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主讲人:苏顽鹏中国文化概论主讲人:苏顽鹏一、课程开设缘由二、课程教学说明1、社会角度2、学校角度3、个人角度1、课程意义与内容2、教学任务与目的3、教学方式与教材4、教学进度与考核5、课程总体结构图一、课程开设缘由二、课程教学说明1、社会角度2、学校角度3、课程开设缘由一、社会角度二、学校角度三、个人角度课程开设缘由一、社会角度1、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保护2、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3、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一、社会角度一、社会角度1、注重专业技能课,不重视传统文化课2、传统文化课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学科基础3、传统文化课应该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一、学校角度一、学校角度1、兴趣爱好2、专业缘故一、个人角度一、个人角度课程教学说明一、课程意义与内容二、教学任务与目的三、教学方式与教材四、教学进度与考核五、课程总体结构图课程教学说明一、课程意义与内容一、课程意义与内容◎意义: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存在注重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忽视文化素养培养的问题。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建设的今天,在社会面临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文化素质等一定程度缺失的情况下,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定位,改变过去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养的做法,也要注重对学生的个人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因而,对高校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开设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将中华民族瑰丽的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出专业知识、技能过硬,个人文化素养合格的社会人才。一、课程意义与内容◎意义:一、课程性质与内容◎内容: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等。本课程内容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需求,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一定帮助的中国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内容进行阐述,深入分析和揭示其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本课程通俗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较强,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将会是一门难得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一、课程性质与内容◎内容:二、教学任务与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题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的、正确的了解。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髓,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更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二、教学任务与目的◎任务:二、教学任务与目的◎目的:本课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有助于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二、教学任务与目的◎目的:三、教学方式与教材◎方式:知识理论讲授60%+小组讨论模式20%+课外作业练习20%◎主要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张万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2.《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4.《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赵吉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三、教学方式与教材◎方式:5.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6.商聚德《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7.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8.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9.陈承贵、刘敏主编《新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5.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网络资源:1.中国文化网2.中国传统文化网3.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4.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网5.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播中心6.中国传统文化网——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7.艺术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门户网站8.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网络资源:四、教学进度与考核◎进度:本课程为32学时,2学分,讲授一学期。每周2学时,共16周课程。◎考核:课程类型:通识选修课;考查课考试形式:开卷Or闭卷成绩结构: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5%+期末成绩35%四、教学进度与考核◎进度:五、课程总体结构图第一讲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第二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及其特点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价值系统第四讲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五讲中国语言文字文化第六讲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第七讲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第九讲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五、课程总体结构图第一讲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你为什么要来选上这么课程2、对于这么课程,你有哪些最基本的认识?3、你想从这么课程的学习中收获哪些知识?课堂调查:1、你为什么要来选上这么课程课堂调查: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关键词: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一、中国的“文化”古义
文:通“纹”(纹路、纹理)
象征符号,引申为语言、文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人间关系即人伦,引申为人格修养化:改易、生成、转化,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美善德行以文教化
