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参考答案:D略2.一些分封的诸侯强大起来,不满自己的封号,改称为“王”。这一现象始见于(

A.春秋五霸

B.战国七雄

C.七国之乱

D.藩镇割据参考答案:A3.我国古代某书法字体的特色是“不真不草,流动奔放”,具有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下列书法作品中符合这种特色的是A.B.C.D.参考答案:B【详解】题干材料“不真不草,流动奔放……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反映了行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草书,故A不符合题意;B是行书,故B符合题意;C是楷书,故C不符合题意;D是隶书,故D不符合题意。4.有学者评价,法国的共和制是一个“早产儿”,更是一个“难产儿”,这是针对法国政体发展过程中A.发生了大革命B.曲折反复特点C.君主派势力大D.共和派势力小参考答案: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法国反复较量,直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一票多数的微弱优势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度,此过程体现了法国政体确立过程的曲折与反复,故B项正确,A项排除;CD项是B项出现的原因,排除。5.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魏晋玄学()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魏晋玄学其实是道家思想的一种继承,它的思想内涵与道家思想一脉相传。从材料所给的内容上看,魏晋玄学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为了避免受到政治上的打击而采取的一种折中措施。士大夫是儒家的代表,他崇尚道家思想的一部分,说明儒道的融合。B选项错在没有佛教;C选项说法错误,理学是宋代产生的,思想内容也有很大差别;D选项说法与材料相违背。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魏晋玄学6.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1914年俄军攻势参考答案:A7.“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俄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这番话,表明他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B.用改革抵制革命,维护沙皇专制统治C.解决农村社会矛盾 D.巩固农奴制度,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参考答案:B8.图《同(治)光(绪)十三绝》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家传之宝。此图主要体现了(

)A.京剧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B.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C.京剧在同光年间曾中断D.京剧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朝中后期,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此图主要体现了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9.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B.勾画出了两极格局的最基本轮廓C.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D.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参考答案:D10.右图漫画名称:全球大捷描绘的是二战中那个历史时期后的战争情况:(

A

1939

B1940

C1941

D1942参考答案:D11.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的微光”。这里的“微光”指的是A.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B.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C.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D.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参考答案: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可知,伏尔泰逝世于1778年,这是法国大革命还没有开始,排除B;在大革命以前法国处于封建统治时期,但题干史料“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可以看出不是对旧的传统的肯定,而是对新的制度或者思想(理性主义)的赞美;故排除C和D,选A。

12.1920年1月,北大学生张国焘、康白情、许德珩等到上海拜访孙中山先生。孙中山说:“你们学生反抗北京政府的行动是很好的,你们的革命精神也是可佩服的。······如果我现在给你们五百支枪,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正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的那些败类,才算是真正革命。”许德珩等回答:“孙先生也掌握过几万人的部队,何以革命还是失败了呢?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势力,在那里艰苦奋斗,学生们赤手空拳不顾生死的与北京政府抗争,只因为没有拿起枪来,就不算革命吗?”下列归纳以上两种观点的思维角度的选项是A.五四运动非革命/五四运动革命 B.五四运动是学生反政府/学生反旧思想旧势力C.革命是暴力夺权/革命是和平请愿 D.革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文化运动也能促进变革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可知是孙中山和青年学生关于民主革命和革命的方式的讨论,他们在革命的认识和革命的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分歧,体现在是真刀真枪的干还是文化革命,结合选项内容可知D符合题意。A项叙述流于表面,没能真正体现题意内容,BC叙述不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13.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科举制,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可知,A项不正确;B、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坚持参加科举考试以获取文凭,反映了学子的价值取向,C项正确。14.王艮曾师从王阳明,深得其精髓。他认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王艮的主张A.推翻了理学的宗旨B.有利于理学的世俗化C.促进了民众的觉醒D.否定了儒学的神圣性参考答案:B材料“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反映了理学贴近百姓的主张,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故B正确;理学的世俗化并不会推翻理学的宗旨,故A错误;理学的世俗化与民众的觉醒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C错误;理学的世俗化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而不是否定了儒学的神圣性,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世俗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5.18世纪一位著名启蒙思想家说:“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体现的核心思想是A.树立人的权威

B.肯定人的价值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参考答案:C16.据统计1972年1-9月中国外交情况,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比,三年内翻了一番。这表明中国A.重点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友好外交

B.开始步入国际舞台C.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D.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参考答案:C17.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

