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女子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_第1页
湖南女子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_第2页
湖南女子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_第3页
湖南女子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_第4页
湖南女子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女子学院二〇一四年十月目录前言 前言学校于1985年成立,时名“湖南女子职业大学”,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湖南女子学院”。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公办全日制女子普通高校,是全国妇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女子学院,是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平安单位、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占地面积3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65.04万元,图书123.95万册;在职教职工569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29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67人。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7个,其中教育部特设专业2个,湖南省“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湖南省资助建设特色专业1个;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湖南省精品课程8门。学校拥有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2个,建立了14个校级研究机构,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女性教育发展史馆;是全国首批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高等教育(女性教育)学科研究基地、湖南省教育科学现代家政教育研究基地。2013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把转变作风作为重要保证,以提高质量、坚持特色、强化管理、推动内涵发展为根本要求,全面实施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2014年5月,学校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省政府学位委员会组织的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估,为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服务面向学校围绕创建“规模适中、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型女子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凸特色”的总要求,确定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突出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注重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女性教育相结合,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和妇女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创新意识、传统美德的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服务经济社会和妇女发展为己任。(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学校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结合办学实际与特点,2013年新增了商务英语、汉语国际教育、数字媒体技术3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7个,其中文学类5个、管理学类8个、艺术学类7个、法学类3个、经济学类1个、教育学类1个、工学类2个,已初步构建起了以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为主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女性教育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三)在校生人数与生源质量2013~2014学年度,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9565人;其中本科生7647人,占79.95%,专科生1918人,占20.05%。2013年,学校面向全国19个省(自治区)招生,本科实际招生专业23个,共录取本科生2662人,到校2543人,总体到校率为95.53%。学校在湖南省本科二批文科录取平均分为531分,超过湖南省最低录控线29分,最高分为534分,超过最低录控线32分;理科录取平均分为429分,超过最低录控线6分,录取最高分为465分,超过最低录控线42分。2013年学校本科生生源情况一览表生源来自省份(个)录取总人数省内录取人数省外录取人数省内文科录取最高分数省内理科录取最高分数录取线超过当地二本线40分以上省份1926621694968534465浙江、贵州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1.数量与结构截至2014年8月底,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0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76人,占43.67%;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82人,占69.98%;35岁以下教师145人,占35.98%。学校另有外聘教师120人,折合教师总数463人,生师比为20.66:1。图1学校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图学校师资队伍中,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湖南省教学名师2人,湖南省青年社科研究人才百人工程人选2人,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人选2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5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25人;有1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5人荣获湖南省优秀教师奖,6人荣获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奖,3人被评为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2.队伍建设情况2013~2014学年度,学校先后制定了《湖南女子学院公开招聘暂行规定》、《湖南女子学院教师进修培训管理暂行办法》、《湖南女子学院“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湖南女子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及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实现人才强校战略目标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证。2013年,学校共投入34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引进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研究生11人,增聘了3位客座教授;另一方面加大了教师培养力度,有3人晋升为正高职称、20人晋升为副高职称,7人获得博士学位、15人获得硕士学位,选派了7人到国外进行为期6个月以上的访学活动。学校继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本学年度结对的15位青年教师已顺利通过中期检查和验收检查。3.主讲教师情况学校在保证教师准入门槛的基础上,严格实行主讲教师资格制度,优先安排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讲授本科课程。2013~2014学年度,学校本科课程主讲教师444人,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437人,占98.42%。2013年学校制定了《湖南女子学院优秀主讲教师评选方法》,并评选出13名优秀主讲教师,较好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引导和鼓励了教师加强课堂教学投入。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学校明确规定教授每年必须为本科生授课。本学年度,学校共开设本科课程914门,其中105门由教授承担,占课程总数的11.49%;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不含讲座)达45人,占教授总人数的77.59%。(二)教学条件1.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学校积极筹措办学资金,不断提高教学经费投入。2013年,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017.79万元,生均1330.97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574.02万元,生均750.65元;本科实验(训)、实习经费275.15万元,生均359.81元。2.教学用房情况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9.39万平方米,生均10.08平方米,其中实验(训)室面积4.06万平方米,生均4.56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面积2.79万平方米,多功能体育馆0.75万平方米。3.图书资料及信息化建设情况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达1.5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1386席,其中电子阅览室座位100席。截至2014年8月底,学校馆藏纸质图书75.95万册,纸质期刊647种、报纸156种,电子图书48万册、电子期刊4709种,生均图书(含电子图书)129.59册。2013年,学校共投入310.5万元用于文献资源购置,购买纸质图书5.94万册、电子图书10万种;纸质图书流通量188.59万册次,数据库访问达242.87万次;图书流通部、阅览室平均每周开放91小时,网上访问168小时。2013年,学校共投入700余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截至2013年底,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1000M,出口带宽2300M,网络接入信息点4210个,基本满足学校师生的相关需求。