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专题_第1页
北京市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专题_第2页
北京市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专题_第3页
北京市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专题_第4页
北京市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基础运用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运用专题北京市大兴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4分)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冬奥之旅”主题活动,你所在的班级负责制作“走近冬奥·感受国风之美”专刊,下面几段文字是同学们为各栏目撰写的文稿,请你阅读后完成下列任务。【栏目一:冬奥·以画入境】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核心图形在色彩、图案方面借鉴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采用大青绿手法着色,以国画颜料中的石青石绿层层渲染山头,呈现出大面积的青绿之色,晴空和水面则使用淡青色,浓郁厚重与清淡空灵交相辉映。这样的色彩组合受到设计师的倾睐,被广泛应用于赛场布景。皑皑白雪中或深或浅的绿色相间,充满跳跃感的配色展现出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千里江山图》描绘了气势恢洪的大宋江山,群山江河与亭台长桥尽收卷中,作者将深远、高远、平远等手法巧妙结合,使画卷“咫尺而有千里之势”。礼仪服装“鸿运山水”在设计时借用画中的山水风景作为主体图案,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的山水线条跃然衣间,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完美结合,稳重而雅致,令人深深着迷。1.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A.“渲”应读“xuàn”B.“倾睐”应写为“青睐”C.“间”应读“jiān”D.“恢洪”应写为“恢宏”2.文中画线词语“巧妙结合”,在不改变句意的前提下,可以用下列哪个词替换(2分)A.融会贯通B.举一反三C.心领神会D.珠联璧合【栏目二:冬奥·以花结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是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花束造型与之前奥运颁奖仪式中的鲜花花束类似,设计师将绒线花捆扎成高34厘米的花束,再系上印有“BEIJING2022”字样的蓝色蝴蝶结丝带,突显了鲜明的冰雪运动特色。绒线花使用各色毛线编结而成,与鲜花相比,运输和存储成本大大降低,并可永久保存,成为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践行了绿色办奥理念。历届奥运会的颁奖花束虽然花材、花色各不相同,但都兼顾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本届冬奥会花束由玫瑰、月季等六种花材组成,分别象征着友爱、坚韧、幸福、团结、胜利与和平□冬残奥会颁奖花束在原有花束中增加了一支蓝色波斯菊,象征坚强□一束小小的绒线花,体现着奥林匹克精神,继承了奥运颁奖仪式赠送花束的传统,更新了绿色办奥理念。3.在方框内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B.;。C.……。D.……:4.画线句作为文段总结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修改。(2分)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三:冬奥·以乐扬志】花滑选手金博洋在比赛中使用了含有丰富民族元素的乐曲作为配乐,将极具美感的东方音乐与花滑运动完美融合。随着金博洋舒展的开场滑行动作,长笛声缓缓响起,【甲】笛音如一弯清泉淌过耳际。伴随着逐渐急促的节奏,二胡和古琴声渐强,配乐进入第二阶段,金博洋的连续三个四周跳也顺利完成。随后,战鼓声响起,乐曲进入高潮部分,曲调随之激昂,金博洋【乙】时而腾空跳跃,时而轻盈点冰,时而快速旋转,带给观众完美的视听体验。音乐结束,伴随着完美的收场,金博洋激动落泪。虽无缘奖牌,但他超越了自己,取得个人本赛季最好成绩。在现场观众的眼中,【丙】这段表演难道不正是金博洋心路历程的诉说?回忆金博洋的成长经历,【丁】攀巅峰,陷低谷,今朝终于梦圆!真可谓:,曲动青春梦想圆。5.对文段中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笛音比作清泉,生动地写出了开场时清雅舒缓的长笛乐声带给观众的美好感受。B.【乙】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时而”配以不同动作,形象地写出了金博洋比赛动作连贯又富于变化的特点。C.【丙】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金博洋的表演入情入境,极具表现力,触动了观众的心弦。D.【丁】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短促有力地展现出金博洋鲜花掌声相伴的花滑之路,语言凝练,句式整齐。6.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上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冰台滑道虎姿现B.冰酬壮志英姿展C.胸怀信念冠军到D.冰台观赏燕惊鸿7.同学们对专刊封面标题中“冬奥”两字的字体选择产生了分歧,请你结合书体特点和专刊内容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2分)选择:(填书体)理由:一、基础·运用(共14分)1.答案:C(2分)2.答案:A(2分)3.答案:B(2分)4.答案:一束小小的绒线花,继承了奥运颁奖仪式赠送花束的传统,践行了绿色办奥理念,体现着奥林匹克精神。(共2分,语序1分,搭配1分)5.答案:D(2分)6.答案:B(2分)7.答案示例一:选行书,行书灵动流畅,能体现出专刊将冬奥运动的活力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相融合的特点。答案示例二:选隶书,隶书雅致古朴,能体现专刊主题以及各栏目中传统文化所传递出的国风之美。