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知识与鉴赏10.13_第1页
中国古代戏曲知识与鉴赏10.13_第2页
中国古代戏曲知识与鉴赏10.13_第3页
中国古代戏曲知识与鉴赏10.13_第4页
中国古代戏曲知识与鉴赏10.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戏曲知识与鉴赏10.13什么是戏曲?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元代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清代花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脉络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重要时期,以元曲闻名于世,而其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传奇以南曲为主,兼用北曲,曲调也较南戏多有增加,并逐步形成了按宫调联套的南曲体系,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中国戏曲表演特点:综合性和写意性

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就是唱、做、念、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法(头发)、步法。从艺术形式上看,表现手法具有两大特征:虚拟性——景物、动作一般是虚拟的,因此戏剧舞台的时间与空间非常灵活,不受限制;规范性——即程式化,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加以夸张,使之节奏化、美化,成为一种规范的东西,大家约定俗成,沿用了下来。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戏剧特别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

综合性指“唱、念、做、打”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写意性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其目的在于“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清末王国维语)。

脸谱的象征意义总体来说是“红忠白奸”,所以奸臣如曹操者多勾白脸,忠勇似关羽者多涂红色。此外,性情暴躁者多勾兰脸,刚正无私者多用黑脸,喜兴者勾笑脸,愁苦者勾哭脸。

表现在对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的忽略,只考虑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与人物塑造相关的方面。另外,戏曲服装所着重考虑的是它是否适合在戏曲舞台上出现,是否具有可舞性。戏曲的服装不仅要有装饰性,而且要有可舞性,要在人物塑造上起到应起的作用。戏曲的水袖、大靠的靠旗、箭衣的大带、纱帽的帽翅、脚上的厚底等无不具有可舞性,无不参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戏曲舞台上可用一个“圆场”表示地点的变化,可用“急三枪”的曲牌表现一个原来曾经提过的丰富内容,这便是“无话则短”,因这些内容没必要交待,它们与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无益。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戏曲舞台上同样也可用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慢板”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也可让大将在战胜敌人后,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来抒发他(她)获胜后的喜悦。这便是“有话则长”,因这些内容对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有益。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而形成。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北杂剧。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实际上还包括散曲,并不专指元杂剧。宋元南戏与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场。楔是加在第一折前头或夹在两折之间的片断。宫调是元杂剧表演过程中歌唱声音高低的调子。每个宫调下可以有许许多多的曲子。每一折只能用一个宫调。宫调下面的曲子都有名称,如“端正好”、“滚绣球”等都是。

元杂剧知识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戏剧里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唱就是唱词,白是人物的对白或独白。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脚色只能念白。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未(男子)、净(花脸)、旦(女角色)、丑(小花脸或花脸)。在元曲中,还有北曲和南戏之分。南戏不属于元杂剧,如高明(则成)的《琵琶记》、施恩的《拜月亭》等都是南戏。

怎样欣赏中国古代戏曲1、怎样欣赏虚拟的动作。选择、提炼和夸张的舞台动作表现生活。2、怎样欣赏动作的程式。赋予表演固定或基本固定的格式。3、怎样欣赏古代戏曲的语言。①注意曲词的抒情性。②注意欣赏它的音韵美。

③体会其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4、怎样欣赏古代戏曲的创作手法。

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流转回环的音乐美,因情赋声、以声传情。古代戏曲常常运用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艺术构思,表达难以实现的愿望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引人入胜。

小结:总之,中国古代戏曲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艺术手法,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为世界文学艺术增添了光彩。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应当了解她,欣赏她,热爱她,把她发扬光大。

戏曲文学人物形象的品析看人物的个性特征是什么(立体的、多面的、多层次的性格,但有一个主导性格)。看人物这些特征是否生动、丰富(圆形人物),即作者是否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这些特征,如通过环境描写烘托,通过人物语言表现,通过细节描写突出,通过戏剧动作强化,通过人物对比凸现等等。看作者善于从那一个侧面来表现人物个性,例如是侧重心理刻画,还是行动展示。看形象的典型性,即看形象的这些个性是否鲜明生动,而且个性中是否自然折射出、充分概括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看形象的社会意义,既要看形象身上渗透的作者的态度和倾向是否正确,也要看除此之外,形象本身还蕴含了哪些客观意义,因为“形象大于主题”、“形象大于思想”,我们不能拘泥于作者的识见。越剧起源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民国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从此以后“越剧”一词便流传至今。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民国20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民国30年下半年,女子越剧的所有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越剧的发展史