学校积极搭建网络硬件平台,除学校门户网站以及37个二级站点外,还设立了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课程中心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等管理与服务系统,提供了网络精品课程等网络共享资源。4.实验(训)教学条件学校2013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82.61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为10.73%;截至2014年8月底,拥有单价10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565.04万元,生均3727.17元。2013年学校投入200余万元用于实验(训)室建设,新建了服装特种工艺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训室、航空模拟舱实训室、微格教室等12间实验(训)室;现有校内实验(训)室120余间,其中旅游与酒店管理实习教学基地、艺术表演实训基地、服装设计实训室为湖南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学校不断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增上海景悦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广西桂林市桂之旅游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江西婺源余地主美术培训中心等实习基地,与学校签订正式协议的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达60个。三、教学建设与改革(一)专业建设2013~2014学年度,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湖南女子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新专业的申报和评审,加强了对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启动实施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精神,积极推进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工作,对照专业综合改革方案的目标和要求,不断加强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的阶段性检查。学校以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社会工作专业”为示范,遴选了英语、会计学、旅游管理3个专业为“十二五”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各给予5万元/年的经费资助;同时,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对每个新专业给予3万元/年的经费资助。学校对照《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新设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方案》评估指标与等级标准,大力加强对汉语言文学、英语、艺术设计、音乐表演、会计学、旅游管理首批6个本科专业的内涵建设。2014年5月,经省教育厅、省政府学位委员会评审,以上6个专业各项相关指标达到要求,新增为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学校先后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学科专业建设调研座谈会、专业建设研讨会,对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研究、制定相关对策,积极有效地推进了专业建设。图22013年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图32014年学校专业建设研讨会(二)课程与教材建设学校先后印发了《湖南女子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湖南女子学院优秀课程评选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精品视频公开课、优秀课程的建设和评估方案,对精品视频公开课、优秀课程各给予1万元的建设经费。《基础会计》、《普通话与口才》2门课程建设达到了学校精品课程各项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要求,顺利通过专科转本科的省级精品课程复核;《市场营销学》等15门课程被确立为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观经济学》等10门课程被确立为校级优秀课程。本学年度,课程中心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先后3次组织教师300余人次进行课程中心平台建设培训。为进一步规范教材的选用,确保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进课堂,学校制定了《湖南女子学院教材选用评价制度》,对教材的选用、采购原则及自编教材的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建立起教材选用评价论证制度。本学年度,学校共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185部,国家级获奖教材7部,省部级规划教材77部。学校鼓励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积极编写教材,对立项的5部教材各给予1万元的资助经费。2013~2014学年度,有20部自编教材用于本科教学,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省部级规划教材1部。受全国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学校牵头组织编写了适用于全国高等院校家政学专业的示范性教材《家政学通论》和配套用书《家政学教学参考书》。(三)教学改革与研究学校适应现代教学需要,要求教师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围绕应用型女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着力课程体系改革,突出教学内容整合,合理确定各类课程比例。在2013年新一轮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本科专业平均总学分为166学分,各专业实践教学平均学分(含理论教学课内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3.91%,选修课平均学分占总学分的20.25%,基本满足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的需要。学校进一步规范课程的开设与管理,组织完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等1100多门本科课程标准的编制。推进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学校提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鼓励采取研讨式、探究式、案例式、提问式、对话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断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努力提高多媒体授课水平,其中使用多媒体授课的理论课程超过总课程门数的65%,部分课程还建成了集电子教材、课外阅读等于一体的网络课程。学校每年坚持面向全校教师举行讲课比赛、公开课观摩和研讨课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展现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平台。强化教学制度建设与管理。2013~2014学年度,学校先后制定了《湖南女子学院教学工作规范》、《湖南女子学院课程教案编写规范》等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管理;对升本以来制定的60余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与修订,编印了《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内容涵盖了教学综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推动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级教学单位的考核管理,明确了教学管理的层次,强化了教研室的功能,切实加强了对日常教学的督促和检查,凸显了常规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教研室每两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共同探讨专业发展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校严格控制课堂教学规模,规定全校通识教育课程(除身体素质系列课程外),课堂人数控制在90~100人之间;全校公共选修课,课堂人数控制在60~120人之间;专业课程教学每班学生人数不超过45人;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每班人数严格控制在35人以下,艺术表演系的部分专业课程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2013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高校家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二等奖,《女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和《女子学院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三等奖;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共26项;刘琼老师在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获得“芙蓉百岗明星”称号;朱雯云等4位教师被推荐参评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空间并全部获奖,同时获得名师空间课堂项目立项。(四)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1.实践教学学校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构建了以实验(训)为基础,以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一是建章立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学校制定了《湖南女子学院本科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湖南女子学院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遴选及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实践教学。二是合理布局,跨系、跨专业的实验(训)教学平台建设与各专业实验(训)室建设并重。学校加大对实验(训)室建设的投入,新建、改造了一批实验(训)室,添置、更新了大量教学仪器设备;服装与服饰设计女性人才创新训练中心、“三位一体”旅游人才培养基地2个实践教学建设项目,成功获批全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扶持建设项目。