(共2分,分析书体特点1分,结合专刊内容1分)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6分)观看了纪录片《光影传奇》后,班级开展以“光影传奇”为主题的专题研究,并在展示交流会上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请你完成下列任务。(8①现②们 。(2分)A.①孕育②如获至宝育 ②爱释手C.①蕴含②如获至宝含 ②爱释手(2分)(jǐ)供(gōng) 济(jǐ)(gòng)(jì)供(gōng) (jì)供(gòng)(2(2《长津湖》的特效、导演阵容、演员阵容、参与演出的战士数量,都堪称中国电影之最①片尾字幕上列出的工作人员超过12000人,摄制组7000多人,后期特效805000战争烽烟已远,英雄浩气长存。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英雄为我们做了什么②影片《长津湖》中这些普普通通的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血性,铸就了中国军魂,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诚所谓“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A.①句号②句号号 ②C.①冒号②句号冒号 ②(2成可旁门左道赵)上。释义你”在。(2分)①②。(2分)但经典佳作曾经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撼却不会褪色。1.(1)答案:C(2分)A、D(1分)(2)答案:A(2分)B、C(1分)(3)答案:他不再是演员吴京,而是一名让他们信任的战友。(2分)(4)答案:A(2分)2.答案:A(2分)B、C(1分)3.答案示例:看似与表演无关的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技能。(2分)4.答案示例:①戏剧结构的“三一律”②艺术是相通的,其表现手法可以相互借鉴。(共2分。每空1分)5.答案:D(2分)北京市平谷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5分)牛辞胜岁,虎跃新程。2022年是农历壬寅虎年,班级开展“虎年话虎”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的三个活动板块,完成下面任务。板块一:寻常百姓的虎老虎历来看做阳兽,有阳刚之美,因此常被赋予镇宅的寓意。在我国传说中,人们相信虎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因此虎画经常被挂在正对大门的墙上。我国民间还常将老虎视为儿童的保护神,制作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虎(xínɡ)香袋等实用物品或饰品,祈求孩子们拥有强健体魄,能够健康成长。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了一件唐代虎头帽襁褓陶(yǒnɡ),是婴孩头戴虎头帽最早的实物例证。1.对A.“赋予”中的“予”是“给”的意思,“赋予”中“予”读作“yǔ”B.“祈求”的意思是“恳切地希望或请求”,“祈求”中“祈”读作“qǐ”C.“虎xínɡ”中“xínɡ”的意思是“形状”,“xínɡ”应写作“形”D.“陶yǒnɡ”中的“yǒng”的意思是“古代殉葬的偶像”,“yǒnɡ”应写作“俑”2.根据语境,画线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修改。(2分)答:版块二:王权贵胄的虎虎因有着威严的形象令人敬畏,在古代军队中备受推崇,也成为权力的象征。古代骁勇善战的部队,称为“虎师”;英勇善战的将领,称为“虎将”;①《三国演义》中刘备册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勇猛之士称为“虎士”;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称为“虎符”。②虎符自春秋战国一直应用到秦汉时期,因外形似卧虎而得名。分为左右两半,中央与统帅各持半符。调发军队时需持符验对,两片符相吻合才能出兵。图一是先秦时期的杜虎符,它是目前发现最早且保存完好的一兵符。3.阐释“兵符”称为“虎符”的原因。(2分)原因:4.如果给虎符图片配上文字,下面的“虎”字你认为哪一个最恰当。选出来并说明理由。(2分)甲乙丙答:5.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2分)A.①;②,B.①;②。C.①,②。D.①,②,板块三:古诗词中的虎古诗词中歌咏“虎”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305篇中,有11篇17次提到了老虎。《诗经·小雅》:“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其意是取虎威猛之性状。李白的《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甲]作者借“虎蛇”活画出了割据一方军阀的穷凶极恶,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乙]作者以孙权自比,表达他志在杀敌报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鲁迅的《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wūtú,虎的别称)。”[丙]该诗借用虎不食子、虎有情的温情一面,表达了自己对英雄豪杰不应当有柔软内心的看法。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丁]这里的虎,既指南京地势之凶险,也可以指人民解放军坚毅勇敢,是勇猛之虎,又是胜利之虎。6.《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1分)7.文中对[甲][乙][丙][丁]四处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D.[丁]8.活动最后,一位同学为初三学子写的一段祝福语。结合语境,横线处所填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少年挂云帆济沧海,。个个生龙活虎,个个虎虎生威,让我们运筹龙韬虎略,闯荡虎穴龙潭,成就虎震龙威。不负韶华,让青春在拼搏奋斗中闪光!A.猛虎啸山林震神州B.玉虎迎新春纳五福C.猛虎藏山林震寰宇D.虎啸东方江山如画一、基础·运用(共15分)1.答案:B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2.答案示例:老虎历来被看做阳兽,有阳刚之美,也因此常被赋予镇宅、保护儿童(保护神、保平安)的寓意。评分标准:2分。前后修改正确各1分。3.答案要点:①外形特点②虎是权力的象征评分标准:2分。