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_第1页
动物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_第2页
动物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_第3页
动物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_第4页
动物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动物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包括:1.课堂教学大纲2.实验教学大纲3.考试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大纲(TeachingOutlineofAnimalMicrobiology)课程编号:0311023课程总学时:64学时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基础理论学时:44学时实验学时:20学分:3开设学期:第四学期适用专业:药物制剂、动物医学、动物检疫等主撰人:杨明凡审核人:夏平安张玉龙张书松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药物制剂、动物检疫和食品安全等专业的基础课,课程涉及病原微生物总论、各论、免疫学基础知识及应用等内容。本课程不仅有专门的理论,而且有独立的实验技术,是临床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动物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畜禽常见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的基本特征,致病机理及微生物学诊断技术,对后续课程特别是家畜传染病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掌握预防兽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家畜内科学、外科学、寄生虫病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验技术。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营养要求与类型、分类特征、遗传与变异的机理、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生长繁殖的条件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和了解常见畜禽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致病因子,致病机理及基本的诊断与预防方法。掌握抗原、抗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的分类、抗体的种类及分子结构,掌握免疫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在临床上的应用,掌握免疫调节的基本理论和补体的概念及补体系统的应用,掌握免疫遗传学及MHC参与的免疫识别与局限性,掌握抗感染免疫的基本理论及在临床上的应用,掌握一些基本的免疫学技术。熟悉和了解新的免疫学技术。2.实验技能方面系统练习和掌握动物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室操作技能,细菌的各种染色方法和形态观察,常规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移植,生化试验,主要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实验室检验方法,病毒的鸡胚接种,原代与传代细胞的培养与病毒接种与检验等基本操作技术。系统练习和掌握兽医免疫学的基本实验室操作技能,凝集试验、沉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血凝抑制试验等及实验室检验方法,病毒的中和试验等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术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安排44学时,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与难点: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概念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二、微生物学的发展三、动物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4学时)本章重点与难点:细菌的基本形态与基本结构;病毒的基本结构;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形态二、细菌结构第二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一、单细胞性真菌二、多细胞性真菌第三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一、病毒的形态二、病毒的结构第四节其它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一、放线菌二、螺旋体三、霉形体四、衣原体五、立克次氏体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理(4学时)本章重点与难点: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及细菌生长与繁殖的条件;细菌及病毒的培养特性。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一、水分二、干物质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一、微生物的营养要求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三、微生物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四、微生物酶五、微生物的呼吸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的生长与繁殖二、真菌的生长与繁殖三、病毒的增殖与培养微生物的培养特性一、细菌的培养特性二、真菌的培养特性三、病毒的培养特性第三章微生物分类(2学时)本章难点与重点:细菌三大分类系统,细菌分类等级中几个名词概念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第二节细菌的分类一、细菌分类的指征二、细菌分类的方法三、细菌的分类体系四、细菌种的划分和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五、细菌的命名第三节病毒的分类一、病毒的分类二、病毒的命名第四章微生物生态(3学时)本章重点与难点:微生态学、SPF动物、悉生动物、瘤胃微生物种群关系、微生态平衡失调分类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空气和水的微生物生态学一、空气中细菌分布二、空气中病原菌及空气感染三、水中微生物分布四、水中微生物学检验第三节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学一、土壤中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二、细菌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作用第四节动物微生态学一、反刍动物微生态学二、非反刍动物微生态学第五节微生态平衡一、微生态平衡的概念二、微生态平衡的标准三、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第六节微生态失调一、微生态失调概念二、微生态失调分类三、微生态失调影响因素四、菌群失调的调整第五章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3学时)本章重点与难点:灭菌、消毒、商业灭菌、防腐等几个概念及高温灭菌几种方法第一节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一、温度二、干燥三、渗透压四、光线和射线五、超声波六、氧化还原电势七、滤过除菌第二节化学因素对微生物影响一、化学消毒剂二、化学治疗剂第三节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一、抗生素二、噬菌体和细菌素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3学时)本章重点与难点:微生物变异几种方式,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一节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第二节微生物的变异现象一、形态结构变异二、毒力变异三、培养特性变异四、代谢和对药物敏感性变异第三节微生物遗传变异机制第四节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及应用一、筛选二、人工诱变三、杂交育种四、基因工程五、基因工程应用第七章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3学时)本章重点与难点:侵袭力、毒素及毒力测定的常用单位第一节构成病原菌毒力的要素一、侵袭力二、毒素三、毒力的测定单位第二节致动物传染的必要条件病原细菌的毒力与数量二、病原菌入侵门户三、易感动物四、外界环境条件第三节动物体对传染的表现形式明显传染二、隐性传染和带菌现象第八章免疫学基础(8学时)第一节免疫系统一、免疫器官二、免疫细胞三、细胞因子第二节抗原与抗体一、抗原二、抗体第三节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二、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第四节免疫应答一、特异性性免疫应答二、非特异性性免疫应答三、抗感染免疫第五节变态反应第六节免疫学的应用第九章重要的病原菌(6学时)本章难点重点:主要掌握以下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性等。