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_第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_第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_第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_第4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64.0分)研习历史文物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史事能力的体现。如图有助于我们研究的历史时期是()A.旧石器时期

B.新石器时期

C.部落联盟时期

D.夏商周时期“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某遗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下列遗址最能体现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折的是()A.姜寨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殷墟遗址 D.秦兵马俑坑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夏朝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那么夏朝开始于()A.公元前20世纪初期 B.公元前20世纪末期

C.公元前21世纪初期 D.公元前21世纪末期中国邮政曾发行《殷墟》特种邮票一套3枚(如图)。可推测邮票中三件文物都出土于()A.河南 B.河北 C.山西 D.陕西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与族谱相关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度 D.礼乐制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分封制()A.强化了各地的风俗 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

C.导致了西周的分裂 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如图是上海博物馆的国宝“大克鼎”。作为史料,它可佐证()A.商周牧野之战 B.西周分封世袭 C.春秋礼崩乐坏 D.战国军功授爵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A.推动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B.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发展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在孔子看来,要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A.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B.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C.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D.恢复周礼,倡导仁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

治”。这段话反映思想家的主张是()A.无为而治 B.小国寡民 C.朴素的辩证法 D.崇尚自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A.孔子 B.孟子

C.韩非 D.老子史学家钱穆先生将战国到秦定义为“历史之大变”,此种定义的主要视角是()A.思想文化 B.社会政治 C.民族关系 D.生活方式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A.君主开明 B.政治统一 C.思想繁荣 D.社会转型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

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D.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下图是藏于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的秦砖,上刻“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飤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信息主要是()A.国家统一,皇帝集权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伐无道,诛暴秦”,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并最终将“伟大”的秦朝变成了“历史”,最后率兵攻入成阳,推翻秦朝的是()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汉末“以鬼道教百姓,賨人(蛮族)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匈奴人刘渊以汉朝宗室自居,又“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这反映了()A.少数民族大力推崇汉族文化

B.先进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C.汉族对少数民族吸引力强大

D.民族融合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提升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北魏租调制是与均田制配套的措施,政府依靠三长整理户籍,以一夫一妇为户口单位征课租调,规定每年向政府纳帛1匹、粟2石。这说明当时()A.土地兼并得到有效遏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按照户籍人口征收赋税 D.征税标准达到历史低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C.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如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从中可推出的符合事实的结论是()时期

郡县数西汉三国两晋隋朝唐前期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1县4郡50县5郡70县7郡43县13州74县江西豫章郡18县4郡51县6郡58县7郡19县7州34县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1郡9县2郡14县1郡5县5州28县A.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D.地方权力不断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唐国史补》记载,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江东节度使薛兼训因越人不善机杼,乃访求军中未婚者,厚给资财,令其去北方娶织妇为妻以归,“岁得数百人,由是越俗大化,竞添花样,绫纱妙称江左”。这表明此时()A.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B.棉纺织技术向闽粤地区扩展

C.私营纺织作坊不断推广 D.北方丝织技术仍然占据优势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A.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C.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 D.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如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新唐书•本纪》“丁未,太后徙居上阳宫……戊申,帝帅百官诣上阳宫,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资治通鉴》A.武氏被迫移住至上阳官 B.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C.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 D.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柳宗元专门著文褒扬郡县制,他的文章《封建论》实是论郡县,他认为“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他写这篇文章的现实原因是()A.指责分封制易导致叛乱 B.揭露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C.基于汉朝发生七国之乱 D.认为郡县制比分封制更优越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交融,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而逐渐交融。以下史事中,能够证明材料观点的是()A.唐朝大败东突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

B.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C.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

D.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下列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如表可以说明()

表:南北朝人口情况表项目宋齐陈北魏北周北齐口数/万人46820032009002000户数/万户90>10050500359303A.南强北弱的形势已经形成 B.当时呈现北强南弱的形势

C.南北实力形成均势 D.南方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6.0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材料一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大锄)。

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掉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时期

内容春秋及以前战国治理国家分权治理①______官员产生贵族世袭②______地方管理分封诸侯③设置郡县材料三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提出为政以德;

孟子:提出“仁政”道德标准;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

庄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本性;

