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社会心理学第一章Section1WhatIsSocialPsychology1WhatIsSocialPsychology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1)在社会心理学内部,就存在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两种不同的说法。①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关注互动、群体)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Kotsmin,1979)。代表人物是G·米德,特点是关注群体,并试图通过群体内部的互动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②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是G·W·Allport,注重从个体水平进行研究,强调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的科学。Attheveryheartofsocialpaychologyisthephenomemonofsocialinfluence:Theeffectthatthewords,actions,ormerepresenceofotherpeoplehaveonourthoughts,feelings,attitudes,orbehavior.Socialpsychologyisthescientificstudyofthewayinwhichpeople’sthoughts,feelings,andbehaviorsareinfluencedbytherealorimaginedpresenceofthepeople(Allport,1985)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的科学研究。(2)我们应有的理解①含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作出的内隐和外显的反应。②研究范围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个体水平的研究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大众社会心理应用社会心理学如环境社会心理学健康社会心理学2SocialPsychologyandRelatedDisciplines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形成的边缘学科。社会学(Sociology)、心理学(Psycholoy)和文化人类学(Culturalanthropology)是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周晓虹,1997)。其中,与社会心理学联系最密切的学科是社会学和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区别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内部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和一般规律,而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社会互动中的个体心理,还研究群体心理以及群体心理对个体的影响,研究人怎样为其他人所影响,注重研究不同的社会情境对人有着怎样的一致影响。普通心理学在探讨心理形成时总要探讨生理机制,而社会心理学则探讨人行为的社会机制。普通心理学更多采用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进行研究,而社会心理学则更多采用现场实验、问卷调查、观察法等。(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两个学科的区分如下:1.在研究取向和侧重方面,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整体以及群体的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而社会心理学着眼于社会、群体背景中的个人和群体,注重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2.在研究方法上,尽管社会心理学有时也使用与社会学家相同的方法,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特征是实验科学,强调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方法的运用,注重揭示行为与社会相互作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而社会学由于所涉及的问题经常是难以用实验进行研究的社会问题,因而社会调查法在社会学方法中具有特殊地位。由于方法学上的特殊性,社会学研究也较多使用描述及相关性研究,而较少对因果关系进行揭示。Section2ResearchMethods:HowWeDoResearch1ResearchMethods2EthicalIssuesInSocialPsychologySocialPsychology:AnEmpiricalScience有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而易见,我其实早就知道,所以社会心理学没有什么!后见之明偏见(hindsightbias):当人们得知某一事件结果后就会夸大原先对此的预测。心理学实验也是这样,一旦我们知道了结果,这一结果就似乎很容易预见社会心理学家要做的关键是要在知道研究结果之前对将要发生的事进行预测。其实并不是这些“显而易见”的结论都是容易预见的。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1ResearchMethods(1)观察法ObservationalMethod:DescribingSocialBehavior——对人的社会行为的有目的、有组织的直接观察一般观察法Nonparticipantobservation(客观、冷静、简便、受距离性限制)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observation(深入、被观察者视角)优点:真实性缺点:对自变量缺乏控制有些行为不易观察到被观察者表现不自然受观察者主观愿望的影响(2)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AnsweringCauselQuestions(Theoryisagoodthing,butagoodexperimentlastsforever.)——系统操纵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观察其对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的影响以确定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Themethodinwhichtheresearcherrandomlyassignsparticipantstodifferentconditionsandensuresthattheseconditionsareidennticalexceptfortheindependentvariable(theonethoughttohaveacausaleffectonpeople’sresponses).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室中进行,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优点:有效消除无关变量随机安排被试缺点:未必真实现场实验法:在自然正常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研究。模拟实验:将研究对象置于特意设计的某种模仿真实社会情境的人为情境中进行控制研究的方法。(3)调查法(Surveys)——拟订一系列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访谈法(口头)问卷法(书面)采用调查法应注意:问题要有效度,提问形式恰当;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优点:针对性强信息量大缺点:准确性不高(4)档案研究法(ArchivalAnalysis)(文献法)——利用现存档案材料进行分析优点:时空广阔多角度缺点:受现有材料的局限工作量巨大需较高技巧(5)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Research)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现场调查心理测验民俗与艺术分析2EthicalIssuesInSocialPsychology(1)伦理问题①实验性欺骗②被试的隐私权问题③被试的心身健康问题(2)指导原则①应避免那些可能引起极大不安和痛楚的实验②最好不使用欺骗手段,可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③研究过程中被试的不安情绪如果很强烈,可以退出研究④研究后应尽量消除被试的不适情绪⑤研究中的个人材料要保密⑥研究前要征求被试的意见,自愿参加研究Section3TheHistoryandtheDevelopement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哲学阶段(1)关于人性的争论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人性及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决定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2)西欧思辨哲学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阶段(1)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2)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1859年,德国人M.