没点1分。4.答案:甲理由示例一:杜虎符是先秦时期的兵符,先秦使用的书体是篆书理由示例二:杜虎符身上的文字是篆书,本着统一美观的原则所以配文字也应该是篆书评分标准:2分。选择1分,理由1分5.答案:c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6.答案:苏轼评分标准:1分。7.答案:C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8.答案:A评分标准:2分。选他不得分。北京市通州区2022年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北京冬奥会在奉上一场精彩体育盛会的同时,也为世界留下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记忆。冬奥会结束后,学校组织“观冬奥品文化”总结活动,你所在班级负责制作宣传板报,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冬奥会图标设计以中国汉字为灵感来源,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彰显了汉字的魅力。为此,班级组织了书法比赛,选择优秀作品作为板报的题目。请你从下列四幅作品中选择一幅并说明理由。(2分)第一幅 第二幅第三幅 第四幅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冬奥会开幕式相关材料,阅读后完成(1)(2)题。(4分)云海浮动,掠过万里长城,天空正酝酿着一场大雨——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短片中属于惊蛰的一幕。3月5日,我们迎来了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时至惊蛰,生命开始律动。气温上升,天气回暖,湿空气与冷空气激烈对侍,强烈的对流形成积雨云,所以,惊蛰前后多雷雨,有“春雷响,万物长”的谚语。《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蛰虫惊而走出也”,春雨至,春雷响,惊醒蛰伏了整个冬天的昆虫。苏醒的不只蛰虫,还有栖息在大地上的农人,“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开始春耕。惊蛰这一天,仰望星汉灿烂,俯瞰蛰虫始振,雷霆万钧中,一个新的春天,正破土而出!(1)对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词语的字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A.“掠”应读为“luè” B.“对侍”应写作“对峙” C.“栖”应读为“qī” D.“雷霆万钧”应写作“雷霆万均” (2)根据文段内容,对“律动”在文中所指的意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甲】雷雨交加【乙】蛰虫惊醒【丙】农人春耕3.下面是一位同学依据冬奥会闭幕式提供的材料。请阅读后完成(1)-(3)题。(6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以简约之美呈现了“中国式浪漫”____①____开场时,孩子们手持雪花灯点亮地上的“冬”字会徽,符合元宵节“闹花灯”的传统习俗;传统的中国结图案依然亮眼,每一根丝带都可以独立成结,而许多根不同的丝带也可以共同编织,即“美美与共”____②____“缅怀时刻”的环节同样令人感动,365位演员怀抱“发光柳枝”演绎着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总之,冬奥会闭幕式中传统节日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赢得了各方点赞。(1)依据语境,②处所用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2)根据语境,画线句子作为总结句表达欠妥,请修改。(2分)修改:________________(3)一位同学阅读材料后拟写了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上联:___①___丝带红红火火___②___美美与共下联:___③___柳枝切切依依___④___和合共生A.①闪闪 ②编织 ③条条 ④演绎 B.①条条 ②演绎 ③闪闪 ④编织 C.①条条 ②编织 ③闪闪 ④演绎 D.①闪闪 ②演绎 ③条条 ④编织 4.有四位同学将自己观看冬奥会的感受写在板报上的“精彩之窗”栏目,语句运用了成语或修辞方法,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我喜欢载着孩子们飞舞滑行的十二只巨大的冰鞋,这些冰鞋采用的是“十二生肖”的造型惟妙惟肖,十分抢眼。B.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有十六个角度、坡度不同的弯道,如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被形象地称为“雪游龙”。C.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活泼可爱,它们热情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说:“欢迎你们来到中国!”D.奥运村里的人工智能设备美轮美奂,我在感受祖国科技强大的同时,对科技元素产生了浓厚兴趣。1.示例:第二幅第二幅字体是行书,行书舒展有型、灵动、飘逸,与冬奥文化和运动元素契合(2分)2.(1)D(2分)(2)【甲】(2分)3.(1)B(2分)(2)示例:冬奥会闭幕式中的“中国式浪漫”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赢得了各方点赞。(2分。意对即可)(3)C(2分)4.D(2分)北京市2022年中考语文模拟仿真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4分)学校开展“大美·古籍”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活动一:古籍传承美古籍得以延续在于藏家的爱书护书,一位同学找到了一段介绍“天一阁”的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天一阁建于明代嘉靖年,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其创始人范钦历30年之功,收藏7万余卷藏书,并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规。范氏后人铭记祖训,13代薪火相传,用坚韧和顽强写下了一部家族藏书的传奇。(1)该同学要从以下两幅字中选取一幅作为PPT首页,来体现“天一阁”的精神特质。请你选择并说明理由。(2分)【甲】