分枝杆菌属炭疽杆菌猪丹毒杆菌葡萄球菌与链球菌假单胞菌属厌氧芽胞杆菌属嗜血杆菌属布氏杆菌属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菌属埃希氏菌属病原真菌第十章常见的致动物疾病性病毒(6学时)第一节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第四节猪瘟病毒第五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第六节猪细小病毒第七节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感冒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禽流行性感冒病毒鸡新城疫病毒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的肿瘤病毒鸡减蛋综合症病毒鸭瘟病毒小鹅瘟病毒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朊病毒其它病毒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教学安排20学时,实验内容参照下面实验教学大纲。五、考核方式实验操作考试及平时成绩各占50%,并占课程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考核内容参照下面考试大纲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动物微生物学》:河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兽医微生物学》:东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兽医微生物学》:南京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四版。《兽医免疫学》:山东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2版。《动物免疫学》:中国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1023课程总学时:64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基础实验学时:20承担实验室: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室开设学期:第四学期适用专业:药物制剂、动物医学、动物检疫等先修课程:动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主撰人:杨明凡审核人:夏平安张玉龙张书松(一)课程简介动物微生物学实验是动物医学、药物制剂、动物检疫和食品安全等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之一,其应用性很强,在畜禽疾病诊断和预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微生物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可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实验课打下良好基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动物微生物学研究方法与生物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因此,熟悉掌握动物微生物学方法和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二)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实验目的: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目的是为了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操作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包括经典、常规和现代的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并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基本要求:动物微生物实验注重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实验课前要预习,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与基本步骤;在实验中要有严紧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与实验结果,善于发现新现象;在实验中要谨慎操作,严防实验室污染或散布病原,但也不要因此而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实验的进行。(三)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要求类型每组人数0311023+01显微镜油浸系的使用及细菌基本形态观察2必做基础性10311023+02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2必做基础性10311023+03培养基的制备2必做基础性20311023+04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4必做基础性10311023+05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2必做基础性10311023+06细菌的生化试验4必做基础性40311023+07动物试验法2必做基础性40311023+08凝集试验2必做基础性40311023+09沉淀反应2必做基础性40311023+11荧光抗体染色法2选做基础性10311023+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选做设计性40311023+13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一)2必做综合性10311023+14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二)2必做综合性10311023+15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三)2必做综合性10311023+16病毒学实验技术2必做综合性4合计34(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实验方式:(1)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老师在适当时间予以提示。(2)对实验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多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它们学会分析结果,并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3)根据实验的进行程度,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逐步树立他们的创新意思。(4)严格要求使操作技能规范化,老师作示范,强调其要点,学生自己练习。2.基本要求:(1)注重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克服盲目追求新颖而忽视基础的倾向。(2)实验课前要预习,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与基本步骤。