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架构研究总结本人不是作者,本文来自作者:闹市闲云博客:目录企业架构研究总结1企业架构研究总结〔1——参考资料列表1企业架构研究总结〔2——问题的由来和基本概念2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企业架构的发展历程6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企业架构的发展历程6企业架构研究总结〔4——企业架构与企业架构框架概论9企业架构框架之异同9企业架构研究总结〔5——Zachman框架15企业架构研究总结〔6——联邦企业架构之FEAF的出现和构成〔上20企业架构研究总结〔7——联邦企业架构之FEAF的出现和构成〔下25企业架构研究总结〔8——联邦企业架构之CIO委员会的企业架构实施指南〔上30企业架构研究总结〔9——联邦企业架构之CIO委员会的企业架构实施指南〔下35企业架构研究总结〔10——写在中间的感想39企业架构研究总结〔11——联邦企业架构之FEA及参考模型〔上42企业架构研究总结〔12——联邦企业架构之FEA及参考模型〔中48企业架构研究总结〔13——联邦企业架构之FEA及参考模型〔下51企业架构研究总结〔14——联邦企业架构之联邦过渡架构及企业架构评估框架66企业架构研究总结〔15——联邦企业架构之FEA实施指南〔上71企业架构研究总结〔16——联邦企业架构之FEA实施指南〔下84企业架构研究总结〔17——联邦企业架构之我见93企业架构研究总结〔18——TOGAF总论及架构开发方法〔ADM概述941.架构开发方法96企业架构研究总结〔19——TOGAF架构开发方法〔ADM之准备阶段99企业架构研究总结〔20——TOGAF架构开发方法〔ADM之架构愿景阶段104企业架构研究总结〔21——TOGAF架构开发方法〔ADM之业务架构阶段108企业架构研究总结〔22——TOGAF架构开发方法〔ADM之信息系统架构阶段113企业架构研究总结〔23——TOGAF架构开发方法〔ADM之技术架构阶段122企业架构研究总结〔24——TOGAF架构开发方法〔ADM之机会及解决方案阶段126企业架构研究总结〔25——TOGAF架构开发方法〔ADM之迁移规划阶段130企业架构研究总结〔26——TOGAF架构开发方法〔ADM之实施治理阶段135企业架构研究总结〔27——TOGAF架构开发方法〔ADM之架构变更管理阶段138企业架构研究总结〔28——TOGAF架构开发方法〔ADM之需求管理阶段145企业架构研究总结〔29——TOGAF架构内容框架之概述及架构工作产品分类1481.企业架构工作产品分类150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0——TOGAF架构内容框架之内容元模型〔上1512.内容元模型〔ContentMetamodel151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1——TOGAF架构内容框架之内容元模型〔下156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2——TOGAF架构内容框架之架构交付物1623.架构交付物〔ArchitectureDeliverables162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3——TOGAF架构内容框架之架构制品〔上1794.架构制品〔ArchitecturalArtifacts179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4——TOGAF架构内容框架之架构制品〔下192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5——TOGAF架构内容框架之构建块〔BuildingBlocks200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6——TOGAF企业连续体和工具之企业连续体构成及架构划分2051.企业连续体的构成2052.架构划分211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7——TOGAF企业连续体和工具之架构资源库及架构工具的选择2173.架构资源库2174.架构工具的选择222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8——TOGAF架构能力框架之架构能力建设和架构治理2261.架构能力的建设2282.架构治理2302.3架构治理框架233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9——TOGAF架构能力框架之架构委员会和架构合规性2373.架构委员会2374.架构合规性241企业架构研究总结〔40——TOGAF架构能力框架之架构合同、成熟度模型和架构技能框架2595.架构合同2596.架构成熟度模型2617.架构技能框架263企业架构研究总结〔41——企业架构与建模之ArchiMate的由来和详述〔上2741.ArchiMate的由来2762.ArchiMate建模详述277企业架构研究总结〔42——企业架构与建模之ArchiMate详述〔中301企业架构研究总结〔43——企业架构与建模之ArchiMate详述〔下318企业架构研究总结〔44——企业架构与建模之Archimate视图和视角3333.ArchiMate的视角与视图333企业架构研究总结〔45——企业架构与建模之使用ArchiMate进行分析〔全系列完3604.使用ArchiMate进行分析360企业架构研究总结〔1——参考资料列表在20XX公司有幸参与到了某公司的企业架构建设项目之中,但对于一直从事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我们来说,由于一贯以来的努力都集中于企业的数据建模、管理和访问这些方面,像企业架构这样一门牵涉颇广的学问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因而一条漫长的学习曲线是无法避免了。笔者有幸参与到这一项目之中,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资料的繁杂和中文资料的缺乏,虽然公司同事参加了某知名机构的企业架构培训,但其所带回的资料和标准原文相比差距甚远,因而从那时起笔者就一直想着有朝一日将自己的研究所得进行忠于原标准的总结,希望能对感兴趣的人产生帮助。
基于企业架构的复杂性,这篇总结必定篇幅不短,笔者将抽空持续添加,现在先将涉及到的参考资料罗列如下:《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赵捷,2011《从FEA看中国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姚乐《美国政府在社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袁传宽、侯炳辉《什么是EA〔企业架构?》,CIO时代网《TOGAFVersion9》TheOpenGroup,2009《EnterpriseArchitectureatWork》2nd,MarcLankhorstetal.,2009《Buildinganenterprisearchitecturepractice:tools,tips,bestpractices,ready-to-useinsights》,MartinvandenBerg,MarliesvanSteenbergen,2007《ComparisonoftheTopFourEnterpriseArchitectureMethodologies》,RogerSessions,2007《ResultsofFY2007FederalEnterpriseArchitectureAssessment》《OverviewoftheFederalEnterpriseArchitecture》,BlueprintTechnologiesInc.,2004《ApracticalguidetoFederalEnterpriseArchitecture》,CIOCouncil,2001《FederalEnterpriseArchitectureFramework》,CIOCouncil,1999《FederalEnterpriseArchitectureandE-Government:IssuesforInformationTechnologyManagement》,JeffreyW.Seifert,2008《FEAPracticeGuidance》,OMB,2007《FEAConsolidatedReferenceModelDocumentVersion2.2》,OMB,2007《TheDataReferenceModelVersion2.0》,OMB,2005《FederalTransitionFrameworkUsageGuide》,OMB,2006《EnterpriseArchitectureAssessmentFrameworkv3.0》,OMB,2008《ArchiMate1.0Specification》,TheOpenGroup,2009《ArchiMate2.0Specification》,TheOpenGroup,2012《Aframeworkforinformationsystemsarchitecture》,,1987《TheZachmanFrameworkForEnterpriseArchitecture》,,2003《ISO/IEC42010:2007》,ISO,2007《ISO/IEC42010:2011》,ISO,2011
以上各项为笔者阅读过的主要资料,而这篇总结将以对这些资料的翻译、集成和总结为手段,以回本溯源为主旨,希望至少能够为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个集中参考,免去学习时四处收集材料之苦。企业架构研究总结〔2——问题的由来和基本概念
自上世纪中后叶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工业、制造业领域,甚至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中,自动化以及效率提升等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各个领域也纷纷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可以说,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得以从传统的"蓝领式"的工作方式逐步转变为"白领式"的工作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中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而且业务与信息系统的关系也日趋紧密,从而使得组织或企业中信息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其竞争力的强弱。随着这股以自动化和高效化为目标的潮流的演进,各个组织和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发展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技术驱动"的道路,不过IT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业务和职责范围的扩大,这使得企业或组织中信息系统的结构也渐为复杂,之前靠纸笔或少量信息系统的方式已疲于应付,诸如信息孤岛之类的顽疾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而由于无法掌握全面的信息而产生的错误决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在自动化和高效化的帮助下被进一步放大,IT技术沦为双刃剑,而这正是由于企业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态度依然保持着自动化和高效率化的惯性思维,而并没有注意到境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在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关注于眼前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他们自身的环境以及其已经具备的信息化资源,从而缺乏全局性的眼光来指导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甚至在一些业务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脱节相对严重的组织内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核心业务的不平衡发展日渐严重:一方面企业的业务部门还在用较为落后的办公软件进行日常业务的维护和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信息技术部门却仅仅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不顾业务环境的真实境况而进行着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而企业的决策者们却苦于没有足够的全局化的视角和手段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决策和协调。
上面提出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企业长期以来一直秉承"技术驱动"路线,而没有意识到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并且当前企业和组织中的信息系统的数量和复杂度与以前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同时企业和组织的业务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信息技术在将人们的工作方式变为"白领式"之后,其发展方式不应该是按照"技术驱动"的惯性前进,而应该使人们的工作更加"智能"。这里所说的"智能",并不仅仅包括前述的"自动化"和"高效化",其主旨是使人们工作于一个信息完备且条理清晰的工作环境之中,从而人们可以在给信息系统发布指令之前确保其决策是符合现实环境并经过深思熟虑的,且对指令发布后的结果以及影响均也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评估,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所处的工作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重用企业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并得出切实可行的决策。
综合来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逐渐开始面对两个问题:系统复杂度升高,并越来越难以进行管理。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虽然越来越紧密,但是却越来越不同步。
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复杂"二字,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复杂度管理"之上,而企业架构以及企业架构框架理论在本质上正是将企业或组织看作为复杂的客观对象,并对其在各个领域〔战略决策、业务、数据、应用、技术和项目实施中的复杂度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辅助企业或组织健康发展的学说。由此可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方法就是以企业架构以及企业架构框架理论为指导,在企业或组织中建立完备并且准确的企业架构。
