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导入新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高中语文-第2课《离骚》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及《离骚》、《楚辞》特点。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鉴赏重要语句,把握诗文形象、体会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离骚》、《楚辞》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体会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重点: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长太息以掩涕兮……殉道者之歌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殉道者之歌屈原离骚屈原及背景介绍离骚屈原及背景介绍离骚屈子行吟图[明]陈洪绶绘屈子行吟图[明]陈洪绶绘屈原雕塑屈原雕塑湖北秭归湖北秭归屈原墓屈原墓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湖北丹阳人。战国末期楚武王熊通的后代。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路漫漫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作为一个伟大的
战国时代,连年混战。屈原为楚国左徒,忧心百姓苦难。
屈原立志报国,劝怀王任贤用能,深得怀王信任。战国时代,连年混战。屈原为楚国左徒,忧心百姓苦
怀王11年,屈原外交成功,六国联盟抗秦,怀王为盟主。
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贵族,嫉恨屈原,进谗言,怀王疏远屈原。怀王11年,屈原外交成功,六国联盟抗秦,怀王为盟主。
张仪乘机向秦王献计,离间齐楚两国,六国联盟自解。
张仪使楚,将价值连城的白璧献予怀王宠姬郑袖。张仪乘机向秦王献计,离间齐楚两国,六国联盟自解。
张仪许以六百里土地,劝怀王绝齐联秦。
屈原痛斥奸臣滑使,力劝怀王持守盟约。张仪许以六百里土地,劝怀王绝齐联秦。
盟约既毁,张仪赖账,说所许土地为六里。
怀王大怒,率兵十万,进攻秦国。盟约既毁,张仪赖账,说所许土地为六里。
秦王改变攻齐计划,约齐国两路攻楚,连下楚城。
屈原上言,子兰靳尚等罗织罪名,屈原被革职放逐。秦王改变攻齐计划,约齐国两路攻楚,连下楚城。
屈原走了。从怀王27年起,秦连年对楚国用兵。楚国事日颓。
秦王来信,约怀王到秦的武关商谈盟约。屈原走了。从怀王27年起,秦连年对楚国用兵。楚国事日
怀王被囚咸阳,于顷襄王3年病死。骨架运回楚国。
屈原进言顷襄王,力主联络诸国,共同抗秦。怀王被囚咸阳,于顷襄王3年病死。骨架运回楚国。
顷襄王革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派人押送,流放江南,永不北返。
屈原遭遇国家忧患,苦痛愤怨,写下《离骚》。顷襄王革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派人押送,流放江南
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屈原抱了块楚国的石块,纵身跳下汨罗江。
百姓爱戴屈原,每年5月初5,摇着龙船,拜祭屈原。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屈原抱了块楚国的石块,纵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离骚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共23篇。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充分表现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的“美政”理想。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
离骚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离骚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楚辞”与《楚辞》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
2、“楚辞”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因为屈原作品中的《离骚》一篇最著名,。因此又称“骚”体。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2、“楚辞”《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后人还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总说《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它采用浪漫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离骚》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总说《离骚》解题离骚解题离骚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东汉班固)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摆脱忧愁。(西汉司马迁)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忧愁。离骚者,离别的忧愁。(东汉王逸)“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离骚。离忧也。离,犹罹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九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百姓的生活叹息唯爱慕修洁而美好束缚句首语气词谏诤废弃、贬斥薰草佩带重复采集香草爱好,崇尚死亡多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百姓的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神仙,这里指怀王荒唐高尚德行造谣淫荡本来善于取巧背向、违背通“措”措施墨斗,指准则苟合取容准则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忧愁郁闷失意的样子原指(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突然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神仙,这里指怀王荒唐高尚德行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通“圆”合责骂侮辱忍受保持本来看重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通“圆”合责骂侮辱忍受保持本来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观察、选择道路久久久立返回回原路缓行,使动用法长坐兰草的水边高地长着椒树的山冈通“罹”未出仕前服装,指原先志向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观察、选择道路久久久立返回回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荷花荷花不知吾完只要确实美好形容词用做动词高耸的样子形容词用做动词修长的样子芳香污垢混杂光明纯洁的本质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现象奇特,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回头看放眼四望指辽阔大地繁多芳香浓烈更加明显。章,通“彰”美好受创而改变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回头看放眼四望指辽阔大地繁多芳1.首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就是说他声声叹息掩面拭泪,那他为什么流泪呢?2.屈原说自己“朝谇而夕替”,造成他的不公平遭遇的原因有哪些呢?(小组讨论,必须做到言之有理,一切分析从诗文出发。)1.