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完整版:当我死时_第1页
教学设计 完整版:当我死时_第2页
教学设计 完整版:当我死时_第3页
教学设计 完整版:当我死时_第4页
教学设计 完整版:当我死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三、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后的诵读关于作者:PPT展示——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四、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明确:长江与黄河的使用

(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

床的使用(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

安魂曲(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五、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1.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2.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

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

(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

六、知识拓展《当我死时》赏析要真正有效地分析这首诗,有一对矛盾必须抓住,这就是:死亡和满足。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条件是什么呢?是安葬的地方。只要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从逻辑上,强调了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不能回到故乡(后面有交代,十七年不能回乡)。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诗章的最后出现了“代替回乡”,就是点了题。诗人是中国人,却不能回到故土,造成了如此的遗憾。这种遗憾是痛苦的,但是,只要能够安葬在祖国大陆,痛苦就消解了。如果直接写安葬在大陆,不是很简单吗?或者写成安葬在辽阔的祖国大陆,不是也可以吗?但这样就不能给读者以感染。这里只写了祖国大陆的两条河之间。对于祖国大陆来说,显然不全面的。但是,这不全面的长江和黄河却比之全面的祖国大陆要生动,因为这是两个有特点的细节。细节因为有特点,就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记忆和联想,不但其间的广袤的土地,而且黄河和长江相联系的历史文化传统都会参与进来。这是这首诗的情感动人的第一个层次。如果就写到这里为止,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未免仍嫌单薄,不够深厚。接着诗人进一步表现因为安葬在这两条河之间,不但痛苦消解了,而且是转化为一种幸福的美感。这种美感,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系列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先是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就自然地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和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象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而想象的美又以联想的自然为基础。这里的想象是这样奇特,难得的是联想又是这样自然。自然在于,大陆和眠床,本来是不好联想的,但是,凭着“最宽阔”三个字,联想就自然了。黄河和长江的波涛之声也可能是咆哮的噪音,但是,诗人把它转化为“安魂曲”,是双重和谐的:①由安眠和安葬联想到安魂;②两侧、两管,联想到平衡安宁。其次是把睡表现为不是一般的安睡,而是“满足地睡”。不仅是“满足地睡”,而且是“满足地想”。接着是,借助这个“满足地想”衍生开去。阐释为什么“满足”?因为他曾经从遥远的空间距离(美洲大陆)瞭望过,而且在漫长的时间中,思念过这片土地,这一句写得特别精致: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代替回乡翻译成白话,就是回不了故土,只好长时间地翻阅地图来过瘾。如果这样说,就不成其为诗了。余光中用了西方现代诗歌的一种复杂的修辞技巧,用味觉的大吃大喝、食而不厌,来形容视觉的贪婪。想象的奇特在于,联想比较曲折,和一般的日常联想异趣。虽然是西方现代诗歌的手法,但文字却是中国古典传统诗文意蕴,味道十足的,这就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对峙中的和谐。

读者不难领会这首诗的很强的政治意味,诗人借助怀乡,表达了祖国大陆和台湾统一的热望。这种期盼长达十七年(这首诗写于1966年),要用散文来说,可以说是千言万语,可以写的实在太多太多,如果一味倾泻,可能流于肤浅,甚至芜杂。诗人在这里,把十七年期盼,集中在死亡的焦点上,哪怕是死了,只要能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