(3)在实验中要有严紧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与实验结果,要善于发现新现象。(4)树立密切合作的风气,包括学生与老师、班与班、组与组、组长与组员之间的密配合。(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实验操作考试及平时成绩各占50%,并占课程总成绩的30%(六)实验教学参考书1.崔保安主编.动物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饶邦忠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刘国生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7.4.管远志主编.医学微生物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七)实验内容安排【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的使用及细菌基本形态观察1.实验学时:2学时2.实验目的:(1)正确掌握使用及护理显微镜的方法,特别是油浸系的使用及护理。(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构造。3.实验内容:显微镜的构造,油浸系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显微镜的保护,常见细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正常形态的观察4.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最基本的显微镜适用.5.实验设备及器材:显微镜,细菌标准片。【实验二】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2)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3.实验内容:细菌的涂片与革兰氏染色法4.实验要求:认识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反应特性5.实验设备及器材:显微镜,载玻片,革兰氏染液;酒精灯;【实验三】培养基的制备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1)掌握一般培养基制备的原则和要求。(2)熟悉一般培养基制备的过程。3.实验内容: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4.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本次实验学会最基础培养基的制备。5.实验设备及器材:电炉,天平,烧杯,量筒,牛肉膏,蛋白胨等。【实验四】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1.实验学时:42.实验目的:(1)学习、掌握需氧菌和厌氧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技术。(2)了解细菌的菌落形态及其在各种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3)了解培养性状对细菌鉴别的重要意义。(4)掌握钓菌、纯培养及移植技术。3.实验内容: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培养特征。4.实验要求: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5.实验设备及器材:电炉,平皿,酒精灯;接种棒,菌种。【实验五】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1)掌握真菌分离培养方法。(2)认识真菌菌落的特征,比较与细菌菌落有何不同。(3)了解真菌载片培养法。(4)掌握观察真菌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3.实验内容:真菌分离培养方法的分离与纯化,真菌菌落的特征4.实验要求:掌握真菌分离培养方法,认识真菌菌落的特征;5.实验设备及器材:电炉,平皿,酒精灯;接种棒,菌种;显微镜;恒温培养箱;【实验六】细菌的生化试验1.实验学时:42.实验目的:(1)通过本试验加深对细菌生化反应原理和意义的理解;(2)掌握常规细菌生化试验操作方法。3.实验内容:五糖发酵试验,甲基红实验,二乙酰实验,吲哚实验,三糖铁实验,柠檬酸盐利用实验;4.实验要求:学会实践中用生化实验鉴别微生物;5.实验设备及器材:酒精灯;接种棒;菌种;恒温培养箱;生化试剂;【实验七】动物试验法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动物的保定、接种、采血以及剖检的方法3.实验内容:鸡,小白鼠,及家兔的保定,接种以及采血法;4.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能学会最基本的动物实验方法并会用于实践中;5.实验设备及器材:注射器,采血管,剪刀,镊子,抗凝剂;【实验八】凝集试验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1)熟悉平板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的操作技术,通过对凝集结果的观察和记录,了解凝集的判定和对被检牲畜试验结果的判定。(2)了解间接血凝反应试验过程和操作方法。3.实验内容:试管凝集反应,平板凝集反应(以布氏杆菌为例)。4.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能学会凝集实验方法并会用于实践中。5.实验设备及器材:载玻片,火材棒,布氏杆菌凝集试剂。【实验九】沉淀反应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1)了解沉淀反应在预防医学和兽医学中的意义。(2)初步掌握炭疽沉淀原的制备和环状沉淀反应,琼脂扩散反应的操作方法。3.实验内容:琼脂扩散沉淀反应(以法氏囊为例)。4.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能学会琼脂扩散反应的操作方法并会用于实践中。5.实验设备及器材:法氏囊沉淀抗原与抗体;琼扩平板;酒精灯;移液枪;96孔板。【实验十】荧光抗体染色法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1)通过试验,进一步理解荧光抗体染色法的原理。(2)掌握荧光抗体染色法的基本操作方法。3.实验内容:荧光抗体染色法的基本操作(以猪兰耳病为例)4.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能掌握荧光抗体染色法的基本操作方法5.实验设备及器材:湿盒,荧光抗体诊断液,玻片,纱布,荧光显微镜,温箱等。【实验十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1)掌握ELISA的基本原理;(2)熟悉ELISA(间接法)的操作方法。3.实验内容:ELISA(间接法)的操作方法(以猪兰耳病为例)。4.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能掌握ELISA(间接法)的基本操作方法。5.实验设备及器材:聚苯乙烯40孔平底反应板、加样器、滴管、滤纸、微量混合器、酶标分光光度计、包被液、稀释液、洗涤液、底物溶液、终止液、酶标抗体、标准抗原、标准阴、阳性血清、检样。【实验十二】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一)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认识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猪丹毒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形态及特殊的染色特性和培养特性。3.实验内容: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猪丹毒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形态及特殊的染色特性染色特性观察和培养特性的认识。4.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实践中能基本认识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猪丹毒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并记住个别细菌的特殊染色特性。5.实验设备及器材:显微镜,标准细菌涂片,几种细菌的菌落及菌液培养物。【实验十三】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二)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认识葡萄球菌、链球菌、鼻疽杆菌、肉毒梭菌、魏氏梭菌的形态染色特性和培养特性。3.实验内容:葡萄球菌、链球菌、肉毒梭菌、魏氏梭菌的形态染色特性和培养特性。4.