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主讲人:李慧玲课程与教学论主讲人:李慧玲1第八章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本章重点:课程管理的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策略。第八章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本章重点:2主要内容一、课程管理概述二、课程管理模式三、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内容一、课程管理概述3一、课程管理概述(一)课程管理含义狭义:是指“对课程采取的经营(管理)措施”,是学校内全体教师对学校内课程系统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广义: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一、课程管理概述(一)课程管理含义广义: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4本章从广义上理解课程管理:1.课程是分级管理的;2.课程管理涉及多个主体;3.课程管理手段是多样化的;4.课程管理是全面的。本章从广义上理解课程管理:5(二)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1.课程管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2.课程管理既能从全局上控制课程系统的整体运行,又能在细节上调节好自身的运转,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运行;3.课程管理能以“软”的形式提高课程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二)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6(三)我国课程管理概况1.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中央统一课程管理(前苏联影响)2.80年代中后期:
中央、地方二级课程管理3.90年代中后期至今:
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当前,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开始实验,并取得成效。(三)我国课程管理概况7二、课程管理模式(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三)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四)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特征与趋势二、课程管理模式(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8(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含义:指由中央统一规定课程标准,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等。强调课程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特点:三点P177(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92.优点和不足优点(1)通过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2)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3)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此外,还具有提高一些重大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效率,保证教育的投入及投入的专项专用等。2.优点和不足优点10不足(1)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上、文化上的悬殊差异;(2)过分的集中性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3)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4)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的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不足113.实例分析(了解)P179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课程管理模式的是法国、俄罗斯及改革前的中国。3.实例分析(了解)P17912(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含义: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特点:三点P180
课程管理主体是地方和学校;考试;教材(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132.优点与不足优点:(1)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实现教育服务功能;(2)管理权下放,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地方和学校的创造性;(3)有利于促进地方课程运行高速高效,促进整体课程系统高速高效运行;(4)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5)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2.优点与不足优点:14不足:(1)全国范围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整体教育质量受到影响;(2)很难进行总体上和及时准确把握整体课程系统的运行信息,不利于国家对教育宏观统一调控和管理;(3)长时间采用此模式,容易导致课程管理的失控,形成无政府状态,造成教育的混乱,不利于教育长期的稳定发展。
不足:153.实例分析(了解)P181
美国典型3.实例分析(了解)P18116(三)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含义:是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特点:力图在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灵活化和弹性化,通过统一性保证国家的教育基本质量水平,而通过灵活性和弹性化满足地方和学校的实际需要。(三)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172.日本的课程管理模式“板块模式”特点:(1)课程设置标准、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三者分开制定;(2)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是板块式的,分别设置许多不同的可以组合的课程群;(3)教科书采用审查制和选择制。2.日本的课程管理模式183.瑞典的课程管理模式“以目标——结果为中心”——蛋糕式特点:议会和政府只是以更少的规章和更明确的目标制定出“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成果管理”的总原则、总框架,即只是通过制定基本框架、指导方针来控制课程事务。总之,世界各国趋向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3.瑞典的课程管理模式19(四)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特征与趋势1.民主化趋势—对人及人本身发展的关心(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平衡(2)管理的参与主体:参与人员、队伍广泛(3)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课程选择权扩大2.规范化趋势(1)法制化:法律、规章、制度、文件等形式规范(2)机构专门化:专门课程管理机构(四)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特征与趋势1.民主化趋势—对人203.多元化趋势参与管理的主体多元化;管理层次的多元化。4.弹性化趋势各国的课程管理越来越充分考虑地方与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针对性原则。表现在:针对地区、学校、学生等。3.多元化趋势4.弹性化趋势215.整合化趋势
(1)课程管理实践中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策略与手段的协调与配合与系统整合;(2)对课程管理研究的整合,包括课程管理理论的科际整合研究、对课程管理实践的整合的研究;(3)课程管理实践与课程管理研究相整合。5.整合化趋势22三、校本课程开发(一)校本课程开发概述1.内涵(SBCD)来源:对50~60年代课程改革发展的反思。发展:20世纪60~70年代,非集权化课程决策。代表人:菲吕马克正式提出校本课程各种见解:强调课程开发过程;课程开发结果;以学校教育人员为主体;以结合学校内外人士参与;权力结构的重新分配;学校情景变革等。三、校本课程开发(一)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3基本内涵:(1)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为一种课程价值观的转变;(多元主体参与)(2)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开发活动在学校发起并在学校中实施;
强调教师参与、满足学生需要、课程资源利用。(3)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对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
课程决策权、课程资源基本内涵:24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即“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校本课程开发:25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目标:本学校和本地区实际需要;学生的个别差异(2)促进教育民主化进程;纵向:学校与中央、地方及其他课程开发机构交流;横向:教师、专家、学生、家长、社区等参与开发。(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课程开发的理念:课程开发权力交给教师