首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就是说他声声叹息掩面拭泪,那他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崇尚美德,洁身自好。)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怀王贤愚不分,荒唐昏庸。)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群臣嫉贤妒能,诬陷忠良。)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背道义,歪曲事实,互相苟合取悦他人。)举世皆浊我独清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腐朽社会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举世皆浊我独清3.屈原面对这种黑暗的政治现实,他的心情如何?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忧愁郁闷)4.屈原连用两个表达苦闷的词,可见他内心忧闷之深。他为自己的遭遇悲愤万端,那么他会改变自己的初衷,与那些奸诈群臣同流合污吗?那些诗句直抒胸臆、表白心志。3.屈原面对这种黑暗的政治现实,他的心情如何?忳郁邑余侘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至善至美政治越是黑暗,屈原越是忠贞不屈,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态,只因他崇尚美德,正是这样,才更能够表现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他的愁不是为自己而愁,而是为国家而愁,为民生而愁!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至善至美政治越是黑暗,屈原外在形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唯美高洁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外在形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唯美高洁透过《离骚》,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振兴中华”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画像屈原画像自沉汨罗江自沉汨罗江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对于屈原的抱石沉江,你有什么看法?对于屈原的抱石沉江,你有什么看法?择生和择死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择生和择死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结构图示结构图示《离骚》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其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非常引人注目。
3、全诗结构宏伟而壮阔。
4、比兴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5、浓郁的楚地风物人情、风俗习惯、神话传说及大量的楚地方言。
6、瑰丽多彩的语言。词汇丰富,色彩绚丽,用词生动,韵律和谐,音调优美。《离骚》的艺术成就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文章特色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
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3、赋的运用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绳墨”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高中语文-第2课《离骚》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诗经》中的比兴比较简单,分量很小;《离骚》中的比兴内容复杂,对象众多,分量较重。《诗经》中的比兴位置也比较固定;《离骚》中的比兴充斥全文,随处可见。3、回顾《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说说本文的比兴与《诗经》中的比兴有何不同。
《离骚》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表现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色彩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从而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诗经》中的比兴比较简单,分量很小;《离骚》中的比兴内容复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
5、“移情”技法的运用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注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5、“移情”技法的运用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移情法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托物言志)“《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於君。”(汉王逸《离骚》序)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移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对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生命的弧度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两千年前,你吟唱着这忧伤的歌,在汨罗江畔纵身一跃,用生命在楚国划出一道美的弧线……这道弧线,承载着你满腔的爱国情怀;这道弧线,或许是你生命最完美的结局;这道弧线,又书写出多少无奈与不甘。
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但是,你的名字却传颂千古——屈原。同样不朽的还有你对楚怀王的忠贞不渝。
你杰出的治国才能,可与日月齐辉,对楚怀王的忠心,天地可鉴。然而楚怀王却轻信奸佞之言,疏远忠义之士。你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无处施展过人的才华。
生命的弧度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也许你不想让沉重拖滞你的轻盈,不想让冥顽牵绊你的不羁,于是你选择了愤然离去,却留下了不朽的诗行。你纵身融入汨罗江的滔滔江水,奔流到海不复返。即使在你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依旧保持着一贯的高风亮节纵然举世皆浊,你仍在心中恪守着一方净土。这便铸就你不朽的灵魂。
两千多年前的那一刻,世界突然变得出奇的静,没有鸟啼,没有虫鸣,甚至没有一丝风声,你踏着初夏泽畔野花的芬芳和野草的清香,走向一个庄严的时刻,一个永恒的瞬间。死亡,没有比这更绝望的拒绝,没有比这更彻底的捍卫了。
也许你不想让沉重拖滞你的轻盈,不想让冥顽牵绊你的不羁,于是你宗国早已烟消云散,人世间的浮名终将随风飘逝。而心灵的怀念和祭奠却永远也不会泯灭。你思想的碎片早已洒遍每一颗多情而高贵的心。这生命的弧度,纵然无奈,却是另一种光华万丈、永垂不朽的美丽。宗国早已烟消云散,人世间的浮名终将随风飘逝。而心灵的怀念和祭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谰?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
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提示】①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的理想奋斗,决不动摇。②理想的道路是曲折,为了真理应不屈不挠。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高洁品质。等。学习这篇课文,你有哪些做人的启发?
