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1居延遗址居延遗址2《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3居延遗址居延遗址4《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5《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6《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7王维使至塞上王维使至塞上8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律诗都有着严整的格律、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古代诗歌,要学会知人论世。可借助注释,或在阅相关资料,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律诗往往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可据此分析每首诗歌的章法,体会诗歌前后相承、浑然一体的艺术构思,领会诗人构思之精妙。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这五首唐诗中,都有优美的写景语句,营造出或闲适,或清新、或雄壮的意境,要注意发挥联想和想象,休会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诗句。教学目标:9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先世为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山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上。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網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僧趣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精绘画。善写破墨山水及松石,笔迹雄壮,似吴道子,始用皴法和渲晕,布置重深,尤工平远之景。曾绘《網川图》。王维作者介绍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10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存世的《雪溪图》《伏生授经图》,相传是他的画迹。有《王右丞集》。王维作者介绍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11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历史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12律诗:八句四联五律七律绝句:四句五言七言复习旧知识律诗:八句四联五律七律绝句:四句五言七言复习旧知识13
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其发展轨迹大致为:《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1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使至塞上
王维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五言律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使至塞上王维初读古诗15再读古诗------
整体感知明确诗意再读古诗------16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即作者自己。使:奉命出使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问边:慰问边关守军。居延:古地名,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汉塞:汉代关塞,这里以汉代唐。使至塞上1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萧关:古地名。
长河:指黄河。孤烟:烽烟,侯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都护:官名,这里指前线统帅。燕然:山名,即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这里指最前线,并非实指。
大漠:广阔的沙漠。大漠孤烟直,萧关:古地名。长河:指黄18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
朝廷的使臣将到边防慰问,轻车简从,一行进在居延地区。
飘飞而去的蓬草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报告都护正在前线大破敌军。单车/欲/问边,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朝廷19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使至塞上王维20使至塞上王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人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征蓬”“归雁”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颔联既是实写塞外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游子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使至塞上王维2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以十分工整对仗,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千古壮观”。“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词极状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有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那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更衬托出大漠之苍茫。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大漠孤烟直,颈联以十分工整对仗,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2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以十分工整对仗,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千古壮观”。
前两联还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深,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不妨想象一一下,在这纯然一色、广漠无边的背景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大漠孤烟直,颈联以十分工整对仗,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2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概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萧关逢候骑,尾联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24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颔联既是实写塞外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游子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颈联以十分工整对仗,“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词极状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尾联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使至塞上王维25全诗紧扣题目,叙述描绘了哪三层意思?
出使路线、
沿途风光、
最新消息。全诗紧扣题目,叙述描绘了哪三层意思?出26诗中有画。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品味佳句:诗中有画。品味佳句:27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品味佳句: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景物有烽烟、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品味佳句: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构图美:线条284、思想内容:《使至塞上》
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4、思想内容:《使至塞上》29结小使至塞上——王维叙事出使边塞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内心抑郁塞外风光战事繁忙景由事终抒情绘景叙事情由事发使至塞上——王维叙事出使边塞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内心抑30中考链接中考链接31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整体感知: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322、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6)首联中的“单车”、“属国”都是
的代名词,这一联扣题,表明了诗人出使边塞的任务
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
使者2、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6)33(7)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个短语是
、
(出汉塞
入胡天)(8)点明将士们以身许国守卫边疆的诗句是
都护在燕然(9)诗人反复写边塞地名或山名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描写西域领土的广大,带有赞赏的意味。含蓄的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内心幽怨之情。(7)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34(4)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4.试体会“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hé鸟的翅膀
)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诗人以征蓬与归雁自比,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的情感,抒发了自己身世浮沉之感和思乡之情。(4)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355)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意境奇特,气象博大。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大漠无垠,一缕狼烟冲天而起,直上云霄;远处的黄河如绵长的锦带,映衬着西沉的夕阳。5)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36(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现在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37