过程:“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6(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国家课程的优势:如统一的教育质量等;校本课程开发不足:质量、水平等;两者之间相互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被动课程接受者、实施者新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273.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教育行政工作者:代表国家和社会(方向和政策)课程专家:提供咨询或技术指导学校的教师: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学生:发展的主体家长:意见反馈社区:提供设施、场地、经费等资源支持3.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28(二)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1.参与者因素(1)教师——关键性因素第一,态度——观念性的作用,决定教师对校本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一系列行动的效果;第二,熟练的课程开发技术——直接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第三,具有精诚合作的精神;第四,行动研究素养——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二)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1.参与者因素29(2)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
途径:学校管理方式分层管理、权力集中、自上而下制定决策——控制与制约;开放、民主、着重参与管理——支持、鼓励、指导与帮助。(2)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30(3)学生及家长学生:兴趣和需求;家长:接受、认同、支持。(4)课程专家角色转变:课程开发主导→咨询者、指导者和协作者(3)学生及家长312.环境因素(1)物理环境中央:教育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地方:教育投入(区域特点和优势)学校:硬件设施建设2.环境因素32(2)软性环境A.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B.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C.学校管理特色;D.学校领导个人作用。(2)软性环境33(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组织上、制度上的保证。2.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
校长、教育机构、家长、社区等。如上海大同中学(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34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1)职前培养体系:各级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体系改革;(2)职后培训体系:提高学历和非提高学历的继续教育;(3)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机会与工作,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提高教师课程专业素养,增强教师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54.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参与、指导、咨询需要培养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中央的经费投入起决定作用4.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36(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完善课程体系37(五)校本课程开发实例分析(自学)1.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校本课程开发2.上海大同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五)校本课程开发实例分析(自学)1.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校本38第九章教学过程本章重点:教学过程及特点;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极其应用。第九章教学过程本章重点:39主要内容一、教学过程概述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与动力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五、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主要内容一、教学过程概述40一、教学过程概述(一)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的理解与认识(1)教学过程认识说认识论: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一、教学过程概述(一)教学过程的本质41(2)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不单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知识技能形成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3)教学过程多本质说教学过程多维度:如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论理学和经济学等。(2)教学过程发展说(3)教学过程多本质说42(4)教学过程实践说教学过程是人类实践活动之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实践活动。教师: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世界观、社会化(4)教学过程实践说432.对教学过程本质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1)认识过程:掌握知识不等于有了认识能力;(2)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智力和非智力的全面发展。2.对教学过程本质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44(3)交往过程:语言和非语言,强调教学交往内容的全面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交往,教师角色转变:课程计划执行者→建构者;教学管理者→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法官”→学生发展的促进者(3)交往过程:语言和非语言,强调教学交往内容的全面性。45(二)教学过程的功能1.探索知识2.形成技能3.培养智能(智慧和能力)4.发展情感与态度(二)教学过程的功能1.探索知识46(三)教学过程的特点
1.双边性
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三)教学过程的特点1.双边性472.认知性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特殊认识过程。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有计划、有组织,提高认识活动效率;目的不仅是为认识结果,为了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形成。3.实践性实践对象;实践目的;实践方式。2.认知性3.实践性48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代表性观点:“三要素说”、“七要素说”“三要素说”:田慧生、李如密即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骨架”影响要素(方法、目的、环境)—“血肉”倾向: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49(二)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1.三个“中心说”(1)教师中心说(2)教材中心说(3)学生中心说(二)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1.三个“中心说”502.重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师生这一关系是双项的即“师←→生”。师生关系:由“我—他”、“命令”、“抽象”、“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我—你”、“对话”、“具体”、“交往”。总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看待教学过程。2.重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51三、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一)教学过程的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三、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一)教学过程的矛盾52(二)教学过程的动力及其特征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1)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主体:如主体的兴趣、需要、爱好等。(2)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外部动力:如外部的奖励、社会要求等。(二)教学过程的动力及其特征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2)教学532.教学动力特征(1)方向性(2)动态性(3)转化性(4)强度性(5)多样性(6)差异性2.教学动力特征54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认识1.前苏联凯洛夫:五个程序2.美国布卢姆:三个阶段3.前苏联巴班斯基:六个环节4.我国胡克英:七个阶段5.卢仲衡:四个阶段(自学辅导)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认识55(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阶段