拉扎勒斯和H.斯坦达尔联袂主编《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并发表《民族心理学序言》一文,这是描述性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由此社会心理学进入社会经验阶段。1875年,德国学者A.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1897特里普利特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首次发表了一份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报告这一年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1898年,法国人塔尔德写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一书,企图用模仿的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1871-1936)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1866-1951)发表了《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由此走向独立。(3)社会心理学的来源①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拉扎勒斯、斯坦达尔、冯特②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迪尔凯姆、勒邦③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④精神分析学派与行为主义学派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社会分析阶段(1)F.H.奥尔波特(1890-1978)与实验社会心理学:1924《社会心理学》出版(2)乔治¡¤米德(1863-1931)的社会学传统(3)1938勒温把场论引入社会心理学1928年瑟斯顿提了态度测量法,把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水平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谢里夫从1935年开始从事对社会规范的研究。(4)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4二战及战后的社会心理学(1)RapidExpansionYears二战期间,社会心理学得到空前发展,信仰、偏见、说服、宣传、态度改变等课题得到很好发展。50年代,注重研究群体的影响和群体成员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注重于各种个性特征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2)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CrisisandReassessmentYears危机原因:1、理论定向问题—个体主义:由于社会心理学研究长期以个人为中心,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忽视个人是社会的成员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也难以将这门学科应用于社会。2、研究方法的问题—实验法的局限3、社会期望过高(3)重新评估后的再兴起.本土化和世界化相统一;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并存;各种研究取向相综合美国以外的发展:西欧与亚洲美国以外的发展:西欧与亚洲(4)未来的几个发展倾向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将更多、更繁荣。强调应用这个倾向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在现实环境中进行他们的研究,也就是说他们常常把研究从实验室控制下的环境移向现实生活,现场研究增加了。寻求社会心理学的更完整,一般的理论。第二章社会化SocializationSection1whatisSocialization1定义definition(1)经典定义弗洛姆(Fromm):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它诱导社会成员去做一些事,这些事是要使社会正常运转就必须做的事。时蓉华:社会化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了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了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周晓虹:社会化就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塑造过程。2)我们应有的理解:社会化是个体通过自身与社会的互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化的两条途径:社会教化(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和个体内化(内在因素)。注意:这里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还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和生产力水平,是社会整体性的产物,它影响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则是无意识的。社会化的主体: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体,严格地说,是未完成社会化的个体。社会化的内容:社会经验、规范及由此产生的与之相符的各种心理状态。社会化的结果教化个人,使之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有一定个性的社会有效成员。2、社会化的种类(1)根据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①基本/早期社会化Primarysocialization指个体在童年时期的社会化,主要是让儿童掌握语言,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认知能力,还要使其掌握行为规范并学会与周围的人们建立感情,当然也少不了让其确立到得及价值判断的标准。②预期社会化Anticipativesocialization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③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socialization指个体在成年后的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④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也是个体成年后的一种社会化,较为特殊,是个体舍弃原有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新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主动的再社会化;二是强制性的再社会化。⑤反向/逆向社会化Invertedsocialization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传递给年长的一代,也称之为“文化反哺”。⑥反社会化antisocialization: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之为不完全社会化或顺应不良;而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为反社会化。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类型:无理性型。这类反社会化的结果是有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与社会公认的规范相对立的,并且其行为也直接危害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生活及整个社会的进步。有理性型。结果不利于社会上少数人而利于社会上的多数人或者表面看不利于现在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社会化,是有理性型反社会化。(2)以社会化的内容为标准①生活技能社会化包括生活自理技能和谋生技能。②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会现有政治制度所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或者说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③道德和法律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法律准则和道德、法律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法律行为的过程。④社会角色社会化社会角色是由于人们的社会角色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性别角色社会化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是由社会模塑的。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⑤民族社会化把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之具有本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共同心理特征)是什么因素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NatureVs.Nurture“我们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究竟是遗传的产物还是学习的产物?”