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定风波定风波知识备查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知识备查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背景资料知识备查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背景资料知识备查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轼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精读细研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定风波苏轼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就作了这首词。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过了一会儿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精读细研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精读细研说一说:根据你的理解,古诗词中的“序”有什么作用?本词序的作用:
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知识链接:“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精读细研说一说:根据你的理解,古诗词中的“序”有什么作用?精读细研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高声吟咏长啸草鞋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长啸,从容而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精读细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精读细研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的“谁怕”。“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了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精读细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词的上阕表现出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精读细研上阕小结词的上阕表现出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精读细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形容微寒。偏西的阳光方才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精读细研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精读细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到的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精读细研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合作探究1.词的上阕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在作者眼里,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3.“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合作探究1.词的上阕哪些词语表现了作概括主题课堂小结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概括主题课堂小结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写作特色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写作特色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知识备查作者介绍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又能词。有《简斋集》《无住词》。知识备查作者介绍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倍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精读细研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昔日的游览在洛阳城南十里出色的人物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才俊。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精读细研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精读细研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精读细研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精读细研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歌在夜半响起。译文: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精读细研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精读细研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喻示作者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心境。点明追忆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又可见时间之长。“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惊”字写出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精读细研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合作探究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词的上阕描绘了往昔在洛中,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疏影里,大家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到天明的图景。与下阕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合作探究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歌,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合作探究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概括主题课堂小结《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阕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概括主题课堂小结《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直抒胸臆,表写作特色
在追昔抚今中,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苦融入历史长河。
1.巧用对比。将昔日洛中旧游的欢景和二十多年后再来已沦丧旧地的心境进行对比,抒发北宋亡国后的深沉感慨。
2.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写作特色在追昔抚今中,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苦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知识备查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知识备查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背景资料知识备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背景资料知识备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héngpīzhuópósuō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精读细研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形容月光浮动,亦指月光。飞天之明镜,指月亮。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译文:一轮秋月缓缓移动着,洒下万里金光,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精读细研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精读细研上片巧用神话,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月轮转动,暗示时光流逝。辛弃疾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白发已多,面对明月,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精读细研上片巧用神话,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月轮转动精读细研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砍译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在人间的光辉更多。精读细研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精读细研下片运用想象,揭示主旨。作者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看祖国山河,月桂的婆娑却遮蔽了月光,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不正像这月桂吗?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合作探究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使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合作探究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合作探究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①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之情。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作者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合作探究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概括主题课堂小结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想象丰富。2.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自己的理想。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想象丰富。2.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浣溪沙浣溪沙知识备查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亦工诗,颇得盛唐风格。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等。知识备查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浣溪沙纳兰性德pànshùlěi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精读细研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浣溪沙纳兰性德那边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怎样的译文: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精读细研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浣精读细研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精读细研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精读细研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边防驻军的营垒关塞上的城堡译文: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空,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日的边塞城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精读细研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精读细研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精读细研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合作探究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②“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深秋远塞的景象,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③另外“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1.这首词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合作探究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写作特色1.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腻而敏锐。马嘶声能被北风吹断,晚烟是“一抹”,残阳是“半竿”。2.写景纯用白描,情景交融。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平静的恋乡、忧虑、怀古之情思。写作特色1.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腻而敏锐。课下作业1.背诵这四首诗。2.感受诗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述出其中一首诗的画面。课下作业1.背诵这四首诗。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优质课件作者简介学习目标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词。
2.体味作品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作者简介学习目标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词。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东坡居士,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学习目标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萧瑟学习目标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萧瑟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不要留意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全由此发生。首句一方面渲染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点明外物不足放在心上。第二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何妨”透出一丝俏皮。作品鉴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是全篇枢纽,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轻胜马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抒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雨过天晴的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词点睛之笔,饱含人生哲理,道出了词人此次经历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词点睛之笔,写作特色
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写作特色 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借雨中潇洒徐课堂小结此词为醉游遇雨抒怀之作,作者以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课堂小结此词为醉游遇雨抒怀之作,作者以途中遇雨的所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作者简介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词。
2.能够赏析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3.领会作品内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准确背诵、默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南宋诗人,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创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创作背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旧事,渔歌在夜半响起。
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想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忆”字开篇,直接把往事展开。“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作品鉴赏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写景叙事,刻画群英欢会的环境,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杏花”言明春天,“天明”言明夜晚。沟水中的月影静淌、午桥的宴饮、幽雅的杏花、明月清辉映照下的疏影、悠扬的笛声,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景叙事,刻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概括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二十余年”点明追忆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又可见时间之长。“如一梦”喻示作者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心境。“惊”字写出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概括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前一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后两句超越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把目光转向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把古今悲慨和国恨家仇都融于渔唱,进一步表达内心的寂寞悲凉。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前一句点题,写作特色 1.巧用对比。将昔日洛中旧游欢景和二十多年后再来已沦丧旧地的心境进行对比,抒发北宋亡国后的深沉感慨。
2.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苦融入历史的长河。
写作特色 1.巧用对比。将昔日洛中旧游欢景和二十多年后再来已课堂小结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课堂小结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优质课件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词。
2.反复诵读,体会词作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作者简介学习目标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词。
作者简介学习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作品鉴赏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上片巧用神话,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月轮转动,暗示时光流逝。辛弃疾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白发已多,面对明月,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作品鉴赏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下片运用想象,揭示主旨。作者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看祖国山河,月桂的婆娑却遮蔽了月光,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不正像这月桂吗?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写作特色托物言志,想象丰富。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理想的实现。写作特色托物言志,想象丰富。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课堂小结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课堂小结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优质课件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词。
