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 核心突破课件_第1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 核心突破课件_第2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 核心突破课件_第3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 核心突破课件_第4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 核心突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Ⅰ整体阅读读懂比答题更重要第二部分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Ⅰ整体阅读读懂比答题更重[专题微语]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都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专题微语]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理解必备知识传记类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掌握关键能力

整体阅读的要求和方法知识储备文言文中的专用词语理解必备知识传记类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掌握关键能力整体阅读的传记类散文和议论性散文理解必备知识浙江卷所选文言文体主要有传记类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两种。一、传记类散文1.选文特点传记类散文主要是指以记人为主的散文,一般包括史传文、碑志墓表、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命题人对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传记类散文和议论性散文理解必备知2.内容特点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1)人物的基本情况。(2)人物的主要事迹。(3)人物的性格作风。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内容:①作者的直接评价;②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③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2.内容特点3.形式特点(1)结构高考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二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通常来说,人物传记类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哪个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物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所作的陪衬。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3.形式特点(2)用语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名、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要平时多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这种做法很危险)。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王祎”称“祎”,“沈通明”称“通明”。(2)用语二、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是一种借助人、事来表达观点的文体。阅读难度远大于传记类散文。它包括三类:一类是标以“论”“辩”等字眼的纯论述文,如古代的论辩、杂说、奏议等;一类是标以“记”等字眼的议论成分较多的杂记和游记;一类是标以“疏”“序”“书”等字眼、以实用文体形式表现的论述文。议论性散文一般融记叙性、议论性于一体,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二、议论性散文整体阅读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关键能力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1.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整体阅读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关键能力一、2.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2.整体看二、整体阅读的方法和步骤1.阅读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题。所给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这个不正确项,也不是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内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题”而解文。二、整体阅读的方法和步骤(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5)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文、解题带来很大帮助。考试时同学们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2.阅读步骤第一步:粗读——浏览全文,看看注释,读读文意概括题。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辨理。(1)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重要信息”主要指传记中传主的姓名、官职、事迹等情况,议论性散文中还包括表明观点的词语。“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别的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2)跨“难”。对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可以先“跨”过去。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3)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要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2.阅读步骤三、两种文体整体阅读示例(一)传记类散文1.阅读要求和步骤(1)阅读要求①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所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事。如果只写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系。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三、两种文体整体阅读示例②知人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一是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谁是对比人物,谁是陪衬人物等。二是明确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三是明确这些人是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并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考试所选文本,一般思想教育性较强,对考生具有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常选岳飞传而不选秦桧传,常选廉吏传而不选佞臣传,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的重点。从爱民、善于狱断、交游的魄力、勇力超常、教育风化、荐才、惩恶、勤政、课农桑等方面品评其行为。②知人③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例如《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还有其他文章中的“异史氏曰”等,这些都是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要加以体味。此外,很多传记类文章还夹杂着一些对事件的议论性、说明性的文字,诸如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对事件意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这些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③辨理(2)阅读步骤同前面阅读步骤大致相同,分为两步:第一步:粗读——整体概览。(粗读正文,浏览文意概括和赏析题)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2)阅读步骤2.整体阅读示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父诩,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①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放得辟谷术②,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③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里,徒步与樵人往返。2.整体阅读示例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英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咸平元年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翰林学士宋湜、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贫不克葬,诏赐钱三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助其丧。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英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不游城市十五载,孝行纯至,可励风俗,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赍装钱五万,放辞不起。明年,齐贤出守京兆,复条陈放操行,请加旌贲。即赐诏曰:“汝隐居丘园,博通今古,孝悌之行,乡里所推,慕古人之遗荣,挹君子之常道。屡览守藩之奏,弥彰遁世之风,载渴来仪,副予延伫。今遣供奉官周旺赍诏,召汝赴阙,赐帛百匹、钱十万。”放至,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余皆谦让不对。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馆于都亭驿,大官供膳。翌日,表辞恩命。上知放旧与陈尧叟游,令尧叟谕意;又谓宰相曰:“朕求茂异,以广视听,资治道。如放终未乐仁,亦可遂其请也。”(选自《宋史·种放传》,有删改)注

