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六篇_第1页
2022年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六篇_第2页
2022年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六篇_第3页
2022年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六篇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2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六篇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1

一、说课局部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表达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二、授课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向学PPT展示与昭君有关的图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进入课文?咏怀古迹?〔其三〕。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昭君图,引出典故“沉鱼落雁〞中的“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再从昭君出塞图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问题,昭君为什么愿意离开汉宫去遥远的匈奴?

?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成心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可见,昭君因画工毛延寿从中作梗不被君王赏识,然而根源还是汉元帝昏庸——只凭画像宠幸宫女,不见真人。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2、从标题“咏怀古迹〞中的“咏怀〞二字确定诗歌类型。

咏史诗:大多是诗人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但凡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表达、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提问:作者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表达从而寄托情感的?

答:王昭君〔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

3、提问:既然这首诗是咏史诗,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情感的那个词语?

答:主旨落在'怨恨'二字。〔尾联“清楚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得出〕。

理解诗人如何借咏叹昭君的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深沉怨恨?带着这个问题鉴赏诗歌,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赏析诗歌

1、首联赏析,理解诗人如何引入歌咏对象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提问:请同学们描述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提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衬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衬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2、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着惋惜、同情。

提问:接下来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体会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恨具体指什么情感?

一别汉宫便与北方的荒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孤独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紫台〞与“朔漠〞形成比照。“紫台〞指宫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一个华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

“青冢〞“黄昏〞,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黄昏时广阔的天空连着大漠,却独有一个青冢,何等空旷凄清。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气氛,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去〞与“独留〞形成比照,“一〞与“独〞同义互文,将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连〞与“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气氛,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3、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明妃曲(其一)宋·王安石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琴曲歌辞·昭君怨?

提问:同学们从这两首诗中体味诗人对昭君不幸根源的看法。

在王安石、白居易的诗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

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

“画图〞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丑化昭君,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那么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时机,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尾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清楚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思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土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四〕、结合创作背景,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外表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昭君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远离汉宫,身死异国怨无辜遭贬,漂泊西南

画图省识,环珮空归不分忠佞,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六〕、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布置

1、总结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比照鲜明,对仗工稳。

2、作业布置

背诵及默写这首诗歌。

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首诗歌。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2

红星中学章荣勋

一、说文本——解得妙曲如梦

本课三首词都用?如梦令?作为词牌,共同抒发了个人内心不同的感怀。

苏词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当时53岁,在汴京为翰林学士。这首词是寄给黄州友人的,它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贬官黄州,躬耕于东坡时清静自适生活的思念,和遥想东坡,意欲归去的心情。

秦词作于1096年〔绍圣三年〕。秦观一生,屡遭贬谪,这一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叹宦游坎坷。

纳兰词创作时间不详。词中描写了词人在暮春时节和钟情之人一次美丽的邂逅,却因彼此无缘相聚而陷入内心的纷扰,表现了作者绵绵不尽的相思忧愁。

三首词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说策略——探得幽径渐明

㈠说目标

三首词都以抒发内心感怀为主,但在表现情感上又有不同之处,所以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一特性,同时从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角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如梦令?词牌的格律特点;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比拟文本,找出异同;仿照文本,尝试改词。

3.情感目标:结合作者的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分析三首词抒发的不同情感。

㈡说重点

如何在每首词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品鉴文本,揣摩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㈢说难点

高中生鉴赏古典诗词大都以单篇为主,比拟鉴赏很少涉及,因此本课对三首词的比拟鉴赏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㈣说教法

1.诵读赏析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文本,品味本文精炼却富有深蕴的语言。

2.知人论世法:指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准确把握文本蕴含的情感。

3.比拟鉴赏法:指导学生通过对三首?如梦令?进行比拟,找出同一词牌下三首词的异同点。

㈤说课时

一课时

㈥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三、说过程——踏得小令慢行

㈠导入:知人论世

1.将去掉词牌,去掉作者的三首?如梦令?呈现在多媒体幻灯片上,请学生齐读,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三首词的作者。如果学生不知道,再提供三位词人,让学生尝试将作品和相对应的作者连线。

〔设计意图:采用猜作者和连线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过渡到词作和作者的关系上〕

2.学生对苏轼比拟熟悉,对秦观和纳兰性德比拟陌生,此时提供三位词人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的材料:

生平经历

创作背景

苏轼

一生屡遭贬斥,仕途坎坷多舛,但性格率真,并未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作者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此时词人在朝中遭受政治排挤,心情并不舒畅。

秦观

因涉党祸,半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迁徙。

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所作。

纳兰性德

出生高贵,家室显赫一生锦衣玉食,但生性多情,多愁善感,自称天上痴情种,人间惆怅客。

源于一次与钟情女子短暂而美丽的邂逅。

看完材料,师生讨论出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三位作者的相关信息:苏轼“旷达率真〞、秦观“苦闷忧愁〞,纳兰性德“多情善感〞。