B.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C.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D.宋代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参考答案:B18.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下图为某连环画中的一页,其中文字“就这样,杜聿明集团被围困在陈官庄一带方圆10余里的地区,打不出去,走不了。然而,30余万国民党军和随军而来的家属,吃饭成了大问题。撤出徐州时,只带了几天的粮弹。于是,30余万人的生命全系在飘飘忽忽的降落伞上了”。图中所示的战役的是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徐州会战参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根据材料信息“杜聿明集团被围困在陈官庄一带……30余万国民党军……撤出徐州时”可以判断,该战役应是淮海战役,故C项正确。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B两项错误。徐州会战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19.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思想家提出:“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该思想家是A.董仲舒B.陆九渊C.王守仁D.顾炎武参考答案:D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误国,对明朝的社会弊病提出批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材料主旨相符,故D项符合。其它几项人物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都排除。20.《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文中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非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掘墓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

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④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有限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B21.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A.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B.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C.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D.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民国时期女子服装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故选择C选项;材料中女子服饰变化也并不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不存在崇洋媚外,故排除A选项;伦理纲常思想被抛弃的时间应为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没有将中西方服饰风格进行比较,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民国时期的服饰变化,需掌握民国时期的思想变化。2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采用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旗为国旗,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A.民族主义观念

B.民权主义价值

C.民生主义思想

D.民主主义内涵参考答案:A23.“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中的“是书”是指A.《各国律令》B.《海国图志》C.《四洲志》D.《资政新篇》参考答案:B【详解】《海国图志》是魏源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魏源编此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B正确;《四洲志》《各国律令》,不符合“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排除AC;《资政新篇》是洪仁玕编著的太平天国的治国纲领,没有提出“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排除D。24.右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马丁·路德的回答是罪名杀人罪谋杀双亲或兄弟姊妹伪造文书赦免价8个金币6个金币7个金币A.教众平等

B.先定论

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参考答案:C25.为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有人主张由资本家和王公大臣出资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该组织内,各种劳动形式相互协作,这样生产力将极大发展,人们将享受到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这种设想属于A.自由主义

B.理性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参考答案:C26.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为此,他首创A.郡县制度

B.中朝制度C.皇帝制度

D.科举制度参考答案:C27.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毛泽东在《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分界线,形成了权威阐释。这种阐释强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A.是一场具有思想启蒙的文化运动B.在反对封建思想上的启蒙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标志D.在革命思想意义上的启蒙参考答案:D材料“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的运动,开启了民族爱国思想,启蒙了革命的思想,D正确;A是材料中现象;B是新文化运动影响;C是民主革命分期标志,不符合题意。28.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曾说:“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下列选项最能反映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的是

A.B.C.D.参考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钱学森是我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家,A项是我国原子弹试验成功,故A项正确;B项是超级计算机,C项是国庆阅兵,D项是香港回归祖国,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BCD三项。29.学者段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到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断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参考答案:D30.20世纪前半期,随着战争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日益密切,技术创新不再只是一种商业活动,它同样会发生于诸如医疗和战争之类种种非商业活动中。这里强调的技术创新(

)A.脱离商业活动

B.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C.与战争联系密切

D.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参考答案:C世界科学技术创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和再现所学知识,理解题干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随着战争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日益密切”、“同样会发生于诸如医疗和战争之类种种非商业活动中”等,解读题干,此题考查的是,20世纪前半期的世界科学技术的相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前半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科学技术与战争联系得相当紧密,技术创新不再只是一种商业活动。故,C.与战争联系密切,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C;而其余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5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参考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5分)(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分)(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4分)32.(14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演进,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贡献。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华盛顿昔日的部下亨利?李评价华盛顿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主要贡献。(6分)材料二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恩格斯《德国状况》(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恩格斯为何说拿破仑是德国“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2分)

材料三

“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3)以史实说明拿破仑是“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2分)

材料四

“在皇帝(拿破仑)的庇护下,新贵名流才得以保住政权,增殖其财富并扩大其势力。”——《拿坡仑时代》(4)材料四中的“新贵名流”是指哪些人?在“皇帝的庇护下”,“增殖其财富并扩大其势力”说明了什么?(4分)参考答案:(1)华盛顿:领导人民赢得民族独立;开国立制(或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首任总统,捍卫民主。(民族、民主2点,共6分)

(2)在拿破仑战争中打击了当地的封建势力,并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这些地区,动摇了当地封建统治的基础。(2分)(3)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了《拿破仑法典》,后来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模仿,成为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2分)(4)指“新兴资产阶级”;说明了在资产阶级帝国内,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量显著增强。(3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设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的阶级斗争,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摘自《红旗》(1930年5月24日)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转折,一次是国民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并指出其分歧的实质。(6分)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民主革命经过“两次反复”后是如何实现转折的。(6分)参考答案:<1>观点:材料一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二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4分)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