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1_第1页
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1_第2页
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1_第3页
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1_第4页
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叙文阅读——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1第一部分记叙文基本知识第一部分21、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从广义上来讲:小说、散文、人物传记、寓言、童话、消息、通讯等,都属于记叙文。)1、概念:32、记叙文阅读的考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2、记叙文阅读的考点:43、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3、记叙文的特点54、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4、记叙文的六要素65、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5、记叙文的结构7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a.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b.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87、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7、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98、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开头倒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通常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或是对叙述事件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的介绍,或是对事件的发生做某些解释说明,以深化形象。

(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作品主题)8、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109、记叙的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但在小说中,“我”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塑造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在文中用“他”或“他们”来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用这种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写起来比较自由。以“你”或“你们”进行叙述的是第二人称。是直接与读者交流,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直接对话,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局部改用第二人称抒发情感,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9、记叙的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1110、记叙的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10、记叙的中心1211、记叙的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11、记叙的详略1312、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及景物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12、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14

13、记叙文内容和段意归纳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13、记叙文内容和段意归纳1514、记叙文的表现手法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14、记叙文的表现手法1615、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a.按时间、空间的结构来划分;b.按人物、情景的变化来划分;c.按空间顺序来划分;d.按选材角度的变化来划分概括内容要抓住语段的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15、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17第二部分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第二部分181.整体感知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2.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3.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4.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有表述、判断、选择等。1.整体感知192.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1、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3、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4、还有的是概括文章的内容和范围;5标明全文的线索等2.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203.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联系上下文,领悟深层含义;b.联系文章的立意、来理解词语的含义;c.多方面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分析词语的作用:这个词的意思是_____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主语)_____的特点。分析划线句的作用:1、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下);2、内容上为下文写什么铺垫;3、与下文什么对比,突出什么的_____的特点;4、揭示了_____的中心;5、语言上运用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的________特点(感情)3.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214.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1)、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评价、赏析一句话22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235.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5.给文段拟题:246、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6、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257.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

抒情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议论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7.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268.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8.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279.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a、把握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b、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直接描写——即正面描写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中心思想。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细节描写——对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9.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2810、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多交代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等综合考虑。10、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2911.谈阅读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11.谈阅读的看法或体会:3012.限字题的解答(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3).将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12.限字题的解答3113、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

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

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

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13、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3214、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14、句子比较分析题3315、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15、修辞手法的作用34

15、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5、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351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1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3617、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17、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3717、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17、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38第三部分记叙文阅读技巧第三部分39

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

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402.捕捉材料信息①捕捉“重点词”,理解和品味语言。②捕捉“重点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③捕捉“中心句”和“议论句(段)”,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④捕捉“文本性”,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2.捕捉材料信息413.排除干扰选项①排除法(筛选法)。②比较法(对比法)。③还位法(复位法)。4.逐层深入分析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时,要从表面意思的分析开始,逐层深入,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不能一步就写出它们的深层含义。3.排除干扰选项425.一准二全三简明在回答主观简答题时,表达力求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6.紧扣文本在回答开放题时,必须先从阅读的文本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谈看法,不能凭空臆想,随便发挥。

5.一准二全三简明43

1概括内容题语言不精练,概括不全面2品味语言题内容不具体,层次不清晰3领悟主旨题领悟不到位,挖掘不深刻4读写结合题积累不深厚,语言不优雅

学生答题问题诊治

能运用四种答题意识回答问题,力争赢在考场。1概括内容题语言不精练,概括不44

答题的四种意识(一)语境意识典型例题: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试题:作者意在展现这些小花的什么特点呢?

启示:潜下心来读文章。牢固树立答案在原文中的意识。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答案:美丽;纤弱;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答题的四种意识(一)语境意识典型例题:当45

答题的四种意识(二)规范意识典型例题: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10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试题:请你赏析“捏”的表达作用。

答案:“捏”这个动词(词句特点)准确而形象地(表达效果)写出了母亲不愿意在陈家最困难的时候拿走十元钱,内心感到难为情。(结合语境)表现了母亲善良的人性。(紧扣主旨)启示:树立“一个题就是一类题”的原则树立“一类题有一个答题思路”的原则答题的四种意识(二)规范意识典型例题:当那男人裹着一46典型例题: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答案: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答题的四种意识(三)厚度意识启示:答案不仅是言之有序,而且要言之有物。从不同的答题角度深入思考。典型例题:请赏析下面的句子。答题的四种意识(三)厚度意识47

