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历史课要突出核心价值_第1页
教学研讨:历史课要突出核心价值_第2页
教学研讨:历史课要突出核心价值_第3页
教学研讨:历史课要突出核心价值_第4页
教学研讨:历史课要突出核心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历史课要突出核心价值——以《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课为例历史课上得怎么样,关键之一就在于其相关内容的核心价值挖掘是否到位、得当,处理是否正确、合理。如果历史课能围绕其中核心价值做足文章,相关的教学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整节历史课也就能一气呵成,做到融伦理性、审美性与有效性于一体。如人民版必修Ⅰ专题四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涉及内容庞杂、敏感,网络资源更是极为丰富,如果不能抓住本课的历史核心价值,不能因之理出清晰的线索设置问题、展开教学,可能会产生两个极端:或者以落实相关知识为主要目标,以简单梳理教科书为特点来设计教学,结果使学生获得有仍只是具体的、零散的知识,而不能从课堂中获得教益,甚至是历史学科的能力;或者因盲目脱离教科书,提供太多的“新”材料,上成一节远离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材料”赏析课、“观念”灌输课。因之,要使这一课上成一节好课,关键是要确立、呈现、深化、并让学生感知本课历史知识内容的核心价值。一、确立本节课的核心价值。民主、共和、宪政、理性、人文精神、法律精神、和平与发展、思想解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制度变迁等等是认识支配我们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必然体现在历史课程的建设中。具体反映在历史教科书中,到了历史必修Ⅰ,就是要求学生把握“民主与法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大基石”这一政治特点及形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一课的核心价值就是“民主”。因此“民主”就是我们按公民教育的视野、历史课程的视角和模块化教学的思维,就本节课内容确立起来的核心价值。民主概念的内涵非常深刻,外延非常广阔,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就具体到本课的内容,还需要对民主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解读,以利于找到民主的一般概念与本课具体内容的结合点。为此,我们精读了刘军宁主编的《民主二十讲》和张凤阳主编的《政治哲学关键词》两本书,结合自己此前对民主的认识,对民主的概念分作民主的形式、民主的内容、民主的观念、民主的实体、民主的程序进行分析。我们把这些思考与新中国政治建设历程和成果相对应,确定以“民主的观念”和“民主的程序”两条线索来清理、整合、拓展本节课的内容,并确立起“民主以人权为灵魂”、“民主以制度基础”两个分别通向这两条线索,也即通向“民主”这个核心价值的终点。确立了这堂历史课要突出的核心价值,找到了通向核心价值的两个终点,就能对教材以全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以按“课时中心”的原则,把中共“八大”的内容调入上一课时,这将会使本节课主题更突出,内容更连贯,课堂更流畅,效果也就更好。二、呈现本节课的核心价值。呈现本节课的核心价值,就是紧紧围绕“民主的观念”和“民主的程序”两条线索,区分、整合教材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通向、展开、深化与之分别相应的“民主以人权为灵魂”、“民主以制度基础”两个点。1.通向本节课的核心价值。所谓通向本节课的核心价值,就是以“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被破坏的史实为载体,设置问题,使学生明确真正的民主必须要遵循“民主以人权为灵魂”、“民主以制度基础”这两个基本观念。通向“民主以人权为灵魂”这个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解析的方法来解决。教师首先出示了一组反映文化大革命侵犯基本人权的图片及文字材料。(=1\*GB3①是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图及其言论:“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要罢免我,要通过全国人大,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2\*GB3②是因写作《出生论》驳斥“血统论”致死的遇罗克头像。=3\*GB3③是反映当时宗教信仰自由被侵犯的历史照片。)随即提出问题:“文革时的‘民主’是‘人民做主’吗”从给出的材料中让学生归纳,在“文革”期间,中国人的生命权、言论权、信仰自由权遭到了历史性的践踏!进而让学生得出,“文革”的民主绝非“人民作主”。这样就推出了第一个点:“民主以人权为灵魂”,并书写在黑板上。通向“民主以制度基础”这个点,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归纳和进一步印证、理解来实现。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和梳理“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一目,在学生归纳“文革”时期“民主”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利用PPT,进行总结。(①是出示用表格的形式解释“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开设情况,说明三大制度框架被破坏无遗的事实和结论。②是运用相关《时代周刊》封面来展示“文革”期间的“大民主”状况。③是运用《革命委员会好》的历史图片反映“文革”时期中国一元化领导、家长制盛行等情况。)随即提出问题:“文革时的‘民主’,人民能做主吗”从给出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了“文革”时期的民主:参政没有平台、自由没有边界、专制更为强化!进而使学生得出,“文革”的民主,人民并不能作主。这样就推出了第二个点:“民主以制度基础”,并书写在黑板上。2.展开本节课的核心价值。所谓展开本节课的核心价值,就是继续按“民主以人权为灵魂”、“民主以制度基础”这两个点、“民主的观念”和“民主的程序”这两条线索,处理“历史的伟大转折”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目。这里,教师的处理如下展开:首先是给出1980年8月,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和邓小平同志的对话(奥琳埃娜·法拉奇:“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随即布置任务“30年来,中国的民主是如何发展的请阅读‘历史的伟大转折’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块内容进行简要归纳。”在学生进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并展示在PPT上:“一个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并写清思想路线的转折、政治路线的转折、组织路线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决策)。几件大事:(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2)1982年,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1999年写入宪法。(4)以宪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构建”。然后再补充两件大事:“(5)定期召开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1998年10月,我国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签署了25项国际人权公约。”