追问学生,三首词哪一首表达了“旷达率真〞,哪一首看出了“苦闷忧愁〞,哪一首写的最“多情善感〞。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内容,对号入座。教师借机进入下一环节——品鉴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知人论世导入,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文本,在词风上了解词作,为后面鉴赏奠定根底〕

㈡寻异:品鉴文本

〔以下环节,视学生自己挑选哪首作品分析而定,通过分析文本,揣摩词人情感。〕

三首词都呈现了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情感,请学生讨论交流,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

课堂预设:学生会调动以前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答复下列问题,譬如分析意象,品味词语,分析手法,不一而足,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分别从每首词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鉴赏。

1.析意象——人生如梦念归去

主要引导学生重点抓住“玉堂〞和“江上〞两处描写地点的意象。

问学生此时作者身在玉堂,而心却向往江上,为什么?

“玉堂〞——苦闷,束缚,不自由。

“江上〞——闲适,洒脱,无束缚。

结论:通过两处比照,可以看出词人虽居庙堂之深,但念东坡之闲。

2.炼字词——驿路如梦怕无寐

重点引导学生炼字词,重点抓住“遥〞、“沉〞、“紧〞、“闭〞、“破〞、“窥〞、“侵〞、“嘶〞、“起〞等传神的动词和形容词,体会炼字描述典型环境,表达羁旅愁思的妙趣。

“遥〞——长夜漫漫。“沉〞——夜色深沉。“紧〞——风声凄厉。

“闭〞——驿亭荒寂。“破〞——美梦破碎。“窥〞——荒凉破败

“侵〞——霜寒袭人。“嘶〞——催人上路。“起〞——人在羁旅

结论:凝练传神的词语,写出了无寐之夜的沉重压抑和寒冷孤寂,表现了羁旅之人内心忧愁苦闷和沉重无奈。

3.赏场景——相逢如梦问谁省

重点引导学生赏场景,重点抓住相逢时和相逢后两个场景。

场景一:实写相逢瞬间。在“辘轳金井〞浪漫之地,在“落花红冷〞暮春时节,词人和钟情女子美丽邂逅的场景。相逢是欣喜的,但“花〞已落,“红〞已冷,仿佛又昭示着结局,“心事眼波难定〞,更是传达出了惊鸿一瞥的美好情感转而陷入了内心的纷扰。

场景二:虚写别后相思。“从此簟纹灯影〞,相逢的喜悦过后,苦于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对于未来的不可测,词人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又开始想象别后深宵,青灯旁,孤枕畔,转辗反侧,相思不眠的场景。

结论:两处场景,一实一虚,前后观照,更能表达词人别后相思之苦,辗转无眠之愁

小结:学生再次齐读三首词,归纳三首词分别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鉴赏点

情感不同

苏轼

析意象

庙堂之深

东坡之闲

秦观

炼字词

贬谪之苦

宦游之倦

纳兰性德

赏场景

相思之痛

无眠之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㈢觅同:比拟鉴赏

1.因韵诵情:

提问学生,三首词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手法,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但它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比方在字数、句数、韵脚等方面,和你们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相似呢?

学生答复李清照的?如梦令?

学生寻找?如梦令?词牌共同点,教师归纳总结。

格律上:单调,七句,押五仄韵,一叠句。

词牌平仄: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韵〕,平仄〔叠句〕,平仄仄平平仄〔韵〕。

风格上:

除了格律相同,我们发现三首词的抒情风格上,也有共同点,都更适合抒发个人的愁思。所以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这些词的情感,发现都是抑郁的情愫,难以排解的忧伤,即便旷达如苏轼,也仍是有思念故地的忧伤。这主要和词的仄韵有关,用仄韵,能够表现出词人的深情。

结合刚刚的分析,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词,读一读,感受词韵,品出感情。

2.据词拟题:

教师提供?如梦令?词牌的由来。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源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的一首词?忆仙姿?,但苏轼因嫌其词牌名不雅,认为该词的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最为巧妙,尤其是“如梦,如梦〞的繁音促节,一语道出词人心绪,堪称点睛,遂改为?如梦令?,从而使该词牌广为流传。

追问学生,为什么苏轼改的巧妙?