【提示】学习这篇课文,你有哪些做人的启发?名联欣赏汨罗屈子祠长沙岳麓屈子祠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天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近人集句吊屈原【注】呵壁:屈原放逐,入楚先王庙,见壁画天地山川神灵,呵而问之。名联欣赏汨罗屈子祠长沙岳麓屈子祠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澳门离骚邮票澳门离骚邮票导入新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导入新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高中语文-第2课《离骚》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及《离骚》、《楚辞》特点。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鉴赏重要语句,把握诗文形象、体会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离骚》、《楚辞》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体会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重点: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长太息以掩涕兮……殉道者之歌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殉道者之歌屈原离骚屈原及背景介绍离骚屈原及背景介绍离骚屈子行吟图[明]陈洪绶绘屈子行吟图[明]陈洪绶绘屈原雕塑屈原雕塑湖北秭归湖北秭归屈原墓屈原墓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湖北丹阳人。战国末期楚武王熊通的后代。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路漫漫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作为一个伟大的
战国时代,连年混战。屈原为楚国左徒,忧心百姓苦难。
屈原立志报国,劝怀王任贤用能,深得怀王信任。战国时代,连年混战。屈原为楚国左徒,忧心百姓苦
怀王11年,屈原外交成功,六国联盟抗秦,怀王为盟主。
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贵族,嫉恨屈原,进谗言,怀王疏远屈原。怀王11年,屈原外交成功,六国联盟抗秦,怀王为盟主。
张仪乘机向秦王献计,离间齐楚两国,六国联盟自解。
张仪使楚,将价值连城的白璧献予怀王宠姬郑袖。张仪乘机向秦王献计,离间齐楚两国,六国联盟自解。
张仪许以六百里土地,劝怀王绝齐联秦。
屈原痛斥奸臣滑使,力劝怀王持守盟约。张仪许以六百里土地,劝怀王绝齐联秦。
盟约既毁,张仪赖账,说所许土地为六里。
怀王大怒,率兵十万,进攻秦国。盟约既毁,张仪赖账,说所许土地为六里。
秦王改变攻齐计划,约齐国两路攻楚,连下楚城。
屈原上言,子兰靳尚等罗织罪名,屈原被革职放逐。秦王改变攻齐计划,约齐国两路攻楚,连下楚城。
屈原走了。从怀王27年起,秦连年对楚国用兵。楚国事日颓。
秦王来信,约怀王到秦的武关商谈盟约。屈原走了。从怀王27年起,秦连年对楚国用兵。楚国事日
怀王被囚咸阳,于顷襄王3年病死。骨架运回楚国。
屈原进言顷襄王,力主联络诸国,共同抗秦。怀王被囚咸阳,于顷襄王3年病死。骨架运回楚国。
顷襄王革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派人押送,流放江南,永不北返。
屈原遭遇国家忧患,苦痛愤怨,写下《离骚》。顷襄王革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派人押送,流放江南
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屈原抱了块楚国的石块,纵身跳下汨罗江。
百姓爱戴屈原,每年5月初5,摇着龙船,拜祭屈原。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屈原抱了块楚国的石块,纵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离骚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共23篇。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充分表现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的“美政”理想。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
离骚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离骚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楚辞”与《楚辞》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
2、“楚辞”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因为屈原作品中的《离骚》一篇最著名,。因此又称“骚”体。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2、“楚辞”《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后人还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总说《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它采用浪漫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离骚》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总说《离骚》解题离骚解题离骚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东汉班固)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摆脱忧愁。(西汉司马迁)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忧愁。离骚者,离别的忧愁。(东汉王逸)“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离骚。离忧也。离,犹罹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九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百姓的生活叹息唯爱慕修洁而美好束缚句首语气词谏诤废弃、贬斥薰草佩带重复采集香草爱好,崇尚死亡多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百姓的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神仙,这里指怀王荒唐高尚德行造谣淫荡本来善于取巧背向、违背通“措”措施墨斗,指准则苟合取容准则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忧愁郁闷失意的样子原指(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突然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神仙,这里指怀王荒唐高尚德行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通“圆”合责骂侮辱忍受保持本来看重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通“圆”合责骂侮辱忍受保持本来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观察、选择道路久久久立返回回原路缓行,使动用法长坐兰草的水边高地长着椒树的山冈通“罹”未出仕前服装,指原先志向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观察、选择道路久久久立返回回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荷花荷花不知吾完只要确实美好形容词用做动词高耸的样子形容词用做动词修长的样子芳香污垢混杂光明纯洁的本质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现象奇特,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回头看放眼四望指辽阔大地繁多芳香浓烈更加明显。