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解读: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_第1页
史料解读: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_第2页
史料解读: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_第3页
史料解读: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_第4页
史料解读: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1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明代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一〕(苏州)生齿①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②而户纂③组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材料二〕(苏州)市民罔⑤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⑥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⑦,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解读】以上节选的两段史料是研究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资料,极具典型性。1.材料一显示:明代中后期,在苏州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户是丝织业工场主,机户是纺织工人,机户雇佣机工进行规模化的丝织生产。2.材料二中所说的小户,已不是为官府服劳役的工匠,而是与大户(机房主)有雇佣关系的出卖劳动力的自由手工业者。他们丧失了任何生产资料,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工资,生活完全靠从事手工劳动来维持。这两段史料说明,明代中后期,江南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手工工场主雇佣工人进行手工业生产的现象。这些机工已经完全丧失了生产资料,成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机户与机工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依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仅仅是单纯的货币关系。这种建立在雇佣关系基础上的规模化生产的出现,说明在明代中后期江南的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生产关系。【注释】①生齿:指人口。②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③纂:赤色的丝带。④组:宽丝带。杼轴、纂组均指代丝织业生产。⑤罔:无,没有。⑥饔飧:做饭菜。⑦腹枵:空腹,指饥饿。2.明代张毅庵发家致富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①为业。成化②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淹入室,所酿酒尽败,每夜出倾败酒濯瓮。一夕归,忽有人自后而呼,祖回首应之,授以热物,忽不见。至家燃灯烛之,乃白金一锭也。因罢酤酒业,购机③一张,织诸色④幣⑤,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⑥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后四祖继业,各富至数万金。──〔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六《异闻记》【解读】《松窗梦语》八卷,明张瀚撰。张瀚(公元1513—1595年)字子文,号元洲,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该书是张瀚晚年追忆一生见闻经历之作,全书八卷,分为三十三纪,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历官期间的一些措置,又有宦游之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时农工商各业的现状。由于作者久任地方和朝廷要员,许多事情都是他亲身经历和参与处理的,所记颇为真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张毅庵是明代中期小商品生产者的代表,在受到水灾的冲击后,由卖酒业转为丝织业。2.张毅庵从事丝织业后,获利丰厚,积累了资金。3.由于利润增长,供不应求,张毅庵利用积累的资金,扩大丝织业生产规模,织机由几张增加到二十多张,形成较大规模的手工业工场。当时较大的织机,每张需要两三人同时操作。二十多张织机,至少需要雇佣五六十人进行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张毅庵本人成为机户,雇佣手工业工人──机工进行生产,发家致富。这段史料说明,明代中期,江南的丝织业在当时市场中具有发展潜力,当时杭州的丝织业手工工场已经发展起来了。在张毅庵的丝织业工场中,出现了机户与机工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说明明代中期在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萌芽。【注释】①酤酒:卖酒。②成化:明宪宗年号,公元1465—1487年。③机:织机。④紵:用苎麻为原料织成的粗布。⑤幣:缯帛。⑥鬻:购买。3.明代施复夫妻发家致富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且说嘉靖①年间,这盛泽镇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施复是个小户儿,本钱少,织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脱……自此之后,施复每年养蚕,大有利息,渐渐活动……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绸机,家中颇颇饶裕……且说施复是年蚕丝利息比别年更多几倍。欲要又添张机儿,怎奈家中窄隘,摆不下机床……施复刚愁无处安机床,恰好间壁邻家住着两间小房,连年因蚕桑失利,嫌道住居风水不好,急切要把来出脱,正凑了施复之便……施复一面唤匠人修理,一面择吉铺设机床……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解读】《醒世恒言》,四十卷,晚明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纂辑。