①束脩(xiū):十条干肉,指教师的酬金。②辟(bì)谷术:古代一种养生方式。③粮糗(qiǔ):粮食。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不游城市十五载,孝行纯至第一步:粗读——整体概览。(粗读正文、注释,浏览文意概括和赏析题)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1.圈点勾画:圈点出有关传主事迹、行为及性格作风方面的词语。整体阅读,回答问题8~10分钟答案这些词语有:俱隐,以请习为业,危坐,庐于墓侧,表辞恩命;慨然有山林意,性嗜酒,简朴退静,博通今古。第一步:粗读——整体概览。(粗读正文、注释,浏览文意概括和赏2.明事知人:概括出种放的主要事迹和性格作风。答案种放早年有退隐山林意,与母俱隐东明峰,享尽隐居乐趣。母去世,“水浆不入口三日”,多次拒绝朝廷要求做官的请求。种放安贫乐道,淡泊宁静;非常孝顺;很有学问。2.明事知人:概括出种放的主要事迹和性格作风。答案种放早年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亦乐道,薄滋味

薄:不看重B.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贫不克葬

克:能够C.简朴退静,无谢古人

谢:推辞D.请加旌贲

旌贲:褒美带题细读,完成真题约10分钟√解析谢:逊色。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带题细读,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B项均是介词,用。A项介词,和/连词,和。C项连词,于是/介词,趁机。D项介词,在/介词,比。不与群儿戏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A.放辞以业未成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B.√因号云溪醉侯因击沛公于坐C.馆于都亭驿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种放生性好学,淡泊名利。在父亲去世后,兄长都在谋求仕途,只有种放和母

亲到终南山居住,前来向他求学的人很多。B.种放生活贫困,但仍自得其乐。隐居期间,他曾经种高粱自己酿酒。每当山洪

暴涨,粮食断绝,他就吃芋头板栗。C.种放的母亲也乐于过安贫乐道的生活。朝廷曾下诏召见种放,恰巧种放生病了,

他的母亲就和他到偏僻之地隐居。D.种放虽然无意出仕,但颇受朝廷的赏识。当他拒绝接受左司谏、直昭文馆的职

务时,皇上还让他的旧交陈尧叟劝说他。解析“恰巧种放生病了”表述有误,原文是“放称疾不起”,意思是种放说自己生病了没有动身,也就是种放以生病为借口推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恰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对

殿

之答案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解析本句中“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写的是种放,“命坐与语……边事”的主语是皇帝,“放曰……化之”写的是种放的对答。分清了这些,再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动词“曰”,语气词“而已”,名词“崇政殿”“民政边事”等),联系上下文,结合对句子大意的理解,就可基本断出了。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答案对崇政殿/以幅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

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做什么?果然被人知道而不得安然归隐,我打算离开你深入深山了。解析关键点:何……为,知,安,穷。(2)朕求茂异,以广视听,资治道。