这场社会科学家们旷日持久的争辩持续了一个多世纪。①天性决定论19世纪—20世纪初:天性论占主要地位。这一观点的理论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发展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由于遗传的作用,不同的阶级、国家或种族也有优劣之分。许多心理学家罗列出他们设想中的“本能”:战争——侵犯本能;社会——群集的本能;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能。高尔顿:运用名人家谱调查法,从英国的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名人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中有多少人成名。结果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人也同样出名。而对照组中是人数相等的普通人,他们的亲属中只有1个名人。在随后进行的对名人的孩子与教皇的养子进行比较调查还发现,教皇养子成名的比率不如名人之子多,高尔顿认为教皇养子的环境条件与名人之子相仿,因而名人之子成名更多的原因在于遗传而不是环境。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②教养决定论20世纪:教养论的观点占主导地位。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关于“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论证人的行为和个性完全可以改变,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熏陶和训练。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的结论如今,人们一致认为天性与教养之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将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完全对立起来,我们并不是单纯的遗传或学习的产物,而是这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生物学上的因素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性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彼此相遇并融为一体。Section2Factorsaffectingsocialization影响社会化的因素遗传因素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1、遗传因素(社会化的自然前提和生物基础)人能被社会化的核心原因:人脑有以千亿记的神经细胞,其形成各种联系和网络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语言是传递的中介人类童年的长期依赖性的生活阶段,为家庭和社会发挥对儿童长期而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婴儿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了联系。首先是母亲对他爱护和照料,提供奶汁和食品满足他生理上的需求;以温暖的母爱去抚慰他,满足他情感上的需求。他则以哭声反映饥饿与病痛,以满足生理需求或解除痛苦;以注视与亲人发生感情交往,获得亲人的喜爱。许多研究表明,在婴儿获得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瞬间,便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交往关系,并且迈出了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单纯的“接触”(与他人身体的接触或相互作用),既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又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心理学家哈里·F.哈洛的实验说明,这种身体接触的需求是相当强烈的。2、社会文化因素(1)文化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社会经验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极其群体建立社会联系。2)家庭THEFAMILY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家庭同时又能反射各种社会关系。教养方式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出生顺序
3)学校SCHOOL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替代。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和其它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皮格马林翁效应又叫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4)同辈群体PEERGROUPS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1)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2)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5)大众传播媒介THEMASSMEDIA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社会化起作日益重要的作用。电视计算机网络Section3ThetheoryofSocialization1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1)SigmundFreud的观点按照弗氏的观点,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由这三部分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2)EricH.Erickson(埃里克森)的观点EightstagesofdevelopmentChallengesthroughoutthelifecourseStage1(0-1):Trust(versusmistrust)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发展倾向是识别信任和不信任,对成人一贯的、可依赖的、可预见的行为产生信任感,否则会产生不信任。Stage2(2-3):Autonomy(versusdoubtandshame)自主性对羞怯疑虑阶段这一阶段开始有独立自主的要求。父母如允许其在安全条件下自由活动,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对发展自主感自信心有帮助。限制自由和多次失败会造成羞怯和怀疑。Stage3(4-7):Initiative(versusguilt)主动性对内疚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活动性和言语能力发展很快,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很大,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Stage4–(8-12):Industriousness (versusinferiority)勤奋对自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智力不断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广泛、深刻。活动空间的扩大也使得影响他们的人已不限于父母。但在这一阶段,其勤奋行为往往带来不当的后果。因此,若将此看作是捣乱,则易使其自卑。Stage5(13-18):Gainingidentity(VERSUSconfusion)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是其核心问题。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思考方法,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逐渐疏远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建立了亲密的友谊。Stage6(19-25):Intimacy(VERSUSIsolation)亲密对孤独阶段这是建立在家庭生活的阶段。在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中建立亲密感。但若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分担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不能互相关心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景中去。Stage7(26-50):MAKINGADIFFERENCE (VERSUSSELF-ABSORPTION)繁殖对停滞阶段只要两个人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亲密性,他们的兴趣就开始扩展到不仅仅限于他们两个人,他们变得关怀培育下一代了。Stage8(50--):INTEGRITY (VERSUSDESPAIR)完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老年人常对一生进行回顾,想要知道一生是否活得有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最大的失望,即觉得一生未如理想,而岁月不再,已没有机会再过另一种生活了。以厌恶掩藏失望。2.