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及教材研修提纲课件_第1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及教材研修提纲课件_第2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及教材研修提纲课件_第3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及教材研修提纲课件_第4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及教材研修提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及教材研修提纲“三结合”:十一个问题结合这几年实验的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文本。结合形势发生的变化。第一个问题:

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总结了什么经验的基础上起步的?为什么必须坚持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国情是根本的因素。

“政治课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这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建设,要有专业化的研究基础。我们的经验

课程的现代化,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但决不是课程西化的进程。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学生遇到的问题日益具有国际性。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吸收各国所长,包括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成果,对于课程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开展课程国际比较研究,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博采众长。既要看到中西方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互补性,又要看到基本国情差异极大。简单的类比,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盲目的套用,必然会误入歧途。点评课程现代化之旅

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总体上是积极的、开放的。如同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一样,在渐进的过程中实现根本性的变革,这应该是推进课程现代化的大思路。审视这一进程,不可以割断历史,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望“毕其功于一役”。面对当前所有的德育问题,既不能简单抛弃传统而盲目推崇“新观念”;也不能指望用回归传统的方式,匡正新出现的道德失范。

小结第二个问题:

我们怎样认识当前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国际背景国内背景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三个视点”与“五个如何”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前所未有的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点评两个前所未有

确认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题,对于理解新课程的全部变化和调整都是极为重要的。比如,为什么我们对新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出要“确立一条思路”“破解两个难题”“聚焦三大看点”“把握四种变化”,都是基于这一宏观背景的必然选择。小结第三个问题:

在课程改革的视界里,我们研制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为依据,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三个层面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本课程负有责无旁贷的特殊使命。这当然应该成为我们深入把握课程标准的重要关注点。点评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

课程标准是法定文件,必须体现国家意志。课程标准的研制,需要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智慧、吸纳最新的学术成果,但实质上是政府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是执行者。注释第四个问题:

作为研读课程标准的前提,我们怎样确认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功能?

核心价值: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理论教育)重要任务:这是一门提高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社会认识)培养目标: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公民培养)

确认什么:意义与价值选项理论课:意识形态(信仰)社会课:社会认识,社会参与(常识)公民课:法律与道德(规范)学科课:经济、政治、哲学、法学(体系)永远的话题:这是一门什么课程点评名称的故事政治课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把握课程性质,有两个观察点。课程形态的特点。

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宗教、社会、公民)内容目标的变迁。课程沿革的历史轨迹。(文革以后有五次大变动)链接惟有确认课程设置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认同课程变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常态性,并由此起步,对课程整合的方法论基础进行实质性的探讨。

反思不争的经验需要在学科课程的系统中把握。

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

需要在德育工作的系统中把握。

学校、家庭、社会课程、时政、团队、班级

既要避免德育课程“学科化”,又要避免德育工作“课程化”。如何确认:功能定位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小结第五个问题:

基于课程性质的解读和课程改革的追求,如何把握课程理念的意义?所谓课程理念,就是我们对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阐述和期许。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的全部内容都是从这五大理念中延伸和拓展出来的。可以这样说,课程理念是我们研读全部课程标准的框架基础。

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讲什么: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怎么讲:立足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什么: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理念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邓小平同志在阐述“四有”培养目标时明确指出:“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胡锦涛同志在阐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时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紧迫(?)、最根本(?)的使命,也是对本课程目标设置的根本要求。

我们关注什么理想信念的根基

如果说课程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这就意味着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这一核心价值。如果说课程中有什么内容目标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程,那就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自始至终地坚持进行理论教育。点评“时代特征”与“基本观点”

把握知识的“有用性”和观点的“管用性”,“实”,还是“虚”,这是个问题。时代特征:“实”有“实”的问题。

基本观点:“虚”有“虚”的道理。

课程:究竟解决什么问题是根本?

