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第七章-近代世界各国教育-解析课件_第1页
《外国教育史》第七章-近代世界各国教育-解析课件_第2页
《外国教育史》第七章-近代世界各国教育-解析课件_第3页
《外国教育史》第七章-近代世界各国教育-解析课件_第4页
《外国教育史》第七章-近代世界各国教育-解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近代世界各国教育第一节近代英国教育第二节近代法国教育第三节近代德国教育第四节近代美国教育第五节近代俄国教育第六节近代日本教育第七章近代世界各国教育第一节近代英国教育第一节近代英国教育一、教育概况二、教育思想第一节近代英国教育一、教育概况近代英国的教育学习目标了解近代英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熟悉近代英国教育中的“公学”、“导生制”等概念;掌握近代英国主要教育法案的基本内容;总结、比较和分析近代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掌握近代英国主要教育家洛克和斯宾塞的教育思想。近代英国的教育学习目标英国简史土著居民克尔特人(Celt)罗马时代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中世纪封建时代(1066-1485年)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1668年发生光荣革命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早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简史土著居民克尔特人(Celt)教育发展的时间线索中世纪(5-16世纪)16世纪初——工业革命前(18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时间线索中世纪(5-16世纪)一、教育概况(一)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二)英国的初等教育(三)英国的中等教育(四)英国的高等教育一、教育概况(一)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一)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1、国家拨款补助教育。1833年教育补助金法案2、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1839年成立枢密院教育委员会——1856年改为教育局——1899年改为教育署初步完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3、制定一系列法令、法案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福斯特(一)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1、国家拨款补助教育。福《初等教育法》目的是“为全国提供良好的学校”,使所有家长确信其子女能够受到初等教育。但这不是通过废除原有的教育体制来实现,而是通过国家在民间教育团体力所不及的地方“填补空缺”来实现。主要内容:(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初等学校。(2)全国划分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监督本区的教育。学务委员会有权征收地方教育税。(3)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4)各派教会兴办或管理的学校可作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从地方财政中得到补助。(5)学校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凡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宗教教义课程。《福斯特法案》的颁布宣告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形成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并存的初等教育制度,由此奠定了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妥协之上的妥协”:这一法案主要是一个折衷方法,并非要建立一个义务的、免费的新国民教育制度,而是弥补补教会学校的不足。它既满足了教会的利益,又体现了改革的需要;它未取消民办学校,而只是对它们进行补充,它使政府化最少的钱,却又获得了很大的教育控制权。《初等教育法》目的是“为全国提供良好的学校”,使所有家长确信工业革命之前的初等教育学校类型教区学校:天主教会开办——国教会开办慈善学校乞儿学校贫民学校特征教育纯粹是一种慈善事业,由教会和私人主办;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是不相衔接的工业革命之前的初等教育学校类型导生制教学星期日学校的兴起1780年,热心于平民教育的传教士、出版业者R·雷克斯在英格兰的格洛斯特郡出资创办。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的推广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DrAndrewBell)和公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JosephLancaster)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导生制教学星期日学校的兴起导生制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由英国的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创办的一所学校里较早采用。它主要是由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的人充任导生,以后,也由导生对这些学生进行检查和考试。在这些导生的帮助下,一位教师在一个教室里往往能够教几百名学生。。采用这种制度的学校被称为导生制学校。这种制度能够节省开支、能很好地弥补经费和师资不足,扩大教育规模,也满足了对平民及儿童的初级教育的要求,同时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一度非常盛行。但由于导生的水平有限,因此教学质量比较低。导生制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由中世纪的中等教育文法学校(GrammarSchool)最早产生于公元7世纪初期的坎特伯雷大教堂。1387年正式确定“文法学校”这一名称。公学(publicschool)公学也是一种文法学校,只不过它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教学目的旨在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学生是在公共场合接受教育的。英国9所著名的公学,依建校先后顺序分别为:(1)温彻斯特公学(1382年);(2)伊顿公学;(3)圣保罗公学;(4)、什鲁斯伯里公学;(5)威斯敏斯特公学;(6)默钱特·泰勒公学;(7)拉格比公学;(8)哈罗公学;(9)查特豪斯公学。