认知发展论的观点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大约在9―12个月。前运算阶段(2―6、7岁):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1)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2)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3)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4)未掌握守恒。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皮亚杰(1896-1980)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认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和环境积极互动的过程,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随着他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皮氏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现实后果来判断是非,道德判断服从权威,以成年人的观点为标准;在第二个阶段,儿童根据行为者的意图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并且以自己的观点为道德判断的标准2)科尔伯格(1927-1987)的道德发展理论LawrenceKohlberg:MoralDevelopment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①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level):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成人意见。A.服从与惩罚定向obedienceandpunishmentdriven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vs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B.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self-interestdriven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vs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②习俗水平(Conventionallevel):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A.好孩子定向Interpersonalaccordandconformitydriven:以人际和谐为准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vs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B.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Authorityandsocialorderobediencedriven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vs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③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level: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的权利和原则。A.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Socialcontractdriven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vs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B.普遍的道德原则Universalethicalprinciplesdriven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vs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3.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班杜拉是当代社会学习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儿童学会的许多行为模式都不是按照早期行为主义提出的强化-惩罚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行为再现过程。D.强化和动机过程。4.正常成熟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Gessell)等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的社会化并不单纯是由社会规范、社会压力等外部力量塑造的,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成熟过程。第三章SocialCognition社会认知Section1whatisSocialCognition1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包括对他人、对群体、对人际关系,也包括对自己的认知。(知人、知面、知心)就认知对象而言,社会认知指的是对人及其行为的认知,而不是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的认知。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2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elementalrange(1)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对仪表的认知对表情的认知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2)对他人个性的认知(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对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知3社会认知的途径approach(1)人的非语言行为nonverbalbehavior表情是反映人们的内心态度、情绪、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和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可能了解到其内心的活动、欲望、意图和状态,借此即可形成对他人的认识。非语言交流的文化差异(2)人的言语活动verbalbehavior人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及节奏变化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通过对人的言语活动的分析,也能有助于对人的性格和态度的认识。“我不认识她。”生气时讽刺时害怕时惊讶时厌恶时快乐时(3)人的行为方式wayofact了解一个人如何行动、怎样行动和有什么行动、表现怎么样,对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此人,形成关于此人的一个准确的知觉印象,都会是十分有益的。4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elementaryprocess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1)社会知觉socialperception社会知觉又称对人的知觉或人际知觉,是社会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认知过程的第一步。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2)社会印象impression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单一和零散,它具有综合性。印象整饰:有意识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称为印象整饰或印象控制。(3)社会判断socialjudgements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评价是人们在对社会事件(人或物或关系)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特征、过程、类型、作用等进行测定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总体看法,而推论则是在评价的前提下、运用概念系列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认知过程。重要概念:图式(schemas):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或者说是人们头脑中的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框架和内容。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事物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特殊的势力。进行社会认知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会起引导、组合的作用。图式从内容上来说包括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脚本。