要正确掌握企业架构相关理论与技术,首先要准确界定"企业"、"架构"、"企业架构"、"框架"、"企业架构框架"等概念。什么是企业:企业架构中所指的企业并不是通常在商业环境中所定义的企业,按照《TOGAFVersion9》的定义,企业是对一个组织的最高层次的描述,一般涵盖该组织的全部使命和功能。一个企业通常会跨越多个组织〔Thehighestlevel<typically>ofdescriptionofanorganizationandtypicallycoversallmissionsandfunctions.Anenterprisewilloftenspanmultipleorganizations.。由此可见,这里的"企业"是一个用于描述组织的抽象概念,强调的是组织的使命、功能与单一的基线,以及其组成。它既可以代表具体的一个公司、企业或政府,也可以是公司、企业或政府管辖之下的某个部门或部门集合,而具体的"企业"的范围是什么,应该由驱动企业架构建立的需求范围来决定。什么是架构:在ISO/IEC42010:2007中,架构被定义为:一个系统的基础组织,具体体现为其所包含的各个组件、组件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用于指导架构的设计和演进的各项原则〔Thefundamentalorganizationofasystemembodiedinitscomponents,theirrelationshipstoeachother,andtotheenvironment,andtheprinciplesguidingitsdesignandevolution。经过若干年的修订后,在ISO/IEC42010:2011中,这一关于架构的定义又被修改为:一个系统在其所处环境中所具备的各种基本概念和属性,具体体现为其所包含的各个元素、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架构的设计和演进原则之中〔<system>
fundamental
concepts
or
properties
of
a
system
in
its
environment
embodied
in
its
elements,relationships,andintheprinciplesofitsdesignandevolution。根据《TOGAFVersion9》所述,TOGAF9对于架构的定义涵盖了ISO/IEC42010:2007中对于架构定义的各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架构是以指导某个系统的实施为目标的有关该系统的形式化描述,或在组件级别为此系统的实现而制定的详细规划。〔Aformaldescriptionofasystem,oradetailedplanofthesystematcomponentlevel,toguideitsimplementation<source:ISO/IEC42010:2007>.架构描述了组成系统的各个组件在系统中的布局、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用于对这些组件的设计和演进进行治理的各项原则及指南。〔Thestructureofcomponents,theirinter-relationships,andtheprinciplesandguidelinesgoverningtheirdesignandevolutionovertime.什么是架构描述:在ISO/IEC42010:2007中,架构描述被定义为:用于记录架构的产品集合〔Acollectionofproductstodocumentanarchitecture。而在ISO/IEC42010:2011中,这一定义被修订为:用于对架构进行表述的工作产品〔Workproductusedtoexpressanarchitecture。什么是视角和视图:企业架构的主要用处是在企业或组织的各个干系人之间建立起一座无障碍沟通的桥梁,因而"沟通"是企业架构的主要精神之一。这里所说的"沟通",不单单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业务信息系统本身也可以被看作是"干系人",只不过他们所需要的企业架构的描述信息在抽象程度上比自然人更加精细、其所使用的语义也更加规范罢了。即便不考虑各种干系人中的自然人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不同,不同自然人之间由于其背景、责任的差异,其对于企业的关注点也具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也造就了各种不同的视角〔ViewPoint。通过不同视角观察所得的关于企业的某一侧面形象就产生了此视角之下的一份视图〔View。一言以蔽之,视角用于描述从何处看,而视图则是看到的内容,视角是视图的模式,而视图是视角的实例化结果。在ISO/IEC42010:2007中,视角和视图分别定义如下:视角〔Viewpoint:一份与构建和使用视图相关的各项规范的说明。借助于对视图的目标和受众所进行的明确,以及在视图的创建和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各项技术,视角还可作为各个视图的开发模式或模板〔Aspecificationoftheconventionsforconstructingandusingaview.Apatternortemplatefromwhichtodevelopindividualviewsbyestablishingthepurposesandaudienceforaviewandtechniquesforitscreationandanalysis。视图〔View:站在一组相互关联的关注点的角度之上对整个系统所进行的表述〔Arepresentationofawholesystemfromtheperspectiveofarelatedsetofconcerns。在ISO/IEC42010:2011中,视角和视图的名称发生了变化,在他们的名字之前分别增加了"架构"这一名词,而他们的定义也被修订为:架构视角〔ArchitectureViewpoint:〔workproductestablishingtheconventionsfortheconstruction,interpretationanduseofarchitectureviewstoframespecificsystemconcerns。架构视图〔ArchitectureView:〔workproductexpressingthe
architectureofasystemfromtheperspectiveofspecificsystemconcerns。TOGAF9中的定义多来源于ISO/IEC42010:2007,但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在《TOGAFVersion9》中,视角和视图被分别定义为:视角〔Viewpoint:一个针对某视图所采用的观察角度的定义,是构建和使用某视图的规约的描述〔通常采用一个适当的模式或模版的形式。通俗的说,视图描述了所看到的内容;而视角则描述了站在何处进行观察——一个能够决定你所能看到的事物的制高点或角度。〔Adefinitionoftheperspectivefromwhichaviewistaken.Itisaspecificationoftheconventionsforconstructingandusingaview<oftenbymeansofanappropriateschemaortemplate>.Aviewiswhatyousee;aviewpointiswhereyouarelookingfrom—thevantagepointorperspectivethatdetermineswhatyousee。视图〔View:针对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关注点的表达。一个视图描述了采用某个视角后所看到的事物。架构视图可以通过模型来进行表述,从而为不同的干系人根据各自针对架构的关注点而分别提供描述。一个视图从本质上讲不一定以可视化或图形化的方式进行展示。〔Therepresentationofarelatedsetofconcerns.Aviewiswhatisseenfromaviewpoint.Anarchitectureviewmayberepresentedbyamodeltodemonstratetostakeholderstheirareasofinterestinthearchitecture.Aviewdoesnothavetobevisualorgraphicalinnature。什么是干系人:在早期的ISO/IEC42010:2007中并没有关于干系人〔Stakeholder这一概念的定义,但之后的ISO/IEC42010:2011却对此作出了这样的定义:对系统具有利益关系的个人、团队、组织或其种类〔<system>
