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媒介乐观主义与媒介悲观主义--以媒介环境学派为分析对象【内容摘要】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作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比肩而立的传播学三大学派之一,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媒介环境学者虽然研究的重点不同,但都没有偏离媒介环境的变迁及其对人和社会文化影响这一主题。但学者对于媒介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的效果却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形成了媒介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两种态度。从这一角度来对比分析媒介环境学各学者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全面的认识媒介环境学派。【关键字】媒介环境学媒介乐观主义媒介悲观主义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作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比肩而立的传播学三大学派之一,在欧美和国内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产生了新的社会、政治和思想语境。与实证主义、微观效果研究的经验学派不同,媒介环境学派注重媒介在宏观和长远效果上对人和社会构成的影响。同样,与批判学派从政治经济学、文化分析的角度批判大众传媒不同,媒介环境学派从媒介技术角度把媒介当作环境来研究,强调了人在媒介中的重要角色,重点关照如何研究人与传播的关系。媒介环境学会从1998年组建到现在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但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吸引了全世界传播学界的眼球。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学派主要学者理论观点的独到、对社会问题强大的解释力和对未来的预见性。伊尼斯的"媒介的偏向"论和"知识垄断"对于我们认识媒介具有启发意义、麦克卢汉著名的"信息地球村"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波兹曼对电视媒介造成童年的消逝和大众娱乐至死的宏观社会效果予以尖锐批评,莱文森提出媒介发展"人性化趋势"和"补救性媒介"的概念,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自伊尼斯以降,媒介环境学者虽然研究的重点不同,但都没有偏离媒介环境的变迁及其对人和社会文化影响这一主题。媒介环境学通常被分为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多伦多学派是奠基者,代表人物有英尼斯、麦克卢汉等;纽约学派是光大者,代表人物有波兹曼、莱文森、梅罗维茨、林文刚等。但实际上在媒介环境学派自觉之前,有许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触及到了媒介环境这一领域,他们是环境学派这座大厦的奠基者,或者称他们为先驱更为合适。他们是刘易斯﹒芒福德、沃尔特﹒翁、雅克﹒艾吕尔、苏珊﹒朗格、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诺伯特﹒维纳等。相比于传播学其他学派,媒介环境学派无疑是全新的,其思想来源也是多元的,几乎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学术背景。芒福德虽然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但格迪斯的人类生态的思想和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凡勃伦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伊尼斯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早期研究的重点是政治经济学,后期才转向传播学。麦克卢汉留学英国学习文学,深受英美新批评的影响,比起媒介环境学专家来,他的另一个身份--大众偶像或公共知识分子--更为人们所熟知。波兹曼出身英语教育教授,在英语教育方面很有研究、著作颇丰。也许这就是在媒介环境学派中存在媒介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两种态度的原因。威廉·昆斯在《后工业时代的先知》中进一步发挥了伊尼斯的理论,昆斯把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的成就和20世纪萌芽的思想传统联系起来,这个传统以媒介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两种态度评估技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技术自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一座思想家的殿堂建立起来,并成为他考察的对象。在这座殿堂里,位于悲观主义一侧的先知有芒福德、艾吕尔,位于乐观主义一侧的有维纳。伊尼斯偏向圣殿中批判的一侧,麦克卢汉则和谨慎度较小、面向未来的思想家更接近。在媒介环境学第二代代表中,波兹曼无疑对电子媒介技术发展的"非人性化"效应忧心忡忡,而莱文森则对人的理性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认为人能够使媒介趋向于人性化,使媒介技术服务于人类。