【乙】选择:_______理由:_______(2)下面是一位同学为“天一阁”写的一副对联。请在横线处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2分)上联:风雨①,薪火相承,万卷藏书泽②,下联:岁月③,家族传递,一阁经典照④。A.①沧桑

②四海

③飘摇

④九州B.①沧桑

②九州

③飘摇

④四海C.①飘摇

②四海

③沧桑

④九州D.①飘摇

②九州

③沧桑

④四海2.活动二:古籍发展足迹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一段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中华古籍从甲骨、青铜器、石刻、竹简、缣帛,发展到写卷、刻本,数量之大,世所罕见。西汉时期以竹木简和缣帛为知识载体。用于编连竹木简的绳子称为“编”,丝质的称为“丝编”,皮质的称为“韦编”。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用“韦编三绝”来记载孔子勤读《易》书的故事。之后东汉蔡伦用树皮、破麻布等创新了造纸术,【甲】纸张迅速取代竹简成为书籍的首选。随着印刷技术的演化,书籍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乙】,书籍外观也随之改变,颇富创义。唐五代前的卷轴式装潢,慢慢发展为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等多种形式,明中期后,线装方册成为主流。翻开古籍的河流,我们从那翻卷浪花的涛声中窥见哲思,从河边摇曳的蒹葭中嗅到诗情。我们的心底慢慢积蓄起向上的能量,为自己拥有“炎黄子孙”的冠冕而骄傲。(1)有同学认为划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A.“涛声”应写为“滔声”

B.“曳”应读为“yè”C.“创义”应写为“创意”

D.“冠”应读为“ɡuān”(2)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A.【甲】由于

【乙】而且

B.【甲】因而

【乙】同时C.【甲】因而

【乙】而且

D.【甲】由于

【乙】同时(3)一位同学读到“韦编三绝”的故事感触颇深,请根据文段内容解释该典故的意思。(1分)韦编三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活动三:古籍内容美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的一段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桃花题材的佳作。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桃之夭夭,灼灼其华①2500年前的《诗经》用明艳的桃花赞叹青春而美好的生命。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成为中华文化不可遗忘的梦境。杜甫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李白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桃花的暗香浮动、柔美婉约与盛唐气象颇有几分相似,其花团锦簇、热烈奔放在气质上则接近宋代诗词。欧阳修的“画阁归来③又晚。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歌颂了救亡图存、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曹雪芹④中的一首《葬花吟》则抒发了身世飘零之叹、孤标傲世之志。一片桃花,风雨兼程,一路飘飞,穿越历史云烟,经过世事沧桑,与中华文明一同成长。(1)依次填入空白处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