individual,team,organization,orclassesthereof,havinganinterestinasystem。与此非常相似,在《TOGAFVersion9》中TheOpenGroup将干系人定义为:对架构的产出物具有利益关系或关注点的个人、团队或组织〔或其种类。担当不同角色的不同的干系人通常具有不同的关注点〔Anindividual,team,ororganization<orclassesthereof>withinterestsin,orconcernsrelativeto,theoutcomeofthearchitecture.Differentstakeholderswithdifferentroleswillhavedifferentconcerns。什么是企业架构:由于企业架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且每个企业和组织在建立各自的企业架构的过程中均会按照各自的理解去对企业架构进行定义,因而目前在业界存在多种对于企业架构的正式定义:〔下面内容源自《什么是EA〔企业架构?》,其中EA指代企业架构,EAF指代企业架构框架
Zachman:EA是构成组织的所有关键元素和关系的综合描述。企业架构框架〔EAF是一个描述EA方法的蓝图。
Clinger-Cohen法案:EA是一个集成的框架用于演进或维护存在的信息技术和引入新的信息技术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信息资源管理目标。OPENGROUP:EA是关于理解所有构成企业的不同企业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怎样相互关联。
OMB〔OfficeofManagementandBudget,美国的管理和预算办公室:EA是业务和管理流程和信息技术之间当前和将来关系的显式描述和记录。
MetaGroup:EA是一个系统过程,它表达了企业的关键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战略以及它们对业务功能和流程的影响。关于信息技术怎样以及应该如何在企业内实施,EA提供一个一致、整体的视角,以使它与业务和市场战略一致。
Microsoft:EA是对一个公司的核心业务流程和IT能力的组织逻辑,通过一组原理、政策和技术选择来获得,以实现公司运营模型的业务标准化和集成需求。
IBM:EA是记录企业内所有信息系统、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完成企业使命的蓝图。综上所述,一个企业架构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EA是一个描述工具:EA为组织中的所有干系人提供了一种描述手段〔模板,使其可以对组织中的业务、信息系统及其之间关系按照各自的视角进行描述。而且由于使用统一的语言进行描述,所有干系人之间也有了无障碍沟通的基础,而这也正是EA最重要的用处。EA是一个知识库:EA为组织中所有参与者所提供的针对企业架构各方面的描述提供了一个分类管理、便于访问的知识库和信息资源库。EA是一个系统过程:为了使组织内信息技术与业务的需求、变化相适应,EA提供了一套实施准则和管理策略。什么是企业架构框架:《TOGAFVersion9》中将框架〔Framework定义成一种内容或流程结构,用于对思维进行结构化组织,并在此过程中确保其一致性与完整性〔Astructureforcontentorprocessthatcanbeusedasatooltostructurethinking,ensuringconsistencyandcompleteness。它描述了如何用一系列信息技术模块化地设计一个信息系统,并揭示了这些模块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以此类推,对于企业这一现实存在的客观对象来说,企业架构就是以这一客观对象的实现和正确运行为目标的形式化描述,而企业架构框架则是用来构建企业架构的工具集和方法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架构框架是企业架构的元模型,通过它可以帮助企业全面的且有条理地定义自己的企业架构。目前在业界存在多种企业架构框架理论,例如TOGAF,FEAF,DODAF,Zachman等。他们的虽然都是用来指导企业架构的创建的理论,但是他们各自的侧重点又不尽相同。无论什么样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其内容大体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1.
创建企业架构的过程和方法。
2.
企业架构的内容定义。在上述的业界中存在的各种企业架构框架理论中,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针对上述两点的不同侧重程度上。例如在Zachman体系中,并没有侧重于针对企业架构的创建过程和方法的论述,而主要着眼于企业架构内容的定义〔实际上在Zachman的论文中还没有提及企业架构这个字眼,他当时是从企业信息系统的构建这个角度来阐述,但后来业界人士均将这篇论文奉为企业架构框架的开山之作。TOGAF9之前各个版本的论述重点则放在企业架构的创建过程和方法论之上,并没有加入关于企业架构内容方面的论述,直到20XXTOGAF9问世,才在其中加入了比较完备的用于描述企业架构内容的内容框架〔ContentFramework。什么是架构制品:《ComparisonoftheTopFourEnterpriseArchitectureMethodologies》将架构制品〔Architecturalartifact定义为有助于架构描述的特定文档、报告、分析结果、模型或者其他的形式的事物〔Aspecificdocument,report,analysis,model,orothertangiblethatcontributestoanarchitecturaldescription。不同的架构框架对于架构制品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在TOGAF的内容框架中,架构制品的形式就被定为目录、矩阵和图形三种方式。但不论如何,架构制品都是用来描述架构的,是架构描述的具体体现形式,因而在有的企业架构框里理论里,比如TOGAF,将视角〔Viewpoint与架构制品的具体定义联系起来,并把一份具体的架构制品内容当作架构的一个视图〔View。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企业架构的发展历程企业架构研究总结〔3——企业架构的发展历程
学习任何一项理论,我认为最好的入门方式就是探究其历史根源以及发展进程,借此阐明该理论产生的真实原因,避免读者一开始陷入各种理论所共有的晦涩之漩涡而不能自拔,最终连为什么而学都理不清楚。学习企业架构和企业架构框架理论亦然。企业架构是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套理论,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衍生出很多种不同的企业架构方面的理论体系,而且很多国际大型企业和政府已经在反复摸索中创建了符合各自特点的企业架构,并且关于如何建立企业架构的方法论,暨企业架构框架,以及相应的企业架构工具也已经在业界得到广泛的普及。企业架构的主要发展脉络可以被表现如下:
