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_第1页
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_第2页
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_第3页
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_第4页
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重点问题:

1、国际体系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

2、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

3、国际体系发展演变各阶段的基本特点及原因

4、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5、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形式

6、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7、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政治秩序之间的关系

8、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相互作用重点概念:国际体系;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政治力量;一元格局;两极格局;多级格局;两极多元格局重点问题: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一、国际体系及其形成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殖民主义世界体系世界联成一个整体第一节国际体系及其特征一、国际体系及其形成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殖民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国际体系形成的标志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殖民体系的建立国际体系形成的标志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殖民体系的建立二、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一极多元时期1900-1918多极均势时期1917-1945

两极格局时期1945-20世纪90年代冷战后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二、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一极多元时期1900-1918多极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它来源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日不落帝国在19世纪这一词则被普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那时候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把大英帝国用粉红色标出,生动地表现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一极多元时期1900-1918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它来源“日不落帝国”葡萄牙西班牙

大英帝国荷兰“日不落帝国”葡萄牙西班牙大英帝国荷兰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每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都会引起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改变多极均势时期1917-1945

每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都会引起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改变多极均势

“……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外长皮洛夫

第一次世界大战——重新调整政治格局的战争

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政治权力的分配与势力对比的失衡“……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的导火线

巴黎和会重新排定了欧洲权力的座次,它是通过一系列对德和平条约来实现的。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劳合乔治_克里孟梭和威尔逊威尔逊提出了“14点”,因此获得了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巴黎和会重新排定了欧洲权力的座次,它是通过一系列对德和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华盛顿会议对亚太的政治力量进行了重新分布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1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出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的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华盛顿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加华盛顿会议对亚太的政治力量进行了重新分布华盛顿会议1921二战全面爆发

二战全面爆发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时期美苏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约时期两极格局时期1945-20世纪90年代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时期两极格局时期1945-20世纪9一、两大阵营尖锐对抗时期一、两大阵营尖锐对抗时期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北约总部北约总部冷战时期的几场热战和几次危机朝鲜战争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冷战时期的几场热战和几次危机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亦称韩战(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

朝鲜战争亦称韩战(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庆祝停战庆祝停战板门店谈判板门店谈判两次“柏林危机”1948年柏林危机——柏林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1958-1961年柏林危机

德国分裂图两次“柏林危机”1948年柏林危机——柏林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起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苏尖锐冲突,核战一触即发;零和博弈,苏联主动退让,危机解除古巴导弹危机(1962)起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古巴导弹危机(1962)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古巴境内的一处导弹发射阵地

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的船只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古巴境内的一处导弹发射阵地美国U-2

越南战争(1968-1976)越南战争(1968-1976)二、国际政治力量分化时期西方阵营分化欧洲共同体建立戴高乐主义新东方政策二、国际政治力量分化时期欧洲共同体建立戴高乐主义新东方政策东方阵营瓦解原因

苏共20大莫斯科会议联合舰队\长波电台标志中苏论战珍宝岛事件东方阵营瓦解苏共20大莫斯科会议联合舰队\长波电台标志中苏论新兴独立国家出现新兴独立国家出现三、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约时期两极依然存在,美苏争霸中美和解,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三、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约时期两极依然存在,美苏争霸

打破坚冰(1972-1979)打破坚冰(1972-1979)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1971年4月,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向中国乒乓球队表示希望访华。4月6日,中国乒乓球协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全体成员。周恩来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

1971年4月,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们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说:“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过一个大洋,越过相互敌对20多年的握手,这表明中美关系从此将揭开新的一页。”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在赴杭州的飞机上。访问杭州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

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在台湾问题上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1972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在赴杭州的飞机1973年11月10日,基辛格第六次访华。12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基辛格博士,同他就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广泛的交谈。基辛格此次访华期间,双方重申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美方表示将“谋求加速正常化”,双方同意进一步发展贸易往来。

1973年11月10日,基辛格第六次访华。12日,毛泽东主席

1975年12月2日,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福特总统及其夫人贝蒂·福特、女儿苏珊·福特。