目的:为学生进入牛津与剑桥大学做准备伊顿公学中世纪的中等教育文法学校(GrammarSchool)工业革命前后的中等教育(1)公学和文法学校的改革。1868颁布的《公学法》,成为后来公学发展的法律基础。(2)创设新型中等教育机构。18世纪,弥尔顿在他的论文《论教育》中提出了一种新型中等教育机构——学园(academy),又称文实中学。这种学校既为升学作准备,又为就业服务,它着重传授农业、法律、医学、建筑、军事等实用知识,这种实用倾向代表了近代中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工业革命前后的中等教育(1)公学和文法学校的改革。中世纪英国的大学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国王学院MertonCollegeofOxford中世纪英国的大学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国王学院Mert新大学运动1826年,伦敦大学创立打破了传统大学垄断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传统大学相比,伦敦大学不仅取消了传统大学中的神学部,代之以理学部和工学部,而且在各学部引入大量近代新型课程。从而揭开了英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新大学运动1826年,伦敦大学创立19世纪末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城市学院的出现19世纪后期由地方城市创办的,为地方工商业发展培养专门技术型的人才没有取得与传统大学或者伦敦大学同等的学位授予权,大多数学院只能发放职业资格证书伦敦大学的变革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工商业发展的联系,成为推动英国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之一传统大学的变革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开始大量进入大学;受到德国大学的影响,开始科学研究。19世纪末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城市学院的出现英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典型的二元制结构:一方面是以牛津、剑桥大学为代表的传统大学,它们着眼于培养少数精英阶层,课程以自由教育为主,掌握着颁发学位的特权,构成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中的最高层次;另一方面是伦敦大学和城市学院为代表的新兴高等教育机构,它们从中层资产阶级、特别是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利益出发,强调技术教育,其社会声望和学术地位明显低于传统大学。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带有浓厚的传统影响,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等级差别。英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典型的二元制结构:思考与讨论:英国教育制度的特点教育的双轨制学校的功能:选择、选拔和分流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特殊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地方有很大的权力渐进式的教育变革发展速度缓慢,与法国形成鲜明的对比注重陶冶思考与讨论:英国教育制度的特点教育的双轨制二、教育思想(一)洛克的教育思想(二)斯宾塞二、教育思想(一)洛克的教育思想(一)洛克的教育思想1、教育思想的政治与哲学基础2、论教育的作用3、论教育目的4、论教育途径5、论体育6、论德育7、论智育8、洛克的“工作学校”(一)洛克的教育思想1、教育思想的政治与哲学基础6、论德育(1)早期教育。

(2)要求合理。

(3)反复练习。

(4)榜样示范。

(5)奖惩合宜。6、论德育(1)早期教育。7、论智育一是实用型的知识二是修养型的知识三是娱乐型的技能技巧7、论智育一是实用型的知识(二)斯宾塞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为完满生活作准备2、论课程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二)斯宾塞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步骤1:提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步骤2:回答:对生活的作用越大则知识价值越大。步骤3:推理:因此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步骤4:批判:反对古典主义不实用的知识和教育。步骤5:建设:斯宾塞根据上述划定知识的价值高低理论来选择课程,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课程理论。知识价值论和生活准备说的论证步骤1:提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知识价斯宾塞把人类的活动被分为5个部分: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课程分为5类:1、是生理学和解剖学。它是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是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一切过程能够正确进行的基础。3、是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是履行父母责任必需的知识。人们养育了子女之后才可能有国家,家庭福利是社会福利的基础。4、是历史。它实际上是一门描述的社会学,利于人们调节自己的行为,履行公民的职责。5、是文学、艺术等。它是满足人们闲暇时休息和娱乐的知识。2、论课程斯宾塞把人类的活动被分为5个部分:2、论课程(1)自然教学原则(2)循序渐进原则(3)快乐教育原则

