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之岁时节日里的中国课件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之岁时节日里的中国课件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之岁时节日里的中国课件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之岁时节日里的中国课件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之岁时节日里的中国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岁时节日固定和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上古历法的出现与发展。伴随生产、生活的原始崇拜是岁时节日的渊源和基础。一.元旦传统元旦相当于现在阴历的春节,主要活动首先是祀神祭祖拜家长与家众互拜。1.食物《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南朝要进椒柏酒,饮桃汤(桃叶枝茎煮沸之汤,制百鬼),进屠苏酒、胶牙饧、五辛盘,各吃一个鸡蛋(生吃为长生,道家认为可练形。梁后因佛而废此俗。)宋代南方流行“冬(至)馄饨,年(节)馎饦”的谚语。明清时期北方兴起在元旦吃饺子(牢丸、扁食、煮饽饽。)南方亦盛行吃年糕。二.人日晋人董勋《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任。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鸡日据说与鸡人创世神话有关,亦说与东方日出有关。七则成了一个循环数字,象征着时间的极限。1.人胜人日帖人在床或屏风甚至戴在鬓角上。剪制的人形又称“人胜”,唐代正月初七为人胜节。今日本正仓院保留有唐人胜实物。从图形来看,绘女子与儿童可能寓意人口繁衍之义。今民间“剪彩为人”的剪纸可为证。如甘肃庆阳“抓髻娃娃”。2.登高登高性质乃为祓禳,祓除现在及未来发生的不祥,人日登高更含有祓除一年的不祥之义。3.鬼鸟家家户户敲击床铺与房门、揪狗耳朵使之叫唤,灭灯烛以驱赶怪鸟。此鸟名为姑获,喜欢攫夺小儿。遇有小孩人家,便在小孩衣上点血为标记。此风俗旨在强调儿童安全,以使人口蕃盛。三.立春1.迎春首按《礼记·月令》制定迎春礼仪的是汉朝。宋以后有“迎春牛”的风俗。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杭州在嘉靖年间的迎春活动:选角演戏(演春),百姓向迎春队伍的土牛撒谷、豆、麻以讨吉利(打春),认为可以散去小儿病灾。2.春盘东晋人以萝卜、芹菜为菜盘互相馈赠。唐代有春盘、五辛盘等名称。宋喜吃韭菜,明代盛行吃春饼、萝卜,并有“咬春”之说。2.灯节之流唐将正月十五设为“燃灯”节日,宋因之,并开始有赏灯谜的活动。明代,闽浙所制的灯非常有名。高邮海南放烟火种类丰富。元代出现“走百病”风俗。3.祈蛋与紫姑卜刘宋刘敬叔《异苑》故事,生前为妾,常被迫使做秽事,在正月十五日气愤而死。厕所与生产在古代关系密切。此日人们做紫姑形在厕所或猪栏旁迎接她,并占卜未来蚕桑。五.天穿与填仓有正月二十、二十三日两说,一般认为起源于女娲补天之说。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东晋已有记载,可能形成于汉代。清代此节记载很多。明清时正月还有北方的天仓(填仓)节,作仓存粮,祭仓神,食餍饱(买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山东淮县将天仓日为“填嗓日”,家家食物较平时都更加丰腴。3.二月二隋至唐出现二月二的观念,有出郊游玩,采菜踏青、迎富等习俗。元代记载二月二龙抬头之俗,引龙(汲水或以灰引至门)、煎饼贴符(震慑春天萌动的害虫)、以灶灰围屋、打扫卫生、忌针等,这是为了配合惊蛰“雷始发声”的节气。七.花朝日期各地有所不同,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唐人视二月半为特殊日子,作为春季之半,这天要赏花戏蝶。《梦粱录》中记载浙江风俗,这天杭州城中人皆往钱塘门外玩赏奇花异木。地方政府也在这天劝课农桑。宋以来苏州地区流行建立花朝庙,是为了二月十二日的百花生日。花神信仰与节俗唐宋始盛,它是植物自然崇拜拟人化的反映,花朝节风俗更多体现的是娱乐功能,受士人与年轻女子的重视。八.文昌诞文昌神信仰在汉代已在民间普及,基于古人天体自然崇拜及对宇宙秩序的思考。宋元间道教利用此信仰传播。清代文昌信仰普及化的重要标志是惜字会的大量出现,政府亦倡导此信仰以战胜白莲教起义在民间带来的宗教威胁。文昌诞的活动以文娱为主。除士人作文昌会宴饮相聚、演戏敬神外,群众性祭祀活动也很多。此节日强化了士大夫的凝聚力和对地域社会的影响力。九.上巳作为节日特指三月上旬的巳日。此日古代有祓禊的风俗,三国魏以后,固定每年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十二地支中的巳日为凶,为谋求破除之法,就是祓禊。《诗经》曾歌颂上巳之日在溱水、洧水岸边男女热闹交往。这一风俗战国已有,在水边沐浴清洁,并有求子的信仰。另有曲水流觞之戏。唐代此日要向尊长上踏青鞋履。踏青草意味着去除不祥。宋以后上巳节流行头戴荠菜花,表达岁丰和避眼疾的愿望。十.寒食与清明1.寒食日期为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其起源与介子推被烧死与乞雨之俗有关。介子推故事首见于汉代,有人怀疑他不是实在人物。所见寒食最古老的事例是后汉,后世寒食被认为是东晋以后由山西的地方风俗扩展的。元明以后禁火习俗几乎绝迹。2.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所以此日有农时方面的活动。但作为节日广泛进行,是因为改火观念的结果(寒食之后再开火)。唐代清明由朝廷赐新火,宋袭之,元代以后不见此仪。十一.浴佛节《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浴佛盛会规模很大。唐代以四月八日佛诞日进行浴佛活动。习俗有浴佛(用勺盛香水浇灌佛顶,浴佛水常被求以饮用或漱口)、给结缘豆(平时和尚拾豆念佛,此日将豆炒熟撒之,人们拾到,念一声佛,吃一粒豆)、吃乌米饭(此俗与道家有关,以杨桐叶细冬青,染饭成青色,宋湖南人称其为杨桐饭。清代南方盛行)、放生等。2.此日习俗还有沐浴,以菖蒲、雄黄酒避毒,以饰物禳除灾祥,在家门装饰艾草所束人形、五色桃木板,人佩戴五色丝绒、五色缯帛等,佩符箓、艾虎、香囊。3.竞渡。闻一多认为书传中关于端午的记载最早没有超过东汉的,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此后传至长江上游与北方。辟邪、祛瘴病是原始意义,纪念屈原是后加。4.角黍。最早粽子的记载在晋,是夏至饰物。有的地方仍保留夏至食粽传统。十三.夏至与天贶节1.古人认为夏至阳气至极,阴气始至,《周礼》已记载了夏至那天的祭祀活动。汉以后历朝多有实行夏至祭地典礼。夏至食粽与面,往往与减轻炎热有关。《唐会要》记载,夏至日颁冰及酒。宋代自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2.天贶节是宋真宗利用道教的产物,澶渊之盟后,多次利用契丹人敬畏天命的信仰,用得天瑞封禅等方法神化宋朝。将六月六日命名为天贶节。禁屠九天,停刑一天,政府休假一天。宋以后民间流传的习俗还有曝书晒衣、做酱造醋、食馄饨、马齿苋及鸡粥、给猫狗洗澡等。十五.中元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会,民间的鬼节。盂兰盆为梵语,意为解救倒悬,据西晋竺法护译《盂兰盆经》记载,目连看见亡母处在饿鬼中,以钵盛饭送给母亲吃,但食未入口就变成火炭,母亲未能得食。目连禀告佛主,释迦谓需十方众僧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当为七代父母、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准备百味五果于盘中,供养十方高僧。此日又是佛教“解结夏”之日。十六.中秋1.嫦娥奔月故事在战国已经出现,至汉代已有“月中有兔”之说。又产生了月中有蟾蜍、玉兔捣药的传说。而吴刚伐桂的传说从《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记载可见端倪,至唐《酉阳杂俎》则呈现出一个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桂树、树随创合永无止境的完整故事。据学者统计,唐诗中现存有九十余首歌咏中秋的诗篇,反映出唐代文人赏月风气。宋代中秋节开始深入民间。《东京梦华录》说开封“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南宋杭州八月十五赏月更盛,不肯虚度好时光,玩月游人至晚不散,以家宴团圆是中秋节进一步普及的标志。

