(一)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仅)(二)一词多义1.止:止有剩骨仅,只一狼得骨止

停止2.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

敌人积累文言词语(一)通假字积累文言词语673.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前面的狼不敢前

上前4.意:目似瞑,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5.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6.以:投以骨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3.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前面的68(三)古今异义词1.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3.止增笑耳

古义:罢了;今义:耳朵。(三)古今异义词69(四)词类活用1.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2.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3.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打洞4.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四)词类活用70(五)文言句式1.省略句(1)投以骨(2)顾野有麦场(3)一狼洞其中2.倒装句投以骨3.被动句而顷刻两毙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即“投之以骨”。省略了主语“屠”,即“屠顾野有麦场”。“洞”后省略了介词“于”,即“一狼洞于其中”。译为: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以骨投。(五)文言句式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即“投之以骨”71全文共五段,概括每段情节。遇惧御杀理清故事情节屠户__狼__狼__狼_狼作者

__狼议拓展提高明文意全文共五段,概括每段情节。遇惧御杀理清故事情节屠户_72

阅读第一段段分析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起因:一屠晚归,两狼缀行四要素:小结:屠户遇狼。是故事的开端拓展提高明文意阅读第一段段分析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时间:73第2段分析“惧”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采取的措施?有何效果?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屠户又怎么办的?效果呢?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的狡诈特性狼的贪婪特性屠户惧狼。屠户的退让并未令狼满足——狡诈贪婪的狼。拓展提高明文意第2段分析“惧”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途中两狼,缀行甚远74第3段分析屠户“大窘”的原因“顾”和“奔倚”的结果怎样?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小结:屠户御狼。屠户与狼相拼,抛开幻想——凶残的狼。紧急,害怕,恐慌恐前后受其敌临危不乱,果断拓展提高明文意第3段分析屠户“大窘”的原因“顾”和“奔倚”的结果怎样?狼不75笫4段分析屠户为何“暴起”?一狼去,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转视”二字引出了什么内容?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狡诈狡诈机警,勇敢小心,谨慎小结:杀狼。屠户果断杀狼,小心谨慎——狡诈的狼。拓展提高明文意笫4段分析屠户为何“暴起”?一狼去,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76分析第五段:

作者议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本段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答:1、议论。2、作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拓展提高明文意分析第五段:本段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答:1、议论。拓771、“两狼”的计谋:2、前狼假寐的姿势:3、

前狼假寐的神态:4、前狼假寐的目的:5、后狼径去的目的::一狼径去,其一犬...,久之,...意暇甚。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盖以诱敌意将隧入以攻其后6、

总结狼的特点:黠:狡猾请用原文语句回答:7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拓展提高明文意一狼径去,其一犬...,久之,...意暇甚。其一犬坐于前目似781机智:(1)“投之”,“复投之”:

缓兵之计,拖延时间。(2)“又数刀毙之”:行事谨慎。(3)“亦毙之”:除恶务尽,不留后患。

2果断:“屠暴起”:果断出击。

3勇敢:“以刀劈狼首”,“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人物形象分析:屠户本文体裁是什么?

小说拓展提高明文意1机智:人物形象分析:屠户本文体裁是什么?79人物形象分析:狼狼的“黠”(狡猾)表现在哪些地方?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得无厌一狼去,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诱惑敌方,前后夹击拓展提高明文意人物形象分析:狼狼的“黠”(狡猾)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80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写作手法?托物寓意常用于寓言里3本文主题:拓展提高明文意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81屠夫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狼贪婪凶狠狡猾阴险你觉得狼的本性如何?屠户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依据(用文中原句)课堂作业屠有勇有谋狼贪婪你觉得狼的本性如何?屠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课堂82关于狼的成语,你知道多少?狼心狗肺、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狈为奸、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狈不堪、狼烟四起、声名狼藉、豺狼野心、如狼似虎、与狼共舞拓展提高明文意关于狼的成语,你知道多少?狼心狗肺、狼子野心、引狼入室拓展提832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1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读意思,说成语3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4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课堂作业明文意2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1比喻把坏84狼烟四起6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7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明文意5四处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课堂作业狼烟四起6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785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86《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87自学检测(一)看谁读得好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溉汲(gài

jí)杞(qǐ)人

躇(chú)步

跐(cǐ)蹈

舍(shì)然

中(zhòng)伤

星宿(xiù)自学检测(一)看谁读得好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溉汲88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意思是他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等。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意思是8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寓言也似看出,需要多角度地解读。读了《穿井得一人》,你悟到了哪些道理呢?(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切忌道听途说。(3)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寓言也似看出,需要多角90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91