第一节“文化”界说一、中国的“文化”古义文:通“纹”(纹路、纹理)象征符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文化内容的三个范围:第一,意识形态(也称观念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识能力等;第二,生活方式,即人们对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的态度以及在这些方面采取的形式。第三,精神的物化产品,即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如机器,它本身很难说就是文化,否则生产机器岂不成了生产文化,但机器的工作机制及其形状却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即科技的程度,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发明机器与大批生产机器的区别,前者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变化所以具有文化的意义,后者则不尽然。文化内容的三个范围:第一,意识形态(也称观念形态),即人们的二、西方的“文化”含义及其它通用的“文化”译介西方相关语汇时,借用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化”西方所谓的“文化”
原从拉丁文cultura转化而来,德文为Kulture,英文与法文中均为culture.本义为耕种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
二、西方的“文化”含义及其它通用的“文化”译介西方相关语汇时西方文化学派:(1)进化论文化学派:19世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实证主义和新实证主义文化研究,从人类本质的一致性推导文化发展的直线性(由低级野蛮向高级文明)流于机械论的宇宙观,也叫“科学主义”、“工艺决定论”。
(2)传播论文化学派: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认为文化最初都是在一个地方产生的,后来经过传播才在其它各地发展出来,容易导致认为人类文化只有一个中心,否认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立性。西方文化学派:(1)进化论文化学派:19世纪—20世纪四五十(3)功能论(结构论)文化学派: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要,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推护社会规范的一种有价值的工具。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过分强调文化“模式”、“体系”的运用,而忽视文化动态研究,忽视文化的精神力量与人的价值主体性,因此,其文化思想基本是机械论的。(抽象模式)(4)心理论文化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符号主义、现象主义学派均属此类,它们在认识文化的个性及其具体社会作用方面较功能论有其深刻性,但它们的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心理基础上的,因而往往忽视社会群体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具体典型)(3)功能论(结构论)文化学派: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总之,“文化”一词在欧洲文化系统中,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引申到精神生产的,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教育及其发展出来的东西。今天,在英语中,Culture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如农业为agriculture,人工培养的珍珠为Culturepearls,体育为Physicalculture,总之,culture既有物质生产又有精神创造的含义。总之,“文化”一词在欧洲文化系统中,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引申到这一概念的含义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文明”。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中,文化的概念被用于哲学、道德、美学、艺术等深奥的精神生活领域,而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则被视为浅薄的“文明”。
在法国人的语言中,文化则是与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及社会制度、社会地位等联系在一起。
这一概念的含义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文明”。在德国古典哲文化与文明的差异?文化和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在: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②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课堂思考1:文化与文明的差异?文化和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文化与文明的差异:④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简而言之,“文明”兼容了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广义文化”。“文化”则更专注于精神领域,通常指“狭义文化”。文化与文明的差异:④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四大文明古国中国(亚洲东部)
古印度(亚洲南部)
古埃及(非洲东北部及亚洲西部)古巴比伦(亚洲西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亚洲东部)古印度(亚洲南部)古埃及(非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
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
欧洲文化体系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伊斯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广义文化:指人类劳动创造成果的总和。
广义文化物态文化层(物质文化):社会准则,满足最基本需要制度文化层(制度文化):由社会关系转化而来,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法律制度等行为文化层(指风俗习惯,具有较强的民族性)(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层(心态文化)社会心理(中间环节)社会意识形态基层意识形式(政治理论、法权观念)高层意识形态(哲学、文学、艺术、宗教)
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指人类劳动创造成果的总和。广义文化基层意识形式(文化形态类别或文化结构的又一种分法文化形态类别或文化结构的又一种分法狭义文化:指与特定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以语言为符号传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范围:即心态文化层,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学术。狭义文化:指与特定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以语言为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自然界客体”既指外在自然界,又指内部自然性。可见,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虽然人通过文化改造了世界,但是,文化更是改造了人。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一、中国文化
属于国别文化:
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创造的共同体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文化,属于国别文化.是以国家划分为依据的。