“不偾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学生——心理上准备教师——创设教学的氛围2.感知知识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感性知识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1)直接途径:教学参观、观察实验等;(2)间接途径:图片、文字等教具;(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心理准备阶段2.感知知识阶段563.理解知识阶段(感性→理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教学中心任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科学性)宗旨: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方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4.巩固知识阶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巩固知识的主要方法:复习和练习3.理解知识阶段(感性→理性)4.巩固知识阶段57
5.运用知识阶段
用实践检验知识——反复练习活动;活动形式:实际操作、参加劳动、解答习题等;练习注意:数量和质量;6.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检查→反馈→改进获得反馈信息形式:(1)通过学生的表现;(2)通过提问;(3)通过检查书面作业、测验和考试。5.运用知识阶段6.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58五、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一)教学过程的规律(二)教学过程的原则
五、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一)教学过程的规律59(一)教学过程的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1)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经济有效,节约时间;(2)直接经验—联系实际,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总之,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作为学习知识的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如,物理实验;社会调查等。(一)教学过程的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60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水平发展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613.教与学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规律“教学相长”——《礼记·学记》(1)教师的教:教师作为专职人员,知识和经验相对丰富,熟悉教学过程和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教师角色转换: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激励者3.教与学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规律62(2)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掌握知识的主体,个体主观能动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总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影响、辨证统一,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掌握知识的主体,634.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1)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具有阶级性;(2)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3)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民族心理积淀。4.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64(二)教学过程的原则(六点)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主旨: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加强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教学;(2)针对具体学科内容,恰当联系实际;(3)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4)适应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开发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二)教学过程的原则(六点)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65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教学内容正确思想性:教学内容包含和浸透思想教育(1)教学内容的编写与选择坚持两者结合;(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3)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的提高。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1)教学内66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1)传授知识的量满足基本要求,知识结构合理;(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以有效的方式运用知识以发展学生的能力;(3)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1)传授知识的量67
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1)正确选择和使用直观手段;(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3)从运用直观发展到摆脱具体形象。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1)正确选择和68
5.系统性与循环性相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1)按学科知识逻辑系统教学,学科之间联系;(2)系统性与循序渐进,区别主次,分清难易,详略得当;(3)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和速度。5.系统性与循环性相统一的原则(1)按学科知识逻69
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实现,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学。(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2)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实际进行教学;(3)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的差别教学。此外,还有教学最优化原则、审美愉悦原则、情境性原则等。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1)教学面向全70课程与教学论主讲人:李慧玲课程与教学论主讲人:李慧玲71第八章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本章重点:课程管理的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策略。第八章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本章重点:72主要内容一、课程管理概述二、课程管理模式三、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内容一、课程管理概述73一、课程管理概述(一)课程管理含义狭义:是指“对课程采取的经营(管理)措施”,是学校内全体教师对学校内课程系统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广义: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一、课程管理概述(一)课程管理含义广义: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74本章从广义上理解课程管理:1.课程是分级管理的;2.课程管理涉及多个主体;3.课程管理手段是多样化的;4.课程管理是全面的。本章从广义上理解课程管理:75(二)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1.课程管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2.课程管理既能从全局上控制课程系统的整体运行,又能在细节上调节好自身的运转,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运行;3.课程管理能以“软”的形式提高课程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二)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76(三)我国课程管理概况1.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中央统一课程管理(前苏联影响)2.80年代中后期:
中央、地方二级课程管理3.90年代中后期至今:
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当前,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开始实验,并取得成效。(三)我国课程管理概况77二、课程管理模式(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三)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四)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特征与趋势二、课程管理模式(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78(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含义:指由中央统一规定课程标准,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等。强调课程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特点:三点P177(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792.优点和不足优点(1)通过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2)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3)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此外,还具有提高一些重大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效率,保证教育的投入及投入的专项专用等。2.优点和不足优点80不足(1)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上、文化上的悬殊差异;(2)过分的集中性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3)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4)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的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不足813.实例分析(了解)P179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课程管理模式的是法国、俄罗斯及改革前的中国。3.实例分析(了解)P17982(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含义: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特点:三点P180
课程管理主体是地方和学校;考试;教材(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832.优点与不足优点:(1)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实现教育服务功能;(2)管理权下放,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地方和学校的创造性;(3)有利于促进地方课程运行高速高效,促进整体课程系统高速高效运行;(4)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5)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2.优点与不足优点:84不足:(1)全国范围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整体教育质量受到影响;(2)很难进行总体上和及时准确把握整体课程系统的运行信息,不利于国家对教育宏观统一调控和管理;(3)长时间采用此模式,容易导致课程管理的失控,形成无政府状态,造成教育的混乱,不利于教育长期的稳定发展。
不足:853.实例分析(了解)P181
美国典型3.实例分析(了解)P18186(三)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含义:是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特点:力图在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灵活化和弹性化,通过统一性保证国家的教育基本质量水平,而通过灵活性和弹性化满足地方和学校的实际需要。(三)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872.日本的课程管理模式“板块模式”特点:(1)课程设置标准、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三者分开制定;(2)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是板块式的,分别设置许多不同的可以组合的课程群;(3)教科书采用审查制和选择制。2.日本的课程管理模式883.瑞典的课程管理模式“以目标——结果为中心”——蛋糕式特点:议会和政府只是以更少的规章和更明确的目标制定出“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成果管理”的总原则、总框架,即只是通过制定基本框架、指导方针来控制课程事务。总之,世界各国趋向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3.瑞典的课程管理模式89(四)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特征与趋势1.民主化趋势—对人及人本身发展的关心(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平衡(2)管理的参与主体:参与人员、队伍广泛(3)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课程选择权扩大2.规范化趋势(1)法制化:法律、规章、制度、文件等形式规范(2)机构专门化:专门课程管理机构(四)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特征与趋势1.民主化趋势—对人903.多元化趋势参与管理的主体多元化;管理层次的多元化。4.弹性化趋势各国的课程管理越来越充分考虑地方与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针对性原则。表现在:针对地区、学校、学生等。3.多元化趋势4.弹性化趋势915.整合化趋势
(1)课程管理实践中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策略与手段的协调与配合与系统整合;(2)对课程管理研究的整合,包括课程管理理论的科际整合研究、对课程管理实践的整合的研究;(3)课程管理实践与课程管理研究相整合。5.整合化趋势92三、校本课程开发(一)校本课程开发概述1.内涵(SBCD)来源:对50~60年代课程改革发展的反思。发展:20世纪60~70年代,非集权化课程决策。代表人:菲吕马克正式提出校本课程各种见解:强调课程开发过程;课程开发结果;以学校教育人员为主体;以结合学校内外人士参与;权力结构的重新分配;学校情景变革等。三、校本课程开发(一)校本课程开发概述93基本内涵:(1)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为一种课程价值观的转变;(多元主体参与)(2)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开发活动在学校发起并在学校中实施;
强调教师参与、满足学生需要、课程资源利用。(3)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对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
课程决策权、课程资源基本内涵:94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即“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校本课程开发:95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目标:本学校和本地区实际需要;学生的个别差异(2)促进教育民主化进程;纵向:学校与中央、地方及其他课程开发机构交流;横向:教师、专家、学生、家长、社区等参与开发。(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课程开发的理念:课程开发权力交给教师
过程:“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96(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国家课程的优势:如统一的教育质量等;校本课程开发不足:质量、水平等;两者之间相互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被动课程接受者、实施者新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973.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教育行政工作者:代表国家和社会(方向和政策)课程专家:提供咨询或技术指导学校的教师: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学生:发展的主体家长:意见反馈社区:提供设施、场地、经费等资源支持3.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98(二)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1.参与者因素(1)教师——关键性因素第一,态度——观念性的作用,决定教师对校本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一系列行动的效果;第二,熟练的课程开发技术——直接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第三,具有精诚合作的精神;第四,行动研究素养——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二)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1.参与者因素99(2)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
途径:学校管理方式分层管理、权力集中、自上而下制定决策——控制与制约;开放、民主、着重参与管理——支持、鼓励、指导与帮助。(2)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100(3)学生及家长学生:兴趣和需求;家长:接受、认同、支持。(4)课程专家角色转变:课程开发主导→咨询者、指导者和协作者(3)学生及家长1012.环境因素(1)物理环境中央:教育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地方:教育投入(区域特点和优势)学校:硬件设施建设2.环境因素102(2)软性环境A.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B.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C.学校管理特色;D.学校领导个人作用。(2)软性环境103(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组织上、制度上的保证。2.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