三是坚持把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经验较丰富、综合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四是提高实验(训)室的使用效率。学校对实验(训)教学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实验(训)批次与时间,本科专业实验(训)课程的开出率达100%,实验(训)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达98.78%,确保了本科实验(训)的教学质量。学校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2013年9月,学校制定了《湖南女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与答辩等各环节均作了严格、具体的要求,以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高质量。2013~2014学年度,2014届的1229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1028篇、毕业设计201个;成绩优良的有509人,占41.42%。2.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激发创业激情、提升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术、提高创业能力:开设《创业基础》、《创业学》等课程,拓展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举办青年创业讲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举办了女大学生创业(SYB)培训班10期,培训学生300余人,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设立了创业基金,为学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建成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定期开展创业征文比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沙龙、企业家访谈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学校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项目研究。本学年度有10个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学校配套经费资助,其中1个获国家级立项、8个获省级立项;15个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获得学校经费支持。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重视本科教学工作2013~2014学年度,学校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正确全面的质量观,不断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推进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学校坚持校领导联系系部制度,定期召开党委和行政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2013年学校党委会4次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14次讨论有关本科教学工作议题。学校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主管教学副校长、有关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积极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学校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完成了学术委(二)强化教学质量监控2013~2014学年度,学校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设,加大教学工作评估的导向作用,强化以系部为中心的校、系两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行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新学期开学准备工作检查、期末集中性教学工作检查、期末巡考等常规检查工作,并组织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中期检查与验收检查、外聘教师与新进教师教学检查、课程试卷检查等专项检查工作。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学校组织教学督导员对任课教师进行的重点听课、专项听课和跟踪听课近300人次,教学督导员听课总节数超过1700节。坚持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校制定了《湖南女子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每年定期召开教学信息员聘任与培训、总结与表彰大会,每学期召开评教动员大会,每星期填写班级教学情况周报表,对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运行状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加强教学信息管理,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定期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简报》、督办通知、教学信息员意见整理分析表等途径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及时督促改进,以达到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三)实施教学质量评估学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估方针,进一步强化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切实完善校内自我评估制度。本学年度,学校制定了《湖南女子学院系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启动了对系部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考核评估;根据《湖南女子学院教研室工作考核办法》要求,通过各教研室自评、专家评审和学校审核等程序,共评选出国际经济与贸易等6个优秀教研室;对照《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方案》评估指标与等级标准,组织对汉语言文学等6个本科专业进行了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根据《湖南女子学院教师课程教学考核办法(试行)》,学校对500多位专兼职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制定了《湖南女子学院课程试卷考核评估办法》,每学期对全校期末考试课程试卷等有关材料进行详细的检查,进一步规范了试卷的命题、阅卷等工作。(四)完成数据采集与质量报告编制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关于在新建本科院校进行2013年度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的要求,学校认真研读了《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填报表格及内涵说明》,成立了数据采集上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并于2013年11月圆满完成了该项工作。根据教育部与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湖南女子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结合本科教学基本状态相关数据,积极编制并发布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在各教学单位撰写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础上,学校编制了《湖南女子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汇编》。质量报告的编制与发布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教学成果,总结了教学工作经验与不足,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五、学生学习效果(一)本科生学习成绩2014届本科毕业生专业考试类课程的平均优良率60.81%,平均及格率91.54%;毕业率98.78%,学位授予率87.23%;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84.76%;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4.33%。学校33名学生考取了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7名学生出国留学;7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152名学生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学校通过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2013年10月,学校举办了第一届“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作品达80多件,有3件入围湖南省总决赛,作品《一心托管》喜获湖南省金奖、国家一等奖。学校举办了第四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科学氛围;开展了“第三届社团文化活动月”,活动内容涵盖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社会公益等,参与人数达到4000余人次;举办系部文化风采竞演,支持和鼓励校团委基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学校深入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社会、锻炼自我的机会。学校组织开展了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多次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社会福利院、智障学校等场所,开展文体表演、科技讲座、志愿服务等活动。学校向湖南省西部计划项目办申请成立了西部计划湖南女子学院项目办,引导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李茂同学获批成为2013年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三)学生学科竞赛与专业技能竞赛获奖情况2013~2014学年度,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的有12项,其中国家级8项。