(4)自我教育原则(5)实物教学原则3、论教学原则与方法(1)自然教学原则3、论教学原则与方法评价

1、斯宾塞的课程论与古典主义教育内容截然不同。它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生活,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变革。2、斯宾塞及其他提倡科学教育的思想家们不仅对英国中学和大学冲破古典教育传统的禁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3、与传统教育采用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无视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相比,斯宾塞重视心理规律、兴趣、实验等,无疑是个历史进步。这种教学方法被进步主义教育家们普遍采用,即使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4、但是他的课程论也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如,他的课程论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带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色彩。评价1、斯宾塞的课程论与古典主义教育内容截然不第二节近代法国教育一、教育概况二、教育家三、教育改革法案第二节近代法国教育一、教育概况法国简史罗马帝国高卢行省——法兰克王国(481年)——查理帝国(800年)——西法兰克王国(843年)——法兰西王国(10世纪末)——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复辟)——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至1940年)法国简史罗马帝国高卢行省——法兰克王国(481年)——查理帝法国教育发展的时间线索中世纪大革命之前大革命时期19世纪凡尔赛宫法国教育发展的时间线索中世纪凡尔赛宫一、教育概况(一)法国的教育制度(二)法国的基础教育(三)法国的高等教育(四)法国的女子教育一、教育概况(一)法国的教育制度(一)法国的教育制度拿破仑时代的教育改革1806年创办帝国大学(Universiteimperiale):并不单纯指一所大学,而是全国所有教育管理机构、学校设施以及所有从事教育管理、教学人员的总称。帝国大学的总监是全国教育界的最高首领,由皇帝亲自任命。1808年划分全国为27个“大学区”。大学区设学区总长和10人组成的学区评议会,由帝国大学总监任命。大、中学校校长、教师都由帝国大学的总监任命,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开办也要经帝国大学总监认可。国家对学年安排和课程设置实行统一管理。

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成了法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一)法国的教育制度拿破仑时代的教育改革(二)法国的基础教育主要由各个教派负责耶稣会胡格诺派(Huguenots)冉森派(Jansenists)基督教学校兄弟会(BrothersoftheChristianSchools)1685年兄弟会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耶稣基督圣乐会(Oratory)拿破仑统治时期,新增了中央政府开办的国立中学和地方办理的市立中学。拿破仑时代法国国立中学军事化生活(二)法国的基础教育主要由各个教派负责拿破仑时代法国国立中学(三)法国的高等教育巴黎大学是欧洲最早的大学之一,但较为保守;高等专科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出现:自然历史博物馆(1636年)、法兰西科学院(1666年)、路桥学校(1747年)、皇家军事学院(1751年)、矿业学校(1778年)。(三)法国的高等教育巴黎大学是欧洲最早的大学之一,但较为保守(四)法国的女子教育教育家芬乃龙(Fenelon,1651-1715)(《論女子教育》(Treatise

on

the

Education

of

Girls,1687))蒙台纳(Maintenon,1635-1719),宫廷沙龙(四)法国的女子教育教育家芬乃龙(Fenelon,1651-二、教育家(一)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二)狄德罗的教育思想(三)拉夏洛泰论国民教育二、教育家(一)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一)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1、人人智力平等2、教育万能论3、教育权归国家所有此外,爱尔维修还论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且主张应该重视体育。(一)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1、人人智力平等(二)狄德罗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作用2、强迫义务教育3、论教学内容和方法(二)狄德罗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作用(三)拉夏洛泰论国民教育《论国民教育》(1763)1、批评教会教育2、国家办教育的必要性3、国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此外,他还强调了优秀的教材和教师的重要性。(三)拉夏洛泰论国民教育《论国民教育》(1763)三、教育改革方案(一)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方案及其主张(二)有影响的教育法案三、教育改革方案(一)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方案及其主张(一)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方案的共同主张1、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2、主张实行普及教育。3、教育的世俗化和科学化。(一)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方案的共同主张1、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二)有影响的教育法案1、《基佐法案》(1833)法案要求在法国的每一个区都建立一所初级小学,在每个6000人以上的城市设立一所高级小学。每一省设师范学校一所。基佐认为,初级小学的任务是进行基本知识、道德和宗教教育。高级小学应通过设置职业课程,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知识。该法案推动了初等教育发展。但这一法案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2、《费里法案》(1881-1882)《费里法案》提出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性、免费和世俗化的三个原则并使之具体化,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二)有影响的教育法案1、《基佐法案》(1833)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双轨制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引入学校教育中教育与政治关系密切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双轨制第三节近代德国教育一、教育概况二、教育思想第三节近代德国教育一、教育概况德国简史843年,《凡尔登条约》,查理帝国一分为三。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第二年,将东法兰克王国改名为德意志王国。亨利一世的儿子鄂图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束和近代历史的开始。17世纪德意志分裂成拥有主权的314个邦和1475个独立的骑士领地,其中,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国最为强大。1871年,在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领导下,德意志的统一大业才完成。德国简史843年,《凡尔登条约》,查理帝国一分为三。德国教育发展的时间线索中世纪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17世纪—18世纪中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后期德国教育发展的时间线索中世纪一、教育概况(一)德国的教育领导体制(二)德国的初等教育(三)德国的中等教育(四)德国的师范教育(五)德国的高等教育一、教育概况(一)德国的教育领导体制