2.月饼的出现和普及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秋节的形成。韩养民、郭兴文认为:“吃月饼的风俗据记载唐代已有之。《洛中见闻》中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绫包裹月饼赏赐给他们,这是月饼初见记载。”宋代有关“月饼”的记载开始多起来。首先是宋人喜欢将月亮比喻为“金饼”。另外,食物中也有“月饼类”食品。元末以来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张士诚起义时,利用中秋向亲友赠送月饼的机会,在月饼里夹着起义的通知:“八月十五杀鞑子”,约齐各地共同在中秋起事。此后中秋吃月饼及馈赠亲友成为风俗。这个故事的可靠性如何且不管,但明代开始普遍于中秋节吃月饼确是事实。

2.法国学者葛兰言《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认为,从《诗经》里有以春天在水边集会(例如溱淆诗)、秋天在高地游览(例如草虫诗)为主题的诗歌来看,中国古代重视在山川的祭礼,渡河是春的祭礼,登山是秋的祭礼。3.重阳花糕:宋代记载详细,面糕(糖面蒸,上以猪羊肉、鸭子肉为丝簇,插小彩旗,叫重阳糕);米糕(以五色米粉,上以小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糖蜜和之,名为“狮蛮栗糕”。杭州又称“菊糕”。)

十八.冬至此日重要典礼为祭天。数九:自古以来有从冬至起数九个九天即八十一天的风俗,以消磨沉闷而寒冷的冬天.企盼大地回春。清朝宫廷重视冬至数九活动。道光皇帝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柔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笔,翰林诸臣按日用朱笔填写一笔,用白色笔细绘阴晴雨雪。每填写一字便通过一九,八十一笔而字尽,每岁相沿。