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词奴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醒世恒言》是“三言”之一,故事既。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各种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愿望,大胆地暴露、揭发了封建黑暗势力的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生活。1.明代中后期,苏州吴江县盛泽镇丝织业发达。2.当地的施复夫妻是小商品生产者的代表,经营丝织业为生。3.当时丝织业中小生产者中出现了两极分化,有的破产,有的发家致富。4.随着利润的增长,施复利用积累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织机增加到三四十张,施复成为机户,雇佣手工业者进行生产。这段史料说明,明代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发达,施复夫妻经营丝织业,由小商品生产者转变为雇佣较多机工的手工工场主,在机户与机工之间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说明明代中后期,在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手工业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萌芽。【注释】①嘉靖:明世宗年号,公元1522—1566年。4.明代郑灏雇人从事丝织业里人①郑灏……其家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明〕陆粲《庚巳编》卷四【解读】《庚巳编》十卷,明陆粲撰。陆粲,字子余,又字浚明,吴郡长洲人,生于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卒于世宗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少有文名,嘉靖五年中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以才补工科给事中,后抗疏遭谪,念母乞归,里居凡十八年,研心经史,学问宏博,著有《陆子余集》八卷等。《庚巳编》是其早年笔记,对当时的刑狱案件、社会新闻、奇人异行、祥瑞灾变以及民俗等均有描述,极有参考价值。明代中后期,苏州人郑灏经营丝织业,家中已经拥有数十名雇佣工人进行手工业生产,郑灏是机户,“织帛工”及“挽丝佣”都是雇佣工人,出现了机户与机工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两者已经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是纯经济关系。这种情况在当时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说明明代中后期,江南的以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注释】①里人:里是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里人即指同里的人。5.明代苏州人潘璧成致富苏州有富民潘璧成……潘氏起机房织手,至名守谦者,始大富至百万。──〔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八《守土吏狎妓》【解读】《万历野获编》三十卷,补遗四卷,明沈德符撰。沈德符(公元1578—1642年)字景倩,浙江嘉兴人,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举人。该书上自朝廷典章制度、治乱行失,下至山川风物,乃至文人学士的琐事逸文等,均有详细记载。明代后期,苏州富民潘璧成经营丝织业,开设手工业工场──机房,雇佣手工业工人进行丝织业生产,说明明代后期,在江南的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生产性质的萌芽。6.明代松江暑袜店松江旧无暑袜①店,暑月间穿毡袜②者甚众。万历③以来,用尤墩布④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纪风俗》【解读】《云间据目抄》五卷,明范濂撰。范濂,字叔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本书记松江掌故,分人物、风俗、祥异、赋役、土木五类,各为一卷。直书时事,于手工业、商业之繁荣及江南城市生活有较多反映,对地方官吏、乡绅之恶行劣迹,尤加通诋,当时人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范君作《据目抄》而贪官污吏惧”的说法。1.明代中后期,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用尤墩布制成的单暑袜十分受欢迎,有市场。2.当时一些商人根据市场需求,利用雄厚的资金,纷纷开设暑袜店。商人将尤墩布分发给当地居民,这些居民都以做袜为生,商人直接支配暑袜的生产,计件付给工资。这段史料说明这些商人成为了早期的资本家,做袜的居民成为了雇佣工人,商人与居民之间便形成了雇佣关系。说明在明代中后期,江南的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注释】①暑袜:夏天穿的单袜。②毡袜:冬天穿的厚袜。③万历:明神宗年号,公元1573—1619年。④尤墩布:以乌泥泾被为基础而进行改良的细密、柔软的三纱布。7.明代广东冶铁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广东之为铁冶于利固肥……凡韶、惠①等处系无主官山,产生铁矿,先年节被本土射利奸民号山主矿主名色,招引福建上杭等县无籍流徒,每年于秋收之际,纠集凶徒百千成群,越境前来分布各处山岗创寮②住扎。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集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山主、矿主利其租税,地鬼总小甲利其常例,土脚小民利其雇募。──《嘉靖广东通知初稿》卷三【解读】1.明代中后期广东的冶铁业发达。2.当时韶州府、惠州府有许多无主的铁矿山,被一些小生产者独占经营。3.这些小生产者设立许多冶铁炉,招引其他州府的无业游民进行矿山开采、冶铁等事务,付给他们工资。受雇者与雇主之间没有依附关系,是纯粹的货币关系。这段史料说明,明代中后期,广东的冶铁业中也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生产关系。【注释】①韶、惠:广东省的韶州、惠州府。②寮:小屋。8.明代石门镇油坊中雇佣关系的出现崇①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②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康熙嘉兴府志》卷一五《艺文》贺灿然《石门镇彰德宁碑记》【解读】1.明代后期,出现了一些拥有雄厚资金、能够雇佣很多工人的大型油坊,浙江嘉兴府石门镇的油坊便是典型代表。2.手工工场主招募邻近游民进行手工业生产,生产规模很大。