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征(1)选择性(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3)认知的完形特征Section2impressionandimpressionmanagement1印象及印象形成(1)印象impression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以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2)印象形成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2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1)自然特征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2)社会特征所属群体、社会角色(3)心理特征人际关系(真诚vs自负)、智力(聪慧vs笨拙)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的特征上,而总是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3印象形成的一般原则(1)一致性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2)评价的中心性奥斯古德总结出的三个维度:评价力量活动汉密尔顿:提高较多社会特性的判断影响喜欢程度;提供较多智能的判断,会影响尊敬程度(3)中心特性的作用阿希的研究:对性格的印象形成进行了研究。对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为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以“热情”、“冷淡”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为边缘特征。3总体印象形成模式(1)加法模式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费斯本Fishbein,1964)。小李:真诚机智33小王:真诚机智随便健忘3311(2)平均模式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3)加权平均模式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先行信息和否定信息的加重作用(4)中心品质理论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4社会知觉偏差(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首因效应(PrimaryEffect):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材料1: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对于首因、近因矛盾的解释:两种信息连续还是断续;熟人和陌生人;个性特点的影响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HaloEffect):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3)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对社会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但它又往往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和固着反应模式,使社会知觉出现偏差。自动化思维(Automaticthinking):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此时人们运用了图式。当图式被运用到某个社会团体的成员或者性别、种族中,通常就被称为刻板印象。对种族和武器的刻板印象——所犯的错误是自动化思维的结果。图式在自动化思维中的作用:填空(当我们看到的是模糊不清的呈现时);充当记忆引导。运用哪一种图式:可提取性(accessibility)—图式和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所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我们对社会做出判断的时候,使用这些图式和概念的可能性有多大。有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到图式的可提取性:一是过去的经验,二是最近的经历。当图式被证明是错误的之后,仍然具有持久性。图式的文化决定因素。自动化思维的普遍性。控制性思维(controlledthinking)有意识的、有意图目的的、需要努力的思维。种族素描:警察根据种族来锁定目标并拦截行人、飞机乘客和汽车司机。进行控制性思维的目的就是为自动化思维提供制衡。控制性思维很多时候也会犯错误。5)投射效应(Effectsofprojected):指认知者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心理倾向,往往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尤其当某些人的年龄、性别、职业角色、身份特性和社会地位与自己相同时更容易推己及人。(6)积极偏见(Activelyprejudice),也称宽大效应,个体对他人往往是积极的肯定估计高于消极的否定估计,这种心理倾向叫宽大效应。(7)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personalitytheory):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一套关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自己也并、5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1)概念印象管理: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2)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情境一致性(SituatedIdentity):每个社会情境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人们在交往中,会进行印象管理,力求使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符合情境的要求,具有一致性。交往对象与自我表现人在不同人面前,其行为表现就不一样。交往目标与自我表现交往目标能决定人的自我表现。(3)印象管理的策略在组织中,人们最常使的印象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两种:①降级防御策略当个体试图使自己为某消极事件承担最小责任或想摆脱麻烦时,就可以使用这种策略。这类策略包括:解释:试图做出解释或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例如,自己身体不适,或感觉不好,或者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因而影响了这件任务的完成等(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道歉:当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时,就为这一消极事件向老板道歉。这样的道歉不仅可以让人感到他的确有悔恨之意,而且,也会让人觉得这样的事情以后不会再发生了。例如,确实是上班迟到了,或者的确没有按时完成任务,这时如果先解释原因,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如果能先表示歉意,再做出适当的解释,就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不至于影响自我的形象;置身事外:当个体与进展不顺利的某事不直接相关时,他们可以私下告知上司自己与某事无直接关系。使用这种方法,常常能使自己少受不好的事情的牵连。例如,当小组工作进展不顺利时,如果自己与这件事关系不大,就可以私下告诉老板,自己曾经反对这一计划,但被否决了。②促进提升策略当个体试图使自己对某一积极结果的责任最大化,或者想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出色时,会使用这类策略。常常使用的这类策略有:争取名分:当人们认为自己应该为所做出的积极成果得到应有的认可时,通常会采用这种策略。如通过正式的渠道让人了解自己的贡献,或者通过非正式的渠道告诉关键人物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揭示困难:让人们了解自己尽管存在个人或组织方面的困难与障碍,但还是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样就会使人对自己有更好的评价。例如,告诉别人,今年的成绩是在克服非典干扰的情况下取得,别人会更加高估今年所取得的成绩。③逢迎(ingratiation):人们奉承、赞美的过程,一般是为了获得他人(地位通常比自己高)的喜欢。(4)印象管理的识别印象管理的识别:在交往中分离交往对象的印象管理策略,了解其真实动机和面貌。非语词反应与印象管理人们易控制的表现包括语言,仪表;但非控制性的信息,如姿势、眼神、无意识动作,往往会透露个体的真实信息。Section3TheselfinaSocialWorld1、自我概念(self-concept)(1)含义Self与egoSelf:个人的反身意识,即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又称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西方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关于自我的讨论,都是在这一意义上进行的。我国心理学家对于自我的理解,也高度的与self的内涵相对应。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观念和看法,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我的觉知。