(一)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此外,一批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二)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三)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四)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年,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五)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1955年夏,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演出;1959年、1961年上海越剧院分别赴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3年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东渡日本演出《红楼梦》;1986年又去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演出;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一批艺术家到美国进行访问演出,都受到各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六)80年代后期始,随着文化品类的丰富和观众欣赏口味的多样化发展,上海的越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越剧界的有志之士正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力争使上海越剧事业重新走向辉煌。

唱念做打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念白。“打”则指的是武功,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流派

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从70年代末开始,一些50~60年代已成名的演员如徐玉兰、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逐渐被观众承认已形成不同的流派。范派陆派竺派毕派尹派徐派小生傅派

张派金派戚派袁派王派花旦吕派

一、袁派:袁派由袁雪芬创立。袁派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深沉而流畅,既善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更以真情实感取胜,重视以情动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韵味很浓。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梁祝哀史》中的祝英台、《香妃》中的香妃等。袁派优秀传人有方亚芬、陶琪、华怡青等。华怡青女,一级演员。上海市人,1963年8月出生。1980年在3千多名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越剧院,送上海市戏曲学校培训,工花旦,私淑袁(雪芬)、王(文娟)两派。1982年任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演员。她扮相秀美、身材苗条、嗓音清亮。陶琪

女,一级演员。江苏苏州人,1963年7月5日出生。1977年考入南京市越剧团工旦角,宗袁(雪芬)派。方亚芬

女,一级演员。浙江宁波人,1965年2月出生。原是浙江镇海越剧团青年演员,1984年11月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工花旦,宗袁派。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挑梁演出。她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台风亮丽,文武两功,基础扎实,

二、尹派:尹派由尹桂芳创立。尹桂芳的表演朴实无华,高雅脱俗,潇洒天成,尹派唱腔更是脍炙人口,它注重以字制腔,以情带声,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来刻化人物性格和感情起伏,听来优美舒展,酣畅淋漓.在越剧中还有“十生九尹”的美称。尹派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尹派优秀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茅威涛、赵志刚、王君安、萧雅等。三、范派:范派由范瑞娟创立。范瑞娟的表演以温厚典雅著称,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阳刚之气,其唱腔特点是淳朴滋实,宽厚响亮,热情内涵,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拖腔丰富,旋律起伏多变.范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郭嫒等。范派优秀传人有丁赛君、史济华、方雪雯、章瑞虹、吴凤花等。茅威涛

女,一级演员。浙江桐乡人,1962年8月8日出生。高中毕业后于1979年考入桐乡县越剧团,因到上海演出《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得尹桂芳、尹小芳赏识,乃成尹桂芳的第三代弟子。一直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台柱小生。被全国剧协赞誉为该团“五朵金花”之首。1991年9月始任副团长、1999年7月始任团长。她的唱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被称为“茅腔”。赵志刚

男,一级演员。上海市嘉定人,1962年12月出生。1974年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初习老生,后工小生。唱腔上,徐(玉兰)、范(瑞娟)、尹(桂芳)、陆(锦花)各个流派都学,皆有所成,为各派宗师所赞许,尤以尹派见长。1980年从学馆毕业后,成为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主要演员。1982年正式拜尹桂芳为师.王君安

女,二级演员。浙江嵊县人,1970年5月出生。1980年考入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学艺,工小生。除了本人能刻苦专研之外,有幸得到表演艺术家尹桂芳的悉心传教,在唱、做、念、打各方面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她扮相俊美,功底扎实,表演上能从人物和剧情出发,风格酷似其师,朴实隽永,高雅脱俗。

一级演员.1983年5月进绍兴县戏曲艺术职业学校学艺,曾学老生、花旦,后改学小生,师承表演艺术家范瑞娟。1986年毕业后为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当家小生。扮相俊美、文武皆备、唱做俱佳。1998年4月15日在武汉演出《断桥》中,因掼“飞吊毛”造成第6第12节胸骨压缩性骨折,但她不负众望,坚持带伤继续演完下一个折子戏,使观众大为感动,纷纷前往医院慰问,赞誉为“德艺双馨”。方雪雯

