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1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2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3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4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游褒禅山记》教案一、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凑相扣的写作方法。

二、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需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三、把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状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设想

一、"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对比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讨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二、让学生利用课文解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三、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稳定,温故知新。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敦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讨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简介及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深感懊悔和可惜,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奇妙雄伟、漂亮壮观的风景,往往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需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管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立宏伟的事业,都必需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需"深思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他在宋神宗时作宰相,认准了"变法'于国有利,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猛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了解的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课内预习。

对照解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复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把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究。"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明了,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醒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探讨问题: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醒: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醒: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由于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由于仆碑是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由于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醒:写仆碑是为后面讨论埋下伏笔,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来源,充分表达了他"求思之深'的摸索精神,也是后面讨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比较?有哪些作用?

提醒: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比较;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比较;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悔恨相比。作用是为其次部分的讨论作铺垫。

(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

其次教时

教学要点

一、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二、讲读课文第3、4、5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莫非'。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4、5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把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1."观':①观测、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十分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gu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①帮助、辅佐,读xing。"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xi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相互,读xiāng。"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古今异义:

"十分':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十分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二)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①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醒: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②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提醒: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比较。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透露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强,力量充沛,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假如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简朴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表达了简朴的辩证观点。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把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1."悲':①慨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2."胜':①尽shēng。"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受,禁得起,shēng。"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幽美的,shng。"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shng。"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探讨如下问题:

在本段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醒: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当"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小心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状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需"深思慎取'的结论,规律十分严密。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醒:能使行文简单,避免横生枝节。

五、全班齐读3、4、5段。

六、布置作业

1.思考文后练习一,找出记叙部分与讨论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并试行编写本文记叙与讨论部分前后联系对照表。

2.完成课文后练习三、四。

其次教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一、问题探讨。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讨论部分是怎样紧凑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醒: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其次段最终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穿,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十分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讨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讨论有依据。讨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需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在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二、指名一人报告完成文后练习三的状况(不仅要指出哪一个词与其他几个不同,还要说明各自作何解释)。

第一组:"观':A与C作观测、考察讲,动词,读guān;B与E作景象讲,名词,读guān;D的意思是建筑物的一种,读gun。

其次组:"名'A、B.C作命名讲,动词。D的意思是名称、名义,名词。

第三组:"文'A、D作碑文、文章讲,名词;B、C作字讲,名词;E的意思是掩饰,动词。

第四组:"求'B、C、D作寻求、索求讲,动词,A的意思是探究、思考,动词。

四、指名三人报告完成"思考和练习四'的状况(一人加标点,一人翻译,一人指出主要观点,每个人完成后让同学们探讨,质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