与很多技术一样,首先对这种关于信息化的整合、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资源的节约方面的技术发生兴趣,并且有足够的资源能够进行研究的组织总是军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启动了C4ISR计划〔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s,Computers,Intelligence,SurveillanceandReconnaissance。这一计划的目标并不是要建立什么企业架构或企业架构框架理论,而是要建立一个大而全的系统,能够将美国军事指挥当局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以及战略部队的指挥员对其所属部队实施指挥控制、进行管理时所用的设备、器材、程序关联在一起,从而形成美国现代军队的神经中枢。经过多场战争的磨砺与数度起伏,该系统日臻成熟,而构建如此一个跨越众多领域的庞杂系统的方法理论也渐为体系,终于在20XX伊拉克战争时期这一美国军方的"企业架构框架"也由最初专门服务于C4ISR系统的C4ISRAF〔C4ISRArchitectureFramework发展成为更加成熟的DoDAF,即美国国防部信息化总体架构框架理论。这一过程漫长且充满波折,期间很多部门涉及其中,早在1986年美国国防信息系统局<USDefenseInformationSystemsAgency/Center>开始开发TAFIM〔这也是TOGAF在1995年初版的基础,到1991年TAFIM的第一版草稿完成,该参考模型目的是指导使用开放系统和商业市场的新技术开发美国国防部范围内的应用。1996年6月美国国防部完成TAFIM项目,同时DODAF的第一版发布,当时的名字叫做C4ISRAF,直到20XX8月正式的DODAFv1.0发布。当前最新版是20XX3月28日发布的DODAFv2.0。
在军方发展了这样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后,企业也紧跟了军方的脚步,开始了企业架构框架理论的研究。1987年,还在IBM工作的JohnZachman先生撰写了著名的论文《信息架构框架》〔《《Aframeworkforinformationsystemsarchitecture》》。虽然这篇论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企业架构和企业架构框架的定义,但是他的确首次提出了"信息系统架构框架"这一概念,并认为使用一个逻辑的企业构造蓝图来定义和管理企业中各系统和组件的集成是非常有用的。在这篇论文中,Zachman先生以在现实生活中建造房子为例,以及其精简的方式设计了一个信息系统的构成所需要的全部设计元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篇论文在业界也被奉为企业架构框架理论的开山之作,Zachman先生本人也被称为企业架构框架理论之父。
Zachman框架中并没有提出"企业架构"这一概念,而美国在1996年颁布的Clinger-Cohen法案要求美国政府的CIO要负责开发、维护和帮助一个继承性的IT架构的实施,并称之为"ITA",现在被解释为IT企业架构,也就是企业架构〔EA这一概念的由来,同时这一法案也揭开了FEAF和FEA研究的序幕。可以说企业架构最早是应用在一些美国的政府机构,而美国政府对企业架构的应用的推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早在这个法案之前,美国政府中已经有多个部门开始研究和建设自己的企业架构。在把Zachman框架引入美国政府之后,首先是美国国家技术标准研究所在1989年发布NIST框架,而从此后联邦政府内部出现了许多框架,例如国防部的DOD,以及财政部的DOT等。但这种各自为战的状态并不符合企业架构的精神,因为联邦政府应作为一个整体创建起企业架构,于是在1999年9月,美国联邦CIO委员会出版了联邦企业架构框架〔FEAF,用以为联邦政府机构提供一个关于架构的公共结构和实施指南,从而帮助联邦机构之间的公共业务流程、技术引入、信息流和系统投资的协调等方面。
到了20XX2月,建设联邦企业架构的责任由CIO委员会转移到了OMB〔美国政府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手中,并由其建立了一个联邦企业架构程序管理办公室〔FEA-PMO来开发联邦企业架构〔FEA,提出了五层参考模型的概念,用以在联邦机构程序内和跨机构程序间,通过跨部门的分析来找到重复的投资,找到相互的差距,从而有助于在联邦政府范围内的协作、互操作和交互作用。该办公室于20XX推出了企业架构评估框架〔EAAF,20XX升级为3.0,同年又推出了联邦过度框架〔FTF。另外,围绕FEA参考模型的使用,OMB还发布了一些通告,如用于预算的准备、提交与执行的通告A-11和用于联邦信息资源管理的A-130。特别是A-11中的Exhibit53和Exhibit300详细说明了预算提交与FEA的匹配和连接关系,从而使FEA成为联邦政府在各机构中间发现差距、共享、合作和复用机会的重要工具〔引自《从FEA看中国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
其实美国政府在二十一世纪的开始几年中关于联邦企业框架的发展还是比较坎坷的,根据20XXGAO〔GeneralAccountingOffice的统计,在受调查的96个部门中,仅有20个部门建立了有效的架构管理的基础,并且自20XX以来,有22个部门在成熟度上有提高,24个部门水平有所下降,而47个部门维持不变。并且在20XX1月,GAO强烈谴责了一些美国政府部门没有很好的贯彻和使用企业架构,这其中就包括美国联邦调查局、国防部、国土安全部,以及美国宇航局。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FEA的发展的确是向着良好的方向进行着。一份20XX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4个受评估的部门中已经有19个部门的评分达到了表示令人满意的"绿色",而且相较以前,当年的用于进行企业架构评定的企业架构评估框架〔EAAF刚进行了更新且评估标准更加严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架构的建设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坎坷的过程。
在企业架构从美国联邦政府兴起后,企业架构的理念很快就得到各个咨询公司和研究机构的认可。最早对企业架构进行研究的研究机构是MetaGroup,它于20XX发表了《企业架构案头参考》〔《EnterpriseArchitectureDeskReference》,提供了一个经过验证的关于企业架构实施的方法论,并期望借此构建一座横跨业务战略和技术实施的桥梁。在这些咨询和研究机构带动下,微软、IBM、惠普等厂商也纷纷把目光集聚到了企业架构,希望能够从企业这个视角来定位其产品和服务。在20XX,一个著名的咨询公司Gartner将MetaGroup收购,并开始了Gartner架构框架的开发。在合并之前,Gartner就已经是一家在专业于CIO级咨询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咨询公司了,但是在企业架构的某些特定领域还是MetaGroup为最,而且虽然Gartner也致力于建立一些企业架构实践,但却总是达不到MetaGroup的水平。在此背景的推动之下,两家最终合并。合并以后虽然法律上已经成为了一家,但是由于他们原先各自持有的企业架构框架的方法差异很大,因而他们花了1年的时间在已有的企业架构经验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寻求能够整合之道,最终产生了Gartner框架。