朕寻求才能杰出的人,以扩大视听,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解析关键点:“茂异”“广”的活用,资,句意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种放,字明逸,是河南洛阳人。父亲种诩,是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种放沉默好学,七岁时能写文章,不和小孩们玩耍。父亲曾令他考进士,种放以学业未成,不可轻举妄动作为推托之辞。每每往来于嵩山、华山之间,慨然有隐居山林的想法。不久父亲去世,几个兄长都谋求仕途,唯独种放与母亲一起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用草搭建房舍,仅仅能遮蔽风雨。种放以讲学为业,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他收取束脩来供养母亲,母亲也安贫乐道,淡薄美味。种放修得不食五谷的养生之术,在峰顶另外修建了堂屋,整天端坐遥望云彩。每到山洪暴涨,道路阻隔,粮食缺乏甚至断绝,只能吃芋头板栗。种放生性嗜好饮酒,曾种植黏高粱自己酿酒,每每说空旷的山野清新寂静,借以养心净气,于是自号云溪醉侯。裹着头巾穿着短短的粗布衣服,背着琴提着酒壶,逆着长长的溪流而上,坐在厚重的大石头上,采摘山药来助酒,往往(出去)就是一整天。在月夜或到夜半时分,从豹林谷到州的外城七十里路,他与打柴的人一起步行往返。参考译文淳化三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说他有才能操行,(皇帝)下诏派人去召种放来京。种放的母亲生气地说:“我常劝你不要聚徒讲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做什么?果然被人知道而不得安然归隐,我打算离开你深入深山了。”种放称有病没有动身。他的母亲把他的笔砚全部取来烧掉,与种放移居深山偏僻的地方,人迹罕至。太宗称赞种放的气节,诏令京兆赐给他缗钱让他供养母亲,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有关部门每年按季节时令抚恤慰问。咸平元年母亲去世,种放三天水、米浆不入口,在墓旁边筑庐守丧。翰林学士宋湜、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偁上奏说种放贫困不能够安葬母亲,皇帝诏令赐给他钱三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帮助他办丧事。淳化三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说他有才能操行,(皇帝)下诏派人去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说种放隐居三十年,不游览城市十五年,孝行纯正完美,可以此劝勉风俗,简朴隐退清静,不逊于古人。又诏令本府派官吏到山上,依礼送他前往朝廷,赏赐行装钱五万,种放辞谢没有动身。第二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又逐条陈述种放的操行,请朝廷加以褒美。朝廷就赐诏说:“你隐居山丘田园,博通古今,孝悌操行,被乡里推重,仰慕古人遗风,牵引君子的常道。朕多次览阅封地王侯的奏章,更加显扬隐世之风,渴望你能够到来,符合朕长久的等待。现在派供奉官周旺带着诏书,召你赴阙,赐给你帛一百匹、钱十万。”种放来到朝廷,在崇政殿对答皇帝的策问,他裹着头巾进见,皇帝命他坐下来对话,询问他民政边防的事。种放说:“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爱护百姓而已,惟应慢慢地教化他们。”其余的问题种放都谦让没有应对。当天任命种放为左司谏、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说种放隐居三十年,不游览城市十五年,孝行直昭文馆,赐给头巾衣服手板腰带,寓居在都亭驿,由内廷官员供给膳食。第二天,种放上表辞谢皇帝的恩赏任命。皇帝知道种放过去与陈尧叟交游,命令陈尧叟劝谕他;又对宰相说:“朕寻求才能杰出的人,以扩大视听,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如果种放最终不乐于当官,也可以满足他的请求。”直昭文馆,赐给头巾衣服手板腰带,寓居在都亭驿,由内廷官员供给(二)议论性散文1.阅读方法和步骤(1)阅读方法①辨题识体,把握议论话题及写作目的“论”是论断事理;“议”与“辩”,侧重于反驳、辩驳、辩论;“原”是推本求源;“说”多着眼于说明、申释;“解”则偏重于解释疑难。文题,通常会标明文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和标明的体裁,去把握议论话题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如贾谊的《过秦论》属于“史论”,是议论性散文。另外,有些议论性散文的标题是以实用文体形式出现的,如“疏”“书”“序”等。有的出现论题,如2014年江苏卷文言文题目“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的“论为师道”;有的则无论题,如2013年浙江卷文言文题目“送丁琰序”。这些特点也要关注。(二)议论性散文②概括内容要点,把握结构,理清思路议论性散文一般开篇点题,展开论题;中间写人叙事,展开论据;结尾联系现实申发观点。按照这个思路,观察段落构成,按自然段概括段落大意,在此基础上把握说理的结构和思路,初步感知内容。②概括内容要点,把握结构,理清思路③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性散文阅读的核心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此,在把握全文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重点留心下列内容:a.首尾。古人写议论文通常把自己的观点放在开头或结尾,开篇的论点、结尾的看法,往往是作者观点态度的直接体现,所以应格外关注。b.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的话语往往也是作者观点态度的直接体现。阅读时需把这些话语圈画出来揣摩品读。品读时要注意作者的语气和笔调,不同的语气和笔调,有时会显现出不同的观点与态度。c.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特点。古诗鉴赏要“知人论世”,文言文阅读有时也要通过了解一下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主张来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观点态度。③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2)阅读步骤第一步:粗读——整体概览。(粗读正文、注释,浏览文意概括和赏析题)第二步:细读。(2)阅读步骤2.整体阅读示例(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2.整体阅读示例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第一步:粗读——整体概览。(粗读正文、注释,浏览文意概括和赏析题)第二步:细读。1.圈点勾画:圈点出全文关键性词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1~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4~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体阅读,回答问题8~10分钟指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现象并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分析其中原因。点明为丁琰写送序的原因和目的。第一步:粗读——整体概览。(粗读正文、注释,浏览文意概括和赏2.明意辨理:概括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原因在于没有像古代那样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如果能够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就能培养足够的人才,选拔出真正的贤守贤令。2.明意辨理:概括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带题细读,完成真题约10分钟√解析诬:欺骗。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带题细读,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项连词,表并列关系/副词,将要。B项都表示句中停顿。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则皆可为材且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A.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B.人愚也,则愚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拒而莫之与也恐年岁之不吾与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

