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医学专题-第9讲-神经系统2_第1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9讲-神经系统2_第2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9讲-神经系统2_第3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9讲-神经系统2_第4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9讲-神经系统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神经反射(一)反射的分类及中枢控制1.反射的分类(1)反射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huánjìng)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第一页,共九十五页。(2)反射的分类:1)非条件反射①概念(gàiniàn):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第二页,共九十五页。②特点:Ⅰ.生来(shēnglái)就有,数量有限;

Ⅱ.反射弧固定;

Ⅲ.无需大脑皮层参与,通过皮层下中枢即可完成。③意义: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和种系生存有重要意义。第三页,共九十五页。2)条件反射

概念: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特点:Ⅰ.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数量无限(wúxiàn);

Ⅱ.反射弧易变,可以建立,也能消退;

Ⅲ.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第四页,共九十五页。意义:使人和动物扩大(kuòdà)了机体的适应范围,有更大的预见性和灵活性,更精确和完善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第五页,共九十五页。2.反射弧:1)反射弧的概念:反射的结构基础(jīchǔ)和基本单位。

2)反射弧的组成:第六页,共九十五页。①反射的完成有赖于反射弧的完整,反射弧的任一环节(huánjié)中断,反射便不能完成。②简单反射中枢范围狭窄,如膝跳反射中枢在脊髓腰段;角膜反射中枢在脑桥;③复杂反射中枢范围广泛,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分布在延髓、脑桥、下丘脑,以及大脑皮层等部位内。第七页,共九十五页。①单突触反射:只经过一次突触传递(chuándì)的反射。中枢范围窄,是最简单的反射。唯一的单突触反射式腱反射。②多突触反射:在中枢经过多次突触传递的反射。3)反射弧的中枢(zhōngshū)调控:第八页,共九十五页。③在整体情况下,感觉冲动进入脊髓或脑干后,除了在同一水平与传出神经发生联系并发出传出冲动外,还有上行冲动传导到高级中枢,经过高级中枢的整合(zhěnɡhé),再发出下行冲动来调整反射的传出冲动。第九页,共九十五页。

④在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除直接作用于效应器外,也作用于内分泌腺,使其分泌激素,再间接作用于效应器。这成为神经调节的延伸部分。⑤反射活动实际是一个闭合(bìhé)回路构成的反馈自动控制系统。第十页,共九十五页。(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辐散的意义: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xǔduō)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了反应的空间范围。第十一页,共九十五页。2.聚合(jùhé)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tóngyī)神经元发生总和。第十二页,共九十五页。3.中间神经元链锁状联系:

意义:兴奋冲动通过(tōngguò)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第十三页,共九十五页。4.中间神经元环状联系: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动反馈调节回路(huílù)的基础。第十四页,共九十五页。1)当兴奋冲动通过环状联系时,如果环路中的各神经元生理效应一致,则传出反应效应被加强和延续,产生后放现象;这是一种正反馈。即使原先的刺激已停止,但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范围(fànwéi)内持续发放冲动,这种现象称为后放。第十五页,共九十五页。2)当兴奋冲动通过环状联系时,如果环路(huánlù)中的各神经元生理效应不一致,即某些中间神经元为抑制性神经元,则传出反应效应被及时终止。第十六页,共九十五页。第十七页,共九十五页。(三)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1.中枢抑制根据发生在突触的部位,分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1)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mòshāo)释放抑制性递质,产生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分为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第十八页,共九十五页。(2)突触前抑制: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jīchǔ):是轴—轴型突触的存在。。第十九页,共九十五页。第二十页,共九十五页。突触前抑制产生(chǎnshēng)机制:①B纤维兴奋→释放GABA→激活A末梢上GABAA受体→A末梢Cl-电导(通透性)↑→Cl-外流→A末梢去极化→传到A末梢AP幅值↓→Ca2+内流入A末梢量↓→递质释放↓→突触后EPSP变小→神经元C抑制。第二十一页,共九十五页。②在脊髓后角初级感觉传入神经元和交

感神经末梢(相当于图中A末梢)存在

GABAB受体。B末梢释放GABA与GABAB受

体结合→G蛋白(dànbái)介导→A末梢膜上K+通

道开放→K+外流→Ca2+内流入A末梢数

量减少。(或对百日咳敏感的G蛋白可

阻滞Ca2+内流入A末梢→递质释放↓)第二十二页,共九十五页。③在兴奋性末梢(末梢A),通过激活某些代谢型受体,直接抑制递质释放(shìfàng),与Ca2+无关。第二十三页,共九十五页。突触前抑制的特点和意义:①特点:是一种去极化抑制;多发

生于感觉传入路中;需经两个以

上中间神经元多突触传递;产生(chǎnshēng)