1975年12月2日,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福特总统及其夫1972年4月19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联合国总部进行表演赛。1972年4月19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联合国总部进行表演赛正式建交(1979)正式建交(1979)1978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博士。布热津斯基此次访华是与中方商谈中美正式建交事宜。布热津斯基向邓小平表示,美国政府认为美中关系在其全球政策中,具有中心的重要性。美国下决心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中国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中美双方于7月初在北京开始举行关系正常化谈判。经过半年6次会谈,双方达成协议。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1978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邓小平副总理应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邓小平副总理应美国总统吉米·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在卡特陪同下检阅仪仗队。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白宫旗杆上与美国星条旗并排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次与美国国歌一起在白宫上空回响。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在卡特陪同下检阅仪仗队。这一天,46可编辑46可编辑1979年1月29日,卡特为欢迎邓小平访美举行国宴。宴会厅装饰着特地从卡特总统故乡——佐治亚洲运来的1500株红色和粉红色的山茶花。乐队演秦中美两国民间乐曲。1979年1月29日,卡特为欢迎邓小平访美举行国宴。宴会厅装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副总理与卡特总统在举行会谈之前交谈。在此次访问期间,邓小平副总理同卡特总统就中美关系,尤其是台湾问题以及国际形势交换了看法。中美双方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文化协定及建立领事关系和互设总领事馆的协议。双方还同意不久将签订航空和海运协定,互派留学生,互派常驻记者等。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副总理与卡特总统在举行会谈之前交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华盛顿应邀出席美国众议院举行的欢迎会。邓小平在会见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伯德和众议院议长奥尼尔等人时说,台湾回归祖国后,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台湾当局可继续管理其军队,还可保持同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商业等非官方关系。我们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承担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义务。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华盛顿应邀出席美国众议院冷战结束后的一极多元时期冷战为什么会结束?

——苏东体系的危机总爆发

——苏联内部政治经济危机导致解体

——西方的和平演变冷战结束后的一极多元时期冷战为什么会结束?苏联解体前夕的莫斯科红场

柏林墙被推倒苏联解体前夕的莫斯科红场柏林墙被推倒苏联解体前苏联解体后苏联解体前苏联解体后老布什说,这是一个真正的荣誉,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为使世界不再分裂,并走到一起,提供了一种可能。当东欧的人们生活在黑暗之中的时候,他像一座灯塔一样,引导了寻求自由的人们。2008.9.18,美国授予苏联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自由勋章老布什说,这是一个真正的荣誉,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领导人单极:美国霸权的增长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9。11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单极:美国霸权的增长海湾战争欧盟建立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条约(1991.12.9)阿姆斯特丹条约(1997.10.2)2002,1.1欧元启动欧盟建立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条约(1991.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日本:政治大国的努力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加大亚洲和非洲外交力度力争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欧洲事务日本:政治大国的努力强化日美同盟关系俄罗斯:试图恢复大国地位俄罗斯:试图恢复大国地位其他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中国印度古巴墨西哥其他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中国中国: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正在崛起的大国★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影响第三世界的崛起垄断资本的两重性★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第二节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何谓“国际政治格局”?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国际政治力量

——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要素

e.g.主权国家、国家集团等

第二节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国际政治格局相关理论主张“国际系统六模式”——莫顿·卡普兰

1、“均势”系统

2、“松散的两极”系统

3、“牢固的两极”系统

4、“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

5、“等级制”系统

6、“单位否决”系统★国际政治格局相关理论主张“国际系统六模式”——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格局相关理论主张“五模式”——K·J·霍尔斯蒂

1、等级制模式

2、分散型模式

3、分散的集团模式

4、两极模式

★国际政治格局相关理论主张“五模式”——K·J·霍尔斯蒂★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一元格局★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一元格局两极格局两极格局

多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国际经济格局与国际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国际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及其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紧密相关。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呈同向性发展的趋势。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的经济关系相互制约;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相互促进。◆国际经济格局与国际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特征。★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第三节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一、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1、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国内政治时期国际政治时期第三节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一、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国际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是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3、世界各国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二战结束二战后——至今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3、世界各国国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二、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影响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内政治受国际政治环境的制约美苏争霸对两国国内影响深远二、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影响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的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平起平坐,苏美合作、争夺霸权“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了。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赫答美国记者)这段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怎样的对外战略?形成于50年代中期形成原因平起平坐,苏美合作、争夺霸权“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主动签定对奥和约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夫访美1961年”柏林墙”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特点:缓和又紧张,但战略优势在美国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原因:苏联国力上升,但与美国仍有差距美苏争霸概况主动签定对奥和约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夫访美1961年”柏林墙”第二阶段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中苏边境冲突

中美关系正常化特点:苏攻美守入侵阿富汗陈兵欧洲结束越战原因:苏经济军事实力增强;美经济危机,陷入越战;第二阶段中苏边境冲突中美关系正常化特点:苏攻美守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枚858枚19781054枚1400枚潜艇发射导弹1968656枚121枚1978656枚1015枚战略轰炸机1968545架155架1978432架135价核弹头19684300枚1300枚197811000枚4500枚材料二:1961-1975年苏联军费开支的年增长率为8%,几乎高于美国一倍.到1978年的军费开支达1250亿美元,比美国高20%,居世界首位.材料一: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枚858枚19781第三阶段80年代以来特点:美强硬苏收缩美国局部打击(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原因:美经济复苏;苏经济困难,矛盾丛生苏联裁减军备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放弃势力范围退出东欧地区第三阶段特点:美强硬苏收缩美国原因:苏联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美国政策原因