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

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

“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赏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

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解析C项表述不当。原文说有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乡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却没有道路,这是“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C项表述不当。原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犹

焉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篇内容,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词,如本文中的“也”“则”“者”“而”等。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倒装句。“有劳于求”“密于法”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尽;“患”,忧虑;整个句子又是一个反问句。(2)奚重而不更也?

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解析“奚”表反问;“更”是动词,改变。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在地方上一个又接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每次被举荐的人都有姓名,我看到这些人的名字,然后推求考察那些人的资质品行确实能够胜任的人,到最后也一直没有见到过。被举荐的人已经是这样了,那么从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人中,暗暗揣摩那些人中有谁真该被荐举,最终也一直没有见到过。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与地位、所闻所见也广博的人请教。参考译文向他询问他所了解的那些人有谁真该被荐举,可也最终一直没有见到过。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而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人才吗?假使天子与大臣担忧天下的弊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些弊端。法令一天比一天严密,可是弊端一天比一天多。难道是因为现在与古代相距太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办法吗?大概古人有学校教育,有老师朋友交往,有主管的官吏来评定,奖赏和处罚从乡里开始,最终普及到天下,作为教育普及到这种程度。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就都能够施行他们的教化;只要是可塑之才,就都能够成为优良的人才,所以古代的贤人就多。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仓库等地位低下的官员的选拔,都有合适的人,难道只是太守、县令(有合适的人任命)吗?他的为政之道难道不是简约明确的吗?他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向他询问他所了解的那些人有谁真该被荐举,可也最终一直没有见到现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法令与古代都不同了,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乡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却没有道路。人愚钝,就愚昧!可以通过教化使之变得贤能,可是最终又有谁能教化他们呢?所以今天的贤人少。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仓库等地位低下的官员的选拔,常常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难道只是太守、县令(找不到合适的人)吗?因此搜求人才没有得不到的,制度法令一天比一天严密,却不能用来把天下治理好,原因都是出自这些罢了。唉!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现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法令与古代都不同了,掌握圣人之道的士姑苏人丁琰在南城辅佐县令,南城政治安定。我向那里的县令了解,县令说:“是因为丁琰辅佐我。”我又向县里的人了解,县里的人没有不乐于谈论他的。现在他在淮阴任县令,是上面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才举荐任用他。从县令这个角度看,得到了适合的人才。假使丁君能够用对待这里百姓的心去就任,被这里的百姓信任,能不被那里的百姓信任吗?请求我写文章的很多,我都拒绝没有给他们写。唯独丁君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并且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姑苏人丁琰在南城辅佐县令,南城政治安定。我向那里的县令了解,文言文中的专用词语知识储备一、表示官职方面的词语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文言文中的专用词语知识储备一、表示官职方面的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提升。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并序》)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齐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7.表示出仕或离开仕途的词语(1)表示出仕的词语有“进”“下车”等。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表示离开仕途的词语有“退”“告老”“乞身”“乞骸骨”“致仕”“解官”“移病”等,其中“移病”指上书称病,是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例: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宋史·欧阳修传》)7.表示出仕或离开仕途的词语二、表示生活方面的词语1.年龄(1)襁褓:未满周岁。(2)孩提:两三岁。(3)始龀:七八岁。(4)黄口:十岁以下。(5)幼学:十岁。(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7)知非之年:五十岁。(8)耳顺:六十岁。(9)耄耋:八九十岁。(10)期颐:一百岁。二、表示生活方面的词语2.生活用品(1)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稔、熟、刈、籴、粜、廪、丰、饶、赡、足、给、饥、饿、馁、馑。(2)与布匹有关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绮、绦、缟、缯、桑。(3)与房舍有关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3.生活中的时间旦、早、朝、晨、夕、暮、昏、晚、日中、隅中、食时、晡时、初、正、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日昳、日入、黄昏、人定。2.生活用品三、表示人物个性、品行方面的词语1.人物个性耿(光明)、厚(仁)、矜(仁)、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梗(正直)、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谀、谄、谲(欺诈)。