随着政府、企业、咨询公司、研究机构以及厂商的不断进入,企业架构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其标准化的工作也日趋重要,从而也催生了一些研究团体和标准框架。其中最重要的,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便是由OpenGroup创立的TOGAF。发展至今,TOGAF已经于20XX发布了第9.1版,即TOGAF9.1。其实TOGAF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自1993年开始,TheOpenGroup开始应客户的要求定制企业架构的标准,并于1995年在美国国防部的允许和鼓励之下基于TAFIM〔TechnicalArchitectureFrameworkforInformationManagement发布了第一版TOGAF,而TAFIM自己也在1998年从国防部正式退休。之后经过数年的发展,TheOpenGroup于20XX12月发布了TOGAF7〔TechnicalEdition,并于次年12月发布了TOGAF8〔EnterpriseEdition。经过长时间的修修补补,比较重大的变化发生在20XX发布的TOGAF9,其在TOGAF8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内容框架〔ContentFramework等重要内容,从而使TOGAF标准更加完备。时至今日,TOGAF已经成为业界最受欢迎的企业架构框架标准,不仅有80%的福布斯<Forbes>全球排名前50的公司在使用,而且还支持开放、标准的SOA参考架构。除此之外,各国际主流厂商也在积极推动这一标准的普及,例如,在德国有SAP在推动,在美国有IBM、惠普、Oracle等公司在推动,而中国也有金蝶在推动。企业架构研究总结〔4——企业架构与企业架构框架概论
通过企业架构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业界已经涌现出了很多企业架构以及企业架构框架理论。在本章中,笔者将挑选几种主要的企业架构和企业架构框架理论进行详细阐述。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本章定名为"企业架构与企业架构框架",但是由于企业架构的特性所致,其真实形态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差异很大,即便是联邦企业架构也只是提供了五层参考模型而已,所以对于企业架构的总结无法逐一进行,而作为指导企业架构创建的方法论,亦即企业架构框架,由于其具备标准化的特性,将被作为本章内容的重点。当然,即便企业架构框架具有其标准性的一面,也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要削足适履,摒弃自己的真实需求和特色而强行照搬这些框架理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应该按照各自的需要对企业架构框架进行适当的裁剪,甚至联合几种框架进行定制〔例如TOGAF+Zachman,而也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适合于自己的企业架构。企业架构框架之异同
由于这些企业架构和企业架构框架的内容过于繁杂,且由于抽象程度较高,直接深入下去恐怕会比较晦涩,因而在进入每个企业架构和企业架构框架理论之前,我们先对这些企业架构框架理论进行一下对比,寻找其共性和差别,从而避免我们割裂地看待这些理论,结果丧失了对这些理论本源的掌握。因为这些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而其必然有共性,只不过由于历史环境和提出理论的单位的性质不同而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侧重而已。企业架构框架的共性
虽然企业架构框架理论种类繁多,但是就其目的还是用于指导人们创建符合自己企业特点的企业架构,以及使用何种方式维护企业架构,使之与企业的发展相同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种企业架构框架基本上都在如下两个方面阐述创建企业架构的方法论:创建和维护企业架构的过程,即用如何创建企业架构,以及如何确保企业架构正确的演进。企业架构的内容描述,即企业架构的内容如何分类,以及每一类都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实际上当前企业架构理论的发展也逐渐趋同,大有殊途同归之感。基本上所有的企业架构框架都有关于创建企业架构过程的描述。在这些企业架构框架中,企业架构的生命周期都被描述成一个循环演进的过程,并且在演进过程中还需要施以适当的治理,从而保证每一次的演进都是在一种有序、受控的环境下进行。在企业架构的开发过程中,大多数框架理论还推荐通过使用企业架构成熟度模型来对企业架构的状态进行评估。
在每一次的循环过程中,各个企业架构框架基本上也采用类似的方法来逐渐完善企业架构:首先识别并定义此次循环的目标、范围以及相关干系人。建立用于描述企业在各个领域〔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当前状态的基线架构。使用相同的描述方式并依照此次循环的目标与范围定义出目标架构。采用差距分析的方法,识别并归纳出当前架构与目标架构的区别。按照差距分析的结果,在征得相关干系人同意的情况下开展迁移实施工作。
关于企业架构的内容,虽然不同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由于角度不同,但是他们对企业架构内容的层次划分大体上还是一致的,基本上都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或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对企业架构进行描述: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
同时,虽然不同的企业架构框架对这些层次的具体内容有着不一样的描述,但是基本上所有的框架理论都是采用不同干系人的视角来对各层次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分类。
除了架构过程和内容方面的共性,几乎所有的架构框架理论都强调企业高层对于企业架构成功的重大意义。由于企业架构包含企业自业务到信息系统的各个方面,因而会涉及到企业中大多数的人员,如果没有企业高层的决心和驱动,协调这么多的人员本身就是个巨大的难题,从而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架构的成功与否。此外企业高层的思路往往就是企业发展的战略,亦即企业演进变化的源头,而将这些战略在企业各层中加以贯彻,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实施正是企业架构的意义所在。主流企业架构框架之对比
虽然企业架构框架理论所面对的问题都是同样的,但是由于他们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研发团体都不相同,因而他们的适用范围和侧重角度都有较大的差异。本章将根据《ComparisonoftheTopFourEnterpriseArchitectureMethodologies》所述对四种主流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Zachman,FEA,Gartner,TOGAF进行比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篇文章应该完成于20XX,因而TOGAF还没有发布第9版,因而文章中关于TOGAF重视架构过程而没有架构内容的描述的论点在当前看是不准确的,在后面的内容中笔者将给予修正。1.Zachman特点
在这四种框架之中,Zachman的历史算是最悠久的了,但是相对于后面的几种框架,该框架仅仅提供了关于企业架构内容的分类方法,而对于企业架构的创建过程却并没有相应的描述。但是作为第一个被广泛承认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Zachman首先提出了一种根据不同的干系人的视角来对信息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描述的方法,从而使得站在不同角度的干系人可以针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用相同的描述方式进行沟通,而这也对其后的各种企业架构框架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Zachman框架中,企业架构的内容被抽象成采用六种视角来观察的信息系统在六个方面的描述,并且Zachman认为当所有这些角度针对每个方面的描述都完备则一个企业架构的内容是完备的。2.FEA特点