(一)德国的教育领导体制

早期由教会掌管教育16世纪开始,实施强迫教育和义务教育19世纪末,帝国宪法规定,教育等权力归各邦所有,确立了地方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一)德国的教育领导体制

早期由教会掌管教育(二)德国的初等教育18世纪末,“泛爱学校”运动泛爱:广泛地爱护儿童1774年,巴泽多(JohannBernardBasedow,1724-1790年)在德绍(Dessau)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教学原则:让儿童快乐学习;采用直观游戏方法1793年,泛爱学校停办,它的教师散布到欧洲各地,使得泛爱学校的影响扩及法国、瑞士各国。(二)德国的初等教育18世纪末,“泛爱学校”运动泛爱主义运动巴泽多的直观教学泛爱主义运动巴泽多的直观教学泛爱主义运动的基本思想原则以增进人类现世幸福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以仁爱对待儿童,减少无用的学习;以身体作为精神发展的自然基础;排斥强制的学习方法,使儿童愉快地在游戏中学习;注重实用知识的教学教学要依据自然的方法,即适合儿童的方法泛爱主义运动的基本思想原则以增进人类现世幸福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三)德国的中等教育文科中学骑士学院实科中学(三)德国的中等教育文科中学文科中学源于宗教改革时期由梅兰克顿创办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莫创建的文法中学。它是17-18世纪德国主要的中等学校类型。这类学校注重古典文科知识学习,以城市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子弟为教育对象,主要是为了培养上层官吏和各种专门人才。19世纪改革首先,把以前文科中学、高级女子中学、学院、拉丁学校、·阿卡德米学校等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规定只有文科中学的毕业生才能进入大学或充任国家官吏。其次,规定教师资格。再次,推行新的课程体系。文科中学源于宗教改革时期由梅兰克顿创办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莫创建骑士学院,又称武士学院。是德国一种特殊的中等学校,是中世纪骑士教育在德国的复兴。它以贵族子弟和皇帝的侍臣为教育对象,主要培养文武官员。不过,和传统的骑士教育相比,它的课程以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为主,更具功利主义色彩。到18世纪中期,这类学校逐渐消失。实科中学是在18世纪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中学,它主要是为了满足德国工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进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又传授职业性知识。骑士学院,又称武士学院。是德国一种特殊的中等学校,是中世纪骑(五)高等教育1694年,德国建立了哈勒大学,被誉为是第一所新式大学。新大学的特征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废除宗教教条,大胆选用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探索精神的学者任教,奠定了高水平科研和教学的基础。提倡“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开创了用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语1737年成立的哥廷根大学,更加强调科学研究,上课多采用讨论、实验观察等新方法

