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整册教案_第1页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整册教案_第2页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整册教案_第3页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整册教案_第4页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整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者无疆思者无域窃者无德行者无疆思者无域窃者无德行者无疆思者无域窃者无德第一单元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的语句。教学重难点1.综合运用默写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的语句。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歌曲《我爱你中国》,充满希望、力量、抗争、永不言弃的信念,失败的人能从中得到向上进取的力量,失望的人能从中得到精神的温暖。“中国,我心爱的母亲”,无论是繁荣昌盛的今天,还是饱受苦难与折磨的昨天,中华儿女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一样充满信心和希望!让我们走进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感受诗中那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感受诗人那真挚的爱国情怀。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1.字音字形隧()洞干瘪()挣()脱喷薄()迷惘()伤痕累()累稻suì()yū()滩2.词语解释(1)迷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喷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蜗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干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学常识舒婷,是___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_____________、顾城齐名。此诗派常用象征、隐喻、暗示等手法表达心声,舒婷名作《_____________》常被用来朗诵。4.教材初探(1)作者运用哪些具体意象来表现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整首诗来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生动的意象赋予诗歌以极强的表现力,试举例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suìbiězhèngbówǎnglěi穗淤2.(1)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2)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3)像蜗牛那样慢慢爬行,比喻行动迟缓。(4)干而收缩,不丰满。3.朦胧北岛致橡树4.(1)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2)先抑后扬,由开始的贫穷落后到后来的蒸蒸日上。(3)示例一:“熏黑的矿灯”,“熏黑”言其使用之久,表明工业生产方式的落后。示例二:“挂着眼泪的笑涡”,噩梦刚过,眼泪还挂在脸上,但伟大祖国否极泰来,怎不令人喜极而泣?三、走近文本1.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真实地反映了一代青年心灵的迷惘和思索。她善于运用象征、暗示、通感、联想、比喻等艺术手法曲折委婉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和自我精神世界,于温柔宁静中传递出感情的潜流,在含蓄朦胧的艺术氛围中透露出思辨的力量。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79年4月。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3.知识链接(1)关于“朦胧诗”①朦胧诗,是指成长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②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a.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有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派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定”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b.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象征寄托着朦胧派诗人飘忽不定的想象,具有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c.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通感(移觉)手法和变形手法。d.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与自由化的内在结构和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宣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③代表诗人:北岛(代表作为《回答》《一切》)、顾城(代表作为《一代人》《弧线》)、食指(代表作为《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江河(代表作为《星星变奏曲》《纪念碑》)等。(2)关于现代诗①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一般不拘于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直率陈述和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②现代诗按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四、整体感知1.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节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一共有四节。第一节写祖国在漫长岁月中所经受的苦难。第二节写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充满希望,盼望着美好生活变成现实。第三节写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祖国又焕发了新生。第四节写“我”的宣言——要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2.这首诗可以划分为哪两部分?这两部分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明确:第一节和第二节为第一部分,第三节和第四节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第二部分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全诗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3.请你简要分析作者在整首诗中的情感变化。明确:作者在第一节中回望祖国所经受的苦难与现实的贫困,心中是痛苦的、悲伤的;第二节承接第一节的情感,虽然痛苦,却看见了祖辈们痛苦的希望;第三节则因为看见了簇新的理想,看到了全新的希望,作者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喜悦,是激动;第四节激动和喜悦进一步得到升华,表明了要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愿望。五、合作探究(一)诗歌诵读(节奏与重音)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第一节感情:深沉、悲痛语气:舒缓、低沉)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第二节感情:悲哀、向往语气:舒缓)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第三节感情:欢欣、鼓舞语气:热烈、高昂)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四节感情:豪壮、激动语气:激越、稍快)(二)精读文本,品味赏析1.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写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此节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祖国灾难深重的过去,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数百年来饱经沧桑的祖国的感伤和沉痛之情。2.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明确: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前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蜗行摸索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驳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膊则是悲哀。同时又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希望。这一节起着过渡的作用,从“贫困”“悲哀”过渡到希望之中。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前节是一以贯之的,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3.联系写作背景,赏析第三节,说说第三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后四个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引领下,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神话的蛛网”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钳制思想解放的陈腐意识,只有挣脱了“神话的蛛网”,才能诞生“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些意象象征祖国成长的苦难历程、再生的悲喜、新长征的开始和未来的美景。这四个意象都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在经历苦难之后又重新苏醒,又充满生机而感到欢欣和鼓舞的心情。4.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什么?作者在此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伤痕累累的母亲。作者在此处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深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意志,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以及自由。六、课堂小结此诗宛如一支多声部的交响曲,共分为四节,自然地显示出诗歌思想层次和感情段落的分明。在此诗中,有诗人对于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亦有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七、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朦胧诗的相关知识,通过梳理诗歌的结构,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还结合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一步理解了作者对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将深入阅读文本,品味分析重点词句,从中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二、合作探究1.