8、古诗讲求炼字,请你说说“直”“圆”的妙处。
9.诗中用典的诗句是那句,这用典的好处。“直”状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写出了狼烟直上云霄的气势;“圆”,状落日之低,给人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这两个字准确而又生动,烘托出大漠雄奇壮丽的景象。(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途中得知军情,语透英豪,显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8、古诗讲求炼字,请你说说“直”“圆”的妙处。“直”状孤38(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从下面两个评价中,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句诗作赏析。评价一:《红楼梦》中香凌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若说再找出两个字替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评价二: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语言角度:一个‘直’字写出孤烟直上云霄的形态。在大漠的背景下,使景物显得简单纯净,直入人心;‘圆’字写出落日形状,把黄河之长,大漠之大衬托的苍茫辽远。(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39(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从下面两个评价中,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句诗作赏析。评价一:《红楼梦》中香凌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若说再找出两个字替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评价二: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①有画一样的构图:上是落日,中是烽烟,下是河流;近是烽烟,远是夕阳,更远处是无边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40(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从下面两个评价中,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句诗作赏析。评价一:《红楼梦》中香凌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若说再找出两个字替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评价二: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②有画一样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③色彩丰富:黄沙漫漫的大漠,橘黄色的夕阳,泛着白光的河水,白色的烽烟,色彩丰富而富于变化。(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41(2010年广西百色市)(一)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17~18题。(6分)使至塞上王维17.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____
,表达了
_____________
的感情。(3分)18.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1分)②美的具体表现:
(2分)17.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1分)
诗人孤独、思乡(2分)(2010年广西百色市)(一)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14218.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1分)②美的具体表现:
(2分)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18.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43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442011连云港(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5分)使至塞上王维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7.(2分)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8.(3分)“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2011连云港(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5分)452012年湖南省长沙市(一)使至寨上王维1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__,“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__。(2分)1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13.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12.使:出使(1分);征蓬:飘飞的蓬草(1分)2012年湖南省长沙市(一)使至寨上王维12.使:出46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使至塞上王维14.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14.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使至塞上王维47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使至塞上王维14.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14.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评分标准:(2分)写出特点1分;语句通顺1分。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使至塞上王维48【2016·湖北省孝感卷】(一)古诗词鉴赏(3分)使至塞上
王维8.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
____
,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1分)9.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2分)答:
8.诗人(自己)(1分)9.示例-:“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莫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共2分)【2016·湖北省孝感卷】49【2016·湖南省娄底卷】(二)使至塞上
1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16.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2016·湖南省娄底卷】(二)使至塞上50宜宾市2018年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二)诗词赏析(5分)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⑴—⑵题。使至塞上王维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使至塞上》中的“征蓬”是什么含意?(2分)(2)这两首诗同为边塞诗,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13.(1)飘飞的蓬草,(1分)比喻诗人自己(答“比喻漂泊的旅人,又泛指远行之人”也可)。(1分)(2)《使至塞上》抒发的是诗人只身出塞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从军行》抒发的是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宜宾市2018年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二)诗词赏析(5分)151黄冈市2018年四、深层次阅读赏析(共22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26-28题。(8分)【甲】使至塞上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注】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2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十内心的低落与哀怨。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26.C(“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不合诗意。)【乙】战城南杨炯黄冈市2018年四、深层次阅读赏析(共22分)【乙】52黄冈市2018年四、深层次阅读赏析(共22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26-28题。(8分)【甲】使至塞上【乙】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27.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诗句的理解1分,答到“心系祖国、立志杀敌、报效祖国”给1分,大意正确即可。共2分)28.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4分)黄冈市2018年四、深层次阅读赏析(共22分)53黄冈市2018年四、深层次阅读赏析(共22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26-28题。(8分)【甲】使至塞上【乙】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27.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8.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4分)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缕孤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者一轮圆圆的落日。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此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黄冈市2018年四、深层次阅读赏析(共22分)5418、2018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赏析《渔家傲•秋思》与《使至塞上》【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乙】使至塞上王维8.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戍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D.“浊清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戍边生活的怨恨之情。