自我图式(self-schemas):帮助人们去组织对自己进行了解的心理结构,它会影响人们所注意到的、所思考的和所识记的关于他们自身的信息(2)自我概念有四个特点: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它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自我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而是能表征的自我经验。自我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由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构成的,它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3)自我概念的结构詹姆斯和米德将自我分成主体自我(I)和客体自我(Me)两个部分。在自我概念的具体构成方面,詹姆斯主要分析了客体自我的结构,将其分为身体自我(bodilyself)、物质自我(materialself)、社会自我(social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self)等四个重要性不同的层次。个人在每一方面对自己的反身意识,就构成了每一种自我的具体内容。伯恩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自我概念结构图。(4)自我概念的功能伯恩斯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①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在研究失足青少年时发现,“坏孩子”的自我概念会使失足青少年倾向于做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金盛华,1982)。自我胜任(self-competence)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也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金盛华,1988)。②解释经验: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解释经验的轨道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梅德维克等人(Medvec,etal.,1995)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奥运会上银牌得主感觉不如铜牌得主快乐。③期望定向: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的期待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伯恩斯指出儿童对于自己的期望取决于自我观念,并与自我概念一致。金盛华(1993)有关儿童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发现,差生的消极自我概念导致消极自我期望。(5)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①社会角色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③社会比较④社会文化⑤他人评价2自尊(self-esteem)(1)自尊的含义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一般来说,的人自尊感比较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也较能够接受个人不足之处。(2)自尊的结构詹姆斯(1892)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波普(Pope,1988)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1967)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波普(Pope,1988)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魏运华(1997)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蔡建红(2001)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黄希庭(1998)认为,自尊可以分为总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特殊自尊。(3)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尊水平的高低。第三,个人因素对自尊水平有影响。(4)提升自尊的策略——自我提高/增强(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受到提升。人们常用以下六种方式进行自我增强:①向下的社会比较;②选择性遗忘;③有选择的接受反馈;④缺陷补偿;⑤自我防御性归因;⑥自我妨碍自我服务偏见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ceprejudice)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人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高估自己大多数生意人认为自己比一般生意人更道德。一个全国性调查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百分制的量表上,你会给自己的道德和价值打多少分?”50%的人给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4或74以下。♠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3自我效能(Self-efficien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自我效能”与不同,它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而非自我价值的一般性感受。班杜拉说,“人们很容易有强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标就好了。”另一方面,班杜拉教授指出,有些人具备很高的“自我效能”──努力驱动自我,但是自尊心却不强,这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总是达不到他们高高在上的标准。4控制点理论(locusofcontroltheory)控制点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Rotter,1971,1973)提出的。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control)与外部控制(externalcontrol)。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内控者或者极端的外控者都不多见,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连续轨迹上找到相应的位置。5习得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1)习得无助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这种现象第一次是由动物理论学家塞利格曼等人(Seligman&Overmier,1967)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发现的。塞利格曼(Seligman,1975,1991)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类生活情境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得无助机制。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屡屡遭受挫折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这样他们就产生了习得无助。沮丧、压抑的人,因为相信努力是无效的,而变得被动。丧失信心的人,意志麻痹、主动放弃,成为习得性无助者。(2)自我决定习得无助让人感到沮丧、放弃去改变现状,这对人们的生活和主动适应无疑是有害的。如何克服习得无助,重新找回自信呢?自我决定可以减少习得无助。正反两方面研究表明,能否让人自我决定、增强控制感,不但影响人的习得无助状况,更进而影响人的心态、行为甚至健康。需要说明,强调自我决定的积极作用时需要注意,完全的自由和自我决定,可能转化为一种负担。过多的选择可能使人麻痹。Section4TheoryofAttribution所谓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naivepsychology)海德认为,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就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原因解释。可以说,归因是我们对环境知觉的一部分,只要对环境进行认知,归因就会发生。海德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每一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观点,并由此建立了他的朴素心理学,旨在系统的阐述没有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如何正确的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海德区分了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二是来自外界的因素,如环境、他人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等。他认为行为观察者在对因果关系进行素朴分析时,试图评估这些因素的作用。如果把某项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的内在状态,那么观察者将由此推测出行为者的许多特点。