属性:民族性;国度性第二节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今中外中国境内诸民族的共同称谓。(汉族+55个少数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创造的主题一、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第二节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有聚散,但文化由民族共同体诸要素组成,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1、有一个共同源头;2、历史上相互渗透,有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起主导作用。
中国文化是由各地域文化组成的: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闽台文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
民族有聚散,但文化由民族共同体诸要素组成,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二、中国传统文化指鸦片战争(1840年)前的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两个特性:1、历史性、遗传性(历代积淀而杂,良莠互杂);2、现实性、变异性(现实生活的基础,前进与变革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古代:
上古神话时代——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
1840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课堂思考2:(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古代:课堂思考2:(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远古: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上古: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公元前2070年—公元220年)这个时期。中古:较晚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武则天(220—684)这个时期。近古:指武则天当政(684)到鸦片战争之前(1840)一段时期。(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远古: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中国传统社会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弊端:1、重农本轻工商2、重稳定轻开放;3、重人治轻法治;4、重中庸轻竞争;5、重考据轻创造;6、重德行轻科学;7、重感性轻理性;8、重权术轻生产;9、重人情轻交易;10、重集体轻个体。
中国传统社会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弊端:文化的危机?课堂思考3:文化的危机?课堂思考3:一、看图有真相一、看图有真相
今天的我们可以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跑,却懒得抽出一天的时间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清明节今天的我们可以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2005年韩国将端午祭成功申遗,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2005年韩国将端午祭成功申遗,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我们正在遗失的节日我们正在遗失的节日中医麻将筷子象棋韩国遗产?日本国粹?中医麻将筷子象棋韩国遗产?我们还能认出种传统手艺??我们还能认出种传统手艺??MadeinChina
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我们可以吗?MadeinChina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我们可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朝鲜歌剧《红楼梦》中国新版《红楼梦》之黛玉裸死
——文化之糟糠朝鲜歌剧《红楼梦》中国新版《红楼梦》之黛玉裸死无语!!无语!!全民共相亲娱乐满天飞
我们真的很快乐吗?……全民共相亲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神剧斥荧屏娱乐无底线
是在愚弄自己还是历史?……神剧斥荧屏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何故?何故?“文化危机”是最可怕的危机
近年来,“危机”一词十分显眼和醒目。诸如水资源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等等,这些词汇充斥在各种媒体之中,吸引着公众的眼球和注意力。然而,或许大家没有意识到,其实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真正可怕的危机不是上述这个或那个危机,而是我们的“文化危机”,从本质上是社会“信仰危机”或民族“文化危机”。“文化危机”是最可怕的危机近年来,“危机”一词十分显问题症结在哪里呢?
其实,说到底是我们的精神层面出问题了,核心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发生危机了,极端精英主义、个人主义和唯利是图取代了“克己利群”价值观。
问题症结在哪里呢?
其实,说到底是我们的精神层面出问题了,核
于是乎,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非法小煤窑、黑砖窑、腐败、讲排场、大吃大喝、挥霍浪费、坑蒙、拐骗、黑社会、卖淫、嫖娼、赌博、敲诈、勒索、吃拿、卡要、情妇、二奶等等诸多现象,充斥在我们的社会之中,人们在怨恨的同时似乎又习以为常了。于是乎,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
现实社会是:人们痛恨腐败,但人人搞腐败,人人羡慕腐败;人人反对奢侈,但人人搞铺张,人人好浪费;人人厌恶官场习气,但人人想当官,人人想提拔;人人鄙视小姐和二奶,但人人想效仿皇帝而妻妾成群。现实社会是:人们痛恨腐败,但人人搞腐败,人人羡慕腐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二、透析其原因二、透析其原因
(一)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克服自身危机的能力不足中国主流文化中,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总是相互交涉,离中有合,合中有离,不即不离的。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文化很难始终旗帜鲜明地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传统文人与文化不能将自身特有的不同于时俗的价值取向强烈地昭显出来。
(一)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克服自身危机的能力西方文化特点分析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是泾渭分明的,其间往往距离较大,其紧张的情况也较为强烈。西方人一方面以超越世界反照人世的种种缺陷与罪恶;
另一方面又用它来鞭策人向上努力。西方文化特点分析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
西方文化对现实批判的传统一直绵延不绝。文化的这种批判功能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西方的现实,另一方面也使文化自身的独有的价值取向日益彰显,独立性逐渐增强。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化被现实的各种浪潮鲸吞和蚕食。自文艺复兴以来,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二)主要原因1、历史原因五四时期
猛烈的批判传统,提倡对“人”的解放,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
“文革”时期