②西晋

③春

④《红楼梦》

B.①”。

②西晋

③夏

④《金瓶梅》C.①。”

②东晋

③春

④《红楼梦》

D.①”。

②东晋

③夏

④《金瓶梅》(2)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2分)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活动尾声,同学们在班级微信群里纷纷发表感言。下面语句中修辞方法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中华古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B.今天,我们手捧一卷古籍,指尖的一纸、一墨、一字,都经过时空穿梭,流转千年,向我们讲述华夏民族最惊艳的故事。C.古籍带着时间的风霜走到今天实属不易,难道不需要我们用郑重、虔敬的心去欣赏吗?D.一段段精炼深奥的文字,永久地凝固在古旧泛黄的纸页上,它们相辅相成,间不容发,形成了古籍的美。一、基础·运用(共14分)1.(2小题,4分)(1)(2分)【答案】示例一:选择【甲】楷书,笔画平直、端正有力,符合范氏后人铭记祖训,13代用坚韧和顽强写下一部家族藏书传奇的特点。示例二:选择【乙】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符合天一阁历史悠久(430多年的历史、最古老),13代薪火相传、历经坎坷传承至今的特点。(2)(2分)【答案】C2.(3小题,4分)(1)(2分)【答案】A

(2)(1分)【答案】B(3)(1分)【答案】示例:孔子读《易》书时,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3.(2小题,4分)(1)(2分)【答案】C(2)(2分)【答案】花团锦簇、热烈奔放与盛唐气象颇有几分相似,花的暗香浮动、柔美婉约在气质上则接近宋代诗词。4.(2分)【答案】D北京市202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下面是你为手抄报的第一板块找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在与病毒对垒的关头,各种社会资源都十分宝贵,人心稳定与否更是直接影响大局。“传谣-辟谣-传谣”怪圈循环,搅得人心不安,还浪费了许多传播资源。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让科学权威的信息跑在前面,回应社会大众的关切,对冲谣言生存的空间。面对各种“小道消息”,切莫未经思考就随手转发。多查一查来源,多问一问真相,谣言的“底细”必会显露。当治理越来越精准,公众媒介素养也越来越高,谣言才能真正失去生命力。甲乙丙丁我选中的广告词,理由是:(2)在《古汉语词典》中“底”的义项有:①最下部,底层。②至,引申为止,停滞。③何,什么。④的。根据文段内容及词典释义,你认为文中“底细”的意思是(2分)2.下面是手抄报第二板块的内容,请进行修改。回溯起来,抗疫一年多时间,各类谣言始终如影随行,“病毒变异疫苗无效”不过是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的又一例。涉疫谣言为何屡禁不绝传播学中有个著名的谣言公式,即谣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信息的不确定性。疫情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兴衰,而且关系到每个人健康与否。另一方面,这一话题又涉及医学知识,带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即便专家反复以大白话科普,信息的鸿沟也很难悉数消弭。这就给不法分子借“疫”发挥提供了机会,尤其当下,媒介技术高度发达,一张截图一段视频分分钟就会传遍社交网络,而每一则谣言背后,可能都是一笔流量生意。(1)对文中方框中依次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最正确的是(2分)A.问号逗号 B.问号顿号C.破折号省略号 D.破折号句号(2)A.“回溯”的“溯”应读为“shuò” B.“门槛”的“槛”应读为“jiàn”C.“如影随行”应写为“如影随形” D.“屡禁不绝”应写为“屡禁不决”(3)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2分)修改:__________________3.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李老师还要求你们对各类报刊中关于抗疫报道的文字进行词语使用正误的校对。下列各项加点的成语或词语,其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新闻早报》:有些人总是担心新冠疫情会成为常态,成为人类一大劫难,天天失眠,真是杞人忧天。B.《都市报》:抗疫这段时间,虽然很多店铺没有开门,万人空巷,但为了战胜疫情,这都是值得的。C.《青年报》:最近,我市对防控工作不利的7名干部予以免职,问责党员干部232人。D.《X市日报》: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们停课不停学,坚持做好线上教学,保证网课质量。4.一位同学以对联形式表达对逆行者的赞美。请你对出下联。(2分)上联:灭疫除瘟,钦也!国家忠士;下联:一、基础·运用(共14分)1.