这些游民丧失了土地,脱离了官府户籍的束缚,为了谋生受雇于手工工场主,是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3.手工工场主付给被雇佣者工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段史料说明,榨油作坊在中国农村和城镇中很早就存在,但规模都不大,而且绝大多数属于家庭副业。而在明代后期的江南则出现了资金雄厚、规模庞大的油坊业。油坊主招募无业游民进行手工劳动,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具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注释】①崇:浙江省嘉兴府崇德县。②石门镇:在崇德县北十八里。9.清代四川井盐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一〕四川货殖最巨者为盐……大盐厂如犍、富等县,灶户、佣作、商贩各项,每厂之人以数十万计,而沿边之大宁、开县等厂,众亦以万计。──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十〔材料二〕(富荣盐场)担水之夫约有万……盐船之夫其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倍之……盐匠、山匠、灶头,操此三艺者约有万……以巨金业盐者数百家。──李榕《十三峰书屋文稿》卷一〔材料三〕(大宁县)工匠外来者多,平日无事,不足以养多人……至盐场筒、灶工丁逾千人,论工受值,足羁縻之。──光绪《大宁县志》卷一〔材料四〕其人有司井、司牛、司篾①、司梆、司漕、司涧、司锅、司火、司饭、司草;又有医工、井工、铁匠、木匠……──温瑞柏《盐井记》【解读】1.清代四川的井盐业十分发达。2.盐场的生产体系和规模扩大,雇佣的专业盐工已超过万人。3.外来的工匠、待雇之人,身份是自由的,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盐业资本家与雇工之间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4.盐场内容的生产过程已存在比较细密的、以技术要求为基础的分工。以上这些史料说明,清代的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手工工场进一步扩大,分工更为细密,雇工数量更多。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部门和地区也增多了。【注释】①篾:竹皮,薄竹片。10.秦国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思想〔材料一〕商君①说②秦孝公③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④作而利本⑤事。──〔战国〕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材料二〕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善为国者,仓廪⑥虽满,不偷于农……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⑦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则无及已。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⑧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⑨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战国〕商鞅《商君书·农战》〔材料三〕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⑩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从事于农也,不可不知也。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若此而功臣劝,则上令行而荒草辟,淫民止而奸无萌。治国能抟民力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则富。──〔战国〕商鞅《商君书·壹言》〔材料四〕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无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则农逸而商劳。农逸则良田不荒,商劳则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则农民不饥,行不饰。农民不饥,行不饰,则公作必疾,而私作不荒,则农事必胜。农事必胜,则草必垦矣。──〔战国〕商鞅《商君书·垦令》【解读】材料一是《韩非子》一书对商鞅变法的叙述。《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公元前234年,奉命出使秦国,被李斯陷害入狱,被逼服毒自尽。西汉刘向在韩非作品的基础上,又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结集为《韩非子》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在以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一简要概括了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史实,其中“困末作而利本事”一句,是变法的中心政策。“本事”指农业,强调农业是国家之本;“末作”指工商业,将其称为“末”,反映了当时工商业地位的低下。“困末作而利本事”也可以简化为“重本抑末”,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思想。材料二、三、四节录于《商君书》。《商君书》又名《商子》,今存二十四篇,是商鞅及其法家后学著作的汇集。全书主要论述商鞅一派法家人物的变法思想。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因战功封于(今河南内乡东)、商(今陕西商州市东南)十五邑,号商君,故称商鞅。孝公死后,被贵族陷害,车裂而死。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变法之一,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即是重农抑商,其主要思想反映在《商君书》中。资料显示:①商鞅认为重农是国家兴盛的关键,善于治国的人要把重农放在国家政策的首位。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安定,生产才能发展,国家才会富强。②商鞅认为要固“本”,必须抑“末”,要保证农业在国家中的地位,防止工商业对农业的侵扰。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工商业的措施,如应由国家控制粮食的买卖和粮价,加重商人的赋税徭役,按照商人的人口数目分摊徭役,让商人无利可图,农民遇到这种情况,就不愿意弃农经商。