作为最早的由政府部门提出的企业架构理论和进行的实践,FEA发展至今也具有了相当长的历史,虽然有文章称FEA还是处于婴儿期的阶段,但是它所提出的各种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与Zachman这种仅仅提供企业架构内容分类法的框架不同,FEA不仅在企业架构内容上由其自己的分类方式,而且关于架构过程也有着相当的描述。
严格的讲,FEA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架构框架,而是以美国联邦政府为客观对象的企业架构的具体实例,与之相比,在它之前诞生的FEAF〔联邦企业架构框架才算得上一个真正意义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不过由于其在政府的企业架构方面的示范作用,FEA中所抽象出来的各种参考模型和治理方法倒比方法论级别的FEAF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在很多情况下,FEA也被看作是一种企业架构框架理论。正因为FEA不同于一个通用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因而其具体内容相对明确,例如其对服务的分类就包括健康服务、教育服务、自然资源服务以及国土安全服务等有着明显政府性行为的服务,不过FEA所采用的架构内容分类方法的确是值得借鉴的,他首先采用服务的概念对企业部门的各种服务能力以业务线〔Line-of-Business为单位进行标识、组织和定义,并且将这些服务按照其使用的范围归纳为企业服务〔EnterpriseService和片段服务〔SegmentService两大类。通过这样的方式,联邦政府各部门的各条业务线得到了总结,而且原先功能上相互重复的服务也被识别了出来,从而有助于服务的重用。同时针对每条业务线或服务能力,FEA从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所有这些层次的描述在FEA中通过五层参考模型的方式进行规范,从而为各个部门建立起一种统一的用于描述各自服务能力的方法。
除了针对内容的描述,FEA也针对企业架构的架构过程提出了指导。在FEA的观点中,各部门首先需要通过五层参考模型描述企业当前以及目标架构,根据差距分析找到现实和理想的差别,并且细化成各种实施项目。在为这些项目确立了投资和筹资战略后,对着这些项目进行实施和管理,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架构的演进。
以上关于架构内容的定义和架构过程的描述是FEA的核心内容,除此之外联邦企业架构体系还包括了用以评估一个企业架构完整性、使用状况和使用效果的企业架构评估框架〔EAAF,以及被OMB用来识别和管理各跨部门项目的联邦过渡框架〔FTF。
由此可见,相对于Zachman,FEA既含有针对架构内容的分类法,又具备架构过程描述,甚至还包括了用于评估架构水平的方法,所以FEA更加具备一个企业架构框架的特性。但是从抽象度和通用性的角度来看,Zachman框架无疑是一种通用的架构建设方法论,而FEA则更倾向于一种基于具体实例的最佳实践。3.TOGAF特点
与上面的框架都不同,由于TOGAF的目的是为企业架构的创建提供一套标准的方法,他既不同于Zachman那样仅仅介绍企业架构内容的分类法,也不同于FEA那样紧贴着美国联邦政府的组织架构和现实服务。与他们相比,TOGAF提出的是一套经过高度抽象的方法论,并且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组织形式〔例如,如果使用FEA来创建企业架构,和可能需要像美国政府那样建立OMB这样一个统一协调管理企业架构的组织,否则诸如FTF这样的框架将无从实施和管理,甚至他对自身提出的各个方法和内容分类法都没有硬性照搬的要求,也没有排斥其他任何架构框架理论,因而任何企业均可按照自身的情况对TOGAF进行裁剪或与其他框架进行混合,从而创建和维护符合自身情况的企业架构。
TOGAF的核心是架构开发方法〔ADM:ArchitectureDevelopmentMethod。此套方法实际上是用来指导企业如何建立和维护其企业架构的一套流程化的架构开发步骤。首先ADM将架构过程看成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并且此迭代过程可以是分层级的,即企业可以使用一个小组负责整个企业架构的迭代开发,也可以由多个架构开发小组针对每一部份进行迭代开发,并最终归为一体。
在TOGAF中,ADM一共定义了十个步骤,除了"需求管理"这一步骤位于各个步骤中心作为其他各步骤的驱动和管理办法外,其余九个步骤还是有着先后关系的,即前面步骤的输出作为后面步骤的输入。与FEA过程的精神相类似,ADM也秉承如下思想来创建和管理企业架构:识别和定义高层的策略、目标以及驱动力等。创建针对架构的高层次的期望,亦即架构愿景。细化架构愿景,在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这些层面进行详细描述,并针对采用相同方式描述的当前架构和目标架构进行差距分析。将差距分析结果具体化为解决方案,进而形成一个个项目规划。实施并管理这些架构项目。在所有过程中监控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可以将变化快速反映到架构创建过程中。
由此可见,与FEA相比,前两步相当于FEA五层参考模型中PRM〔PerformaceReferenceModel的目标,而第三步的细化又于FEA中后面的四层参考模型不谋而合〔当然,FEA五层参考模型并不是一个架构过程的概念,但是ADM的使用过程并不排斥对他们的使用,况且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至于后面的差距分析直到项目的规划、实施以及管理又与FEA的架构过程在思想上是一致的。而且,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看出,ADM采用了自上而下的原则通过逐步细化的方式将企业高层的策略过渡到详细的技术实施,从而构建涵盖所有干系人角度的企业架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ADM中的各大步骤在表面上有着先后依赖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硬性规定的,一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换这些步骤的顺序,甚至是跳过某些步骤,而这也是TOGAF所提倡的。此外,ADM除了定义这十大步骤,还详细定义了每大步骤所包含的各个小步骤、目标以及每大步骤的输入与输出。
在20XX,TOGAF推出了第9版。在此版本中,TheOpenGroup为TOGAF加入了内容框架〔CF,ContentFramework,从此企业架构不单单是一份仅仅关于企业架构过程的框架理论了。在内容框架中,企业架构内容按照表现形式分为目录、矩阵和图形三种,并且根据ADM在各个阶段的目标定义了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架构制品。除此之外,内容框架还对ADM中各个步骤的输入、输出与这些架构制品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描述。
内容架构中关于架构制品的定义构成了TOGAF下的架构内容元模型,但是这一元模型也只是一种参考性材料,TOGAF并不建议将其强搬至各个企业或组织的架构实践当中。为了达到这种灵活度,内容框架采用插件方式对内容元模型进行组织,即把一些关键并常用的架构制品当作核心内容,并将其推荐到架构实践过程当中,而把剩下的架构制品分别归纳到治理扩展、服务扩展、流程建模扩展、数据扩展、基础设施整合扩展以及动机扩展这几个分组之中。需要注意的是,TOGAF只是对架构内容进行了建议,即便是核心分组中的架构制品在实践中的具体内容也应按照企业自身的需求而进行定制。
由此可见,TOGAF相对于其他框架理论,具有更加标准、更加通用的特点,而且自从在TOGAF9种增加了内容框架之后,此企业架构框架理论的完整度也大幅提高,也正因为如此,TOGAF发展至今日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堪称业界最流行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4.Gartner特点