(4分)【答案】示例一:甲,运用比喻,将肺部比作宝贵的玉璧,化用成语“完璧归赵”,“赵”“罩”同音,强调口罩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示例二:乙,化用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即强调了疫情防控还不能放松,又暗示抗疫就如同一场革命一般,只有众志成城才能胜利。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示例三:丙,借用英文“Numberone”在网络中的音译词“南波万”,强调接种疫苗是防疫工作中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化用俗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句式整齐。示例四:丁,化用成语“情深义重”,运用谐音、对比,赞美了在重大疫情面前无数志愿者、医护人员所表现出来的深厚情义。【解析】本题考查广告语的赏析。广告语的赏析可从表达的内容,运用的表现形式和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方面来作答。(2)(2分)【答案】隐藏的真实的事物根源或内情【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根据文中“多查一查来源,多问一问真相,谣言的“底细”必会显露”可知“底细”是“隐藏的真实的事物根源或内情”。2.(6分)(1)(2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由“涉疫谣言为何屡禁不绝”一句的“为何”可知,此处应用问号。由“一张截图一段视频分分钟就会传遍社交网络”可知“截图”与“视频”是并列关系,所以使用顿号,所以,选择B。(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辨析。A.错误,“回溯”的“溯”应读为“sù”;B.错误,“门槛”的“槛”应读为“kǎn”;C.修改正确,“如影随形”指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常在一起,十分亲密;D.修改错误,“屡禁不绝”的意思是多次禁止这种事情仍继续发生,没有消失。文段中的词语是正确的,不用修改。故选C。(3)(2分)【答案】疫情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每个人健康与否,而且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兴衰。【解析】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划线句是一个递进复句,后一分句应比前一分句的语义更深一层,语病属于意义关系颠倒。所以,应将前后分句互换位置。3.(2分)【答案】A【解析】A.“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使用错误;C.“不利”:没有好处;不顺利。使用错误,应使用“不力”,不力:不尽力,不得力;D.“爆发”一般用于火山、战争、重大事件等。“暴发”一般用于洪水、传染病等。使用错误。故选A。4.(2分)【答案】赴汤蹈火,赞哉!民族脊梁。【解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根据上联“灭疫除瘟,钦也!国家忠士;”分析,“灭疫除瘟”是一个并列短语,结合情景可对“赴汤蹈火”“舍生忘死”“救死扶伤”“舍己救人”等,“钦也”是“钦佩啊”的意思,可对“赞哉”“善哉”“佳焉”,“国家忠士”可对“社稷栋梁”“民族脊梁”等。北京市2022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4分)为有效预防学校传染病和食品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确保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学校决定各班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系列活动。1.下面是你为此次活动找到的文字和图片材料。(2小题,4分)3月15日晚,央视3·15晚会曝光,湖南岳阳多家酱菜生产企业存在收购“土坑酸菜”、生产环境恶劣等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的行为。调查发现,工人将未清洗的芥菜倒到土坑里,加水、盐等,用薄膜包上,盖上土直接腌制。腌制好后,厂家会陆续来这里收购酸菜。工人们有的穿着拖鞋,有的光着脚,踩在酸菜上。酸菜被拉到工厂之后,被随意堆放在地上,食品安全生产环境堪忧。(2)下列词语中与文中“堪忧”的“堪”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难堪B.堪称C.疲惫不堪D.不堪凌辱2.下面是有关于“老坛酸菜”的一则新闻报道,请进行修改。(3小题,6分)每当我们在媒体上看到老坛酸菜的广告时,爽滑劲道的面条,总让人垂涎欲滴。但自从被2022年315晚会曝光后,老坛酸菜不仅下架了相关产品,还发布了道歉声明,称辜付了消费者的信任。作为老坛酸菜的代言人,因被曝光了一段他早年为老坛酸菜拍摄代言广告时边吃边吐的视频而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段视频经网上传播后,该代言人的形象一落千丈,人设崩塌。好在广告拍摄方及时澄清代言人吐面的原因是多次拍摄吃面导致胃部不适造成的。最终,网友们的批评指责才渐渐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