一、先驱芒福德的媒介观论及芒福德就不能不谈论他的技术历史分期,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将历史分期建立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他把机器和机器文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前后相继,但相互交叠和相互渗透的阶段:"前技术阶段"、"旧技术阶段"和"新技术阶段"。他所谓旧技术阶段就是以蒸汽机为特征的早期工业化时代;新技术阶段就是以电力为特征的晚期工业化时代。划分这三个阶段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它们特有的能量、原材料、生产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态;另一个是它们对人类生活和文化造成的影响。起初芒福德对新技术相对于就技术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持乐观态度,认为有了电以后,机器有可能以人类的生活为模式,也可能用来为人类服务,而不是人类为机器服务。但他早期对技术的乐观态度随着二战的到来而消解殆尽了。也许是二战吞噬了他独子的生命,促使芒福德对军事力量的严厉批判,并最终转向媒介悲观主义。芒福德强调生态平衡和渐进演化,用昆斯的话来说:"芒福德将技术看作在一个稳定的宏观框架中的调控方法......他的三个技术发展阶段......并不是要强调变化,而是要强调稳定的首要作用"。什么才是他所说的稳定呢?那就是人类本身的稳定。然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并不断的被强调,使得芒福德所说的稳定成为了幻想。芒福德曾论述道:"我们这个时代之前,技术从来就不曾脱离整体的文化架构,人总是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活动。"对他而言,技术和生物之间的分割是人为的,是机械化和工业化的结果。在《艺术与技术》里,芒福德注意到技术和生物的密切关系:"人类的技术发明和生物的活动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蜜蜂按照工程学的原理来筑巢,电鳗能够产生电压很高的点击,蝙蝠用雷达完成夜间飞行的本领摇摇领先于人类"。在《技术与人类发展》中,他把这个观点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技术是有机现象的一部分。这就是芒福德的技术有机论,认为人类应该保持或追求有机力量、审美力量和技术力量之间的平衡;如果过分强调技术的力量,这一平衡就打破了。自动机器和蒸汽动力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平衡,同样,电力和电子媒介的发明同样是对平衡的破坏。无论是芒福德的关于技术的历史分期,还是技术有机论,其中都包含着其强烈的社会生态平衡观。在此基础上,芒福德提出了两极对立的机器意识形态和有机论意识形态的观点。机器意识形态的基础是秩序、控制、效率和权力,相反,有机论意识形态扎根于生命、生存和繁殖。机器意识形态实际上是有机论意识形态的延伸,但这样的延伸最终将切除它所作的延伸,也就是走向它的反面,即社会依赖于机器,人成为机器的零部件,技术像国王一样统治者一切,亦即"王者机器"。对于"王者机器"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反抗成为芒福德终其一生而未能实现的梦想,芒福德认为,古今王者机器最重要的共同特征是:"古今王者机器都有一个潜隐的共同意识形态的纽带,为了加强权力复合体,为了扩大控制范围,它们都忽视生命的需求与宗旨"。芒福德在技术膨胀看到的是人们渴望权力的非理性驱动,看到了位于其核心的利益驱动。权力的非理性行为一直在把人推向异化的边缘并导致人性的丧失,正在用战争与环境恶化把人推向毁灭。显然,在这里芒福德对于技术是抱有悲观态度的,技术被过分强调是导致人的异化、战争和环境的恶化的罪魁祸首。芒福德对技术的态度由最初的乐观转向悲观,源于他的社会生态平衡观与现实技术发展对平衡的破坏之间的巨大差距,源于他将机器意识形态和有机论意识形态两极对立起来。他坚定的秉承从其导师格迪斯那里继承来的人类生态思想,并发展成为技术有机论,这是其思想渊源和基本发展走向。这一点深深的影响了媒介环境学派,也是他被媒介环境学派尊为先驱的重要原因。二、多伦多学派媒介观之比较根据威廉·昆斯在《后工业时代的先知》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将伊尼斯放在座思想家的殿堂中偏向圣殿中批判的一侧,而把麦克卢汉归在媒介乐观主义的另一边。现实也的确是这样,作为在美国求学后会多伦多任教的加拿大人,伊尼斯具有强烈的加拿大名族主义倾向,这使他拥有站在美国媒介环境之外来观照媒介环境的先天优势,以批判的眼光来研究媒介演变和文化垄断的问题。1、伊尼斯的媒介悲观主义伊尼斯在《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的论述中就包含了"传播偏向"的思想,尽管其中的格言式的、飘忽不定的陈述方式,思路很难得直截了当的被论说,但其中关于"传播偏向"的概念论述还是清晰可见。伊尼斯不太关心内容的问题--内容是可以说成是由媒介偏向造成的,他比较关心的是传播的形式可能会对传播的内容产生影响,即媒介偏向。在伊尼斯看来,任何媒介都存在时间或空间的偏向性,并深刻作用于社会组织形式。在印刷术到来之前,石头、陶泥、羊皮纸等能经受时间的消蚀,具有时间的偏向性。结果是,使用这些媒介的社会往往更稳定、长久,趋于保守的宗教势力更强大。纸张则是空间偏向的媒介,使用纸张的社会世俗制度完善,政治权威倾向于非集中化。英尼斯的传播偏向论说明,宗教组织注重权威的延续,所以偏好开发时间型媒介,像经久不衰的建筑与雕刻。政治组织注重疆域的拓殖,所以偏好发展空间型媒介,像邮驿、运河、莎草纸。空间偏向的媒介产生的后果之一是空头传统的重要性日渐式微,对于喜欢加拿大民族主义和口头传统的伊尼斯来说是不愿意看到的,他为此感到惋惜。