2.反复诵读,品味词作的艺术美,把握其主题思想。
学习目标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词。
学习目标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清朝满族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清朝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性德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创作背景学习目标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学习目标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浣溪沙身向云山那我向着那山峦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插着半截旗杆的关隘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译文我向着那山峦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吹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起句点明此行目的地和行程遥远。“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作品鉴赏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起句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前两写作特色1.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腻而敏锐。马嘶声能被北风吹断,晚烟是“一抹”,残阳是“半竿”。2.写景纯用白描,情景交融。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平静的恋乡、忧虑、怀古之情思。写作特色1.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腻而课堂小结这首词抒发了奉命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是写景,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夕照的萧瑟凄凉之景。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全词主旨。课堂小结这首词抒发了奉命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定风波定风波知识备查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知识备查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背景资料知识备查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背景资料知识备查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轼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精读细研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定风波苏轼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就作了这首词。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过了一会儿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精读细研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精读细研说一说:根据你的理解,古诗词中的“序”有什么作用?本词序的作用:
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知识链接:“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精读细研说一说:根据你的理解,古诗词中的“序”有什么作用?精读细研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高声吟咏长啸草鞋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长啸,从容而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精读细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精读细研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的“谁怕”。“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了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精读细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词的上阕表现出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精读细研上阕小结词的上阕表现出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精读细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形容微寒。偏西的阳光方才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精读细研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精读细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到的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精读细研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合作探究1.词的上阕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在作者眼里,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3.“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合作探究1.词的上阕哪些词语表现了作概括主题课堂小结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概括主题课堂小结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写作特色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写作特色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知识备查作者介绍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又能词。有《简斋集》《无住词》。知识备查作者介绍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倍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精读细研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昔日的游览在洛阳城南十里出色的人物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才俊。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精读细研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精读细研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精读细研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精读细研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歌在夜半响起。译文: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精读细研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精读细研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喻示作者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心境。点明追忆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又可见时间之长。“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惊”字写出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精读细研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合作探究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词的上阕描绘了往昔在洛中,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疏影里,大家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到天明的图景。与下阕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合作探究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歌,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合作探究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概括主题课堂小结《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阕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概括主题课堂小结《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直抒胸臆,表写作特色
在追昔抚今中,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苦融入历史长河。
1.巧用对比。将昔日洛中旧游的欢景和二十多年后再来已沦丧旧地的心境进行对比,抒发北宋亡国后的深沉感慨。
2.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写作特色在追昔抚今中,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苦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知识备查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知识备查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背景资料知识备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背景资料知识备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héngpīzhuópósuō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精读细研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形容月光浮动,亦指月光。飞天之明镜,指月亮。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译文:一轮秋月缓缓移动着,洒下万里金光,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精读细研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精读细研上片巧用神话,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月轮转动,暗示时光流逝。辛弃疾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白发已多,面对明月,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精读细研上片巧用神话,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月轮转动精读细研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砍译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在人间的光辉更多。精读细研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精读细研下片运用想象,揭示主旨。作者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看祖国山河,月桂的婆娑却遮蔽了月光,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不正像这月桂吗?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合作探究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使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合作探究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合作探究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①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之情。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作者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合作探究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概括主题课堂小结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想象丰富。2.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自己的理想。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想象丰富。2.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浣溪沙浣溪沙知识备查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亦工诗,颇得盛唐风格。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等。知识备查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浣溪沙纳兰性德pànshùlěi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精读细研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浣溪沙纳兰性德那边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怎样的译文: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精读细研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浣精读细研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精读细研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精读细研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边防驻军的营垒关塞上的城堡译文: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空,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日的边塞城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精读细研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精读细研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精读细研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合作探究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②“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深秋远塞的景象,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③另外“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1.这首词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合作探究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写作特色1.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腻而敏锐。马嘶声能被北风吹断,晚烟是“一抹”,残阳是“半竿”。2.写景纯用白描,情景交融。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平静的恋乡、忧虑、怀古之情思。写作特色1.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腻而敏锐。课下作业1.背诵这四首诗。2.感受诗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述出其中一首诗的画面。课下作业1.背诵这四首诗。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优质课件作者简介学习目标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词。
2.体味作品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作者简介学习目标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词。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东坡居士,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学习目标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萧瑟学习目标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萧瑟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不要留意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全由此发生。首句一方面渲染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点明外物不足放在心上。第二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何妨”透出一丝俏皮。作品鉴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是全篇枢纽,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轻胜马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抒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雨过天晴的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词点睛之笔,饱含人生哲理,道出了词人此次经历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词点睛之笔,写作特色
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写作特色 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借雨中潇洒徐课堂小结此词为醉游遇雨抒怀之作,作者以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课堂小结此词为醉游遇雨抒怀之作,作者以途中遇雨的所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作者简介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词。
2.能够赏析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3.领会作品内涵,理解作者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具设计的前沿趋势与市场策略相结合的探索研究试题及答案
- 平屋面试题及答案
- 导游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
- 现代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的融合与发展研究试题及答案
- 安全风险管理工具与技术考题及答案
- 江永小学教师试题及答案
- 刀具检测试题及答案
- 热力学基本定律试题及答案探讨
- 康复护理的学试题及答案
- 掌握和弦转位2025年乐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雪亮工程)运维服务方案纯方案
- 中药代茶饮白义萍课件
- 2024年河北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数学试题
- 视屏号认证授权书
- 《场站商务管理》课件
- 涉密项目管理流程培训
- 2024年水产技术养殖服务合同范本
- 广告设计师三级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
- 辽宁省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JBT 12530.1-2015 塑料焊缝无损检测方法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坟墓赠与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