《穿井得人》幽默风趣。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

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本文的写作手法。《穿井得人》幽默风趣。本文的写作手法。92杞人忧天《列子》杞人忧天《列子》93《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94读准字音记拼音杞人wú

躇chúqǐ中伤zhòng亡所qǐn舍然shì废寝崩坠zhuì跐蹈cǐ读准字音记拼音杞人wú躇chúqǐ中伤zhòng亡所q951.杞人“忧”什么?

“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忧”天会塌,地会陷。(天地崩坠)

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后来经过别人的开导,他才安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

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96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不科学:日月星辰都是天体,都是物质,不是光,如果真掉下来肯定会伤害人类。地壳也是在运动的,地震、火山爆发就是实例。)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寓意: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比喻义: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97

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杞人的形象?示例一: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文中的杞人是一个毫无根据地瞎担心、患得患失、胸无大志的人。示例二:他是一个敢于怀疑、勤于思考探究的人。他仰望星空,却思接千载;他脚踏实地,而视通万里。他敢于怀疑、勤于探究,却被嘲笑为“庸人自扰”,这是不公正的。示例三:他是一个居安思危、有超前意识的人。面对浩渺未知的宇宙,杞人产生了天将崩、地会坼的恐惧,这不仅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更折射出他居安思危的超前意识。在科学知识匮乏的时候,他就有了居安思危的超前意识,何等可贵啊!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杞98探讨主旨1、“杞人忧天”现在是什么意思?2、联系你的生活,你认为杞人的担忧是可笑的吗?谈谈你的看法。《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现在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可笑,为那些不可能发生的灾祸而害怕以致安寝食难安,徒然自扰。不可笑,因为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今天看来,杞人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从环保的观点看,还是有理由的。探讨主旨1、“杞人忧天”现在是什么意思?2、联系你的生活,你99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意。如李白的《梁父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和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和抱负。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1004.“杞人忧天”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应乐观豁达。4.“杞人忧天”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101知识拓展对于战国时的环境,杞人尚且知道忧天,作为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我们今天的环境和污染,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请以小组为单位,写一段现代版《杞人忧天》的小短剧。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观点提示: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杞人忧天”

并非庸人自扰。当下大气污染严重,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全球气温升高,太阳黑子活动剧烈,影响地球,如果人类对自身的命运没有深深的忧虑,那么厄运也许会降临。做一个敢于怀疑、勤于思考、居安思危的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知识拓展对于战国时的环境,杞人尚且知道忧天,102杞人忧天起因:杞人担心天地崩坠经过:有人去开导他结果:杞人恍然大悟杞人忧天起因:杞人担心天地崩坠经过:有人去开导他结果:杞103居住在国都中的人;本国的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身亡所寄古义:无,没有今义:死亡,灭亡居住在国都中的人;本国的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国人道之104

代词

,这件事助词,可不译助词,的听到使知道名词,传闻代词,表指示,那代词,它,指丁氏之闻其其人舍然大喜代词,它,指“地”(4)通假字舍,同“释”,解除,消除

代词

,这件事助词,可不译助词,的听到使知道名词,传闻代1051、倒装句:(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句)(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句)2、省略句:(1)常一人居外。(省略“于”,相当于“在”)(2)告人曰(省略主语,“丁氏”)1、倒装句:106《世说新语》两则《世说新语》两则107作者作品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作者作品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108咏雪咏雪109柳絮xùyìyùn谢道韫无奕fù

谢太傅zhòu

雪骤chānǐ

差可拟读准字音柳絮xùyìyùn谢道韫无奕fù谢太傅zhòu雪骤chā110

本文的古今异义字词语古义今义儿女文义因风起家中的子侄辈子女诗文文章意思凭借因为本文的古今异义字词语古义今义儿女文义因风起家中的子女诗文111感知课文自主学习用原文字词填空,感知课文。1.故事发生的时间:2.发生的地点:3.参与的人物有:4.主要事件是: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兄子、兄女讲论文义感知课文自主学习用原文字词填空,感知课文。寒雪日内集谢太傅、11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自主探究讲授新课“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113你怎样理解“公大笑乐”?(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你怎样理解“公大笑乐”?114“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更喜欢哪一个?