章,通“彰”美好受创而改变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回头看放眼四望指辽阔大地繁多芳1.首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就是说他声声叹息掩面拭泪,那他为什么流泪呢?2.屈原说自己“朝谇而夕替”,造成他的不公平遭遇的原因有哪些呢?(小组讨论,必须做到言之有理,一切分析从诗文出发。)1.首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就是说他声声叹息掩面拭泪,那他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崇尚美德,洁身自好。)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怀王贤愚不分,荒唐昏庸。)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群臣嫉贤妒能,诬陷忠良。)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背道义,歪曲事实,互相苟合取悦他人。)举世皆浊我独清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腐朽社会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举世皆浊我独清3.屈原面对这种黑暗的政治现实,他的心情如何?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忧愁郁闷)4.屈原连用两个表达苦闷的词,可见他内心忧闷之深。他为自己的遭遇悲愤万端,那么他会改变自己的初衷,与那些奸诈群臣同流合污吗?那些诗句直抒胸臆、表白心志。3.屈原面对这种黑暗的政治现实,他的心情如何?忳郁邑余侘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至善至美政治越是黑暗,屈原越是忠贞不屈,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态,只因他崇尚美德,正是这样,才更能够表现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他的愁不是为自己而愁,而是为国家而愁,为民生而愁!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至善至美政治越是黑暗,屈原外在形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唯美高洁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外在形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唯美高洁透过《离骚》,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振兴中华”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画像屈原画像自沉汨罗江自沉汨罗江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对于屈原的抱石沉江,你有什么看法?对于屈原的抱石沉江,你有什么看法?择生和择死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择生和择死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结构图示结构图示《离骚》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其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非常引人注目。
3、全诗结构宏伟而壮阔。
4、比兴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5、浓郁的楚地风物人情、风俗习惯、神话传说及大量的楚地方言。
6、瑰丽多彩的语言。词汇丰富,色彩绚丽,用词生动,韵律和谐,音调优美。《离骚》的艺术成就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文章特色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
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3、赋的运用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绳墨”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高中语文-第2课《离骚》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诗经》中的比兴比较简单,分量很小;《离骚》中的比兴内容复杂,对象众多,分量较重。《诗经》中的比兴位置也比较固定;《离骚》中的比兴充斥全文,随处可见。3、回顾《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说说本文的比兴与《诗经》中的比兴有何不同。
《离骚》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表现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色彩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从而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诗经》中的比兴比较简单,分量很小;《离骚》中的比兴内容复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
5、“移情”技法的运用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注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5、“移情”技法的运用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移情法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托物言志)“《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於君。”(汉王逸《离骚》序)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移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质生产力体制
- 脊髓性肌萎缩的临床护理
- 脓性指头炎的临床护理
-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健康宣教
- 渐冻症的临床护理
- 新质生产力中考政治
- 2025融资租赁合同融资与投资咨询协议
- 韶关高一地理试卷及答案
- 三亚一模数学试卷及答案
- 2025授权创作合同模板
- 培训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肝癌肝移植中国指南解读
- 2024版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后厨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央企)2025年
- 2024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大单元整体课时教学设计
- 高血钙症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 2023年版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解读
- GB 44495-2024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
- 猩红热知识科普
- 《中国服饰史》-沈从文等
- 【市质检】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英语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