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实践中能基本认识葡萄球菌、链球菌、肉毒梭菌、魏氏梭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并了解肉毒梭菌、魏氏梭菌有关芽孢的特点;5.实验设备及器材:显微镜,标准细菌涂片,几种细菌的菌落及菌液培养物。【实验十四】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三)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通过本次试验,了解沙门氏菌、钩端螺旋体、常见的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及培养特性。掌握鉴别要点。3.实验内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钩端螺旋体、黄曲霉、烟曲霉、流行性淋巴管炎囊球菌、酵母菌的形态染色特性和培养特性。4.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实践中能基本认识沙门氏菌、钩端螺旋体、黄曲霉、烟曲霉、流行性淋巴管炎囊球菌、酵母菌的形态染色特性和培养特性。鉴别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形态以及酵母细胞死活的染色方法。5.实验设备及器材:显微镜,标准细菌涂片,几种细菌的菌落及菌液培养物。【实验十五】病毒学实验技术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常用的病毒学实验技术和诊断方法。3.实验内容:鸡胚的接种与病毒血凝性检测。4.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掌握常见的几种鸡胚的接种方法以及学会病毒血凝性检测。5.实验设备及器材:鸡胚,照蛋器,注射器,加样器,96孔板,酒精棉,碘酊,铅笔等。考试大纲(TestOutlineofAnimalMicrobiology)学时:64学分:3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动物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药物制剂、动物检疫和食品安全等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病原微生物总论,各论和免疫学基础知识及应用等内容。本课程不仅有专门的理论,而且有独立的实验技术,是临床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该课程对后续课程,特别是家畜传染病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为动物医学专业和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掌握预防兽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家畜内科学、外科学、寄生虫病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验技术。二、课程要求理论知识方面:必须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营养要求与分类,遗传与变异机理,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生长繁殖条件及免疫学理论;了解常见病原微生物各方面特性;实验技能方面:要求系统练习和掌握兽医微生物实验室操作技能,细菌的各种染色方法和形态观察;掌握培养基制备、细菌分离培养和移植、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主要病病原微生物的认识及病毒学试验等基本操作技术。三、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学习目的与要求1.使同学们掌握微生物与微生物学概念及常见微生物类群;2.了解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并掌握每一发展阶段的奠基人及其重要贡献。二、课程内容1.微生物与微生物学2.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3.我国微生物学发展概况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微生物学发展简史领会:1.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2.微生物的几大类群;3.微生物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奠基人及贡献。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学习目的与要求1.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让同学们学会鉴别细菌;2.了解致病性,并通过研究细菌抵抗力,为疾病治疗提供用药依据。二、课程内容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大小与测量单位、形态分类、基本与特殊结构、各个结构的构成及内含物、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胞壁结构、革兰氏染色原理、质粒等。2.真菌的形态与结构:真菌分类、基本结构、真菌孢子。3.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基本特点、大小表示单位、形态、结构组成。4.其它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形态与结构、大小。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1.细菌的大小、形态及类型(包括大小的测定方法及单位);2.球菌、杆菌、螺旋菌的分类;3.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成分与功能;4.真菌的分类及形态;5.其它微生物特性;6.病毒的结构;7.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区别。领会:1.细菌的概念;2.细菌基本结构包括哪些内容?细菌特殊结构包括哪些内容?3.G+与G-菌细胞壁的组成;4.病毒的基本特点;5.包涵体、质粒的定义。简单应用: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步骤;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及其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学习微生物的生理;2.了解微生物营养、代谢、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一方面可控制和消除有害微生物,另一方面可创造合适条件促使有益微生物生长。二、课程内容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水分、干物质2.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营养要求、营养类型、内外物质交换、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3.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细菌生长繁殖条件及方式、繁殖速度、生长曲线;真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病毒增殖周期、培养方法、繁殖方式4.微生物培养特性细菌、真菌的菌落大小、颜色、隆起度、光滑度、透明度、质地等;液体培养基上浑浊度、有无沉淀、有无色素、菌环大呢感;病毒主要看CPE、包涵体、干扰现象。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的分类;3.微生物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4.微生物代谢基本过程分类;5.微生物代谢产物;6.微生物的呼吸概念。领会: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2.正型乳酸发酵的定义;3.细菌生长与繁殖的条件、速度及繁殖曲线;4.真菌生长与繁殖的条件;5.人工培养病毒的方法;6.细菌、真菌、病毒的繁殖方式;7.培养基的分类;8.细菌与真菌培养形状观察;9.CPE、干扰现象、培养基的定义。简单应用:1.基础培养基的制备过程。第三章微生物的分类学习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微生物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2.掌握细菌分类的指征、分类体系、分类单位、命名以及病毒的分类依据、命名。课程内容1.微生物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六界方案、四界方案2.细菌的分类分类的指征、分类的三种方法、三个主要分类体系、分类单位、命名3.病毒的分类依据、命名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1.