此日还有献鞋袜的活动。曹植《冬至献袜履表》反映的是朝廷活动的仪礼.他说:“仪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以迎福践长。”贡献鞋袜是为了“践长”,是冬至日为了鼓舞太阳的力量,践踏地上的日影的古俗。因为这是接受太阳的气于身,所以产生了祓厄迎福、得以长久的观念。宋代流行“冬(至)馄饨,年(节)馎饦”的谚语,特别是“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武林旧事》),可见馄饨品种的多样。直到明清时代仍是冬至节民间食俗。馄饨在宋代之前早就存在。北朝东西魏之间成书的《齐民要术》有“馄饨”的记载。北齐人颜之推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知似今之饺子。冬至节吃馄饨在唐代已经流行,文宗时外国僧人入唐,见到冬至日人们吃馄饨和菜子。冬至馄饨的意义首先在于祭祀祖先,其次才是饮食。清代《燕京岁时记》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即同中国远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有关。把纪念开天辟地和祖先联系起来是有道理的,个体与宗族均是祖先繁衍创业的结果。

十九.腊日与腊八1.腊日源流上古曾使用过十月太阳历,每月固定为36日,余下的5至6日就作为过年日,不计算在月内,称为休废日,即腊日。可见腊日本是新年开始前的一段时间。2.腊会与腊赐腊日要祭祀祖先和百神,叫作蜡,这是先秦的风俗。民间在腊日会饮的习俗从汉到唐一直延续。腊日节朝廷有赏赐官吏之举。东汉建武赏赐每位博士一只羊,此后通常赏赐钱、牛肉、羊等。唐代赏赐头膏、面脂、口脂、澡豆等洁服化妆用品。面药制法:七月初七用乌鸡的血和三月采收的桃花细末拌和,搽在脸面何身体上,两三月后皮肤光白如素丝,据说是太平公主的秘法。面脂:香附子、白芷、白茯苓研细,用好酒拌合,拿蔓菁油煎炼,下药烧煮,再加入牛羊骨髓、白蜡、麝香,冷后凝结。澡豆:12味皂角、白术等药物捣细,连糯米粉、牛皮胶末调和。《世说》王敦。3.收藏腊月十古代政府休民息役的时候,古人特别强调在腊日前后制腊肉、腊酒、腊醋等,还凿冰、舂米,将之收藏。藏冰之俗在《周礼》有反映,凌人管理藏冰、出冰,每年腊日的十二月命令入山凿冰,以预计的三倍量藏入冰室。食物、酒在春季以后都放入冰室。夏季负责领赐百官冰块,秋天刷除冰室预备藏冰。直到明清时候亦然。4.腊八粥:施粥原后于浴佛,后授受关系由寺徒转至民间。二十.祀灶灶神的来历和性质,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灶即先灶者,是祭老妇人。另一种灶神即火神炎帝、祝融。灶神还有一个拟人化的历史过程。灶神的名始见于《庄子·达生篇》:“灶有髻。”西晋司马彪疏:“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灶神名髻,这是战国时代的说法。这时人格化的灶神是女神。从汉代至唐代,灶神由髻引发出其他名字。《玉烛宝典》卷一二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魏志》讲叫做宋无忌的妖怪,可使新生儿堕地即走入灶中。吉、忌之音俱近髻。由于髻的原义久失,祈求吉利的灶神,便在同音字吉附上利,形成吉利。无忌即吉利,是从另一方面继承了髻。汉以来灶神进一步的人格化,使最初出现的女神男性化,从负责炊事的功能向家族守护神转化。汉代以后灶神功能的显著特点就是掌握人们的祸福、寿天。“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灶神直接掌管人寿命的纪、算,成为司命神。最初祀灶作为对最先炊爨老妇的报德行为,根据《仪礼》,主要用黍稷,也用豕、鱼、兽。

唐宋之际及南宋以降祀灶新出现的用品是酒糟、糖和豆。《辇下岁时记》最早出现“醉司命”的方法,是以酒糟抹灶门,使灶神醉后不能乱说话。《东京梦华录》中亦有此俗,直至清代,湖南醴陵尚存此俗。宋代祀灶流行用“饧”(táng)、“花饧”、“胶牙饧”,这种用麦芽或谷芽等熬黏的软糖,黏性很大,用之以粘固灶神的牙齿,使其难以开口言人过失。以糖祀灶在明清时代最为普及,明代方志记载的祀灶用糖,一般是“饧饼”、“糖糕”、“饧糖酒肴”、“粉团糖饼”之类。清代北京糖品甚多,有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南糖等等。豆在宋以后也是祀灶的必需品。《梦粱录》说要备豆祀灶。明代《帝京景物略》说以炒豆祀灶君,以糟草秣灶君之马。清代记载则多说以水、草、糟、豆等祠神马。清人常将草剁碎,和上豆子放在灶旁,或者扔在屋顶。

结语认识中国古代岁时节日的风貌后,其文化特质表现为:1.天人合一的万物圆融。岁时节日主要是适应天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