第一节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明确: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表明祖国的落后、贫穷和灾难深重。2.第一节诗中,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前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可以去掉吗?明确:不可以去掉。“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驳船”在“淤滩上”,“纤绳”则“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这又显示出前行之艰难。小结:第一节从纵的方向写祖国历史,选取五组意象,形象地说明了祖国过去的落后和衰败,写出古老的祖国苦难深重。3.前两节诗都写了祖国的历史,第一节属于写实,第二节重在表现什么内容?明确:表现精神。小结:第二节是过渡段,承上启下,选择一个横切面写祖国的历史,揭示出虽然祖国灾难深重,但蕴藏在中华民族灵魂中的希望之花从未消亡。4.“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句是什么意思?明确:“飞天”袖间的“花朵”,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落到地面”,代表着祈愿变成现实。(“飞天”这个意象虽然表明美好的希望未变成现实,因而叫人痛苦;但是它又说明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文化,有着追求理想的光荣传统。)5.第三节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和第一节有什么不同?明确: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选取这五组意象,描绘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第一节,贫穷落后、灾难深重——痛苦、悲哀;第三节,百废待举、蒸蒸日上——欢欣、热烈。小结:第三节写祖国的新生,充满了生机和希望。6.“十亿分之一”,为什么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明确:这里构成小与大的对比:“十亿分之一”说明“我”是祖国的一分子,“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明“我”和祖国融为一体。7.“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中的“伤痕累累”可以删除吗?明确:不可以。这个修饰语显示出祖国母亲所受的苦难。8.如何理解“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明确:祖国母亲用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我”,“我”要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小结:第四节写诗人对祖国的挚情,是“我”的宣言。9.全诗每节的后面都有一句共同的话:“——祖国啊”。各节中的“祖国”有什么不同?明确:第一节:贫困的、多灾多难的祖国;第二节:悲哀的、不懈追求的祖国;第三节: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正在振兴的祖国;第四节:养育了自己的、自己决心为之献身的祖国。三、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诗中的“我”?明确: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写成。诗中,“我是你……”(或“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将“我”和“你”(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形象熔铸在一起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负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2.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明确: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这种感情,诗人是通过选择一些具体的事物(意象)表达出来的,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四、写法探究1.这首诗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明确:一是以“小我”之情反映“大我”之情,感情深刻、真挚,将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超越感合而为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二是诗人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手法,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尤其是使用了新鲜、准确、包容性很强的意象,使表述极具张力,给读者的“再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更加丰富。2.赏析本诗在意象使用上的妙处。明确:诗中没有直接的议论,而是选择一系列意象来表明“我”和祖国水乳交融的关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意象虽然表面上互不相干,但在总体上不仅构成了内在统一的美,而且给读者以更大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写到祖国的历史时,作者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一系列意象,概括了祖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则象征了祖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只是世世代代的憧憬千百年来未曾实现,显得新奇、准确。在写到祖国的新生时,诗人以“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作比,把生机勃勃的祖国新貌生动地描绘出来。这一组组意象,是作者内心强烈的感情与客观事物,与对祖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哲理性认识互相渗透而凝成的意象,这种“意象叠加”的方式,使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也更广阔,更具有立体感。3.体会诗歌中运用的对比和重复的手法。对比的手法主要表现在第一、二节和第三节。以祖国的落后、衰败、保守和愚昧,贫困、悲哀和希望渺茫,与祖国现在蓬勃向上的腾飞进行新旧对比,表现诗人对祖国充满了深情和希望。重复的手法主要表现在两处:一是由“我是……”领起的句式;二是体现在每节诗的末尾,前三节诗歌的最后都会重复一句“——祖国啊”,最后一节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回环往复,气势贯通,强调对祖国炽烈的热爱之情。五、拓展延伸诗中所描写的意象,有些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的横线处添加一句,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句承接紧密,和谐一致。明确: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是失修的路基,托起你艰难坎坷行进的步履。2.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绽放你风雨沧桑后的幸福。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蕴藏你亘古永恒的希望。4.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积聚你整装待发时的力量。六、课堂小结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自我奉献、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感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的“我”不仅指诗人自己,也代表那些和祖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我”既是祖国机体的一部分,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代表。诗中作者为古老的祖国贫困落后而沉痛悲哀,为祖国的新生而欢欣鼓舞,这种悲喜交加的感情是诗人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自然流露。七、随堂检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第一、二两节是写过去,“我”应当指旧中国。B.诗的第三节是写未来,这一节的内容实际上是对祖国新面貌的展望。C.这首诗全诗都用现在时,给读者焕然一新的感觉,又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D.诗的前两节是铺垫,至第三节进入高潮,全诗在第四节的高潮中结束。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应怎样理解诗中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何理解“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的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你还知道古今中外的哪些诗句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解析:这首诗一开始就进入高潮,这是作者的一贯手法。第一节最后一句“祖国啊!”使诗歌进入小小的高潮。在第四节,全篇达到最高潮。2.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写成。诗中,“我是你……”(或“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将“我”与“你”(即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大形象熔铸在一起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负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3.“飞天”是传说中能在空中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其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这两句诗表明人们千百年来盼望着美好的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4.示例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示例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八、板书设计九、作业布置课后习题二、三题。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2梅岭三章陈毅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教学重难点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陈毅元帅的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学生回答)对,他就是素有“元帅诗人”美誉的陈毅。有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陈毅呢?(找学生介绍,然后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1.字音字形丛莽()旌()旗血()雨腥风yán()罗fēng()烟jié()报2.词语解释(1)取义成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血雨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泉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旧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旌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烽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诸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学常识陈毅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_____________,他创作的诗歌《_____________》,经修改,成为《新四军军歌》,他被称为“_____________”。