2.人物品行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三、表示人物个性、品行方面的词语四、表示传统节日的词语(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2)人日:农历正月初七。(3)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5)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等。汉族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6)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即今天的拔河运动)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四、表示传统节日的词语(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8)伏日:又称伏天,指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第五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叫终伏,也叫末伏。(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的佳节。(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的习俗。(11)冬至: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12)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喝腊八粥。(13)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12)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第二部分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第二部分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解考点考情磨高考真题探命题特点解考点考情磨高考真题探命题特点解考点考情解考点考情总体要求

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考点简释总体要求考点简释分项考点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简释:①“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②“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③“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分项考点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辨别,且能在翻译中译出。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8个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简释:所谓“文中句子的理解”,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所谓“文中句子的翻译”,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这一考点实际上把上面的四个考点全都包容进去了。5.文中信息的筛选。简释:它要求在基本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点、思想感情、道理启示等相关信息。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简释:它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准确归纳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简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在论述文中,就是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结论。这些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考点与考点6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交叉关系。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简释:它明确了鉴赏的内容,即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相对于古诗词来说,这一考点在文言文阅读第三道题中有所体现。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简释:“评价文章思想内容”,侧重于概括文章的主旨和简析文章形象的含义;“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侧重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该考点要求很高,在实际考查中很少涉及。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考情表览年份文题文本类型试题考点题号题干分值2015《太平州学记》(张孝祥)记事性散文(杂记)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2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8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正确断句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4考情表览年份文题文本类型试题考点题号题干分值2015《太平州2016《琅嬛福地记》(张岱)记人性散文(杂记)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2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8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4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正确断句2016《琅嬛福地记》(张岱)记人性散文(杂记)16对下列句2017《上池州李使君书》(杜牧)议论性散文(书信)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2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8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正确断句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42017《上池州李使君书》议论性散文(书信)14对下列句子中2018《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议论性散文(文序)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2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8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正确断句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42018《颜太初杂文序》议论性散文(文序)14对下列句子中加1.选材:稳中有变。“稳”,主要选记人记事类散文,很少选纯传记类文章,兼及议论性散文;“变”,只是“书”“序”“记”等具体文体的变化。难度相对较大。2.题型、题量稳定,分值略有增加。共五道题,三道单选题,分别指向实词、虚词和概括赏析,各3分;两道主观题,一道主观断句题,3分,一道翻译题,由原先的7分增至今天的8分。目前总分是20。3.考点稳定、全面。几乎涉及所有的考点。翻译是重点。数据密解1.选材:稳中有变。“稳”,主要选记人记事类散文,很少选纯传磨高考真题磨高考真题一、(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一、(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注],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选自《司马光集》)注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整体阅读,回答问题8~10分钟答案