苏联政策原因美苏争霸时期各自对中国的政策及原因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80年代孤立、反对中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与中国关系时好时坏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不安争霸中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苏中关系恶化对中国军事威胁,酿成边境武装冲突,苏中关系严重恶化同中国改善关系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对外扩张全面收缩国家政策阶段时间原因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美国政策原因2、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3、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性的运动能够形成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的国际压力2、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3、世界三、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相互关系1、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对内政策是国内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集团利益的集中体现对外政策的制定受国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制约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三、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相互关系1、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变化国民经济军事化使苏联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由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戈尔巴乔夫80年代经济差距缩小,军事上一些方面超过美国采取积极进攻战略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勃烈日涅夫60、70年代经济的恢复取得很大成就,国防工业获重大突破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赫鲁晓夫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苏联已取得的成果揭露美国霸权政策,抵制美国扩张行为斯大林战后初期至50年代初期原因或背景对外战略领导人时间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变化国民经济军事化使苏联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2、对外政策有别于对内政策对象形式制约因素3、对外政策对对内政策的影响和作用对外政策为对内政策服务对外政策影响对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对外政策有别于对内政策3、对外政策对对内政策的影响和作用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91可编辑91可编辑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重点问题:

1、国际体系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

2、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

3、国际体系发展演变各阶段的基本特点及原因

4、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5、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形式

6、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7、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政治秩序之间的关系

8、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相互作用重点概念:国际体系;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政治力量;一元格局;两极格局;多级格局;两极多元格局重点问题: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一、国际体系及其形成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殖民主义世界体系世界联成一个整体第一节国际体系及其特征一、国际体系及其形成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殖民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国际体系形成的标志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殖民体系的建立国际体系形成的标志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殖民体系的建立二、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一极多元时期1900-1918多极均势时期1917-1945

两极格局时期1945-20世纪90年代冷战后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二、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一极多元时期1900-1918多极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它来源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日不落帝国在19世纪这一词则被普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那时候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把大英帝国用粉红色标出,生动地表现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一极多元时期1900-1918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它来源“日不落帝国”葡萄牙西班牙

大英帝国荷兰“日不落帝国”葡萄牙西班牙大英帝国荷兰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每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都会引起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改变多极均势时期1917-1945

每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都会引起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改变多极均势

“……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外长皮洛夫

第一次世界大战——重新调整政治格局的战争

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政治权力的分配与势力对比的失衡“……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的导火线

巴黎和会重新排定了欧洲权力的座次,它是通过一系列对德和平条约来实现的。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劳合乔治_克里孟梭和威尔逊威尔逊提出了“14点”,因此获得了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巴黎和会重新排定了欧洲权力的座次,它是通过一系列对德和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华盛顿会议对亚太的政治力量进行了重新分布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1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出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的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华盛顿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加华盛顿会议对亚太的政治力量进行了重新分布华盛顿会议1921二战全面爆发

二战全面爆发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时期美苏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约时期两极格局时期1945-20世纪90年代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时期两极格局时期1945-20世纪9一、两大阵营尖锐对抗时期一、两大阵营尖锐对抗时期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北约总部北约总部冷战时期的几场热战和几次危机朝鲜战争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冷战时期的几场热战和几次危机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亦称韩战(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

朝鲜战争亦称韩战(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庆祝停战庆祝停战板门店谈判板门店谈判两次“柏林危机”1948年柏林危机——柏林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1958-1961年柏林危机

德国分裂图两次“柏林危机”1948年柏林危机——柏林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起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苏尖锐冲突,核战一触即发;零和博弈,苏联主动退让,危机解除古巴导弹危机(1962)起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古巴导弹危机(1962)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古巴境内的一处导弹发射阵地

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的船只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古巴境内的一处导弹发射阵地美国U-2

越南战争(1968-1976)越南战争(1968-1976)二、国际政治力量分化时期西方阵营分化欧洲共同体建立戴高乐主义新东方政策二、国际政治力量分化时期欧洲共同体建立戴高乐主义新东方政策东方阵营瓦解原因

苏共20大莫斯科会议联合舰队\长波电台标志中苏论战珍宝岛事件东方阵营瓦解苏共20大莫斯科会议联合舰队\长波电台标志中苏论新兴独立国家出现新兴独立国家出现三、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约时期两极依然存在,美苏争霸中美和解,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三、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约时期两极依然存在,美苏争霸

打破坚冰(1972-1979)打破坚冰(1972-1979)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1971年4月,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向中国乒乓球队表示希望访华。4月6日,中国乒乓球协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全体成员。周恩来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

1971年4月,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们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说:“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过一个大洋,越过相互敌对20多年的握手,这表明中美关系从此将揭开新的一页。”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在赴杭州的飞机上。访问杭州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