9.【甲】【乙】两文都是写边塞内容的。试结合具体语句品析(从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等任意一个角度)两文在思想感上的不同。8.D18、2018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赏析《渔家傲•秋思》与《559.【甲】【乙】两文都是写边塞内容的。试结合具体语句品析(从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等任意一个角度)两文在思想感上的不同。9.示例:《渔家傲•秋思》“浊清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心理描写(或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功业未成,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和思乡愁苦之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或外貌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之情。《使至寒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苦闷之情。“单”“过”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落寞之情。9.【甲】【乙】两文都是写边塞内容的。试结合具体语句品析(5618、2018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赏析《渔家傲•秋思》与《使至塞上》【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乙】使至塞上王维9.【甲】【乙】两文都是写边塞内容的。试结合具体语句品析(从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等任意一个角度)两文在思想感上的不同。【解析】8.试题分析:D项“表现了将士们对戍边生活的怨恨之情”错。“怨恨”表达过重,应是戍边的愁苦,有家难回的无奈。9.试题分析:比较阅读。题干要求通过对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等任意一个角度来分析两文在思想感上的不同。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如范词可分析环境描写,王诗可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前者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之情,后者抒发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落寞之情。总之要读懂诗句找出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了解写作背景,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具体诗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18、2018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赏析《渔家傲•秋思》与《57(1)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B
(1)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8⒈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的诗句(千古名句是)
⒉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⒈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的诗句(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59备选资料备选资料60
三读古诗------
品
品味名句揣摩情感
三读古诗------品61《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千古壮观——王国维有无道理?《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62方法指导:(一)炼字:【答题技巧】: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格式】:
释含义+描景象+点情、境
方法指导:【答题技巧】:63
答题思路: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_
(表达技巧),______(独特作用)写出了__________(句意),表现了(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主旨情感)。方法指导(二)赏析:表达技巧+分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情感)
(1分)(1分)(1分)【题目形式】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_(表达技巧)64【题目形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或心情。【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刻画了)
________的景色(或人物形象等),抒发了
________的思想感情。方法指导:(三)领悟情感:【题目形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或心情。【答题格65
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3、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66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令人心碎的落日。至塞上,方知天地之广,方知生命无际!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数行归雁北翔,似67“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劲拔坚毅),“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68作者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3、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精彩赏析作者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691.表明边关局势紧张的————————2.《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营造了______的意境。
练一练1.表明边关局势紧张的————————练一练704.选择题⒈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徐州市)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4.选择题715.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12南宁市)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5.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12南726.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12铁岭市)A.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奉使出征,要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B.颔联中运用比喻,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C.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D.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6.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73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2、搜集王维的古诗名句3、任选你喜爱的一首诗词,根据所学习的赏析古诗词的方法进行析。作业:74谢谢谢谢75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76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诗人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气势——轻车简从(暗示被排挤)目的——前往边境慰问战士。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诗人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77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山高路远,使者觉得自己好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飘出汉关,又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想到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激愤苦闷抑郁。比喻修辞路途遥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山高路远,使者觉得自己好像蓬草7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上,远处烽烟直冲云霄,蜿蜒绵长的黄河上,一轮圆圆的落日,火红壮观。千古壮观形容词+名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上,远处烽烟直79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长官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呢。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感慨赞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的侦察兵80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81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82课文研读整体把握1.《野望》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翁方纲评价其诗作“以真率疏浅之格,人初唐诸家之中,如鸢风群飞,忽逢行鹿,正是不可得也”。《野望》是其代表性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诗歌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薄幕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划,难免让人产生思归之情。可是归去何方呢?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却始终感觉无枝可依。“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课文研读83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喜”,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面写人,写动态、近景: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这些最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東全诗。