六界方案、四界方案的内容;2.细菌的分类法及命名;3.病毒的命名。领会:1.细菌的分类的指征及分类体系;2.种、亚种、变种、型、株的定义;3.病毒的分类依据。第四章微生物生态学习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微生态方面的知识;2.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动物体内分布;3.掌握微生态平衡及失调方面的有关知识。二、课程内容1.概述微生态学、正常微生物群、无菌动物、SPF动物、悉生动物2.空气和水的微生物生态学空气中细菌分布、空气感染、水中微生物3.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学土壤中微生物组成分布4.动物微生态学反刍、非反刍动物微生态5.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平衡概念、标准、影响因素6.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失调概念、分类、影响因素、菌群失调调整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识记:1.空气、水、土壤中微生物分布;2.水的自洁作用;3.瘤胃内微生物种类、作用及种群关系;4.微生态平衡的标准。领会:1.正常微生物群、微生物生态、悉生动物、无菌动物、无特定病原动物的定义;2.目前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标准、大肠杆菌指数、大肠杆菌价;3.微生态失调的分类,简单应用:微生态失调的调整;综合应用:益生素在畜牧养殖应用情况。第五章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掌握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一方面能采取措施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另一方面,抑制和杀灭那些不利于人畜的微生物。二、课程内容1.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温度、干燥、光线、声波等影响,高温灭菌法种类。2.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化学消毒剂影响、化学治疗剂影响。3.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寄生、共生、拮抗、协同、抗生素、噬菌体和细菌素。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1.根据最适生长温,可将微生物分为哪三种类型?2.测定微生物对高温抵抗力的两种方式;3.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4.高温灭菌法有哪些种类?领会:1.灭菌、消毒、商业灭菌、防腐、无菌的定义;2.微生物在低温状态下的存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光复活作用的定义、巴氏消毒法的定义。简单应用:1.低温、干燥与微生物菌种保存关系;2.高温对微生物的影响。综合应用:物理因素在促进有益微生物及控制有害微生物方面的应用。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章学习,使同学们掌握遗传与变异的理论知识;2.了解常见变异现象,掌握一些变异机制,为培育优良微生物品种打下基础。二、课程内容1.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为DNA、病毒为DNA或RNA、DNA的复制、细菌染色体、质粒2.微生物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毒力变异、培养形状变异、代谢和对药物敏感性变异3.微生物遗传变异机制非遗传性变异、遗传性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4.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及应用筛选、人工诱变、杂交育种、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三、考核知识点及要求1.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类型;2.基因突变、自发突变、诱发突变;3.基因重组的四种形式。领会:1.微生物的几种变异现象,并分别叙述每种变异现象的内容;2.S-R变异定义;3.质粒、溶原性转换、转化、转导定义。简单应用:基因工程定义、步骤及实际应用。综合应用: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及应用。第七章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细菌的致病性、病原菌毒力以及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的区别及其它相关内容。二、课程内容1.构成病原菌毒力的要素侵袭力(细菌附着力、抗吞噬作用、促进扩散能力)、毒素(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2.致动物传染的必要条件3.动物体对传染的表现形式明显传染、隐性传染与带菌现象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1.致病性及毒力的概念;2.致动物传染的必要条件;3.根据动物传染后的临床表现可将传染病区分为哪几类?领会:1.叙述构成病原菌的毒力要素,并详述每一要素内容;2.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的定义;3.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4.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的定义;5.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的定义。简单应用:1.半数致死量的测定过程。第八章免疫学基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掌握免疫学方面的知识;2、掌握诸如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等,为以后实践应用打下基础。二.课程内容1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2抗原抗体抗原、抗体概念、分类及特征3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反应类型4机体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形成过程、抗体形成规律、抗传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5变态反应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原理、特点6免疫学实际应用免疫诊断、免疫防治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识记:1、T、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及二者的区别;2、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3、抗原的分类及抗原决定基和结合价;4、变态反应的类型及原理;5、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分别包括哪些内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原理及种类。领会:1、正常免疫反应的三种功能;2、免疫细胞的种类;3、什么叫免疫活性细胞?主要包括哪些?4、抗原与抗体的概念;5、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以及抗原分类;6、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特点;7、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8、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的定义及种类;9、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要素及判定法;10、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形成过程;11、抗体形成的一般规律;12、抗传染免疫的类型及每种免疫的定义;13、PCR技术原理及必备条件。简单应用:1、观察机体内抗体产生动态在实践中的意义;2、人工自动天然被动免疫应用;3、?啶橙荧光法在细菌检验中的应用。综合应用:1、免疫诊断技术在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