在探讨20世纪的空间偏向是,伊尼斯只略为论及了电子媒介,对广播只是发表了少许的意见,对电视只说了三言两语。然而他断言,这些媒介的加剧了印刷媒介固有的空间偏向。在外边看来电子媒介使知识更加普及化和民主化,实际上它们倾向于使知识的主导模式经久不衰;在许多方面,这些媒介产生的主导模式和几个世纪前产生的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伊尼斯所说的主导模式就是文化和知识的垄断,他分析了几个古老帝国的案例:希腊复杂成文法的兴起导致令人压抑的司法控制和沉重赋税;罗马的许多著作与其说是用于学习,不如说是用于炫耀地位。由于受到教会的控制,凡是被认为没有知识的书籍就会被压制甚至销毁。古老的帝国:埃及、巴比伦、罗马正是由于知识垄断而导致了灭亡。他认为知识的垄断是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今天的我们和埃及、巴比伦、罗马一样,也可能走向衰亡,因为使那些古老文明崩溃的"偏向"并未完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正是这种"偏向"导致了知识的垄断,只不过媒介形式发生变化而已。伊尼斯也将美国大众传媒对加拿大文化的强烈冲击称为另一种形式的知识垄断。2、麦克卢汉的媒介乐观主义伊利诺伊大学教授詹姆斯·凯利在《哈罗德·伊尼斯与马歇尔·麦克卢汉》一文中,凯利承认两位加拿大传播理论家的相似之处,但他同时明确界定两人在各自议程上的重大差异:伊尼斯认为,传播技术主要影响社会组织和文化;麦克卢汉则认为,传播技术主要影响感知系统的组织和人的思想。麦克卢汉在思想上继承了伊尼斯的许多观点,但又有自己的不同。麦克卢汉在伊尼斯的基础上,对传播研究仅仅瞄准内容这种现象,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批评道:"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涣散看门狗的注意力"。他为了突出媒介形态的压倒性意义,指出:"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由此,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论断--"媒介即讯息"。同时强调"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接过了伊尼斯偏向性媒介的思想。不过,偏向性在他那里表现为对不同感官的延伸:服装是皮肤的延伸,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电视则是人全身感官的延伸,电子媒介则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印刷媒介的线性传播方式,鼓励了相应的线性因果关系的思考和推理方式,它的个人化阅读,又有助于培养个性化的思想和行为。电视因为延伸了人的全部感官,容易在人的意识中形成整体的图像,所以它把人重新带回了部落时期的口语传播环境。新媒体不仅实现了多媒体的融合,延伸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而且全面地模拟并延伸了人的神经系统。在麦克卢汉眼中,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到"分化"到"再统合"的历史过程。媒介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人们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接触。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人类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类可以分散到广阔的地域,人与人的关系便的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以接近于现实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把遥远的世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麦克卢汉的上述观点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模式: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他曾将媒介变革所创造的三种社会形态:部落、脱部落和重新部落化比喻为"伊甸园"、"失乐园"和"复乐园"。虽然麦克卢汉学术态度玄妙,就像古希腊的教士一样,观点带有"神谕"的性质。但麦克卢汉是欢迎人类社会向美好"伊甸园"的复归的,其对媒介技术变革所的持乐观态度是显而易见的。技术变革日新月异,麦克卢汉提醒我们在确认新媒介形态的属性和影响时,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新媒介放大了什么;新媒介使什么过时;新媒介再现了什么;新媒介被推向极限之后会逆转成什么。这就是麦氏的媒介四定律,它不仅提供了看待当前新旧媒介交接的方法,而且指引我们关注新媒介的极限潜能。麦克卢汉的主要论点虽然都发表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但是,其对媒介演变的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被证明是正确的,因而麦克卢汉也被称为数字媒介理论的先行者和鼻祖。但是他的著作也不时遭到人们的批判,因为他说技术手段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结果。然而,麦克卢汉是十分乐观的。他认为只要人类能够合理利用这些技术,新媒体手段就可以使社会获利。人们今天所承受的压力都是我们对新媒介没有批判意识的结果。