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提出话题——何为真正的儒者?第二层(第2、3段):介绍颜太初的为文特点及为官遭遇。第三层(第4段):点明作序的目的。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整体阅读2.明事知人:该文虽是一篇文序,但较少涉及“杂文集”的内容,而是用大量笔墨写颜太初的为文为官。从文章的介绍看,颜太初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其态度如何?答案

(1)颜太初为人宽厚正直,才识过人。为官有政绩。为文志在学以致用、匡正时弊。(2)作者认为颜太初是真正的儒者。肯定赞扬他的为人为官为学,同情惋惜他的怀才不遇。2.明事知人:该文虽是一篇文序,但较少涉及“杂文集”的内容,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C.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带题细读,完成真题约10分钟√答题提示“发言”是个古今异义词,今义是指在会议等集会上的讲话,古义是开口说话。考生很容易以今律古。其实不然,可从原文进行逻辑推导。文章开篇就提出天下不崇尚儒学,而紧接一句“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如果解释为“发表意见”,和前文的“不尚儒”的轻视态度,会产生矛盾。只有“一开口(就随意地)自称为儒”较为符合前后句的内在逻辑。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带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答题提示B项两个“其”均为人称代词,他的。A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提宾标志。C项介词,表地点,在/介词,表动作对象,给、到。D项“所”字结构/与“为”连用,表被动。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A.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B.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C.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

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

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

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

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答题提示C项张冠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不是颜太初。值得注意的是B项,它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官职知识,虽说有点意外,但根据原文完全可以推导出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世

卷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共6处,错2处扣1分)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答案世人见太答题提示文言断句,首先是有一定的“路标”,然后也会设置一定的“障碍”。就“路标”而言,“又”“虽”“故”等字,很容易就切分了该句,而“主谓宾”的意识,也能够让“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这样的句子断开。就“障碍”而言,“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这句,难度较大。“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又”字处断开后,产生了两个障碍:①“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中,“指讦”作为谓语动词,能否接上“宾语”即“有疵病者”,甚至到“所恶闻”为止中间不断呢?从“主谓宾”的角度来看,不行。“所恶闻”作为“所”字结构必然需要主语,因此需要将“有疵病者”作为其主语,组成“有疵病者所恶闻”。②“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如果切分为“世人见太初”和“官职不能动人”,两套“主谓宾”皆可成立,但在参考答案上并未体现,这应该属于“可断可不断”,如果断开,则表示短暂停顿,亦不可算错。答题提示文言断句,首先是有一定的“路标”,然后也会设置一定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4分)审出得分点:__________________规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评分标准“既”,已经(在……后);“徒”,只;“夸诳”,夸大欺骗;“蹈”,遵循、实行。答题提示“诳”字是个难点,可联想到“出家人不打诳语”得出。既,徒,夸诳,蹈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4分)审出得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评分标准“身”,身份、地位;“言”,文章;“夭”,命短;译出反问句式及状语后置句。答题提示该句中“身”作为一个赋分点,很有难度。但结合后文的“太初虽贱而夭”中的“贱”,可以推导出前文的“身”应该是指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身,言,夭,反问句式(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妻子弱不能自诉

妻子:妻子儿女B.举进士解褐近十年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出仕做官C.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