前者雪的颜色和形态跟盐相似后者雪的飘飞和柳絮的飘飞情状接近比较赏析“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更喜欢哪一个?前115用柳絮比喻的妙处柳絮因风起飞扬之态轻盈之雅文学之韵形神韵用柳絮比喻的妙处柳絮因风起飞扬之态轻盈之雅文学之韵形116你从《咏雪》这个故事中感受到谢家怎样的特点?拓展延伸意在文外这种思想自由的风气源于社会风气的相对自由。你从《咏雪》这个故事中感受到谢家怎样的特点?拓展延伸意在文外117《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118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zāi相委而去非人哉友人惭qī读准字音shěfǒucánwěi与友期行zāi相委而去qī读准字音shěfǒucánwěi119文言文知识积累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古:

今:2.太丘舍去古:

今:3.下车引之古:

今:4.元方入门不顾古:

今:约定去,离开日期前去,前往拉引用回头看照顾或顾客文言文知识积累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古今异义120词类活用:陈太丘与友期

约定(动词)日期(名词)名词活用作动词文言文知识积累词类活用:陈太丘与友期约定(动词)日期(名词)名词活用作动词121补出课文中的省略部分。例如:期日中,过中(友)不至补出课文中的省略部分。例如:期日中,过中(友)不至12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友于元方家君君家君人君君阅读课文,补充省略部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友于元方家君君家123问题研究: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其他敬称和谦称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③④⑥⑦⑨谦词有①②⑤⑧

问题研究: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124课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您的父亲(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我的父亲谦词,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课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尊君在不君与1252、分析人物形象朋友期日中,日中不至:言而无信,不守信用非人哉……:缺乏教养,语言粗鲁下车引之:知错就改元方批评对方不守信用批评对方没有礼貌懂礼识义、性格直率启示:①说话要注意礼貌;②别人犯了错,也不能得礼不饶人,允许别人改正错误。2、分析人物形象朋友期日中,日中不至:言而无信,不守信用非人126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失礼:元方年仅七岁,不能对他求全责备。对一个无信且对子骂父的人应该断然拒绝。(2)失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原谅知错能改的人,表现了一个人的涵养。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失礼:元127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也赞扬元方的聪敏。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12811.《论语》十二章

11.《论语》十二章129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130《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131《论语》关于《论语》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知识链接“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论语》关于《论语》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13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论语》影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133论语

传三省逾矩

箪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诲人不倦

曲肱

笃志

哉dàihuì

juàn

dǔzāilúnyuèyùnwǎng“悦”的古字,愉快gōng生字音形xǐngchuányúdānhào

论语

传三省134词语积累词语积累135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高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通假字不亦说乎136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137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138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139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天天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140词类活用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词类活用传不习乎141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当、做替了解懂得一词多义为:当、做替了解懂得142一词多义

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转折顺承并列它的他人一词多义而转折顺承并列它的他人143特殊句式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特殊句式省略句:144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4)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7)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8)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145学习小结学习小结146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学习方法:147

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学习态度:148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修身做人149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迷失了自我。

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摈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生甲:颜150【答案】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4.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答案】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151诫子书诸葛亮告诫劝勉书信诫子书诸葛亮告诫书信152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后世称诸葛武侯。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作家作品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153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三顾茅庐、草船借154写作背景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写作背景《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八155夫()

淡泊()

淫慢()

遂()

穷庐()险躁()fú●给下列生字注音dànbóyínsuìlúzào●●●●●●夫()淡泊()fú●给下列156

重点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摒除杂念干扰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重点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57

重点句子翻译。(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重点句子翻译。(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58