全面剿杀、历史清算对中国经济、文化、伦理、道德、人伦、社会以至环境都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二)主要原因1、历史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封建礼教和道德推翻的同时,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与道德也一并打倒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封建礼教和道德推翻的同时,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一场借文化之名而进行的政治革命!灾难!一场借文化之名而进行的政治革命!灾难!2、文化帝国主义带来的思想干扰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将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等发展因素置于同军事和经济等因素同样重要的地位。他们利用大众传媒,向全世界宣传文化价值观,试图实现西方文化霸权。2、文化帝国主义带来的思想干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里没有免费的午餐(指资助中国留学生),慈善固然是一个因素,但绝不是首要因素。我们是怀有明确的外交政策目的的。我们的目标是让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接受作为美国立国之本的自由、民主原则的熏陶。美国国会议员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里没有免费的午餐(指3、对民族历史文化缺乏认同,质疑与否定不够客观当前,部分人持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作为对历史不够客观的质疑与否定,历史虚无主义的心理与价值观是阻碍人们继承与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根源,影响人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而且历史虚无主义是与西方中心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恶化了西方中心主义泛滥,更加重了某些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3、对民族历史文化缺乏认同,质疑与否定不够客观4、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走入误区(1)学校不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局限于古诗词、朝代简史和少量的历史人物故事,教学目的主要为应付考试服务。授课内容枯燥,课程设计简单,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总体教学效果不佳。中、小学阶段:4、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走入误区(1)学校不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
以分科的自然科学为主的实科教育、专业教育在大学中占主导地位,人文科学教育衰微大学阶段:大学阶段:
(2)重知识积累与技巧培养
对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着狭隘的理解,仅仅满足于学习以下内容:
而不能把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好地融入各种活动之中,导致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性方面的失衡,部分青少年虽然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巧,但人文精神世界空白。
(2)重知识积累与技巧培养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总结:我们的文化失败首先表现在制度上。我们没有创生出独特有效的文化制度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落后就要挨打!总结:我们的文化失败首先表现在制度上。我们没有创生出独特有效总结:我们的文化失败还表现在文化理念上。我们没有能够有效地完成中国古典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总结:我们的文化失败还表现在文化理念上。我们没有能够有效地完总结:我们的文化失败也表现于我们的文化生产。我们的出版、影视、音乐、动漫等行业的文化生产,不仅难敌美欧日本,晚近以来,甚至败给了韩国。总结:我们的文化失败也表现于我们的文化生产。我们的出版、影视如何解决?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答案只有一个:
进行文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答案只有一个:三、中国文化危机的
解决策略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一)发展“先进”文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一)发展“先进”文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四)发展教育和科学(四)发展教育和科学(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2)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3)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六)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六)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复古”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知识界出现了新的“国学热”,出现了对“五四”激烈反传统姿态的反思,人们在非常焦虑地寻找我们民族文化自身的根基;
在流行文化上,同样出现了一股“复古”的潮流;
更有大批以封建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为题材的影视剧,受到观众热捧。(1)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复古”不能解决任何问题(1)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一些历史剧,把封建专制主义时代的道德理想,甚至直接把帝王治术、官场斗争术拿出来,重新加以宣扬;
一些王朝系列剧,把清王朝的前期统治描绘成辉煌无比的太平盛世,根本无视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我们已经被抛向后头的事实。(1)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一些历史剧,
(1)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
这样一种“复古”,与其说是在寻找民族文化危机的出路,不如说本身就是危机的一种表征,就像重新捡回土枪土炮,以为可以抗击洋枪洋炮一样。
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一种态度——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不是盲目推崇和复古文化。
(1)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这样一种(2)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在同西方文化相比时所显示的一个明显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58同城保姆合同范例
- 书包厂劳务合同范例
- 公司厂房销售合同样本
- 入住燕园合同范例
- 代买家具合同范例
- 展会安保人员文明服务方案
- 信息技术项目采购流程及管理
- 市政工程验收质量标准措施
- ktv协议合同范例
- 2024-2025学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家校合作计划
- GB∕T 37370-2019 中国常见色色名和色度特性
- 冀教英语六年级下册作文范文
- Continual Improvement持续改进程序(中英文)
- 10x2000对称式三辊卷板机设计机械毕业设计论文
- RCA应用于给药错误事情的分析结果汇报
- 申论答题纸-方格纸模板A4-可打印
- 土石方测量方案完整版
- 律师事务所劳动合同范本2(律师助理和实习律师参照适用
- 施工单位动火申请书内容
- 焊条电弧焊基础知识二
- 不锈钢板墙面施工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