点评关于理论教育的问题什么是理论?有人说成体系的是理论,不成体系的不是理论。教什么理论?有人说教最基本、最普适的原则,有人说教最实际、最管用的道理。教理论的什么?有人说教理论思维,有人说教理论观点。对谁教理论?有人说对谁都能教,有人说只能基于一定学历或阅历;为何教理论?有人说是为了信念,有人说是为了干事,等等。或许,这些问题的归纳本身就是问题。那么,我们就更需要在坚持“教理论学说”的同时,提供一种关于教理论的“学说”了。

把握“两个一致”:理论教学的目标设置

基本观点的教育与创新理论的教育是一致的;理论观点的教育与价值标准、道德观点的教育是一致的。澄清“三对概念”:理论教学的目标实施

理论常识的教学与理论体系的教学是不同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同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不同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同理论体系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点评关于理论教育的“学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必须跟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关键在于把握“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意义。关键词“一脉相承”: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对于“一脉相承”,有人不愿讲,有人不会讲。“脉”在哪里,在理论原则,也在实践主体。

不变的是“始终代表”,“天不变,道亦不变”。

结论:变是为了不变,不变必须求变。

“与时俱进”:三个着眼点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结合点:魂与体基本原则是现实(创新)理论之魂。现实(创新)理论是基本原则之体。点评想起邓小平的话

“虽然我已经说过都不是什么新的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这样才能够教育全国人民,全国青年,全国工人,解放军全体指战员,也才能够说服那些向今天的中国寻求真理的人们。这是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又是重大的理论任务。这决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

链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例以国际共运的实践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岁月。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时间和空间的界定第一次结合,即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结合,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视点1综观科学理论的“体系”“三大组成部分”:开创之作;承上启下;最新成果。“三大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视点2回望党的“六次代表大会”

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从十二大到十七大一以贯之。与时俱进:正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也要经历一个过程。我们的理论教育,只能顺应这样一种“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过程。

视点3聚焦党的“四个基本”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视点4关于基本纲领的表述(目标和政策)两个建设三个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关于基本路线的表述(和谐)关于基本经验的表述(10个坚持10个结合)关于基本理论的表述(体系)关于发展的观点发展是硬道理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阶段的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9个特点8个“同时”)我们能看到什么?什么叫丰富,什么叫发展,也就是什么叫与时俱进。所谓与时俱进,并不是简单地用新提法代替旧提法,用新的概括代替旧的概括;新提法并不否定旧提法,新概括也没推翻旧概括。强调讲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就理论本身而言,我们的教学并不像一些人所质疑的那样是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毁声誉的教学,而是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创新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成不变的理论,决不是科学的理论;一成不变的理论教学,也决不是有意义的理论教学;除了理论自身的逻辑力量,理论教学的魅力(生命力、感染力),其实也蕴含在它的自我创新的过程之中。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学观念(思想)和教学方式也要跟进这种变化而有所改变、有所创新。如果说我们对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要有所反思,恰恰就是要解决那种把理论教育固化、僵化、形式化的问题。相互贯通、层层递进一脉相承:理论渊源;理论主题;理论品质;理论基点;理论目标。与时俱进:总结新经验,面对新矛盾、新问题,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独特贡献。

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点评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是我们描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关键词,也是我们把握理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重要观点。坚持理论教育,决不是否定课程变动的理由,而是支持课程变动的理由。淡化学科体系,决不是弱化理论教学的要求,而是追求理论教学实效的思路。

我们关注什么焦点1唯物史观:撑起我们的信念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人们必然作什么”。(把握规律)人们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人们能够作什么”。(面对挑战)人们能够把握特定的历史条件自觉地创造历史:“人们需要作什么”。(抢抓机遇)人们应该以史为鉴,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站在历史的高度:历史的评价高于时论”。(既不能为所欲为,也不能无所作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点评想起艾思奇的话

“我们学习劳动创造人,学习社会发展史,其目的并不是为要笼统地“骂倒”一切旧制度,“骂倒”一切旧思想,一概称之为不合理的,骗人的。我们的目的,是要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地认识劳动者、生产者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斗争生活的规律,要了解劳动者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物质生活发展条件下由原始公社不受剥削的生产者变为被剥削者,了解劳动群众在各种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发展起来的生产条件如何使一种剥削制度必然为另一种剥削制度所代替,而最后终于创造和发展了消灭一切阶级和剥削的高度的物质生活条件。”链接唯物史观:打造我们的课程

是支撑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观察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理论基石;是把握课程核心价值的方法论基础,也是理解课程内容不断演变的方法论基础;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课程实施赖以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是着眼于当前的阶段性特征“总结过去”的显微镜,也是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的望远镜。

点评

充分反映党的创新理论,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主要使命,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必然选择,是体现理论教育时代特点的内在要求,也是课程终究能够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小结“引导”,是出发点,就是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特点”,是着眼点,就是要着眼于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把握好高中阶段的成长特点。“结合”,是着力点,就是要着力于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切实回答“五个如何”等时代课题。