讨论归纳:这重复的词语,是小令的转折之处,是使词的意境升华,感情强化的句子,其中的繁音促节,根本上都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用用同样的方法为三首词拟题。

教师再次提示学生把握词中词人情感:苏轼归去心切,秦观羁旅无眠,纳兰性德相思谁省。

据此,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将三首词拟题为?如梦令·归去?、?如梦令·无寐?、?如梦令·谁省?。

结构上:

?如梦令?一词在结构上,后三句根本上宕开一笔,富有转折,出人意料,引人遐思。尤其是五、六两句繁音促节,大都重在直抒胸臆,堪称压轴之句,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把握住词韵和风格以及结构的共同点,进行鉴赏,采取因韵诵情和据词拟题方法,环环相扣试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并再次激趣促学。〕

㈣作业:学以致用

根据所学知识,以?如梦令?为词牌,尝试填词并诵读品情。

教师呈现下水词作。

如梦令·风定

昨夜堂前初醒,残月孤灯人影。

骤雨送清明,絮语暮春飞杏。

风定,风定。只此扁舟微冷。

结合内容板书的最后诗意收尾:

不同的词人,平平仄仄起来,?如梦令?便是他们的忧愁,归去,归去,是苏子的旷达率真;无寐,无寐,是少游的苦闷忧愁;谁省,谁省,是纳兰的多情善感。今日一曲如梦令,三分词韵心中存,也愿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如梦令。

四、说板书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别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根底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气氛。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到达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泼更丰富,更能表达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根底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到达“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根底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到达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开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根底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根底知识不可无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根底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根底,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防止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5.以“我读苏轼〞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小作文。

七.结束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月夜泛舟泛舟之乐

呜咽箫声箫声之悲

客诉悲情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随缘而安

醉卧舟中归于旷达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局部来进行说明。

第一局部——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根本完整地表达了宋词的开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根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根底。

第二局部——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根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1.回忆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第三局部——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通过反复诵读,比照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根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根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③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开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法、比照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紧接着我将要说的是“教学过程〞,分五步走。

第四局部、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菊花台?歌曲,学生欣赏完我会问: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拟熟悉,可能会想到铺满皇宫的菊花,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我会顺势总结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南国有佳人,容华如桃李〞,“美人二八颜如花〞,“绿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那么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之所以设计这样开头,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一情境和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二、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所以在本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诵读把握两首词的不同愁绪,然后提问: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这样就顺利进入到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比照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问,我会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思维灵活,已能对材料进行分析、比拟、概括,所以这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讨论,学生可能会赏析出?醉花阴?中的黄花是作者的顾影自怜,黄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词人借黄花反衬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达抽象的“愁〞。

?声声慢?中黄花的赏析学生由课前预习和导入可能会想到①作者借残损凋零的黄花喻指漂泊残老的自己和风雨飘摇的国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黄无人怜惜,可能想不到深层次的,这时我会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并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直是伉俪情深,夫妻恩爱,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品诗论画,欣赏美景,可是现在呢?学生在引导下可能会说出睹花思人这层意思。我会说: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黄花,夫妇总是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自己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而此刻自己却

是形影相吊,恓惶茕孑,无心赏花,亡人已远,音容犹在,事过境迁,情何以堪?

③作者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巨变,目睹了国破山河碎,饱尝了时代苦难,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怀,作者才如此伤感,作者借残损的黄花伤己、伤时、伤国。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完本问题,我会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

2、自读并比拟?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通过前一问题的铺垫,学生会很容易答复出:?醉花阴?中是相思闲愁,是浪漫的愁、是怀着期盼与等待的美丽的愁;?声声慢?中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比照分析,感受两首词中愁绪的不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接着我会总结到:从黄花意象背后,我们读出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状,体会到了诗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里第一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浅层的形象,第二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深层的情感和思想。我们赏析诗词,一定要读出它的深层内涵。比方孟浩然的?春晓?外表似乎只描写了诗人春日酣眠醒后发现落红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层那么暗含着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

指导完诗词鉴赏方法,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三: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参加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认知开展论指出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活泼,想象力丰富,能进行相关的学习迁移,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可能会赏析到过雁、酒、黄昏、梧桐、细雨等意象,对淡酒、过雁可能赏析不到位,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独创性的赏析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示范到: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哀。作者从动作、环境、心理对愁苦的情状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描摹,为全诗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

之所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遵循共同根底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那么。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开展论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同时这一活动的完成就实现对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我会以下面一段话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

四、课堂小结

通过比照赏析,我们体会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闲愁;晚年的“愁〞那么是在历经国破家亡夫丧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黄花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见,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请同学们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让我们在吟咏背诵中结束对本

课的学习。

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的反复诵读、赏析理解,学生背诵本词已没有多大障碍,这样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①,教学目标③那么贯穿在整节课的诵读赏析中,教学重难点的依次突破,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后,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我会安排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

2.积累有关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新课改还提出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因此我设置了这两项作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6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我是×××××××,我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展示的时机,谢谢你们!希望得到你们的指导.我说课的题目是?花未眠?,我说课的内容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根底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