4.教材初探(1)《梅岭三章》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崇高精神,以及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_____________。(2)首章用设问句“断头今日意如何?”开头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末章中,想象革命成功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mǎngjīngxuè阎烽捷2.(1)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诗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2)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诗中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对革命者的屠杀和镇压。(3)不久、随即。(4)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5)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6)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7)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8)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3.军事家十年元帅诗人4.(1)献身革命坚定信念(2)总领整首诗,为诗篇奠定慷慨悲壮的基调。(3)人间遍种自由花三、走近文本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作品有《陈毅诗词选集》,代表作品《十年》后经项英等人集体修改,成为《新四军军歌》。2.写作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藏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四、整体感知1.朗读这三首诗,多媒体出示这三首诗的节奏和重音。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小序”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交代了这三首诗的写作时间、地点和写作缘由,交代了诗人在梅山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说明情况危急,“得诗”显出诗人的镇定自若。“小序”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诗人以诗明志、革命到底的决心。(有条件的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3.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照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提出的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这三首诗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第一首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首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首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该环节可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五、合作探究1.解读第一章。学生分小组讨论:(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2)诗中的哪些关键词能体现这种精神?明确:“断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一个“招”字,体现了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革命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痛快地表露了出来。(3)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借代、设问、比喻等。如以“旌旗”借代军士,以“阎罗”借喻凶恶残暴的敌人。首句设问,总领全篇。(4)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明确: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如第一、二句写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意气。2.解读第二章。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明确: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崇高精神,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2)诗中的哪些关键词能体现这种精神?明确:“头”“悬”“国门”,借用春秋时期伍子胥的“眼悬东门”的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飞来”有轻快、翩然而至之意,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凸显出豪迈爽朗的气概,妙语天成,壮而不悲。(3)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说明:学习这一章时,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第一章的经验,教师可有意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解读第三章。学生思考并讨论:(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明确: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革命必将胜利。表现了诗人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2)诗中的哪些关键词体现了这种精神?明确:“投身”二字,体现了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二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革命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取义成仁”是《孟子》《论语》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3)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比喻。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第一章中的“百战多”、第二章中的“烽烟正十年”对应;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说明: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第一、二章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自己提问、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多的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会学”。教师最后可做出明确指导。)4.《梅岭三章》这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明确:第一首,面临牺牲的考验,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回忆十年革命征程,抒发死不瞑目,激励战友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展望未来,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明确: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在这层层深化的诗文中越来越清晰。六、品读课文,赏析句段1.第三首前两句中的“投身”“应有涯”有什么含义?明确:“投身”表现出诗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应有涯”表明诗人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会有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坚持斗争的精神。2.将“血雨腥风应有涯”中的“应”换成“该”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此句中“应”这个词语表明诗人坚信反动镇压必定会有尽头,会结束;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如果换成“该”字,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3.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明确:“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诗人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4.捷报飞来当纸钱。(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明确: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字,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字,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5.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明确: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诗人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七、问题探究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诗前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时代背景。而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诗前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诗人在“梅山遇险”,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诗人从容、镇定。诗“留衣底”以明志,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2.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明确: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3.探究课文的主旨。明确:这三首诗中,诗人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八、写法探究1.体会本诗内容、结构上的魅力。明确:这三首诗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紧密呼应,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整体。三首诗各自从过去、现在、未来着笔,过去是“我”革命的过去,现在是面对死亡的现在,未来是属于全体革命者的光明未来;而三首诗整体上又各有侧重,寓意分别是必战、必胜、必成,全面展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2.体会诗中意象的内涵及其表现方法。明确:《梅岭三章》中有很多丰富的意象,表达了陈毅同志深沉博大而又炽热激越的情感。这些意象中,有些是旧词新用,有些是引用典故,有些是运用借代,有些是运用新颖的比喻。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手法,都是为丰富诗歌语言,准确传达诗人情感服务的。