校长、教育机构、家长、社区等。如上海大同中学(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104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1)职前培养体系:各级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体系改革;(2)职后培训体系:提高学历和非提高学历的继续教育;(3)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机会与工作,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提高教师课程专业素养,增强教师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054.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参与、指导、咨询需要培养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中央的经费投入起决定作用4.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106(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完善课程体系107(五)校本课程开发实例分析(自学)1.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校本课程开发2.上海大同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五)校本课程开发实例分析(自学)1.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校本108第九章教学过程本章重点:教学过程及特点;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极其应用。第九章教学过程本章重点:109主要内容一、教学过程概述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与动力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五、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主要内容一、教学过程概述110一、教学过程概述(一)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的理解与认识(1)教学过程认识说认识论: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一、教学过程概述(一)教学过程的本质111(2)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不单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知识技能形成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3)教学过程多本质说教学过程多维度:如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论理学和经济学等。(2)教学过程发展说(3)教学过程多本质说112(4)教学过程实践说教学过程是人类实践活动之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实践活动。教师: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世界观、社会化(4)教学过程实践说1132.对教学过程本质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1)认识过程:掌握知识不等于有了认识能力;(2)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智力和非智力的全面发展。2.对教学过程本质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114(3)交往过程:语言和非语言,强调教学交往内容的全面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交往,教师角色转变:课程计划执行者→建构者;教学管理者→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法官”→学生发展的促进者(3)交往过程:语言和非语言,强调教学交往内容的全面性。115(二)教学过程的功能1.探索知识2.形成技能3.培养智能(智慧和能力)4.发展情感与态度(二)教学过程的功能1.探索知识116(三)教学过程的特点
1.双边性
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三)教学过程的特点1.双边性1172.认知性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特殊认识过程。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有计划、有组织,提高认识活动效率;目的不仅是为认识结果,为了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形成。3.实践性实践对象;实践目的;实践方式。2.认知性3.实践性118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代表性观点:“三要素说”、“七要素说”“三要素说”:田慧生、李如密即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骨架”影响要素(方法、目的、环境)—“血肉”倾向: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119(二)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1.三个“中心说”(1)教师中心说(2)教材中心说(3)学生中心说(二)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1.三个“中心说”1202.重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师生这一关系是双项的即“师←→生”。师生关系:由“我—他”、“命令”、“抽象”、“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我—你”、“对话”、“具体”、“交往”。总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看待教学过程。2.重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121三、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一)教学过程的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三、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一)教学过程的矛盾122(二)教学过程的动力及其特征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1)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主体:如主体的兴趣、需要、爱好等。(2)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外部动力:如外部的奖励、社会要求等。(二)教学过程的动力及其特征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2)教学1232.教学动力特征(1)方向性(2)动态性(3)转化性(4)强度性(5)多样性(6)差异性2.教学动力特征124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认识1.前苏联凯洛夫:五个程序2.美国布卢姆:三个阶段3.前苏联巴班斯基:六个环节4.我国胡克英:七个阶段5.卢仲衡:四个阶段(自学辅导)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认识125(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阶段
“不偾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学生——心理上准备教师——创设教学的氛围2.感知知识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感性知识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1)直接途径:教学参观、观察实验等;(2)间接途径:图片、文字等教具;(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心理准备阶段2.感知知识阶段1263.理解知识阶段(感性→理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教学中心任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科学性)宗旨: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方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4.巩固知识阶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巩固知识的主要方法:复习和练习3.理解知识阶段(感性→理性)4.巩固知识阶段127
5.运用知识阶段
用实践检验知识——反复练习活动;活动形式:实际操作、参加劳动、解答习题等;练习注意:数量和质量;6.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检查→反馈→改进获得反馈信息形式:(1)通过学生的表现;(2)通过提问;(3)通过检查书面作业、测验和考试。5.运用知识阶段6.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128五、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一)教学过程的规律(二)教学过程的原则
五、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一)教学过程的规律129(一)教学过程的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1)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经济有效,节约时间;(2)直接经验—联系实际,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总之,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作为学习知识的的重要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同中的‘隐秘风险’
- 2025年稀有金属及稀土金属材料项目建议书
- 2025标准工业仓库租赁合同范本
- 2025中国某省份教育行业教师之总集体合同范本
- 2025合作连锁加盟合同范本
- 2025年敏感元件及传感器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泌尿系统感染用药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软件开发、评测平台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农林牧渔专用仪器仪表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模组检测系统合作协议书
- VDA6-3的要求与说明
- 桩水平承载力计算
- GB 43067-2023煤矿用仪器仪表安全技术要求
- 大课间跑操评分表
- 教育调查报告3000字小学
- 沟通的艺术沟通与自我课件
-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咨询服务协议
-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
- 学生休学家长申请表
- 数独题目100题1(可打印)
- 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