即使这种推测不总是很准确的,它也有助于观察者预测行为者在类似情况下如何行为的可能性。但是,假如某项行为被归因于外在力量,观察者就会推断说该行为是由外力引起的,那么以后能否再度发生则难以确定,因此,海德认为对行为的预测与对行为的归因是相互联系着的。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论(thetheoryofcorrespondentinferences)/对应推论说/一致性推断理论(1)所谓相应推断,认为一个人的内在属性与其外在行为是相对应的。我们可以由其外在行为而推测其内在属性的过程就是对应推论过程。琼斯和戴维斯揭示了对应推论的程序,即先判断行为者的动机,然后由此推定行为者的品性。一个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我们能知道其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2)在从行动者的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①社会赞许性(socialdesirability)/社会合意程度②非共同效应(noncommoneffects)③行为的自由选择性(freedomofchoice)3凯利的归因理论(cubetheory)(1)凯利的理论通常被叫做三度理论/三维理论,又称共变理论,这一理论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共变原则(covariation),即结果自始至终与其原因共变。在凯利看来,人们在接受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共变信息时,信息有可能来自三个方面,即行为者自身、行为所指对象和行为发生时的环境因素,而行为的归因就是要在这三者之中寻找出能够说明和解释行为的那一个因素。由此,他提出了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归因所遵循的三条原则:①区别性原则(distinctiveness)针对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物做出相同的反应。②一贯性原则(consistency)针对情境,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则一贯性低。③一致性原则(consensus)针对人,在所有的认知者都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时,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三种行为信息的共变与归因行为信息归因类型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低高低人高高高刺激物高低低情境4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1)韦纳认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两个维度。第一,观察者必须决定成败是由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第二,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败是经常发生的还是偶然发生的,即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成败行为的决定因素分类表归因尺度内在外在稳定的能力任务难度不稳定的努力运气/机遇(2)韦纳等人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不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也有所不同时,一般的归因大都是不稳定因素;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一样时,任务的难度往往是归因所在;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类似,但与别人的成败不同时,能力便成为归因所在。(3)把个体成功或失败的行为归因于何种因素,对其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韦纳等人的研究表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若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外的和感激的心情。若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若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4)韦纳于1979年又提出另一个重要的维度,即控制,他认为,努力、注意等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是可控因素;而能力、运气和心境等因素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可控因素。此外,韦纳还特别强调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社会观念、个人技巧、人际关系等因素在成败归因上所占的特殊地位。6归因偏差(1)基本归因错误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这种倾向被称为基本归因错误。杰黑森等人指出,发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第一,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社会规范,即人们应该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故轻视外在因素的作用,重视内部因素的作用;第二,在一个环境中,行为者比环境中的其它因素更为突出,使得我们往往只注意行为者,而忽视背景因素和社会关系。(2)利己主义(自我价值保护)的归因倾向——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第一,两者的着眼点不同;第二,两者的信息来源不同。第四章Chapter4SocialMotivationSection1WhatisSocialMotivation1社会动机的涵义所谓社会动机,就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1)行为目标是动机构成要素之一(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3)动机和行为这两个概念始终是相互联系的,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4)个体的动机也有无意识成分。2社会动机的特性和功能(1)特性①动机的强度②动机的清晰度③动机的更替性④动机的活动性⑤动机的复杂性(2)功能第一,激发个体活动,对其行为具有推动作用。第二,维持个体活动,对其行为具有强化作用。第三,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对其行为具有定向作用。Section2TheSortsofSocialMotivation1成就动机(Achievementmotivation)所谓成就动机,就是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所认为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在力量。通俗的说,就是对成就的的欲求。(1)麦克利兰德(D.Mcclelland,1917-1998)的研究A.家长对儿童严格的自律训练与儿童的成就动机成正相关。B.一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促成个体成就动机的气氛具有深刻的影响。C.一个社会的成就动机高低会对该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D.具有强烈动机的人与企业家最为相似。(2)阿特金森(J.Atkinson)的“期待-价值理论”阿特金森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了两种与成就动机有关的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当一个人面临成就性任务,这两种动机同时影响着个人。个人的行为倾向是动机强度、对行为目标的主观期待概率以及诱因价值三因素的积函数。“期望—价值理论”(1)期望(P):个人对某一行为成功概率的主观估计;价值(I)是行为对个体的诱因值;动机强度(M):个体追求成功的一贯倾向个人的行为倾向T=M×P×II=1-PPs+Pf=lTa=Ts-Taf=Ms×Ps×Is-Maf×Pf×If=(Ms-Maf)Ps(1-Ps)当Ts>Tf,T为正,行为主要受追求成功的倾向的支配,Ps=0.5时最大Ts<Tf,行为主要受避免失败的倾向的支配,Ps=0.5时最小(3)韦纳(B.Weiner,1935-)的成就归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成就情景中,伴随着特定的行为效果,个体有意无意的都会寻找它产生的原因,这种归因又通过影响人们的期望和情绪情感而影响人们的成就动机。受其影响较大的动机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另一种是由斯里格曼(M.Seligman,1942-)等人首先提出,并由阿布拉姆森(L.Abramson,1950.2.7-)加以发展的“习得无助理论”。2权力动机(powermotivation)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就是对权力的欲求。当代对权力动机的研究是依据约瑟夫¡¤维罗夫(J.Viofe)的著作所提供的方向进行的。1973年戴维¡¤温特(D.Winte)在《权力动机》一书中,提出权力动机有两种,即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3亲和动机(affiliationmotivation)亲和动机也称合群动机,是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外部动机不是由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产生的动力,而是由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又发出来的推动力。