比起直白的抒写,这样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也更加含蓄,符合诗歌抒情性的要求,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泉台”“阎罗”都是旧时的习惯说法。事实上虽不存在,却为人们所熟知。诗中是旧词新用,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来代指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陈毅借用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不仅表现了他不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九、拓展延伸阅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简要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赏析:这首诗抒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初闻”紧承“忽传”,“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泣的真实表现。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对“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十、课堂小结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作者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十一、随堂检测(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_____旧部,旌旗十万_____阎罗。1.诗前小序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一句说明小序是补写的。2.诗中为了表现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上“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下列对这样写的好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阎罗”来借指世上反动势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耐人寻味。B.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意思。C.鬼神怪异入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比较常见的,更容易让读者理解。D.使诗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3.在诗中的横线上填上动词,并揣摩所填词语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注】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4.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交代写作背景及缘由旋围解2.C解析:本诗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作者想象丰富,是借民间说法来比喻,表达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而不是用鬼神怪异“更容易让读者理解”。3.招斩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斩: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4.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5.“弄”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十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关注诗歌的文体特征。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对其内涵和艺术表现力进行赏析。4.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这些诗歌虽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1.字音字形墓畔()一束()舵()手装shì()jiāo()原长夜mànmàn()()2.词语解释(1)口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闲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装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舵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学常识《短诗五首》的作者们,各有所长。如沈尹默是______________的先驱;戴望舒因其《雨巷》被传诵一时,故有“______________诗人”的美誉;卞之琳是“______________派”的代表诗人;智利诗人聂鲁达则荣获1971年______________文学奖。4.教材初探读了本课五首短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是什么打动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pànshùduò饰郊漫漫2.(1)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2)(时间)长而无边的样子。(3)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4)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5)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3.新文化运动雨巷新月诺贝尔4.示例一:我更喜欢《月夜》。本诗采用旧意象新用法,“霜”“风”“月”在古诗中常表示孤寂、冷清、寂寥,在本诗中都有新的变化。“霜风”用“呼呼的”修饰,有生机之感;月光因“明明”而添亮色。示例二:我更喜欢《统一》。聂鲁达的哲思让人佩服。人人皆看到不同,作者却逆向思考,发现不同背后的一致。三、学习《月夜》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有《月夜》《落叶》《三弦》等。这首诗写于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2.朗读全诗,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全诗共写了哪几个意象?这几个意象和“我”有着怎样的关联?明确: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意象,烘托与高树并列的“我”。(2)《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明确: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明确:“树”象征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明确: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人格。(6)分析《月夜》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和押韵。明确:白描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四、学习《萧红墓畔口占》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萧红墓畔口占》是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2.朗读全诗,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明确: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2)结合加点词,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1\*GB3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他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2\*GB3②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明确:“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抹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种花卉,如今诗人为她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此句描绘了一种惯常但是又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之间纯真的怀念和深切的哀思。=3\*GB3③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明确:“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诗人等待曙光涌现、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萧红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也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也是二人结下深厚情意的外在原因。“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至窒息的。=4\*GB3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明确:“却”字表现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和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诗人的人生感悟。(3)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诗中通过巧妙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喻示的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长度——“六小时”说明时间长,“长途”说明距离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他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句诗蕴含的是一种沉重、沉郁的氛围,但下一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却是轻轻一放,表现的是动作行为上的短促与轻逸。在这一长一短、一重一轻中,透露出的是诗人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以及因好友逝去而感到的孤独寂寞。【背景链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五、拓展延伸阅读杜甫的《月夜》,并简要赏析。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所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表达诗人在长安的思亲之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达诗人牵挂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情真意切,深婉动人。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两首短诗。这两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找类似的小诗来读一读,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细细品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七、布置作业课后诵读前两首短诗,预习后三首短诗。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二、学习《断章》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其创作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汲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卞之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等。