麦克卢汉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工具箱,一个比其他工具箱都好的工具箱,就是要用批判态度来评价一个新的媒体。麦克卢汉明确说":人在正常使用技术的情况下,总是永远不断受到技术的修改,反过来,人又不断寻找新的方式去修改自己的技术。"他最早在《古登堡星汉璀璨》一书中就曾说道":本书绝对不抱决定主义的立场。笔者希望阐明社会变革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可能会真正地增加人的自主性。"至1964年出版《理解媒介》一书,他仍然强调":本书追求弄懂许多媒介,弄懂产生媒介的冲突和媒介所产生的更大的冲突,并且通过增加人的独立自由,以提出削弱这些冲突的希望。"书名"理解媒介"是他这种态度的真实写照。而且,麦克卢汉对人类控制和使用技术的能力抱有足够的信心。他说":我个人非常信赖人类的适应力。我深信人成长和学习的潜力,深信他深入开发自己的潜力和学习宇宙奥妙旋律的潜力。"这些足以表明,麦克卢汉对媒介的乐观主义态度,这种乐观来自于他对人类能够有效利用技术的足够信心。三、纽约学派媒介观之比较作为媒介环境学派中与多伦多学派既有继承关系又有突破发展的一个分支,纽约学派在媒介技术如何影响人和社会方面比他们的前辈要走的更远。虽然,在时间上晚于伊尼斯和麦克卢汉,在空间上身处大众传媒最发达的美国,波兹曼和莱文森在对媒介技术所持的态度问题上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甚至,波兹曼的悲观和莱文森的乐观与伊尼斯的悲观和麦克卢汉的乐观也存在某些差异。1、波兹曼的媒介悲观主义最关怀媒介人性化问题的学者应是波兹曼。他对(媒介)技术发展的"非人性化"效应忧心忡忡。他应邀在媒介环境学成立大会上做主题发言时,阐述了媒介技术是否人性化的标准: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理性思维的应用和发展;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民主进程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使人获得更多有意义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或减弱了我们的道义感和向善能力;以及媒介是否能够促进艺术表达、提升人们互动、促进对历史的兴趣等。波兹曼认为印刷文字具有这样的品质,电视则相反。他抨击电视使童年概念消逝,而童年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能是最具人性的理念"。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对于美国当代电视传媒所主导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捍卫了印刷文化。面对当时的美国文化,他担心"童年"会逐渐"消逝",而童年是如何"发明"(产生)的,又如何会"消逝"就成为他在书中所要叙述的核心。在波兹曼生活的社会和时代里,一个传媒批判学者的锐利笔锋展露无遗。他批判电视媒介的形态特征和传播机制,批判美国文化的娱乐本质和道德羞耻感的沦落,控诉它们对成年权威的侵犯和对童年的扼杀,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全书的主题:"美国文化敌视童年"的概念。在《娱乐至死》中,他指责电视固有的娱乐化特性将使社会文化面临因娱乐过度和信息过剩而毁灭之虞。电视的属性使它不适合真正富有意义的话语,比如政治和宗教话语。波兹曼也承认,娱乐并非是电视的唯一功能。我们也可以通过电视来学习、接受教育和获取信息。但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娱乐成了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从新闻到政治,甚至是宗教活动,都在全心全意的娱乐观众。四年一次的美国大选更像是一场全民娱乐总动员。里根总统当年甚至感叹:"政治就像娱乐业一样。"娱乐确已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它已经溢出电视,弥散到整个社会之中。对此波兹曼不无悲愤的指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技术垄断》中,波兹曼断言,技术发展会使社会丧失人性。他更焦虑于文化符号的流失。在技术垄断的条件下,各种"软"技术以至社会"科学"对技术的诌媚,导致了文化符号的大流失和人们对传统以及神圣的漠然。符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传统文化必定要以某种符号的形式来完成它保存和建构的功能,但"由于符号被侵蚀,叙事的损失随之而起,技术垄断力量使文化虚弱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符号的耗竭和叙事的流失"。一方面符号尤其是图像的无限重复,但符号并不是不可耗竭的,另一方面符号使用的越频密,符号的意义就越是被削弱。他因此将技术垄断归为文化如何和为何投降的真正祸首。从《童年的消逝》到《娱乐致死》再到《技术垄断》构成了波兹曼媒介技术批判"三部曲",其中既有担忧:电子媒介对印刷媒介的侵蚀,又有愤怒:电视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更有焦虑:技术垄断导致人性的丧失和文化的衰落。在波兹曼看来,电子媒介所造成的对人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其对媒介技术的深深忧虑和悲观主义态度浸透在其著作的字里行间。2、莱文森的媒介乐观主义莱文森继承了他的偶像麦克卢汉和恩师波斯曼学术衣钵。他在1999年出版的《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对麦克卢汉思想和互联网等新媒介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书中完整地回顾了麦克卢汉的"媒体即讯息"、"地球村"、"冷媒介与热媒介"等传播理论。