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在台湾问题上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1972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在赴杭州的飞机1973年11月10日,基辛格第六次访华。12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基辛格博士,同他就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广泛的交谈。基辛格此次访华期间,双方重申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美方表示将“谋求加速正常化”,双方同意进一步发展贸易往来。

1973年11月10日,基辛格第六次访华。12日,毛泽东主席

1975年12月2日,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福特总统及其夫人贝蒂·福特、女儿苏珊·福特。

1975年12月2日,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福特总统及其夫1972年4月19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联合国总部进行表演赛。1972年4月19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联合国总部进行表演赛正式建交(1979)正式建交(1979)1978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博士。布热津斯基此次访华是与中方商谈中美正式建交事宜。布热津斯基向邓小平表示,美国政府认为美中关系在其全球政策中,具有中心的重要性。美国下决心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中国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中美双方于7月初在北京开始举行关系正常化谈判。经过半年6次会谈,双方达成协议。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1978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邓小平副总理应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邓小平副总理应美国总统吉米·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在卡特陪同下检阅仪仗队。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白宫旗杆上与美国星条旗并排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次与美国国歌一起在白宫上空回响。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在卡特陪同下检阅仪仗队。这一天,137可编辑46可编辑1979年1月29日,卡特为欢迎邓小平访美举行国宴。宴会厅装饰着特地从卡特总统故乡——佐治亚洲运来的1500株红色和粉红色的山茶花。乐队演秦中美两国民间乐曲。1979年1月29日,卡特为欢迎邓小平访美举行国宴。宴会厅装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副总理与卡特总统在举行会谈之前交谈。在此次访问期间,邓小平副总理同卡特总统就中美关系,尤其是台湾问题以及国际形势交换了看法。中美双方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文化协定及建立领事关系和互设总领事馆的协议。双方还同意不久将签订航空和海运协定,互派留学生,互派常驻记者等。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副总理与卡特总统在举行会谈之前交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华盛顿应邀出席美国众议院举行的欢迎会。邓小平在会见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伯德和众议院议长奥尼尔等人时说,台湾回归祖国后,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台湾当局可继续管理其军队,还可保持同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商业等非官方关系。我们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承担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义务。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华盛顿应邀出席美国众议院冷战结束后的一极多元时期冷战为什么会结束?

——苏东体系的危机总爆发

——苏联内部政治经济危机导致解体

——西方的和平演变冷战结束后的一极多元时期冷战为什么会结束?苏联解体前夕的莫斯科红场

柏林墙被推倒苏联解体前夕的莫斯科红场柏林墙被推倒苏联解体前苏联解体后苏联解体前苏联解体后老布什说,这是一个真正的荣誉,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为使世界不再分裂,并走到一起,提供了一种可能。当东欧的人们生活在黑暗之中的时候,他像一座灯塔一样,引导了寻求自由的人们。2008.9.18,美国授予苏联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自由勋章老布什说,这是一个真正的荣誉,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领导人单极:美国霸权的增长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9。11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单极:美国霸权的增长海湾战争欧盟建立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条约(1991.12.9)阿姆斯特丹条约(1997.10.2)2002,1.1欧元启动欧盟建立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条约(1991.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日本:政治大国的努力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加大亚洲和非洲外交力度力争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欧洲事务日本:政治大国的努力强化日美同盟关系俄罗斯:试图恢复大国地位俄罗斯:试图恢复大国地位其他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中国印度古巴墨西哥其他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中国中国: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正在崛起的大国★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影响第三世界的崛起垄断资本的两重性★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第二节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何谓“国际政治格局”?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国际政治力量

——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要素

e.g.主权国家、国家集团等

第二节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国际政治格局相关理论主张“国际系统六模式”——莫顿·卡普兰

1、“均势”系统

2、“松散的两极”系统

3、“牢固的两极”系统

4、“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

5、“等级制”系统

6、“单位否决”系统★国际政治格局相关理论主张“国际系统六模式”——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格局相关理论主张“五模式”——K·J·霍尔斯蒂

1、等级制模式

2、分散型模式

3、分散的集团模式

4、两极模式

★国际政治格局相关理论主张“五模式”——K·J·霍尔斯蒂★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一元格局★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一元格局两极格局两极格局

多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国际经济格局与国际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国际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及其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紧密相关。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呈同向性发展的趋势。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的经济关系相互制约;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相互促进。◆国际经济格局与国际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特征。★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第三节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一、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1、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国内政治时期国际政治时期第三节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一、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国际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是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3、世界各国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二战结束二战后——至今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3、世界各国国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二、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影响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内政治受国际政治环境的制约美苏争霸对两国国内影响深远二、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影响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的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课件平起平坐,苏美合作、争夺霸权“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了。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