动人:调动别人,意指官职平常D.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厨传:厨艺文本回读,补充训练约2分钟√解析厨传:驿站。可据“望仙驿记”篇名推出。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文本回读,补充训参考译文天下不崇尚儒者很久了。当今世上的士大夫,开口说话一定自称儒者。儒者究竟是怎样的呢?高高的帽子、宽大的衣带、宽大的衣袖,这样穿戴的就可以叫做儒者吗?手持书简,俯身苦读,吟咏不停就叫做儒者吗?又或者用一点点墨汁湿润着笔尖,编织一些充斥华丽词藻的文章来号称儒者,(这和儒者)也差得太远了。除去上述种种不说,至于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这些)世人所说的大儒,果真足够符合儒者的名称吗?参考译文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对这种情况很气愤。(他)读先王的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探究其中的义理才行。(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只诵读先王的文章)对他自己来说与邻里相比也就没有突出的地方,对他之外来说就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义理)。不能发扬光大,先王之道就遮蔽起来了,于是(他)探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的得失,创作诗歌和文章来宣扬倡导它。景祐初年,青州牧以荒废政务、逸乐过度、恣意放任为能事,(他)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地的士大夫喜欢他不受礼教的束缚,一致效仿他,渐渐形成风气。颜太初厌恶他,认为他是使风俗大乱的根源,作了《东州逸党》诗来讽刺他。诗最终传到皇上那里,皇上立即追究青州牧的罪过。又有郓州牧因为下属的县令清廉正直与自己不同而生气,就诬陷他犯罪,将他在狱中拷打致死。他的妻子和孩子弱小不能自己去告状,颜太初平日与这个县令交好,怜悯他冤死,写了《哭友人》诗,郓州牧也因此而被罢免了。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对这种情况很气愤。(他)读先王的文章,这时有人举荐颜太初博学有文采,天子下诏任用他为国子监直讲。恰逢有个平日不喜欢颜太初的御史,上书说颜太初放纵而不遵礼法,不可以担任学官。诏书就要到了,又改任河中府临晋主簿。颜太初为人,其实宽厚、善良、有政绩,不是放荡不羁的人。从临晋又改任应天府户曹,主管南京学校方面的事,死在睢阳。先前的制度规定,判、司、簿、尉四个官职的考核,没有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的,照例按县令录用。就算愚笨、懦弱、昏惑、老迈没有可用之才的人,凭年数积累,也一定能得到。而颜太初才华见识如此,中进士做官近十年,到死都没能摆脱判、司、簿、尉的行列,他死时大概四十岁。唉,这是上天要毁灭儒者,使他们一定达到这么坏的地步啊!将会像狗对自己奇怪的事吠叫一样,品行正直、与众不同的人一定要被铲除吗?怎么他的仕途和寿命两者都如此困厄呢?这时有人举荐颜太初博学有文采,天子下诏任用他为国子监直讲。恰世人看到颜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批评,有缺点毛病的人讨厌听到,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占多数,我只得了他的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写的《题名记》,现在集在一起,为它作序。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他日有见到它的人,看到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借鉴警诫了;看到他的《逸党》诗,礼义就不会衰败了;看到他的《哭友人》诗,残酷的官吏就会心生惭愧了;看到他的《同州题名记》,地方长官就了解政治的腐败了;看到他的《望仙驿记》,地方长官就不经营驿站了。由此来说,带来的益处不也很多吗!世人看到颜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批评,有缺二、(2017·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二、(2017·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注

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内容。整体阅读,回答问题8~10分钟答案

第一段:说明自己不敢希望要求李使君。第二段:赞扬李使君其才其时,值得珍惜,并且鼓励他成就一番事业。第三段:讲明生在百代之后是件幸事的原因——书具,可以为学;事多,足以应当时之务。暗含鼓励李使君趁今日好时代好好努力。第四段:讲治学之道要“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暗含指出李使君的努力之道。第五段:贬自己扬对方,趁机提出自己写信的目的——求李使君给自己一个为官的机会。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内容。整体阅读,回答2.明事辨理:概括信的内容及作者写信的目的。答案

信的主要内容是热情洋溢地赞美李使君的才学与时运,鼓励他大展宏图,成就一番伟业,为官治学要“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借此委婉地提出让李使君任用自己的意愿。2.明事辨理:概括信的内容及作者写信的目的。答案信的主要内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