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2.朗读全诗,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断章》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2)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幅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幅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前两幅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后两幅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幅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3)从诗人描绘的四幅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4)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三、学习《风雨吟》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芦荻,1912年生,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曾与人合编刊物。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2.朗读全诗,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点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画面并加以描绘。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风雨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2)“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何表达效果?明确:“大地”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连“大地”都被“卷来”了,写出了风雨之大。此处翻天覆地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卷”和“奔”体现了强大的自然力,以动感形成一种剧烈的心理冲击。(3)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明确: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风雨”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4)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明确:“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5)赏析《风雨吟》对自然意象的描写。明确:(示例)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写出了雨的滂沱如注,营造了极具气势的氛围。四、学习《统一》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1949年2月聂鲁达离开智利,经阿根廷去苏联,并到巴黎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此后他到过欧、亚、美的许多国家,积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1951~1952年暂居意大利,其间曾到中国访问。1952年8月智利政府撤销对他的通缉令,人民以盛大的集会和游行欢迎他的归来。回国后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完成了很多诗篇。《统一》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2.朗读全诗,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处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的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或者: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4)试归纳概括《统一》的主旨。明确:《统一》是一首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这首诗通过展现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之间的对立关系,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能窥见单一的本质。(5)分析《统一》通过自然现象揭示深刻道理的手法。示例:这首诗透过叶、花、果实、树木的个体和所有的形态,剖析其本质,即无论是个体还是所有,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所有的花和一朵花,其本质都是花;所有的叶和一片叶,其本质都是叶。表达出看待事物的时候要看其本质,而不能被繁多的表象迷惑,以及“对立之中存在统一”的深刻道理。五、问题探究对比阅读这五首诗,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1.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如《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风雨吟》押韵的字为“来”“海”。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节奏整齐等。2.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词语,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3.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六、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短诗五首》的另外三首。这五首短诗中,既有中国新诗,又有外国新诗,五首诗均短小精致,意蕴丰富。学习这五首短诗,我们要注意体会其内在的韵律节奏,感受这些新诗“新中有旧”的特点。而且,通过对比阅读,感受新诗在形式、语言和观念方面的特点。七、随堂检测(一)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回答问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是“风景”(即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才会有灵气、更生动。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C.全诗共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中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但“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2.下面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二)阅读《风雨吟》,回答问题。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解析:“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这句话,对原诗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诗人强调的是事物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你”与“看风景人”两者既互为风景,又都是观看者。2.A解析: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并没有流露出“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悲哀之情。3.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4.“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八、板书设计《月夜》——独立自主《风雨吟》——使命感和责任感《萧红墓畔口占》——寄托思念《统一》——对立统一《断章》——巧合和缘分九、布置作业课后诵读这五首短诗。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4海燕高尔基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2.朗读诗歌,加强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体会,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3.学习象征手法及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4.培养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2.朗读诗歌,加强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体会,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3.从整体上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感受不同形象的深意,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4.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分析对比、烘托和比喻、拟人、反复对塑造海燕形象、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命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时时处处都在向我们展示生命之美:在阳光明媚的花园里,草坪似翠绿的地毯,孩童似猴子般机灵,老者似神仙般逍遥,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柔美;在墨黑的背景中,通体如镜子般透亮,脸庞如月亮般恬静,那令人遗憾的断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残缺之美;在绿茵场中,足球运动员那如旋风般的推进,如狂飙般的进攻,如蛟龙般的拼抢,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之美。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作品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让我们共同进入海燕的世界,面对大海、乌云、闪电去感受海燕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美。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1.字音字形翡()翠掠()起一晃()胆怯()飞窜()chǔn()笨cāng()茫呻yín()zhèn()怒2.词语解释(1)苍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蜿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翡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精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蜿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预言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学常识高尔基,___________(国籍)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___________,著有自传体小说《___________》《在人间》《___________》等,选文《海燕》是一首___________(体裁)。4.教材初探(1)你从海燕身上,感受到怎样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海燕作为预言家的豪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