答题的四种意识(四)语文意识语文意识表现在:语文术语的运用。(表达方式、描写方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典型例题:“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具体说说“斜”和“笔直”放在一起的表达作用。《约会荷花》答案:形成对比,突出了霍金在身体残疾时表现出的坚强乐观(或从容高洁)的精神品质。

答题的四种意识(四)语文意识语文意识48

答题的四种意识(四)语文意识语文意识表现在2:语言表达的优雅典型例题:文章说“美就是那么简单”,又说美“不是那么简单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你的课内外积累写一段话,表述你的看法。

示例:美的创造往往是曲折的,美的内蕴往往是丰富的。当人们赞叹《永州八记》的清秀之美时,可曾想到它蕴含着柳宗元贬谪的心酸;当人们称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境界之美时,可曾想到它源自于杜甫屋漏难眠的凄楚。只有经历岁月的沉淀和苦痛的磨砺,美才能绽放出永恒的华彩。启示:答案不仅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味答题的四种意识(四)语文意识语文意识表现49记叙文阅读——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50第一部分记叙文基本知识第一部分511、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从广义上来讲:小说、散文、人物传记、寓言、童话、消息、通讯等,都属于记叙文。)1、概念:522、记叙文阅读的考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2、记叙文阅读的考点:533、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3、记叙文的特点544、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4、记叙文的六要素555、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5、记叙文的结构56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a.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b.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577、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7、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588、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开头倒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通常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或是对叙述事件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的介绍,或是对事件的发生做某些解释说明,以深化形象。

(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作品主题)8、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599、记叙的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但在小说中,“我”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塑造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在文中用“他”或“他们”来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用这种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写起来比较自由。以“你”或“你们”进行叙述的是第二人称。是直接与读者交流,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直接对话,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局部改用第二人称抒发情感,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9、记叙的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6010、记叙的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10、记叙的中心6111、记叙的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11、记叙的详略6212、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及景物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12、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63

13、记叙文内容和段意归纳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13、记叙文内容和段意归纳6414、记叙文的表现手法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14、记叙文的表现手法6515、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a.按时间、空间的结构来划分;b.按人物、情景的变化来划分;c.按空间顺序来划分;d.按选材角度的变化来划分概括内容要抓住语段的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15、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66第二部分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第二部分671.整体感知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2.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3.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4.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有表述、判断、选择等。1.整体感知682.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1、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3、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4、还有的是概括文章的内容和范围;5标明全文的线索等2.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693.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联系上下文,领悟深层含义;b.联系文章的立意、来理解词语的含义;c.多方面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分析词语的作用:这个词的意思是_____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主语)_____的特点。分析划线句的作用:1、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下);2、内容上为下文写什么铺垫;3、与下文什么对比,突出什么的_____的特点;4、揭示了_____的中心;5、语言上运用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的________特点(感情)3.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704.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1)、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评价、赏析一句话71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725.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5.给文段拟题:736、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6、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747.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

抒情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议论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7.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758.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8.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769.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a、把握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b、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直接描写——即正面描写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中心思想。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细节描写——对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9.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7710、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多交代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等综合考虑。10、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7811.谈阅读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11.谈阅读的看法或体会:7912.限字题的解答(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3).将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12.限字题的解答8013、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

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

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

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13、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8114、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14、句子比较分析题8215、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15、修辞手法的作用83

15、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5、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841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1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8517、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17、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8617、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17、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87第三部分记叙文阅读技巧第三部分88

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

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892.捕捉材料信息①捕捉“重点词”,理解和品味语言。②捕捉“重点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③捕捉“中心句”和“议论句(段)”,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④捕捉“文本性”,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2.捕捉材料信息903.排除干扰选项①排除法(筛选法)。②比较法(对比法)。③还位法(复位法)。4.逐层深入分析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时,要从表面意思的分析开始,逐层深入,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不能一步就写出它们的深层含义。3.排除干扰选项915.一准二全三简明在回答主观简答题时,表达力求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6.紧扣文本在回答开放题时,必须先从阅读的文本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谈看法,不能凭空臆想,随便发挥。

5.一准二全三简明92

1概括内容题语言不精练,概括不全面2品味语言题内容不具体,层次不清晰3领悟主旨题领悟不到位,挖掘不深刻4读写结合题积累不深厚,语言不优雅

学生答题问题诊治

能运用四种答题意识回答问题,力争赢在考场。1概括内容题语言不精练,概括不93

答题的四种意识(一)语境意识典型例题: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