“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在这田园的生活中,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很陌生,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从王绩生平行事看,他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性嗜酒,曾作《五斗先生传》,中有“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的语句,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性嘈酒,..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神似;还曾模仿陶渊明《自祭文》,给自己撰写蔡志铭。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不能“忘怀得失”;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所以历来为学者所重视。王尧衢说:“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沈德潜说:“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闻多先生更认为此诗“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自然处渊明亦当让步”。可见前人评价之高。2.《黄鹤楼》这首诗是崔题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据说,一天,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福颗这首诗,吟诵过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顺题诗在上头。”遂搁笔而去。这个传说当是后人附会,学者对此已有过考证。事实上,李白并未真的搁笔,反而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歌,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不过,李白所作的《登金陵凤凰台》《鹨鹉洲》二诗有明品的模仿律诗的痕迹,可见李白之推崇崔频诗或是真实的。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逼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既,吊古伤今陷人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黄鶴已经飞走了,“去不复返”。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杏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飘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这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84容。两个“空”城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字。怅惘之情明然可见,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中回到现实中来。在利照的阳光照茵,长得非常茂盛。此联所写为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为登高所见,埋棵葱翠树木,消听可路,亿中的鸭落洲E方年如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明净的江面,早已是片凄述。白日里可一望干电,乡关何处。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尼联以打情作结。诗人观责佳教,用古伤今,不禁意动满怀愁绪。这一联由景牛情,形象鲜思绪绵编,不觉已是傍晚。烟雾升腾,历历在日;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明,诗人先栏运望,故乡却为群荡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比限愁出的形象仍佛可见,诗歌题为《货鹤楼),处处写楼。怒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黄鹤香然不见,自云悠悠而牛,是气黄鹤楼之耸人云端,白云缭绕;树之历历,华之篓姜,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烟收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鹤楼之最物多变,宜乎凭吊。诗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最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雨如画,最后归十朦胧凄迷,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调。3.《使至寒上》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安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要经过江远的边疆地区。“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寒道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领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样随风飘转出关寒,又恰似“归雁”一般进人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征蓬”“归雁”或是实写所见最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暴物自比。前两联还是在个人荣学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大洪孤知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深,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费为“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不妨想象一一下,在这纯然一色、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一缕烽烟真上云宵,是多么醒目。“孤”“直”二字广漠无边的背景上,有出我物的简单纯净,有种晨播人心的力质。西苍花的大道一马平川,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邯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更衬托出大漠之苍茫。这里的作有学与前面的~良字都用得通真传神。难以言其幼处,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政劳,诗人终于“萧关注侯验”。却没容。两个“空”85有遇见前线统帅;向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最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概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4.《渡荆门送别》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本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这一段行程,在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峨眉山月歌》中已有所述;之后波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这两首诗,均明丽流畅,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可以结合在一起读。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还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样展开,变换。接下来,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内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点点地消失;江水脱离群山的束缚,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竞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人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江阔,境界高远。这两句诗,看似无理,却止是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也符合江水进人楚地后一与平川的特征。硕联则以静观的视角,描举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围。第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录。明几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恰似“江天色无纤尘”,写出江水与江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黄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么美的母色,真让人陶醉!这两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悬转人深沉的思乡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许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5.《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制史时时的,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首联点题。交化游踪,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成湖面,春水利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当是湖面开阔,观野无碍,力能见此员象,这就幻用出170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效果,鲜话,明,格其东雀虽联,领车代人、电联,以,增强路,包突来有遇见前线统帅;向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86《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87《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88《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89《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90《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91居延遗址居延遗址92《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93居延遗址居延遗址94《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95《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96《使至塞上》课件(部编教材)97王维使至塞上王维使至塞上98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律诗都有着严整的格律、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古代诗歌,要学会知人论世。