这些都是抑“末”政策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在中国古代首先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秦自商鞅变法开始,注意奖励农业生产,促进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因此重农抑商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以巩固封建统治。【注释】①商君:商鞅。②说: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③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君,名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在位。④末:古代指工商业,与为“本”的农业相对。⑤本:古代指农业生产。⑥仓廪:粮仓。⑦挠:削弱。⑧外用:用于战争。⑨餬:以粥、糊充实口腹。⑩抟:通“专”。籴:买进谷物。粜:卖出谷物。窳:懒惰。厮: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舆:古代职位低贱的吏卒。徒:古代官府中供使役的人。重:通“僮”,指奴仆。11.明太祖的重农抑商思想洪武①十九年(公元1386年)三月戊午,太祖②谕户部③臣曰:“善理财者,不病民以利官,必生财以阜④民。前代理财窃名之臣,皆罔⑤知此道。谓生财裕国,惟事剥削蠹⑥饵,穷锱铢⑦之利,生事要功。如桑弘羊⑧之商贩,杨炎⑨之两税,自谓能尽理财之术,殊不知得财有限,而伤民无穷。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⑩节用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明太祖宝训》卷三《理财》【解读】这是明代建立者朱元璋在明初对财政大臣下达的上谕。1.明初,面对长期战乱带来的社会经济破坏,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2.朱元璋主张节俭,国家富裕不可损害人民的利益。3.朱元璋认为农业是国家之本,主张重农抑商。这段史料说明,明代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迅速恢复战争造成的社会经济残破,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生活的措施,重农抑商便是其中之一。说明明代继承并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用于巩固封建统治。【注释】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公元1368—1398年。②太祖:明太祖朱元璋。③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唐代设六部,户部为其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其后代均沿袭此制。④阜:通“富”,使富裕。⑤罔:无,没有。⑥蠹:蛀蚀,损害。⑦锱铢:比喻极细微的数量。⑧桑弘羊:洛阳人,出身商人,西汉武帝时任搜粟都尉,领大司农。制订、推行盐铁酒类的官营专卖,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从富商大贾手里夺回盐铁和贸易的控制权。后与上官桀等谋反被杀。⑨杨炎:唐代理财家,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他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废除“以丁夫为本”的租庸调制,改行以资产多寡为标准的两税法。后为卢杞陷害,贬谪崖州,途中赐死。⑩樽:通“撙”,抑止,节省。12.明代的商税今不论内外,尽归统属,则举留都各府县之河埠,细及米盐鸡豕①,粗及柴炭蔬果之类,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将县无宁村,村无宁家,内外骚动,贫富并扰,流毒播虐,宁有纪极,此开辟以来所未有之暴也。──〔明〕叶永盛《论税使疏》,见《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一》【解读】这段史料是明叶永盛《论税使疏》中的一段话,资料显示:明代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商税名目繁多,税率不断提高。“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是商税繁重的真实写照。商税是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向用于交换为目的的商品所征收的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历来对商税的征收和管理都十分重视,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制度予以控制。明代商税的繁杂苛重,使全国商业蒙受极大损害。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注释】①豕:猪。13.明朝对工商业者衣服的规定(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农衣①、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②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正德③元年(公元1506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志三》【解读】《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先后由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等任总裁,最后由张廷玉等定稿。该书以明史稿为蓝本,在编排上比较整齐,个别记载不见于明实录,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书。1.明初规定,农民可以穿用绸、纱、绢、布缝制的衣服,而商贾只能穿绢、布缝制的衣服。农民家有一个人为商贾的,也不得穿绸、纱。2.农民可以戴斗笠、蒲笠,而商贾不许。3.明代后期,还禁止商贩、仆役、娼优等下贱之人穿用貂裘。这段史料说明,明代统治者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抬高农民地位的同时,还有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注释】①:粗绸。②蒲笠:用蒲草编织的斗笠。③正德:明武宗年号,公元1506—1521年。14.清雍正的重农抑商思想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①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含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