的潜伏期长(20ms);②意义:调制感觉传入活动第二十四页,共九十五页。2.中枢易化根据发生在突触的部位(bùwèi),分为突触前易化和突触后易化。(1)突触后易化:表现为EPSP的总和。第二十五页,共九十五页。(2)突触前易化

在与突触前抑制相同的结构(jiégòu)基础上,由于A纤维动作电位时程延长,

Ca2+通道开放时间增加,递质释放增加,神经元的EPSP变大而产生的。第二十六页,共九十五页。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gǎnjué)功能第二十七页,共九十五页。一、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接受刺激→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第Ⅰ级神经元)→脊髓后角细胞(xìbāo)及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或脑干脑神经核(第Ⅱ级神经元)→丘脑感觉接替核(第Ⅲ级神经元)。由此再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第二十八页,共九十五页。上行(shàngxíng)(感觉)传导通路感觉(gǎnjué)浅感觉位置(wèizhi)觉运动觉振动觉深感觉(本体感觉)痛觉触觉粗略触觉精细触觉随深感觉传导通路传导随浅感觉传导通路传导温度觉第二十九页,共九十五页。(一)深部感觉(gǎnjué)传导通路(先上行,后交叉)躯干和四肢的深部感觉传导(chuándǎo)通路位置(wèizhi)觉

运动觉振动觉

精细触觉

传导:薄束、楔束内侧丘系第三十页,共九十五页。躯干下部和下肢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躯干上部和上肢薄束楔束楔束核薄束核①①②②③内侧丘系内弓状纤维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T4T5第三十一页,共九十五页。中央后、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xiǎoyè)后部肌肉肌腱(jījiàn)关节骨膜周围(zhōuwéi)支中枢支薄束楔束交叉后组成内侧丘系经内囊后肢①③②内弓状纤维...薄束核楔束核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脊神经节躯干四肢脊神经神经元神经元神经元第三十二页,共九十五页。闭目时不能确定关节的位置及运动方向:闭眼站立时身体倾斜、摇晃、易跌倒;精细(jīngxì)触觉和振动觉丧失。损伤(sǔnshāng)后表现:第三十三页,共九十五页。躯干下部和下肢躯干上部和上肢T4T5XX左侧(zuǒcè)右侧(yòucè)XXX损伤(sǔnshāng)断面不同所对应的症状产生侧别不同:第三十四页,共九十五页。(二)浅部感觉传导通路(tōnglù)(先交叉,后上行)躯干(qūgàn)和四肢的浅部感觉传导通路痛觉(tòngjié)温度觉粗略触觉

传导: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束第三十五页,共九十五页。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脊髓丘脑束背侧丘脑(qiūnǎo)腹后外侧核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脊髓丘脑前束(传导双侧粗略触觉)脊髓丘脑侧束(传导对侧痛温觉)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后角固有核①②③第三十六页,共九十五页。.②.中央(zhōngyāng)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躯干四肢(sìzhī)皮肤周围(zhōuwéi)支脊神经中枢支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①③.后角固有核脊神经节痛温觉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粗略触觉纤维不交叉或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前束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神经元神经元神经元第三十七页,共九十五页。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脊髓丘脑束XXXXX右侧(yòucè)左侧(zuǒcè)脊髓丘脑前束(传导双侧粗略触觉)脊髓丘脑侧束(传导对侧痛温觉)第三十八页,共九十五页。

由于传导痛觉、温度觉的传入纤维在进入脊髓后→在进入水平的1-2个节段内更换(gēnhuàn)神经元并交叉到对侧;而传导轻触(-压)觉的传入纤维在进入脊髓后分成上行和下行纤维,分别在多个节段内更换神经元并交叉到对侧,因而发生痛、温觉受损而触觉保留现象。第三十九页,共九十五页。

触觉(chùjué)、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三叉神经主核、中脑核中继换元痛觉(tòngjié)、温度觉的传入冲动↓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继换元发出第Ⅱ级纤维(xiānwéi)→越至对侧→三叉丘系→丘脑后内侧腹核(二)头面部感觉传导通路第四十页,共九十五页。头面部(miànbù)浅感觉传导通路传导(chuándǎo):痛觉(tòngjié)温度觉粗略触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第四十一页,共九十五页。三叉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丘脑(qiūnǎo)束(三叉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中央后回下部丘脑中央辐射①③②②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头面部(miànbù)的浅部感觉传导通路第四十二页,共九十五页。中央(zhōngyāng)后回下部头面部皮肤、粘膜(zhānmó)周围(zhōuwéi)支经三叉N各分支中枢支经三叉N感觉根入脑桥③.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节分别在延髓和脑桥内交叉组成三叉丘系上升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②.①神经元神经元神经元第四十三页,共九十五页。三叉丘脑束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XXXXX第四十四页,共九十五页。感觉(gǎnjué)传导路小结:1、感觉传导路均由3级神经元组成2、行程中均存在一次交叉:

1)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延髓(yánsuǐ)

2)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脊髓

3)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延髓、脑桥

4)视觉传导路-下丘脑

5)听觉传导路-脑桥

3、均由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第四十五页,共九十五页。感觉传导(chuándǎo)通路的神经元组成传导(chuándǎo)通路躯干四肢深感觉浅感觉头面部(miànbù)浅感觉视觉听觉脊神经节脊神经节三叉神经半月节视网膜双极细胞蜗神经节薄、楔束核后角固有核三叉神经脑桥、脊束核视网膜节细胞蜗神经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第1级神经元的胞体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部中央后回下部

枕叶颞横回第四十六页,共九十五页。二、丘脑(qiūnǎo)及其感觉投射系统第四十七页,共九十五页。48第四十八页,共九十五页。

1.感觉接替核:此类核团接受除嗅觉外的第Ⅱ级神经元感觉纤维的投射,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引起特定感觉。包括后腹核和内、外侧膝状体(听觉(tīngjué)、视觉)。(一)丘脑(qiūnǎo)的核团第四十九页,共九十五页。1)后腹核①后外侧(wàicè)腹核为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的换元站。与躯体感觉有关。②后内侧腹核为三叉丘系的换元站。与头面部感觉有关。第五十页,共九十五页。2)内侧膝状体:是听觉传导路的换元站,发出(fāchū)的纤维向颞叶听觉皮层投射。3)外侧膝状体:是视觉传导路的换元站,发出的纤维向枕叶视皮层投射。第五十一页,共九十五页。2.感觉联络核:此类核团接受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某一特定区域。功能上与各种(ɡèzhǒnɡ)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间的联络和协调有关。如:丘脑前核、丘脑外侧腹核、丘脑枕核等。例如:

第五十二页,共九十五页。丘脑前核→发出纤维投射到皮层扣带回,参与内脏(nèizàng)活动调节;2)丘脑外侧腹核→发出纤维投射到皮层运动区,参与皮层对肌肉的运动调节;3)丘脑枕核→发出纤维投射到皮层的顶叶、枕叶和颞叶的中间联络区,参与各种感觉的联系功能;第五十三页,共九十五页。3.中线核群(非特异核群):靠近丘脑中线的,内髓板以内的各种结构。主要指髓板内核群,包括中央(zhōngyāng)中核、束旁核、中央(zhōngyāng)外侧核等。第五十四页,共九十五页。

此类核团没有(méiyǒu)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纤维,但可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纤维的投射,通过多突触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起着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作用。第五十五页,共九十五页。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分成两类。1.特异投射系统1)为丘脑第一、二类(èrlèi)核团向大脑皮层特定区的投射,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二)感觉(gǎnjué)投射系统第五十六页,共九十五页。57第五十七页,共九十五页。2)经典感觉传导道由三级神经元接替;

视觉传导道:包括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内为四级神经(shénjīng)元接替;听觉传导道:经更多神经元接替;嗅觉传导道:与感觉接替核无关;第五十八页,共九十五页。3)来自特异投射(tóushè)系统的上行投射(tóushè)纤维终止于皮层第四层,与该层内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并通过若干中间神经元接替,转而与大锥体细胞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诱发其兴奋;

4)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第五十九页,共九十五页。2.非特异投射系统1)为丘脑第三类核团向大脑皮层的弥散性投射,不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2)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的传导功能,是不同(bùtónɡ)感觉的共同上升路径:第六十页,共九十五页。3)其上行纤维进入皮层后反复分支,终止(zhōngzhǐ)到各层,与各层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这种联系不易引起神经元局部兴奋的总和,只能以电紧张形式影响细胞的兴奋状态;4)功能: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但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第六十一页,共九十五页。3.网状结构上行(shàngxíng)激动系统动物实验:刺激中脑网状结构,能唤醒动物,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动物昏睡,脑电呈同步化慢波;表明:1)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即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第六十二页,共九十五页。63第六十三页,共九十五页。第六十四页,共九十五页。2)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起作用的;

3)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一个多突触的接替系统,易受药物(yàowù)影响而产生传导阻滞。第六十五页,共九十五页。大脑半球外侧面新皮层的分层和分区:⑴分子层;⑵外颗粒(kēlì)层;⑶外锥体细胞层;⑷内颗粒层;⑸内锥体细胞层⑹多形细胞层。

Brodmann将大脑皮层分为52个区。三、大脑皮质(dànǎopízhì)的感觉分析功能第六十六页,共九十五页。大脑皮层感觉柱:

大脑皮层细胞纵行排列并垂直皮层表面,贯穿六层,直径为200-500μm的柱状结构,构成大脑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称为感觉柱。它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xìnxī)的整合处理单位,感觉传入信息(xìnxī)在柱内被垂直方向连接的突触进行加工处理。第六十七页,共九十五页。1、体表感觉代表(dàibiǎo)区

1.第一感觉区(1)部位:中央后回(3-1-2区)(一)躯体(qūtǐ)感觉第六十八页,共九十五页。69第六十九页,共九十五页。⑵投射规律:①交叉投射,即身体一侧的体表感觉传入冲动向对侧皮层(pícéng)投射,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的;②投射区域面积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③投射区域具有一定的分野,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总体是倒置的,但头面部代表区内的安排是正立的;第七十页,共九十五页。2.第二感觉区⑴部位: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⑵投射规律:①感觉投射是双侧性的;②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正立的;③投射区面积(miànjī)远比体感Ⅰ区小;④产生的感觉定位不明确,仅是粗糙分析。第七十一页,共九十五页。zxj8090@163.net72第七十二页,共九十五页。3.本体感觉代表区⑴部位:中央前回(4区)。⑵投射特点(tèdiǎn):该区是主要运动区,也是肌肉本体感觉投射区;第七十三页,共九十五页。1、内脏(nèizàng)感觉代表区

SⅠ、SⅡ;运动辅助区边缘系统的皮层部分等。(二)内脏(nèizàng)感觉2、内脏痛的特点内脏感觉主要(zhǔyào)是痛觉

第七十四页,共九十五页。1、视觉代表区枕叶皮层(pícéng)内侧面距状裂的上、下缘。(三)视觉(shìjué)第七十五页,共九十五页。2、投射特点:①一侧枕叶皮层接受同侧眼的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的鼻侧视网膜的传入投射(即鼻侧交叉(jiāochā),颞侧不交叉(jiāochā));这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功能的形成有关。第七十六页,共九十五页。②视网膜的上半部投射(tóushè)到距状裂的上缘,下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下缘;③视网膜的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前部,黄斑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部;第七十七页,共九十五页。zxj8090@163.net78第七十八页,共九十五页。⑴听觉代表(dàibiǎo)区部位:颞叶皮层的颞横回和颞上回(41、42区)。⑵投射特点:

①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②耳蜗底部(高频声感)投射到听皮层前部;耳蜗顶部(低频声感)投射到听皮层后部。(四)听觉(tīngjué)第七十九页,共九十五页。(五)平衡(pínghéng)感觉(六)嗅觉(xiùjué)和味觉第八十页,共九十五页。(七)痛觉(tòngjié)第八十一页,共九十五页。皮肤(pífū)痛躯体(qūtǐ)痛内脏(nèizàng)痛深部痛快痛慢痛痛觉体腔壁痛牵涉痛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这种痛与慢痛相类似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内脏疾患累及邻近的体腔壁所致这种痛与躯体痛相类似痛觉分类第八十二页,共九十五页。皮肤(pífū)(快、慢)痛内脏痛(包括(bāokuò)躯体深部痛)传导(chuándǎo)纤维疼痛特点①产生和消失迅速②定位明确、分辫能力强躯体传入纤维(快痛Aδ,慢痛C)感受器①产生缓慢、持续久②定位不清、分辫能力差③慢痛情绪反应明显③情绪反应明显④有牵涉痛敏感刺激钝性刺激(牵拉、痉挛、炎症、缺血等)锐性刺激(切割、烧灼等)自主N传入纤维游离N末梢(其特异性不如其他类感受器,刺激阈比其他类感受器高)⑤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和次级痛觉过敏⑤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和次级痛觉过敏致痛物质皮肤痛与内脏痛的比较电、机械、化学物质(如K+、H+、组胺、5-HT、PG等)④无牵涉痛第八十三页,共九十五页。

1、躯体痛1.痛觉的性质分类及其传导纤维(xiānwéi):(1)快痛:一种发生很快的定位清楚的“刺痛”,由Aδ纤维传导。如: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第八十四页,共九十五页。(2)慢痛:刺激后0.5-1.0s才能感到,持续数秒的痛感强烈,定位不明确的

“烧灼痛”。常伴有情绪反应和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biànhuà)。由C类纤维传导。第八十五页,共九十五页。2.痛觉的感受器与传导通路特点:(1)痛觉的感受器:游离(yóulí)的神经末梢。(2)传导通路特点:①脊髓后角的痛觉闸门控制:闸门控制学说②痛觉投射的皮层区域:

SⅠ;SⅡ;扣带回第八十六页,共九十五页。2、内脏(nèizàng)痛与牵涉痛1.内脏痛的特点:⑴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⑵痛觉感受器数量相对较少,对锐器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而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