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倡导变法革新的思想。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学派观点史实示例:道家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__________________秦汉以来,选官制度的演变反映出官僚政治体制的日益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汉武帝建立孝廉察举。同时设立太学,为五经博士设弟子50人。孝廉察举体现了“以德取人”的鲜明意向,在实际察举中,汉廷对吏能十分重视。东汉时孝廉都要经过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被举至中央。顺帝时左雄改革察举制,使以举荐为主的察举制,开始向采用书面考试的科举制演化。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完成下列要求:据材料一概述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选官的途径和标准?概括东汉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材料三中卫瓘关于选官方面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据材料三说明卫瓘认为“复古乡举里选”的合理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秦汉以来选官制度的演变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参考答案1.【答案】A

【解析】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此时中国处于旧石器时代,因此元谋人齿化石可用于研究旧石器时期的历史,故A正确;

新石器时期大约一万年前开始,故B错误;

部落联盟时期是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在5000年前左右,故C错误;

夏商周时期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元谋人齿化石”。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石器”和“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石器和保存和使用火,故①③正确;

最早种植粟的是半坡人,②错误;

④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机制,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原始人类历史文化,遗址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址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制造陶器,他们住干栏式的房屋,开挖水井,过着定居生活,故C正确;

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故AB错误;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原始居民,解题的关键是“距今6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制造陶器。他们住干栏式的房屋,开挖水井,过着定居生活。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折、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的是夏朝。而二里头遗址正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遗址。故B正确。

姜寨遗址是原始社会的遗址;殷墟遗址和秦兵马俑坑分别商朝和秦朝的,比夏朝晚。故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最能体现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折。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5.【答案】C

【解析】公元换算成世纪:一百年为一个世纪,所以应该百位数上加一,本题是公元前2070年,所以换算成世纪应该是公元前21世纪;早期(初期)是世纪头二十年。而公元前是倒着数的。所以公元前2070年换算成世纪应该是公元前21世纪初期。

故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时间信息“夏朝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入手,结合历史纪年方法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历史纪年方法,考查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6.【答案】A

【解析】“殷墟”在河南,故可推测邮票中三件文物都出土于河南,故A正确;

“殷墟”在河南安阳一带,与河北无关,故B错误;

山西与陕西也不是“殷墟”地点,故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再现“殷墟”在河南安阳一带,学生据此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7.【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族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与之相关的是西周时期的主要宗法制度,故A正确;

分封制,内外服制度,礼乐制并不能体现血缘关系,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叙述理解宗法制度上重视血缘关系的家庭本位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8.【答案】B

【解析】A与题干无关,排除。

B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有利于民族融合,正确。

C说法错误,排除。

D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赐封土地和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合题意,故B正确。

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赐封土地和人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偏低。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为私学创造了成熟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

C选项错误,程朱理学出现在宋代,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

D选项错误,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

故选: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之一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提倡“仁”,由此可知孔子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的手段是恢复周礼,倡导仁义,故D项正确;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是荀子的主张,故B项错误;

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1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为无为,则无不治”可以看出这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道家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信息“为无为,则无不治”。

本题考查对道家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反映的是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韩非的思想,故C项正确。

AB两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排除。

D项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主旨,结合法家韩非的思想主张解答。

本题考查法家的思想主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将战国到秦定义为“历史之大变”表明此种定义的主要视角是社会政治,故B正确;

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生活方式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充分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史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1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说明当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故D项正确。

AB两项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应排除。

C项不全面,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A.郡县制并不能完全消除地方割据的条件。

B.保证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表述太绝对。

C.郡县制是在全国所有地方实施的,不知是在边远地区。

D.可以看出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奠定了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说明它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要求学生结合郡县制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秦朝郡县制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A.材料中的海内皆臣反映了秦朝的统一,皇帝集权的特点。

B.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疆土辽阔成民众多。

C.海内皆臣,并不能体现交通的发达,水陆并用。

D.海内皆臣,也没有反映法律严苛覆盖全。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社会特征,要求学生结合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海内皆臣”,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朝国家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被秦朝镇压而失败,秦末农民战争后期,刘邦趁项羽与秦军决战之际,攻入咸阳,秦朝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最后率兵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军,故C正确。

A、B、D三项所述均与“最后率兵攻入成阳,推翻秦朝”不符,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的灭亡。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后率兵攻入成阳,推翻秦朝”,考生要紧扣关键信息和秦朝灭亡的史实分析解答。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秦朝的灭亡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学习汉朝时期的文化,这推动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融合,故B正确;

大力推崇汉族文化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

C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C;