Section3TheMotiveconflictsandfrustrationsinSocialMotivation1动机冲突(1)含义:指个体面临多个目标需要作出选择时的心态。(2)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2挫折概述(1)定义所谓挫折就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遭遇到障碍和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2)挫折产生的原因①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A.自然条件B.社会条件②判断发生偏差,使动机欲求得不到满足③行动者自身心理素质的缺陷④个人生理原因3挫折后的行为反应(1)积极的心理反应①升华②增强努力③改变策略再作尝试④补偿(2)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①攻击行为②固执行为③退化④逆反⑤厌世情绪(3)妥协的心理防卫形式①自我安慰:酸葡萄式的与甜柠檬式的②自我整饰③责任推诿4挫折对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1)挫折对个体心理的影响①有益作用②有害作用(2)处置挫折的措施①对受挫者的攻击行为要有宽容的态度。②创设条件,改变情境。③采用精神发泄法。④心理咨询(3)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①正确评价自己。②磨练意志。③大度乐观。④善于思考第五章Chapter5SocialAttitude.Section1WhatisSocialAttitude1态度的定义(1)早期的“一元论”观点斯宾塞:态度是一种先有之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导向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倾向。大奥尔波特:态度是肌肉神经系统中布置好的反应的准备,是实际反应以前的预备。小奥尔波特: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由经验组织而成,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2)中期的“二元论”观点认为态度由认知和情感两个因素组成(3)现在的“三元论”观点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即意向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理解: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要素构成。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情感成分:指伴随着认知所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情感。意向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的反应倾向。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与行为性态度态度是比较稳定的。2态度的特性(1)内在性(2)对象性(3)系统性(4)相对稳定性(5)社会性(6)主观经验性(7)动力性3态度的功能(1)调节和适应性功能尽力发展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2)自我防御功能需要自我价值确立并不受威胁(3)价值表现功能通过表明态度,来显示自己的价值(4)认识功能认识世界的导向系统4态度与行为(1)一般而言,二者是比较一致的。(2)也有不一致、相矛盾的时候。拉皮埃尔的研究(3)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①个体所持有的态度本身态度内部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之间的一致程度。态度是从直接经验来还是从间接经验来。态度是一般的、笼统的还是特定的、具体的。态度的强度②从行为反应的特点看单一行为和多重行为即时行为和长久行为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二者一致性越高。③环境特点环境压力价值与代价社会规范④从个体自身条件看态度与个人的关联程度个体自身的人格因素菲什拜因和埃杰提出准确预测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基本原则:当一个人的态度所指和与态度相联系的行为是相同或相近的时候,则这一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这一态度就能够较好地预测行为。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又进一步提出了两条细则:单一行为准则,对某一特定行为的态度只能够为关于这一行为的预测提供良好的依据。多重行为准则,意思是当我们根据对某种事物的较为一般或总的态度来进行预测时,就只能以多重行为作为预测的指标。Section2TheFormingandChangingofSocialAttitude1态度的形成(1)态度形成的过程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要经过以下阶段:①服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行为叫作服从。注意:服从虽然是表面上的改变,但长期的服从确实可以导致态度的真正改变。②认同指个体不是被迫而是自觉自愿的接受他人的态度,有意、无意地模仿别人,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认同能否实现:团体或个体的吸引力很关键长期的认同会导致态度的根本改变③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某些信念、观点而彻底地形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注意:态度的形成,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人对所有事物的态度都完成了这个过程。(2)态度形成的主要途径①联想学习②强化学习③观察模仿学习(3)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基因遗传因素和性别因素环境因素①社会环境②家庭的影响③同伴的影响④团体的影响2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的形成是指人对某些事物从不曾有态度到出现某种态度。而态度的改变是指人在对事物已有态度的基础上发生一定的变化。态度的改变分为两种:一是一致性的改变,指方向不变而仅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即量变;另一是不一致的改变,指以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旧态度,或说是方向性的改变,即质变。多是指后者,即方向性的转变。(1)劝说宣传法就是通过劝说、宣传来传递、传播信息,以影响人们,使人们的态度发生改变。发出者信息接受者传播情境霍夫兰德的研究霍夫兰德认为,任何态度的改变都是在一个人的原有态度与外部存在着一些不同于此的看法(或态度)发生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会产生压力,引起内心冲突或称不协调、不平衡、不一致。为了缩小这种差异,减少压力,人具有恢复心理协调的能力,方式之一是接受外来影响,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方式之二是采取各种办法去否定或抵制外部影响,以维持原有态度。外部刺激theexternalstimuli①传达者(communicator)即持有不同见解并力图使别人接受这种见解以改变态度的人或群体,或称信息源(sourceofinformation)。②沟通本身(communication)指传达者的信息内容及传达方式的合理性。③情境(situation)即对沟通和参与活动者有附带影响的周围环境。目标靶(target)即传达者要通过说服使其接受沟通信息并企望其改变态度的人或听众。中介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委托代理合同范本》
- 2025年并联无功补偿装置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抵押保证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多翼式鼓风机合作协议书
- 2025存量房委托洽谈合同
- 2025年房地产交易会签购房合同警惕数字陷阱细心核对合同内容
- 2025画册版权、知识产权及注册申请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标准驾驶员雇佣合同范本
- 2025年风廓线仪(附带RASS)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项目建议书
- 医疗机构安全生产奖励与举报制度
- 档案管理方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手打钉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全国数控车工高级技师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PBR次世代游戏建模技术》(微课版)课件 邱雅慧 3 高模制作、4 UV展开
- 中医经络完整课件
- 基本养老金核定表(样式)
- 兼职教练合同协议书
- 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A4打印版)
- ESG信息披露、表现和评级综合研究:国内外对比分析
- 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理论试题库资料(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