(五)高等教育1694年,德国建立了哈勒大学,被誉为是第一所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建首先,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其次,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教学技能的教授。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的首任校长。再次,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认为大学的职能是探索真理、创造知识。降低神学的地位,将哲学提高到与法学、医学同等的地位柏林大学成为近代大学之母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建首先,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提出思考与讨论德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同时期法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有何不同?法国:摧毁性和断裂性重视专门、技术训练追求功利、实效德国:继承性和延续性;重视对人的陶冶和全面的教育思考与讨论德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同时期法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有何不教育先行的国家近代英国、法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教育革命近代德国:教育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战后德国经济复兴之父”艾哈德说:没有人比德国人更清楚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性。教育先行的国家近代英国、法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教育革命德国近代教育的特征双轨制民族主义色彩教育和国家政权之间联系密切是一个有创举性的国家最早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最早普及义务教育最早产生现代大学德国近代教育的特征双轨制二、教育家第斯多惠(一)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天性或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二)论教育目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三)论教学(四)论教师二、教育家第斯多惠(三)论教学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统一2、论教学原则(1)遵循自然原则(2)遵循文化原则(3)连续性和彻底性原则此外,它还提出了直观教学,循序渐进、启发式等教学原则。(三)论教学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统一(四)论教师1、自我教育。2、有崇高的责任感。3、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四)论教师1、自我教育。第四节近代美国教育一、教育概况二、教育家第四节近代美国教育一、教育概况近代美国教育发展的时间线索一、殖民地时期二、从独立到南北战争前夕(1776-1860年)三、从南北战争到19世纪末近代美国教育发展的时间线索一、殖民地时期一、教育概况(一)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二)美国的初等教育(三)美国的中等教育(四)美国的高等教育一、教育概况(一)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一)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讲1、学区制的兴衰“巡回教学”2、州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1837年马萨诸塞州设立的州教育委员会

3、联邦教育机构1867年设立教育署——1870年改称教育局(一)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讲1、学区制的兴衰(二)美国的初等教育1、殖民地时期的教育妇女学校(Dameschool北部)/贫民小学(中部、南部)艺徒训练/私立夜校4R教育(Reading,Writing,Arithmetic,Religion)2、公立学校(教育)运动公立教育通常是指由公共税收维持、公共教育机关管理、所有公民均应享受的免费教育。(二)美国的初等教育1、殖民地时期的教育(三)美国的中等教育1、拉丁文法学校1635年,波士顿创办第一所2、文实中学1751年,富兰克林曾在费城首创文实中学,富兰克林也因此被誉为美国“文实学校运动之父”。3、公立中学波士顿中学(三)美国的中等教育1、拉丁文法学校波士顿中学(四)美国的高等教育1、殖民地九大学院“先有哈佛,后有美国”:1636年,马萨诸塞殖民地的清教徒们开办了美洲第一所高等学府——哈佛学院。威廉玛丽学院(1693)、耶鲁学院(1701)、新泽西学院(1746,即今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学院(1740)、国王学院(1754,今哥伦比亚大学)、罗德岛学院(1764,今布朗大学)、罗格斯学院(1766,今罗格斯大学)、达特茅斯学院(1769)特性:1)仿照牛剑,2)受宗教影响,3)招收各阶层子弟,4)董事会管理体制,4)学术水平低,5)受苏格兰大学影响,6)经费来源多样,7)规模小,简陋。2、19世纪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四)美国的高等教育1、殖民地九大学院常春藤联盟大学校徽常春藤联盟大学校徽2、19世纪高等教育的大发展(1)州立大学的出现(2)赠地学院的兴起(3)研究型大学的创办2、19世纪高等教育的大发展(1)州立大学的出现(1)州立大学的出现达特茅斯学院案(1819年)州政府企图通过接收私立高校为州立高校办学的道路行不通,于是只有自行拨款开办州立高校。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1825年,杰斐逊,弗吉尼亚大学州立大学的来源文实中学扩充而来:富兰克林文实中学1779年改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由州接管原有的私立或者教会学院州直接创办的大学: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到南北战争前夕,27个州中已有25个州都建立了州立大学(1)州立大学的出现达特茅斯学院案(1819年)(2)赠地学院的兴起1861年,《莫雷尔法案》(MorrillAct)主要内容:联邦赠拨给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必须以赠地所得收入为资本,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以满足平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为产业界培养技术人才,进而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莫雷尔法案》又被称为赠地法案。依据这个法案办起来的大学被称为“赠地学院”。(2)赠地学院的兴起1861年,《莫雷尔法案》(Morril意义

赠地学院对当时美国的工农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南北战争后美国用很短的时间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美国高等学校逐渐摆脱欧洲传统办学模式,开始重视实用知识和技能。

它建立起美国联邦政府拨款资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制度,在高等学校和社会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此后,美国又多次立法,为高等技术教育拨款,巩固和发展高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