理念之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老话重提:灌输之辨

“旗帜鲜明”,还是“不知不觉”,这是个问题。

坚持灌输是相对于推崇自发而言。反对价值澄清论。反对天然合理论。

点评生活之树常青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教育。从代际差异看,生活的变化越来越快。从价值标准看,生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直面现实生活的挑战。点评“灌输式”与“启发式”

胡锦涛说:“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温家宝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非常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是启发式教育。”链接

既要保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衔接关系,又要区分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递进层次。(德育层面)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层面)体现高中课程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既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提供基于自主选择的拓展性、应用性课程。(高中层面)理念之三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课程整合的方法论基础的变迁,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政治化,常识化,生活化。所谓政治化,就是把课程的所有内容目标都归结为政治观点,具有泛化政治的特定意义,其极端表现就是信奉“突出政治、一抓就灵、一通百通”。所谓常识化,就是注重内容目标的多元结构和应用价值,如初中强调按素质构成的多元性分类实施,高中强调淡化理论体系,力求理论常识化。所谓生活化,就是强调内容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主线。

点评课程整合的变迁

加强实践环节,拓展教学空间。面向现实生活,既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又引领“动脑”思考的过程。不断充实、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倡导师生之间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之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要力求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的真实本领;要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点评学习方式的追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理念之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牵牛鼻子:评价的意义

关于问题的问题:

评价什么?(知识、能力、觉悟)为什么评价?(检测水平、促进发展)尺度是什么?(知道多少,能知道多少)

点评反对两个虚无主义。反对两个教条主义。反对两个经验主义。

小结

第六个问题:

以课程模块的建构为基础,如何理解新课程的基本框架?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体系之处。课程模块相对独立、平行开设,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设计空间。

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管理之处。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但不是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整合。

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形态之处。设计思路生活与哲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概念:求真务实文化生活(精神文明)核心概念:先进文化必修课:基本框架的意义经济生活(物质文明)核心概念:市场经济政治生活(政治文明)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框架特点:“一脉相承”的设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统筹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从把握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来看。

从建构课程模块的具体方式来看。

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从内容目标的调整来看。

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来看。

点评贯彻十七大精神:“与时俱进”的说明

基本要求:十七大的主题。

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总体布局”。

操作原则体现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有关总体要求,在课程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包括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不变。

需要调整的内容力求与全书融为一体,采取有加有减、有重有轻、有实有虚等方式,不采用贴标签、打补丁的方式。

作为“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选修课不具有硬性“分流”的意义,而是基于学生兴趣、情趣和志趣的选择。既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后的专业方向,又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课程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既要支持学生发展的先进性要求,又要兼顾学生发展的广泛性要求。选修课:“选择性”的意义视点1

作为“必修课程的延伸和拓展”,需要把握两个关系。相对于高校课程的学科方式,本课程一律采用“专题”的组织方式,以此作为建立课程模块的框架。相对于必修课的框架设计,它更依赖相关学科的理论逻辑,更显现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视点2

初中:强调成长历程是课程建构的基础。倡导综合方式,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的整合。高中:经济、政治、文化这三大社会生活领域是课程建构的基础。生活逻辑是主线,学科知识是支撑。高校:学科体系是课程建构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体。在整体规划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中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统筹教学目标。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体现了整体规划学校课程体系的要求。小结

第七个问题:“三维目标”:如何理解课程目标特有的意义和取向?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能力

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知识

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内容选择:组织方式: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只遵循理论逻辑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点评感悟转变

第八个问题:

“行为目标”:如何读懂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

通栏:用具有整合意义的主题表达一级内容目标,呈现课程的组织体系。

左栏:用行为目标陈述方式表达二级内容目标,既提出对特定知识的要求,又提出对特定过程的要求,更注重对思想政治观点的要求,具有指令性、规则性。行为主体是学生。右栏:从内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相应内容目标的实施,做出“提示与建议”。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行为主体是教师。呈现方式的规范

在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预期表现。例如,描述(行为动词)几种消费心理(条件);比较(行为动词)消费行为的差异(条件);辨析(行为动词)消费观念的变化(条件),树立(行为动词)正确的消费观(预期表现)。表达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更强调明确的指向;表达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则往往是体验性的。