可借助注释,或在阅相关资料,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律诗往往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可据此分析每首诗歌的章法,体会诗歌前后相承、浑然一体的艺术构思,领会诗人构思之精妙。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这五首唐诗中,都有优美的写景语句,营造出或闲适,或清新、或雄壮的意境,要注意发挥联想和想象,休会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诗句。教学目标:99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先世为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山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上。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網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僧趣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精绘画。善写破墨山水及松石,笔迹雄壮,似吴道子,始用皴法和渲晕,布置重深,尤工平远之景。曾绘《網川图》。王维作者介绍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100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存世的《雪溪图》《伏生授经图》,相传是他的画迹。有《王右丞集》。王维作者介绍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101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历史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102律诗:八句四联五律七律绝句:四句五言七言复习旧知识律诗:八句四联五律七律绝句:四句五言七言复习旧知识103
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其发展轨迹大致为:《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10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使至塞上
王维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五言律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使至塞上王维初读古诗105再读古诗------
整体感知明确诗意再读古诗------106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即作者自己。使:奉命出使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问边:慰问边关守军。居延:古地名,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汉塞:汉代关塞,这里以汉代唐。使至塞上10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萧关:古地名。
长河:指黄河。孤烟:烽烟,侯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都护:官名,这里指前线统帅。燕然:山名,即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这里指最前线,并非实指。
大漠:广阔的沙漠。大漠孤烟直,萧关:古地名。长河:指黄108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
朝廷的使臣将到边防慰问,轻车简从,一行进在居延地区。
飘飞而去的蓬草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报告都护正在前线大破敌军。单车/欲/问边,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朝廷109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使至塞上王维110使至塞上王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人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征蓬”“归雁”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颔联既是实写塞外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游子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使至塞上王维1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以十分工整对仗,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千古壮观”。“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词极状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有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那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更衬托出大漠之苍茫。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大漠孤烟直,颈联以十分工整对仗,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1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以十分工整对仗,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千古壮观”。
前两联还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深,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不妨想象一一下,在这纯然一色、广漠无边的背景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大漠孤烟直,颈联以十分工整对仗,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11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概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萧关逢候骑,尾联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114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颔联既是实写塞外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游子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颈联以十分工整对仗,“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词极状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尾联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使至塞上王维115全诗紧扣题目,叙述描绘了哪三层意思?
出使路线、
沿途风光、
最新消息。全诗紧扣题目,叙述描绘了哪三层意思?出116诗中有画。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品味佳句:诗中有画。品味佳句:117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品味佳句: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景物有烽烟、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品味佳句: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构图美:线条1184、思想内容:《使至塞上》
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4、思想内容:《使至塞上》119结小使至塞上——王维叙事出使边塞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内心抑郁塞外风光战事繁忙景由事终抒情绘景叙事情由事发使至塞上——王维叙事出使边塞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内心抑120中考链接中考链接121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整体感知: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1222、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6)首联中的“单车”、“属国”都是
的代名词,这一联扣题,表明了诗人出使边塞的任务
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
使者2、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6)123(7)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个短语是
、
(出汉塞
入胡天)(8)点明将士们以身许国守卫边疆的诗句是
都护在燕然(9)诗人反复写边塞地名或山名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描写西域领土的广大,带有赞赏的意味。含蓄的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内心幽怨之情。(7)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124(4)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4.试体会“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hé鸟的翅膀
)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诗人以征蓬与归雁自比,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面维修服务合同范本
- 女儿签合同买车签协议
- 家政承包物业合同范本
- 外贸销售劳动合同范本
- 外墙做旧服务合同范本
- 土地托管保险合同范本
- 大型比赛活动合同协议
- 器材拆装搬运合同范本
- 园林地建厂房合同范本
- 多款客车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北京银行笔试行测判断推理真题
- 航海船舶风险评估报告
-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前三十页纸
- 九年级仁爱英语上册-期中试题卷(原卷板+解析版+听力音频)
- 幼儿园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管理方案
- 单位建食堂方案模板(3篇)
- 水利工程灾情评估者2025洪水灾害预测与防治方案
-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GB/T 20805-2025饲料中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测定
- 2025年法学专业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折叠技术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