女,一级演员。浙江临海人,1966年2月25日出生。1979年进浙江台州地区越剧团学戏,工小生,师承范(瑞娟)派,为范派优秀传人之一。1982年春,选送浙江艺术学校进修,先后主演了《五女拜寿》中的三女婿、《汉宫怨》中的刘询、《梁祝》中的梁山伯、《相思曲》中的唐璧、《红丝错》中的张秋人等。被誉为该团“五朵金花”之一。现退出越剧舞台.章瑞虹

女,一级演员。浙江绍兴人,1963年11月出生。1979年入浙江临海越剧团学艺,工小生,宗范(瑞娟)派。1984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学习,1987年毕业,转入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任主要演员,1990年并入红楼剧团。范派小生→江瑶韩婷婷张伟忠

王舒雯

四、傅派:傅派由傅全香创立。傅全香的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戏见长,唱腔上借鉴了京剧程砚秋及昆曲,评弹的演唱方法,尖团音规范分明,真假嗓结合演唱,润腔华彩,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情探》中的敫桂英、《李娃传》中的李亚仙、《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人比黄花瘦》中的李清照等。傅派优秀传人有薛莺、胡佩娣、洪芬飞、张腊娇、何英、陈颖、颜恝、陈岚、陈飞等。五、徐派:徐派由徐玉兰创立。徐玉兰的表演俊逸潇洒,传神逼真,富于激情,嗓音清越嘹亮,徐派唱腔的特点是高昂激越,丰富多彩,奔放流畅,大起大落,刚柔交融,声情并茂。徐派代表作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厢记》中张珙、《春香传》中李梦龙、《追鱼》中张珍、《北地王》中刘谌等。徐派优秀传人有徐小兰、金美芳、刘丽华、汪秀月、钱惠丽、翁荔英、张小君等。陈飞

女,一级演员。浙江上虞人,1969年7月出生。1983年开始学艺,为浙江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主要花旦。1987年成为表演艺术家傅全香入室弟子。何英

女,一级演员。原籍四川,1962年5月1日出生于浙江嵊县。在嵊县中学高中越剧班毕业后,于1978年5月进浙江嵊县越剧团,工花旦。1979年拜傅全香为师。1984年5月为正式成立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主要演员。被誉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朵金花”之一。颜佳

原名颜恝,女,一级演员。浙江嘉兴人,1970年4月10日出生。1980年进浙江艺术学校越剧班,工花旦。在校即为傅全香弟子。199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进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她扮相秀美、唱腔婉转清丽,为该团第二代当家花旦,备受越剧迷们的喜爱。钱惠丽

女,一级演员。浙江诸暨人,1963年4月出生。197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诸暨越剧团,工小生。开蒙戏《红楼梦》,因其扮相英俊,桑音亮丽,脱颖而出,以“哭灵”一折参加绍兴地区青年演员会演,获优秀演出奖,接着参加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获学员表演优秀奖。1988年,正式进入上海越剧院,成为红楼剧团的领衔演员钱丽亚

女,二级演员。浙江海宁人,1962年7月出生。197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越剧院为学员,1980年至1982年被送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学习,工小生,学唱徐派。1983年起任上海越剧院演员。她擅长唱功,嗓音明亮甜润,现任红楼剧团领唱。郑国凤

女,一级演员。浙江诸暨人,1966年9月22日生。1982年9月考进江苏省无锡市戏剧学校,1986年4月毕业进入无锡市越剧团工小生。1990年1月调入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张小君

女,二级演员。浙江嵊县人,1974年6月出生。1989年考入宁波市艺校,三年中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师承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在徐老师和校内老师指导下,排了较多的折子戏,1990年演出《打金枝》获市小百花调演金奖。1991年演出《北地王》获宁波市小百花调演二等奖。被称为宁波艺校“小十姐妹”。1992年分配进宁波小百花越剧团任主要徐派小生。

六、王派:王派由王文娟创立。王文娟文武兼备,表演精湛,擅长描摹人物神态,有性格演员之誉,她在师承支兰芳的唱腔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平易质朴,流畅自然,情感浓郁的王派唱腔。王派代表作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忠魂曲》中的杨开慧、《西园记》中的王玉贞、《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王派优秀传人有单仰萍、王志萍、钱爱玉、俞建华等。七、戚派:戚派由戚雅仙创立。戚派艺术朴实无华,感情深沉含蓄,以情动人,戚雅仙的唱腔初学袁雪芬,后根据自身条件,汲取众家之长,发展变化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戚派,其特点是缠绵委婉,吐字清晰,朴素真挚同,韵味醇厚。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苏三、《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王老虎抢亲》中的王秀英等。戚派优秀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徐洁和、周美姣、王杭娟、朱蔺等单仰萍