D叙述与材料信息因果倒置,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族融合。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学习的认识。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族先进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0.【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国家统一,但是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因此A项错误在“开始”,故不选A。

B.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故不选B。

C.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故C正确。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是在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不选D。

故选C。

21.【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西晋时期江南的开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通过题干“匈奴人攻破洛阳……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战乱造成北民南迁,这有利于推动江南经济的开发,故B正确。

AC.通过题干北方的战乱,不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排除AC。

D.通过题干“杀死豪族官僚庶民。”可以看出这不利于豪族扩充实力,排除D。

故选B。

22.【答案】C

【解析】“以一夫一妇为户口单位征课租调,规定每年向政府纳帛1匹、粟2石”表明按照户籍人口征收赋税,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以一夫一妇为户口单位征课租调,规定每年向政府纳帛1匹、粟2石”。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影响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不同:

(1)背景: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文帝改革: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商鞅变法: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改革: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本考点在高考中经常进行考查,在几年的考试中主要集中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及其成功的原因,均田制、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还有改革的作用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题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难度中等。在复习时,还是要从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内容、历史作用及孝文帝改革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措施两个方面入手。

2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作用贤才,排除仇敌偏见与民族歧视,摒弃贵贱等级,体现了统治集团治国策略的开放性,故C项正确。

A项,题干与宗法制的影响无关,排除。

B项,题干未体现统治革新魄力,排除。

D项,题干与科举制的发展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评价,根据题干“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评价,本题结合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及意义进行分析解答。

25.【答案】A

【解析】题干所给表格数据反映了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郡县设置越来越多,联系所学知识,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始于秦朝,汉至唐前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体现的是郡县制,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主要是指从西晋到南宋,与材料中“汉至唐前期”不符,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郡县设置越来越多,则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并正确解读表格数据的变化趋势及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6.【答案】D

【解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此时棉纺织技术还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

私营纺织作坊不断推广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C项错误.

材料“因越人不善机杼,乃访求军中未婚者,厚给资财,令其去北方娶织妇为妻以归”“岁得数百人,由是越俗大化,竞添花样,绫纱妙称江左”体现了南方学习北方纺织技术,北方丝织技术先进,占据优势,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唐朝纺织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纺织业相关知识的掌握.

纺织业

(1)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②商朝:已有织机,还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官员.③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④西汉:提花机完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⑤唐代: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丝织业重心南移.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作坊兴起.⑥宋代: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⑦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制造局.

(2)棉纺织业:①宋末元初,棉花种植由边疆迅速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②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发明新式纺车(脚踏三锭纺车),极大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③明代后期,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27.【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

【解答】

A.根据“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主要是为了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正确。

BD.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BD。

C.维护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只是表象,本质上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

故选A。

28.【答案】D

【解析】A.材料看不出被迫的意思。

B.材料中有的说是太后传位于皇太子。所以选项表述不准确。

C.材料看不出武则天称帝时的身份。

D.材料都可以看出,武则天被称为则天大圣皇帝。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作用,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不同的史书对同一事件的表述可能不一样,这都是受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政治观点的影响。

2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唐朝藩镇割据导致安史之乱,危及中央集权;柳宗元专门著文褒扬郡县制,实际上是揭露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故B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A。

汉朝七国之乱是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C。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中央集权演进情况。关键信息是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本题考查唐朝中央集权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0.【答案】C

【解析】A.本选项不符合材料中“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的信息,故排除A项。

B.本选项也反映了战争,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

C.根据材料中“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而逐渐交融”可知,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吐蕃并不属于中央王朝管辖范围之内,故D项不符合“在统一政权下”的信息。

故选:C。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根据材料中“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而逐渐交融”可知,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史料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

31.【答案】B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图1反映的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图2反映的是五代十国前期的各政权并立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前期的各政权并立的局面是由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发展而来的,说明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故B项正确。

图示不能说明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故A项错误。

C项明显错误,而且绝对化,应排除。

图示不能体现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需要掌握五代十国前期的各政权并立的局面与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结合五代十国前期的各政权并立的局面与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关系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五代十国前期的各政权并立的局面与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关系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数据可知,当时北朝的人口数量远超过南朝人口数量,说明呈现北强南弱的形势,故选B;

南朝人口远少于北方,不能说明南强北弱和南北形成均势,排除AC;

仅根据南方人口的数量无法得出南方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的结论,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生可根据材料中的南北朝人口情况表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