与上述的企业架构框架不同,Gartner既不提供企业架构内容的分类法,也不提供企业架构的建设过程指南,因而从架构框架的定义来看,Gartner应该不能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Gartner并不提供通常意义上的方法论,而是以其在企业架构建设领域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外提供关于企业架构方面的各种最佳实践。因而,如果企业要借助Gartner的力量来建设企业架构,要么出资购买其资讯服务,要么就以Gartner公司提供的数个企业架构建设实例为参考来构建自身的企业架构。
虽然没有高度抽象且规范化的通用方法论来指导企业架构的建设,但Gartner关于企业架构的建设也有着自己的理念和实际案例。Gartner将企业架构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名词。在Gartner的观念中,企业架构建设的起点应该是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明确,而不是仅仅对企业当前状态的描述,并且一个成功的企业架构应该能将业务拥有者、信息专家和技术实现者联系起来,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统一的针对企业现状和发展方向的愿景。5.四种框架的比较
上述四种企业架构框架各具特点,先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如下:
评分
ZachmanTOGAFFEAGartner分类法完整度4321过程完整度1423参考模型指南1341实践指南1224成熟度模型1132业务关注度1214治理指南1233企业划分指南1243视角目录1242厂商无关度2431信息易获取性2421价值获取效率1314
在上面表格中评分量级从1至4,其意义分别定义如下:在当前评测方面无所表现。在当前评测方面有所表现,但是并不足够。在当前评测方面有着可以接受的表现。在当前评测方面有着很好的表现。
上述表格采用十二个方面对四个框架进行对比,其中每个评测方面的意义如下:分类法完整度〔Taxonomycompleteness: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对各种架构制品划分的优劣程度。过程完整度〔Processcompleteness: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指导人们创建企业架构方面是否采用了渐入式的方式,且表现如何。参考模型指南〔Referencemodelguidance: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帮助人们创建一系列相关的参考模型中的作用。实践指南〔Practiceguidance: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帮助人们将企业架构的精神融入到组织中,并为其创建一个珍视并使用企业架构的企业文化时的帮助程度。成熟度模型〔Maturitymodel: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评估企业使用企业架构的有效性和成熟度方面的帮助程度。业务关注度〔Businessfocus: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是否着眼于使用技术来驱动业务价值。其中,业务价值被定义为减少成本或增加收入。治理指南〔Governanceguidance: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理解和创建有效的企业架构治理模型方面的帮助程度。划分指南〔Partitioningguidance: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帮助人们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自治性分区划分方面的帮助程度。此种分区划分对于复杂性管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视角目录〔Perspectivecatalog: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指导人们设置架构资产目录方面的帮助程度。这些架构资产会在未来的活动中被重用。厂商无关度〔Vendorneutrality: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与某个特定咨询组织的锁定程度。此方面评分越高表示与特定厂商的锁定程度越低。信息易获取性〔Informationavailability:用以表明与当前框架理论相关的免费或廉价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价值获取效率〔Timetovalue:用以表明从开始使用当前框架理论到创建具有高度业务价值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的效率。企业架构研究总结〔5——Zachman框架
Zachman框架起源于JohnZachman先生在1987年完成的那篇著名的信息系统架构论文〔《Aframeworkforinformationsystemsarchitecture》,并一直发展至今。在这篇论文中Zachman先生以修建房屋为例从两个维度将与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相关的各种元素归纳到如下表格之中:表格中的每一行代表了在信息系统构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某干系人在描述信息系统时所采用的视角,包括:范围/规划师〔Planner:包括整个信息系统描述所处的环境上下文、产生于内部与来源于外部的各种约束,以及其他视角下对信息系统的描述所需要考虑的相关构成部分的列表。业务模型/拥有者〔Owner:有关最终产品的概念视图,反映了最终产品的使用特性,即用户准备如何对最终产品加以使用。具有此视角的干系人包括最终产品的客户或用户。系统模型/设计师〔Designer:有关最终产品的逻辑视图,反映了最终产品的本质规律以及逻辑约束。具有此视角的干系人包括工程师、架构师以及能够将期望所得与现有的物理、技术上的实现联系起来的各种中间人。技术模型/建造者〔Builder:反映了在产品构建过程中现有技术的物理约束。具有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地预定合同协议书
- 瑜伽教练合同协议书
- 吉林省松原市第一中学2025年七下生物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租地用工合同协议书
- 租房家具合同协议书
- 电梯合同维保协议书
- 2025届哈尔滨香坊区物理八下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破产职工安置协议书
- 电子商承贴现协议书
- 电商客服合同协议书
- (完整版)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质量管理文件
- 中国动漫发展史课件
- 【履职清单】2023新版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重点岗位履职清单
- 门式起重机、架桥机作业前安全隐患排查表
- 安全阀在线校验及延期校验
- GB/T 19670-2023机械安全防止意外启动
- GB/T 9128.1-2023钢制管法兰用金属环垫第1部分:PN系列
- 幼儿园新生入园报名登记表
- 中国临床戒烟指南的指导意义
- (完整版)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V3.0)
- 医院医学影像科CT-MR室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202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