课堂进展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实现了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的目标。但如果到此为止而没有深入一步,那么本节课实际上也就只是简单梳理教科书,思维含量是不充足的,课堂内容也是略显单薄的。实际上,上面第2步所补充的“两件大事”和板书的结构给深化本节课的核心价值提供了条件。3.深化本节课的核心价值。所谓深化本节课的核心价值,实际是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中提升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加深学生对“民主”的正确理解和培育他们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第一个探究性问题是教学的重点:“30年来,中国民主制度发展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回答时,教师没有离开上面解决“30年来,中国的民主是如何发展的”那张PPT。这样,就顺利地引导学生从上面“一个转折、几件大事”中推导出了如下特点:“坚持和完善“三大制度”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完善党内民主和坚持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民主建设的重要目标、面向世界,保障人的权利。”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执政党的自身改革为先、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重视法制建设和程序建设、改革开放与世界逐渐接轨、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等一般性结论。这个问题的解决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既切中本节课的重点,又围绕民主的核心价值拓展了外延知识。第二个探究性问题成就了教学的高潮:“中国民主制度文革前后三十年发展为何会不同”这里,教师事先准备了三个答案,都通过适当引导获得了成功。第一个答案是“人治”向“法治”转变。为了得出这个答案,教师提供了两条路径:其一是引导学生仔细看课本,从字里行间揣磨建国后政治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教学行为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如何推动这些相关政治事件的。如让学生找出毛泽东“写信支持……迅速兴起”、“对此予以支持……各地掀起”和邓小平“在……会议上讲话”等关键语式。以此,比较好地引导了学生认识到毛泽东的权力主要是通过人治的手段的实现,而邓小平主要是通过一种机制来实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示了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这样第一个答案就水到渠成了。第二个答案是“世界性民主浪潮的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材料比较多,但教师充分注意到了价值性的问题,运用了“柏林墙”倒塌的材料是比较适当的选择。第三个答案是“经济发展对政治进步的影响”。我们本来想用《秋菊打官司》或者厦门“散步”、上海“钓鱼”来加以说明,但前者没有普遍性,后者缺乏历史性。最终,在课堂中,教师列出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GDP上升情况,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之所以这个问题这样处理,2022年全国卷Ⅱ韩国民主化题(第22题)和一些相关学者的论述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前面两个探究性问题,偏重于过程和方法,能力层面要求更加高一点,而在主流价值观上培养,还是稍嫌欠缺,因此,有必要设置一个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现代政治意识的思考题作为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提供的思考题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下个新起点在哪里”由于教师在“民主以制度基础”这个核心概念栏目下填写了“30年来,中国的民主发展的情况”和“30年来,中国民主制度发展的特点”,而在另一个核心概念“民主以人权为灵魂”下面还是一片空白,教师通过暗示等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这一点:民主制度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三、对本课教学实践的反思。这节课上下来,最大感受有三:一是通畅,一个主题、两条线索、两个问点,交待在前,扩展在中,深化在后,贯串其中;二是有益,相关问题有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也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相关内容教科书的理解剖析也有相关学习材料的补充;三是有参与,特别是对教科书理解的角度新颖,并加强学生对补充材料的解读与运用,让学生有话可讲,有问题可思考,且步步深入,渐臻高潮。而有这些成功之处的最关键的前提是本课内容的历史核心价值的提取。正是因为“民主”这一核心价值的提取与理解,才使课堂有主心,材料有选择,问题有聚焦,学生能着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历史教育的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历史知识。历史课突出核心价值能使教师上课挥洒自如。如果不能理解相关内容的核心概念,教师实际上并不能真正领会教学内容,也因此往往会把什么都写在PPT上,这就一方面使PPT十分繁杂,相关材料散落于不同的PPT上,在“过电影”过程中,难以用足用好。另一方面,教师也易被PPT控制,人走不下讲台,目光离不开前排,课本也被置于不顾。特别是不重视课本,不要说课本是最重要的教材,就说浙江是一纲一本的现实,把课本抛在一边是非常危险的。而像本堂课,由于教师正确地定位和理解了相关的历史核心价值,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怎么讲,显得比较清楚。事实上,本节课,凡是教师自己能讲的,都没有写在PPT上,凸现了教师的讲授功能;凡是能在一张PPT上解决的,教师都没有用两张,凸现了教师的引导功能。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教师把一些重要问题通过PPT出示,做到指向清楚,面向所有学生,也没有过早出示答案使问题失去意义。历史课突出核心价值能使历史课更好地选用史料,更好地设计问题。史料是历史课的第一性,如何在历史课用好史料,关键也在于历史课要有明确的主线。在第二个探究性问题“中国民主制度文革前后三十年发展为何会不同”的“经济发展对政治进步的影响”这一答案的导出中,《秋菊打官司》或者厦门“散步”、上海“钓鱼”事件等材料都是备选项,但前者没有普遍性,后者缺乏历史性,更重要的是都具备较大的思维含量。而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GDP上升情况的材料,则弥补了上面所说的缺陷。问题是推进历史课的动力,比如在出示了反映文化大革命侵犯基本人权材料后,应该出示“文革时的‘民主’是‘人民做主’吗”这个问题,而不能是“民主以人权为灵魂”答案。当然,要使历史课突出核心价值,还需要要细节的完善,这也是本节课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在出示反映文化大革命侵犯基本人权的材料后,我们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讲授方式补充彭德怀、张志新、林昭等冤案,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恐怕有不少学生熟悉,能把学习氛围带起来。在涉及“中国民主制度文革前后三十年发展为何会不同”的第二个答案“世界性民主浪潮的影响”时,完全可以背诵胡锦涛同志于2022年在法国国民议会演讲中的观点:“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