戴答、刘兰萍同学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叶婷同学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中荣获C类一等奖;丁时玉、王莉、杜婧同学在“学创杯”2014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区域赛)中获得一等奖。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奖项的有106项,其中国家级14项。黄翎同学在全国啦啦操竞赛中获得第二名;付圆同学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唐娴超同学在湖南省青少年艺术节古筝类竞赛中获金奖。(四)学生学习满意度2014年6月,学校组织了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活动,包括专业课程设置、学科课程安排、学校师资力量、教师教学质量等20个方面。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0份,回收率为99%。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学校管理、师资力量、教师教学质量三个方面的满意度评价较高,总体满意度良好。2013~2014学年度的学生评教数据显示,教师的优良率达到99.27%。(五)学生就业情况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2013~2014学年度学校先后举办了“湖南省普通高校2014届女大学生供需见面洽谈会”、“湖南女子学院2014届毕业生艺术类专场招聘会”等多场大、中、小相结合的校园招聘会,为学生就业提供平台。学校助力推进基层就业项目,为学生参加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考试提供服务,提升了就业指导水平和就业信息服务质量。2014年6月,学校组织召开了2014届毕业生家长座谈会,家长代表与学生工作处领导以及各教学单位负责人、辅导员一起参加了座谈会,共商学生成才大计。为了给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还配备了就业工作专用办公室、档案室、招聘洽谈室、咨询指导室及毕业生就业网络机房等办公场所,使用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配备了计算机(含手提电脑)和复印机、投影仪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开通了湖南省高校蓝牙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了功能强大的毕业生就业网站;启动了就业微信公众平台“女院学生就业”。2013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2014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3.74%(截至六、特色发展学校坚持走特色办学、内涵发展之路,突出女性教育和研究特色,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及课程建设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一)立足女性教育实际,培育学科优势与特色学校坚持以女性成长成才为根本,以女性教育与女性文化研究为龙头,突出女性特色,在女性文学与文化、女性教育与管理、女性礼仪与家政、女性心理与健康、女性形象与服饰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方向。学校不断巩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积极推进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强化学科建设的质量与内涵。首先,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体系,根据《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修订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办法、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为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加强监督和管理,做好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考核评估工作,总结经验和不足;充分调动学科组人员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浓厚的学科建设氛围。各学科组纷纷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信息共享、学术分工与协作。第三,围绕学科建设质量与内涵的提升,依托重点学科,组织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申报,鼓励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2013~2014学年度,学校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项、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第四,加强产学研合作,学校制定了《湖南女子学院专利管理办法》,建立了学校专利申请平台,并积极组织产学研合作基地的申报。教育与法学系、信息技术系等与校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艺术设计系与公安厅劳动服务公司湘安被服厂等公司的合作取得较好成绩,并参与第四批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申报。学校的学科建设主要在学科方向的凝练中体现女性特色。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性别文化比较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逐渐形成了女性文学与文化等3个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企业管理”结合学校的特点侧重中小企业管理、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家庭服务业的研究,在企业人力资源、物流、融资等方面体现学科建设的女性特色;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如社会学主要侧重于社会工作与服务研究,市场营销侧重于女性消费与营销研究;人类学学科侧重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现代礼仪研究。2013年11~12月,学校先后承办了“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产学对话”沙龙•家庭服务企业管理高层恳谈会。“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总结了近年来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湖湘女性文化研究所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绩,推出了《湖湘女性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初稿),提升了湖湘女性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产学对话”沙龙•家庭服务企业管理高层恳谈会总结了湖南省教育科学现代家政教育研究基地、家政研究所近年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情况,共同商讨了家政学学科建设、家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校企融合问题,是建立合作育人、协同创新校企联合新模式,开辟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路径的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图42013年学校承办“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产学对话”沙龙•家庭服务企业管理高层恳谈会(二)打造专业优势和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发展定位,重点打造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彰显办学特色的品牌专业;在办学过程中,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努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一是在专业布局上体现女性教育特色,以发展符合女生兴趣、适合女生就业、契合女性发展的专业为重点,如艺术设计、音乐表演、会计学、旅游管理、英语、汉语言文学等。在此基础上,打造了省级资助建设特色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部特设专业——女性学与家政学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会计学、旅游管理与英语专业。二是在专业建设上努力培养女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通过现代礼仪教育、形体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学校不断创新应用型女性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一是教学目标上,培养学生以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为核心,实现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转变;二是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从依靠教师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三是教学主体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学方式从“以授为主”向“以导为主”转变;四是以项目带动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科技活动、社会项目、科研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五是高度重视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模式与规律的研究,申报立项国家教科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和湖南教科规划重点课题,并取得研究成效,如“女子大学特色发展与女性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于2014年7月荣获“第三届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学校开设了大量的特色课程,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女性特色课程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将《女性学》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并开设《中国妇女运动史》、《妇女思想史》、《女性经济学》、《女性成才学》等选修课,目的在于通过社会性别意识唤醒女性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开设《现代礼仪》、《女性文学》、《女性职业形象设计》、《服饰搭配艺术》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