内容目标的陈述要求意义行为动词指认事物特性、归属、来源识别、区分、辨认、了解、选用、找出、观察等再现事实内容、过程、表现、形式、状态描述、引述、描绘、列举、概述、简述、表明、展现、回顾等澄清概念成因、实质、性质、理由分析、辨析、解析、剖析、辨识、说明、比较、解释、阐释、揭示、理解、归纳等审视价值真假、优劣、利弊、好坏、取舍体察、评估、评析、评判、评述、评价、把握、品味、发掘、赏析等支持某种论断采纳一个见解;为某一立场辩护领会、明确、认同、确认、确信、领悟、探寻等采取某种行动经历其过程;演示其方法考察、汇集、运用、尝试、感受、感悟、探讨、体验、寻求、模拟等链接行为动词的意义透视“标准”

内容标准不等于标准答案。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了标准,取决于他是否按标准的要求“作为”了,或学生的“作为”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

内容标准是制定评价标准的基础,但不等于评价标准本身。内容标准是基本标准,而评价标准是级差标准;内容标准衡量的是学生“该做什么”、“做了什么”,而评价标准衡量的是学生“能做什么”、“做了多少”。评价标准也不等于标准答案。评价的核心,不是概念定义,而是基本观点。水平的区分,应取决于实际能力的表现,来自于基本观点的把握,见之于具体材料的运用或阐释。

什么是标准

在确认基本观点的前提下能否清楚展示基本问题能否恰当应用相关学科知识能否以恰当方式通过推理来为基本观点作说明。能否为解释基本观点举出说明力强的证据。回答问题是否针对性强。阐述问题是否有独到之处(方式、见解)。标准包括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但评价的意义不在于相关学科的特定知识,而在于能否支撑本课程的特定目标。

点评与学科分类体系的结构不同,采取划分教学专题、细化能力目标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相关学科的概念和逻辑是课程内容的支撑,而不是组织课程内容的框架。为了达到规定的内容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组织方式,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体系的特点如何实现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三者的结合,是每个模块落实课程设计思路共同面对的问题。以“经济常识”为例:课程主题生活与消费投资与创业收入与分配面对市场经济生活主题生活的体验生活的创造生活的规划生活的“舞台”学科知识为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价值观消费者创业者管理者建设者点评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采用有特定意义的行为动词,使有关内容的把握在方向、程度和范围上有所限定,并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既包含了三个维度,又表达了水平要求,无论哪类目标要素的隐含要求,都能以个性化的具体行为这种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把“了解”“理解”“运用”这类抽象的水平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有个性、有限定的操作行为,并通过这一行为的完成,来表现学生的实际水平。

陈述方式的特点:行为化目标化注重于表达实施内容目标的规则,而不是单纯浓缩、复制学科知识的学术规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使内容要求外显化、个性化,从而可把握、可考评,具有更强的规范效力。使内容要求目标化,也是控制教学总量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小结

第九个问题:“画龙点睛”:如何理解每个模块内容标准的要领?

以生活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整合内容目标,是确定和呈现内容标准的基本要义。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思想统筹内容目标。画“市场经济”之龙,点“社会主义”之睛。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和行为,解析其实际作用和价值取向。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和经济学原理。体现经济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关切,合乎学生认识经济现象的逻辑和实际需要,达成思想政治观点的目标。如确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必修课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统筹内容目标。立足于中国、着眼于特色,画“民主政治”之龙,点“社会主义”之睛。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促使学生思考有序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过程与方法;在着力于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达成树立正确政治观、国家观的目标。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贯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统筹内容目标。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画“先进文化”之龙,点“社会主义”之睛。着眼于高中学生在现实文化生活中的问题,讲述文化认同、理解和选择的意义。以党的基本纲领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落脚点。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主导的框架结构中,一以贯之。走出以往课程的学科框架,针对学生面对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例,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集中进行“三观”教育,特别关注如何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可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性课程,为积极要求入党的高中学生选修。相对于中学的历史和政治(必修)课程,它较为系统、集中地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相对于高校的理论课程,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是其主要特征。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选修课可作为“经济生活”的拓展课程,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原理。与通常讲述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方式不同,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有选择地介绍重要人物的理论观点,及其对当时及后来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同样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以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精髓,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经济学常识可作为“政治生活”的拓展课程,供关心国际政治的学生选修。相对于“立足中国,着眼特色”的必修课,本课程以国际社会为框架。采用“画国家形式之龙,点国家性质之睛”的叙述方式。着眼于“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这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相对于哲学课程的方法论,它着眼于思维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具技能性和应用性。既包括哲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又包括心理学领域的思维品质。所谓“科学思维”,不是讲科学思维的定义,而是讲学会科学地思维。除了工具性,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本课程的重要价值。可作为“生活与哲学”的拓展课程,为所有希望继续深造的文理科学生选修。科学思维常识