重点句子翻译。(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怠忽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重点句子翻译。(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159

问题探究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问题探究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要160

问题探究2.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①“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结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②“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种屏除杂念和千扰,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鹜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所为。问题探究2.怎样理解文中的“静”?①“静”是修身养德161

问题探究3.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问题探究3.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162

问题探究4.《诫子书》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问题探究4.《诫子书》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635.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作者认为“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问题探究5.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问题探究164

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问题探究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165阐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阐发“静”的价值论证立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养德要求、途径诫子书谆谆告诫修身治学先正后反——“静”与学、才、志的关系反面说明——“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反面论述——惜时勤学,奉献于社会阐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阐发“静”的价值论证立论:静以修16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

狼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狼167新知讲解知作者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叫做《聊斋志异》。新知讲解知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168《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代表了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169新知讲解知内容

《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号,“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离奇的故事。《聊斋志异》不仅是“孤愤之书”,艺术成就也很高,它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新知讲解知内容《聊斋志异》中的“聊斋170新知讲解记拼音大窘

zhuì弛担chíjiǒng奔倚yǐ缀行bì瞑míng苫蔽苫蔽Shàn眈眈dān新知讲解记拼音大窘zhuì弛担chíjiǒng奔倚yǐ缀171新知讲解记拼音毙

xiá黠xiábì寐mèi暇kāo哉zāi尻隧suì顷刻qǐng新知讲解记拼音毙xiá黠xiábì寐mèi暇kāo哉zā172(一)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仅)(二)一词多义1.止:止有剩骨仅,只一狼得骨止

停止2.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

敌人积累文言词语(一)通假字积累文言词语1733.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前面的狼不敢前

上前4.意:目似瞑,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5.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6.以:投以骨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3.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前面的174(三)古今异义词1.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3.止增笑耳

古义:罢了;今义:耳朵。(三)古今异义词175(四)词类活用1.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2.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3.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打洞4.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四)词类活用176(五)文言句式1.省略句(1)投以骨(2)顾野有麦场(3)一狼洞其中2.倒装句投以骨3.被动句而顷刻两毙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即“投之以骨”。省略了主语“屠”,即“屠顾野有麦场”。“洞”后省略了介词“于”,即“一狼洞于其中”。译为: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以骨投。(五)文言句式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即“投之以骨”177全文共五段,概括每段情节。遇惧御杀理清故事情节屠户__狼__狼__狼_狼作者

__狼议拓展提高明文意全文共五段,概括每段情节。遇惧御杀理清故事情节屠户_178

阅读第一段段分析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起因:一屠晚归,两狼缀行四要素:小结:屠户遇狼。是故事的开端拓展提高明文意阅读第一段段分析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时间:179第2段分析“惧”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采取的措施?有何效果?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屠户又怎么办的?效果呢?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的狡诈特性狼的贪婪特性屠户惧狼。屠户的退让并未令狼满足——狡诈贪婪的狼。拓展提高明文意第2段分析“惧”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途中两狼,缀行甚远180第3段分析屠户“大窘”的原因“顾”和“奔倚”的结果怎样?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小结:屠户御狼。屠户与狼相拼,抛开幻想——凶残的狼。紧急,害怕,恐慌恐前后受其敌临危不乱,果断拓展提高明文意第3段分析屠户“大窘”的原因“顾”和“奔倚”的结果怎样?狼不181笫4段分析屠户为何“暴起”?一狼去,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转视”二字引出了什么内容?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狡诈狡诈机警,勇敢小心,谨慎小结:杀狼。屠户果断杀狼,小心谨慎——狡诈的狼。拓展提高明文意笫4段分析屠户为何“暴起”?一狼去,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182分析第五段:

作者议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本段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答:1、议论。2、作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拓展提高明文意分析第五段:本段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答:1、议论。拓1831、“两狼”的计谋:2、前狼假寐的姿势:3、

前狼假寐的神态:4、前狼假寐的目的:5、后狼径去的目的::一狼径去,其一犬...,久之,...意暇甚。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盖以诱敌意将隧入以攻其后6、

总结狼的特点:黠:狡猾请用原文语句回答:7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是:狼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