女,一级演员。浙江建德人,1962年6月出生。1972年进浙江桐庐艺训班学戏,工旦角,演唱上宗王(文娟)派。1988年至1993年进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任演员。1998年再次进入红楼剧团。王志萍

女,一级演员。浙江舟山人,1966年11月出生。1980年进浙江定海县越剧团学艺,工花旦。1985年正式拜王文娟为师。其唱腔、扮相与老师酷似。陈晓红

女,一级演员。浙江桐庐人,1968年8月30日出生。工花旦,爱唱吕(瑞英)派和张(云霞)派。1989年毕业后进杭州越剧院任演员,为塑造人物之需改唱王(文娟)派。1998年,王文娟看她演出后给予赞扬并作教诲,同年5月,遂拜王文娟为师。2001年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舒锦霞

女,一级演员。浙江新昌人,1962年6月6日出生。1978年进浙江新昌高腔剧团从艺。79年调入台州黄岩越剧团,工王派花旦。唱腔富有王派神韵,表演入情深刻。1986年进浙江越剧院三团(浙江越剧团)。1998年浙江越剧“新十姐妹”称号,周雅琴

戚派花旦朱祝芬金静王杭娟

傅幸文

朱蔺

邹红八、陆派:陆派由陆锦花创立。陆锦花擅工穷生的巾生,表演潇洒自然,风雅脱俗,绘形传神,其唱腔是在马樟花“四工调”的基础上丰富提高的,特点是音色明亮纯净,行腔舒展松弛,吐字清晰入耳。陆派代表作有《珍珠塔》中方卿、《彩楼记》中吕蒙正、《情探》中王魁、《盘夫》中曾荣等。陆派优秀传人有夏赛丽、黄慧、许杰、曹银锑、裘巧芳等九、吕派:吕派由吕瑞英创立。吕瑞英的表演从人物出发,体验真挚,表现真实,具有强烈的魅力,她的唱腔,脱胎于袁派,自成一体,其嗓音甜美,音域较宽,行腔中多用4、7半音和切分音,还善用滑音、颤音和其他装饰音,具有华彩清新的情韵。吕派代表作有《三看御妹》中的刘金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斤姑娘》中的张九斤等。吕派优秀传人有吴素英、孙智君、张咏梅、陈辉玲等。

夏赛丽

女,二级演员。浙江岱山人。1967年7月2日出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2002年5月,在南京正式拜陆锦花为师。黄慧

女,二级演员。上海南汇人,工小生,宗陆(锦花)派,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1987年戏校毕业后进入上海青年剧团,后并入红楼剧团。其扮相俊美身材佳,嗓音甜润唱功好,能唱各种流派,皆不失风韵。在表演上能小生、老生两门抱。并得到老艺术家张桂凤、徐天红的亲授。2002年被陆锦花正式收为弟子。廖琪瑛

女,二级演员。浙江省临安县于潜人,1966年9月10日出生。1980年考入临安越剧团艺训班学小生,1982年结业后成为该团演员。在团主攻小生,也演花旦。她身材修长,扮相俊秀,嗓音柔亮。唱腔主攻陆派,范派、王派、吕派、傅派皆能应工。1992年调入浙江越剧团.陶慧敏

女,一级演员。浙江瑞安人,1966年4月16日出生。1982年选调浙江小百花集训班,赴港演出后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工花旦张永梅

女,一级演员。江苏人,1969年1月出生。1985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1989年毕业转入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任演员,宗吕(瑞英)派,嗓音甜美,唱功优异,身材窈窕。陈辉玲

女,一级演员。浙江海宁人,1965年5月14日出生。1977年考入浙江艺术学校越剧班学戏,工小旦、花旦,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她宗吕(瑞英)派黄依群

女,一级演员。浙江桐乡人,1967年11月出生。1980年考入浙江艺术学校越剧演员班工花旦。1986年毕业分配进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任演员。她嗓音纯亮,唱腔优美。吕派花旦→吴素英吴素英

女,一级演员。浙江绍兴人,1967年7月出生。1983年进入绍兴戏曲培训班学艺,1986年毕业后成为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主要演员。1990年师承吕瑞英。“文武兼备”的表演特色,现为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副团长。