可作为法律教育的应用型课程,为所有学生特别是毕业后不再升学的学生选修。在必修课(包括义务教育阶段)法律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讲述民事关系和诉讼程序中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民事纠纷、婚姻家庭、择业创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强法制观念,能够在生活中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可作为“文化生活”的拓展课程,供所有学生选修。在必修课(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意义上阐明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进一步丰富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直面当前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提升道德境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所谓以《内容标准》为依据,主要是指“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体现德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同时,要考虑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考虑理论观点的发展,按照内容标准的规范和规则,参照有关提示和建议,创造性地编写高水平的教科书、开展有特色的教学。小结

第十个问题:

“凸显观点、关注过程”: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两个基本点:凸现观点,关注过程学科知识生活关切应用性思想政治观点理论性以生活关切为主题,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整合教学内容。

力求平衡

这是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贯彻的、最能体现课改理念的框架思路,也是我们实施理论教育的“学说”在课程实施环节的运用。换言之,如果说我们已经回答了课程为什么要进行理论教育和进行什么理论教育的问题,那么这里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在当前的条件下我们如何进行理论教育。凸显观点

观点,作为目标设置的要求,不能仅仅归结为学科观点,而应凸显其引领正确价值导向的意义,即思想政治观点。用思想政治观点来统领、统筹知识点,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教学固然要寻求学科专业知识的支撑,但它必须服从于思想政治观点的目标设置。关注过程过程,作为目标实施的要求,不能仅仅视为理论逻辑的演示过程,而应更关注学习主体亲历亲为的思维和操作过程。过程的设计,要顾及学科的学术规范,更取决于思想政治的价值判断;达成基本观点的途径,不违背理论逻辑的演绎和推导,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动和引导。这是一种以“能力发展为主导”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组织形式。

“三段式”新解老三段:是什么——定义、结论、理论观点。为什么——论证、推导。怎么办——运用、证明。新三段:是什么——知识经验。为什么——辨析(批判性思维)怎么办——表现(变换情境)点评顿悟:老话新说理论阐述:何必非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观点)现象解析:缘何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过程)点评价值判断的意义生活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现象)人们的价值判断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观点)多种多样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事实)。导致多种多样价值判断的主要因素。(原理)剖析价值冲突的事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辨析)形成和确立基本价值观的意义。(理论)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结论)范例

遵循“凸显观点、关注过程”的思路,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必然选择。其中,思想政治观点,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主体,始终是贯穿教学全程的魂;学科知识,依然是教学内容的支撑。

小结

第十一个问题:

亮点与难点:如何评估新教材试用以来课程改革的成果和问题?规范型:法规性通俗型:可读性教学型:“便教利学”探究型:注重过程与方法基于“教本”的模式。基于接受性学习的模式。基于“学本”的模式。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教科书编写:探索的历程

教材层次划分的设计,体现了以“学习过程为主线”的追求。活动框的设计反映了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既致力于提供基础性知识,更着力于引导学生体验形成知识的过程。各种栏目的设计既丰富了教材的信息量,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既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又关照不同学生的差异。综合探究的功用,在于展现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点评体例规范的特点选择:希望与挑战确立一条思路破解两大困局聚焦三大看点把握四种变化生活主题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境内容目标的意义思想道德: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学科知识: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方法不同于由学科逻辑牵引的思路,这是由学习过程牵引的思路。确立一条思路

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体现这一过程的方式,就是案例。知识来自教师,来自教材。强化教材的法规性质。