还分析了在当今的数字时代如何体现麦克卢汉"地球村"的理想;当每台PC都能成为生产与接收信息的独立单位时,互联网如何实践麦克卢汉的去中心化理念;麦克卢汉对媒体的未来预言又如何继续应用于信息与网络发展上等。他认为,在新一轮信息时代来临时,权力结构将面临巨变,数字时代打破了中央集权形式,个人的角色因而变得更重要。他在《手机》一书中,论述继因特网之后的媒介革命,断言手机是超越电脑的新媒体,预言将来的手机要把因特网纳入麾下。他在《真实空间》一书中,揭示虚拟空间的不足,戳破其乌托邦面目,调子冷峻,反思深刻,主张网上冲浪和物质空间的结合,指出人类的出路是走向太空,到太空去探索和殖民。莱文森首创"人性化趋势"和"补救性媒介"的媒介演化理论。"人性化趋势"理论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人在媒介演化中的无穷潜力。他说:"人是积极驾御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去,而是在发号施令,创造媒介的内容。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补救性媒介"理论有两层意思,包含媒介演化体现出来的两个目的或动机。一是满足人的渴求和幻想:"我们发明了窗户。对于原来的墙壁来说,这是改善。比起笨拙的黑咕隆咚不透光的墙壁,或者有孔而不保温的墙壁来说,有窗户的墙壁是好多了。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发明使窥视者能够往里看,于是我们又发明了窗帘。我们发明了电脑的运行软件'视窗','视窗'是一种改进。当我们发现'视窗'的问题之后,我们可能要发明和窗帘一样的东西。"二是弥补失去的东西:"整个媒介演化进程都可以看成是补救措施。因此,因特网可以看成是补救性媒介的补救性媒介,因为它是对报纸、书籍、电台和电话等等媒介的改进。"何道宽在《莱文森精粹》一书的译者序言中评价:"莱文森发展并超越了麦克卢汉和波斯曼。他用媒介乐观主义、人类沙文主义、人性化趋势理论和补救性媒介理论,树起后麦克卢汉主义的大旗。他决不鞭怠任何一种新媒介,他认为,媒介的演化服从人的理性,有无穷的发展潜力,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完美,人总有办法扬其长而避其短。"这也是我们看待新媒体应有的思路。四、结语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者认为媒介环境变迁对人和社会文化具有重大影响,但对这种影响是积极正面的还是消极负面的认识却不尽一致。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有在本文开篇就提及是各位学者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应该是他们对媒介技术的考察角度不同造成的。这可以从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内部主要学者的对比中可见一斑。正如凯利在《哈罗德·伊尼斯与马歇尔·麦克卢汉》一文中分析的那样,伊尼斯和马克卢汉在各自学术议程上存在差异:伊尼斯认为,传播技术主要影响社会组织和文化;麦克卢汉则认为,传播技术主要影响感知系统的组织和人的思想。伊尼斯立足于媒介技术社会宏观效果,而马克卢汉则着眼于媒介技术对人的影响。在媒介环境学内部,存在媒介悲观主义和媒介乐观主义的分野。前者认为媒介技术极大改变了人类生存的媒介环境,是对人类文化生态平衡的一种破坏。由于传播媒介本身的特征即媒介偏向,这种偏向必将导致"文化垄断"和"娱乐至死"的严重后果。后者认为媒介技术发挥作用依赖于人的选择,人类的理性可以是媒介技术为人类服务,而不是让人沦为技术的奴隶。刘九洲教授曾强烈批判了二元论的思维模式,认为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将任何东西人为的分为极端对立的两方来看待,一旦持其中一方的观点,必然将另一方置于"它者"和"的二位"的地位,容易造成对另一方观点的轻视、贬低甚至是污蔑。显然在这里区分媒介悲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历年物理试题分析及答案
- 协和复试笔试题及答案
- 测试银行面试题目及答案
- 贝壳博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的作品评审标准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设计师证书考试材料与工艺试题及答案
- 掌握广告设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知识理解面试题及答案
- 泰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 河南岗位遴选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振动监测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合肥高新美城物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词汇构建法:课件中的词根词缀解析》
- 华为系统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Unit 7 第1课时 Welcome to the unit【基础深耕】七年级英语下册高效课堂(译林版2024)
- 2025年第33批 欧盟REACH SVHC高度关注物质清单247项
-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禁毒学校青少年预防远离毒品教育模板课件
- 汽车4S店售后回访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