十、金派:金派由金采风创立。金采风擅长青衣,兼演花旦,表演细腻隽永,善于刻画人物内在感情.她的唱腔在师承袁派的基础上,吸收范派的醇厚舒展和傅派的婉转华彩,委婉流畅,刚柔相济,韵味浓厚,念白讲究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性。金派代表作有《盘夫》中的严兰贞、《碧玉簪》中的李秀英等。金派优秀传人有谢群英,黄美菊,新秀樊婷婷等。十一、毕派:毕派由毕春芳创立。毕春芳的表演飘逸潇洒,松驰自然,擅长演喜剧,唱腔吸收融合尹派和范派的音调,自成一格,嗓音清脆而富有弹性,运腔圆润,咬字清晰,唱法多变,旋律新颖。毕派代表作有《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宾、《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血手印》中的林招得、《卖油郎》中的卖油郎等毕派优秀传人有杨童华、杨文蔚、丁小娃、孙建红等。谢群英

女,一级演员。浙江绍兴人,1964年1月3日出生。1972年进浙江桐庐中学艺训班学艺(京剧)。1976年进桐庐越剧团学花旦。1984年拜金采风为师。1994年调入杭州越剧院工作。黄美菊

女,二级演员。浙江温岭人,1973年9月出生。1987年开始从艺,工金派花旦,为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的门生、浙江嵊州市越剧团主要演员。又获浙江越剧“新十姐妹”称号。樊婷婷1982年10月出生于上海越剧金派传人,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工青衣,由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传授,曾获上海越剧新秀奖,“小蝶杯”上海越剧新秀奖,上海市小节目评选优秀表演奖,越女争锋Ⅱ金奖金派毕派传人杨文蔚

丁莲芳徐文芳丁小蛙杨童华

十二、张派张派由张云霞创立。其唱腔的主要特点是:曲调细腻婉转,深情意浓;音色柔和甜润,韵味足。

十三、张派由越剧老生演员张桂凤创立。越剧十姐妹越剧新十姐妹:陈艺(浙江越剧团,傅派花旦)俞文娟(杭州越剧二团,尹派小生)陈晓虹(杭州越剧团,王派花旦)黄美菊(嵊州越剧团,金派花旦)杨慧月(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张派老生)舒锦霞(浙江越剧团,王派花旦)王杭娟(杭州黄龙洞越剧团,戚派花旦)陈雪萍(杭州越剧团,范派小生)朱晓平(平阳越剧团,傅派花旦)赵海英(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吕派花旦)通过越女争锋出来的十个金奖选手:张琳(尹派小生)王清(尹派小生)李霄雯(尹派小生)陈丽宇(尹派小生)章益清(吕派花旦)吴群(张派老生)李璐彦(徐派小生)杨婷娜(徐派小生)盛舒扬(傅派花旦)董鉴虹(傅派花旦)尹派小生→张琳尹派小生→王清尹派小生—李霄雯尹派小生-陈丽宇吕派花旦→章益清张派老生—吴群徐派小生—李璐彦徐派小生—杨婷娜傅派花旦→盛舒扬傅派花旦—董鉴鸿

黛玉葬花黛玉两次葬花的情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节选: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黛玉两次葬花的情节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结尾和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开头——节选: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黛玉为何要写《葬花吟》

与黛玉同看《西厢》,宝玉说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张生,黛玉如具有“倾国倾城貌’’的莺莺,这等于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爱情表露。

碍于当时的礼教,也怕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儿红起来”。有尊严的大家小姐,谁敢对她们表白爱情?在那时,表白爱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欢对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对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怀疑宝玉利用“淫词艳曲”来“欺负”自己。她觉得自己得命运就像落花一样,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身世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黛玉葬花

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离骚》(节选)屈原古诗词中“花”的意象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宋*李清照)……关乎美好的情感关乎美丽的生命有何共同之处?一、浴花葬花,历代文人的痴情悲意芳菲时节,花压枝折。蜂蝶撩乱,阑槛光发。一旦碎花魂,葬花骨,蜂兮蝶兮何不知,空使雕阑对明月。

——伤春曲(唐*无名氏)且说秋先每日清晨起来,扫净花底落叶……若到花谢时,则累日叹息,常至堕泪。又舍不得那些落花……直至干枯,装入净瓮……然后亲捧其瓮,深埋长堤之下,谓之“葬花”。倘有花片,被雨打泥污的,必以清水再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