编写教材的主要任务是把有关结论加以规范清楚、表达准确。

编写教材时要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

仿真情境的设计和引入,应成为编写教材至关重要的环节。

学科概念的描述和呈现,始终是教编写的中心环节。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景我们关注什么目标的意义从生活的主题中提炼生活的主题来自学生面对的问题问题的内容通过思维活动来呈现在思维活动中运用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支撑目标的意义思想道德的要求(基本价值观)“路线图”之一情境(生活经验)问题(是什么)辨析(是不是)提升(怎么看)表现(怎么办)学科概念、原理、方法的要求(学科知识)“路线图”之二破解两大困局困局之一:如何把握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变与不变。困局之二:如何看待教学内容的难与不难。应变之道关键在于把握课程性质。一是课程特有的综合性;二是核心价值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把握经典题材与现实题材的衔接。事例、数据、现象。把握内容模式与目标模式的转换。框架结构、逻辑顺序、目标体系、侧重点。把握编写体例与编排方式的更新。体例规范、行文风格、版式设计。点评解难之理内容之难,表现为多、深、疑、偏。

什么是标准?所谓难与不难的标准,不取决于教材的篇幅及其信息量,而在于对标准本身的理解。标准答案不标准。内容之难,根子在评价的意义和目的。

什么是考点?所谓考评,不是考记忆,也不是考某种模式化的复制。衡量“知道什么”与“能知道什么”的尺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命题方式不科学。内容之难,来自对教材功能和规范的理解。

什么是知识点?所谓知识点,不是教材所呈现的一切文字。不在于教材呈现了什么,而在于理解教材的呈现方式。深挖洞有余、广积粮不足。内容之难,来自对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的把握。

什么是重点?所谓重点,就是基本观点。重要的是区分观点、讲点与辨点的不同要求。教学内容的泛化。点评货币的本质图示1: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从哪里来?大都不是自己生产,而要到市场上购买。图示2:人人都需要用钱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商品属于不同商品的所有者的。图示3:如果不用钱,不同商品的所有者如何交换各自的商品?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图示4:货币为什么能充当一般等价物?共同的东西是价值。图示5:所以,货币实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范例聚焦三大看点强化辨析优化范例淡化定义

从方法论的意义观察,这是:最具创意的亮点,也是最具争议的焦点。既反映了理念层面的价值关切,又表现为操作层面的技能素养。

强化辨析: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规范性?可读性?经典性?批判性?辨析性最具实质性意义。使学生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并不在于信息量的“多”,而在于内容的“空泛”、推理的“直白”和结论的“僵硬”,过多从概念到概念的推导,不大关照当前的生活形态、话语环境和思维特点,给他们预留的思维空间太小。所谓鱼和渔,其实就是“想什么”和“怎么想”。如今,你没有手段让他想什么或不让他想什么(过去尚可以),但有办法引导他怎样想或想怎样(只能靠辨析)。看点强化辨析:转型期的必然要求不争的事实:封闭开放信息环境:单一,确定多样,变化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社会思想文化:界线分明(一清二白)复杂(多层多面)相互激荡、相互交织(吸纳与排斥:融合与斗争;渗透与抵御)个体思想活动:日益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要求:划一和谐(结果)接受探究(过程)辩证思维具体化(识别、判断、选择、包容等)追求:理想信念(激情+理性)无论着眼于能力的发展,还是立足于基本价值观的确立,都需要经历自主辨析的过程。

看点优化案例:提高效率与效果的着力点

注重辨析的过程,但不能迷失(异化)辨析的目的。正如不是所有的经验都具有知识经验的价值,也不是所有的辨析都具有理论思维的意义。案例的选择、设计、运用,既是编写教材的主体,又是开展教学的依托,更是实施评价的形式。看点绿色油田—“西峰模式”主题:科学发展观。呈现方式:可采用并列图示和递进图示的方式。意义提示:大庆在东北,长庆在西北。大庆是20世纪艰苦创业的旗帜;长庆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旗帜。从中可以提取的思想观点:

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变与不变。比较王进喜、王启明、王道富。循环经济:概念和意义。构建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四种关系。以人为本:内涵与实质。从中可能涉及的学科领域:哲学、经济、政治、伦理。

范例素材的选择:兼顾基础与应用能否最有效地支持、服务于课程双基目标的实施。是否有益于呈现并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和方法。能否充当组织教学内容、贯穿逻辑线索的必要环节。其内在意义是否具有丰富的、现实的、可扩展的解释空间。其组合机制是否便于指导、设计富有成效的活动。如调查研究、课堂讨论。能否显现或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富于情节,有吸引力。可否适合于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可操作、可把握。点评淡化定义:把握和运用基本概念

“学政治”,怎样变成了“背政治”?“学政治”,难在何处、苦在何处?把概念的定义奉为神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