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八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1页
东八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2页
东八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3页
东八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4页
东八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oodisgood,butbettercarriesit.

精益求精,善益求善。Goodisgood,butbettercarriesit.

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东八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设计说明设计说明PAGEPAGEPAGE5PAGE5设计说明PAGE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况东八路(东七路~南四路)位于丽水南城七百秧工业分区与富岭片区内,是规划中的一条南北向主要的城市次干道,桩号沿用南一路桩号系统。道路设计起点为东七路东侧(桩号为K0+870),与东七路交叉口施工范围接顺,沿线与南二路(K1+680~K1+790)、南三路(K2+412.637)平交,终点为南四路北侧(K3+016.991),全长2036.991m,设计车速为40km/h,是七百秧片区和富岭片区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沿线为丘陵山间盆地、山体的组合体,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其中多为93~116m山体,最高117.9m(1956年黄海高程系,下同),最低为59.2m(东八路起点附近)。二、设计依据及采用规范(一)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以及相关要求3、业主提供的1:1000现状地形图4、《丽水市发改委关于南城东扩二期区块路网及配套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5、《丽水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6、《丽水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与排水专项规划)》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7、《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8、《丽水南城南二路工程施工图》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9、《丽水南城区块南四路工程施工图》杭州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0、《丽水南城区块东七路工程施工图》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11、《丽水南城东八路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浙江省浙南综合工程勘察院(二)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4、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7、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034-2000)9、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排水采用规范详见各册施工图说明。三、初步设计会议纪要执行情况根据初步设计会议纪要,进一步优化道路平面,纵断面设计,根据沿线地形,结合《丽水南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区块适用情况和排水坡向,施工图对初步设计中起始端反坡点的标高进行了调整。道路路面结构采用沥青路面结构。四、工程范围、规模及主要设计内容本项目施工段实施范围为为东七路东侧(桩号为K0+870),与东七路交叉口施工范围接顺,沿线与南二路(K1+680~K1+790)、南三路(K2+412.637)平交,终点为南四路北侧(K3+016.991),全长2036.991m。其中只有南三路交叉口属于本次设计范围。工程内容包括: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雨水工程、污水工程,同时对电力、电信、煤气管位作出预留。本次施工图设计根据设计内容分为2册:1、第一册:道路工程,其主要内容为道路平纵横、路基路面、道路土方;2、第二册:排水工程,其主要内容为设计范围内雨水工程、污水工程;本工程规模:双向四车道城市次干路建设规模。五、设计标准1、道路等级本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标准横断面宽为24m;2、计算行车速度40km/h3、路幅形式:两幅路;4、设计年限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5年;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设计年限为20年。5、路面结构计算荷载路面结构计算以轴载100kN的双轮组单轴为标准轴载。9、抗震标准地震基本烈度Ⅵ度。排水采用设计标准详见其施工图说明。六、道路平纵设计1、道路平面设计道路平面线形依据规划线位。全线共设置平曲线三处,半径分别为250m、3000m、1500m,道路总体线形流畅,满足规范要求。本段道路设计起点为东七路路口,坐标为:X44121.735,Y87307.439;施工起点接东七路交叉口设计范围边线,坐标为:X44109.054,Y87361.901;设计终点为南四路路口,坐标为:X42210.647,Y87350.660;施工终点接南四路交叉口设计范围边线,坐标为:X42257.810,Y87367.256。2、道路纵断面设计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初步设计会议纪要和“控规”道路竖向与场地竖向规划,道路标高同时参照排水等专业要求,进行综合考虑。道路纵断面设计重要的控制点:与主要道路交叉口的规划标高。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工程路段共设4个变坡点,最小纵坡为0.4159%,最大纵坡为2.0%;最小坡长442米,最小凸曲线半径为3000米,最小凹曲线半径为1000米;最小竖曲线长度为36.783米;道路设计高程最高为98.8米(设计终点),最低为79.593米(设计起点附近);最大填高为28.899米(桩号K2+460),最大挖方高度20.393米(桩号K2+900)。七、横断面设计道路标准横断面根据初步设计会议纪要及业主委托要求,结合道路两侧用地性质以及其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满足交通功能和地下管线敷设的前提下确定为:4米人行道+8米车行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8米车行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4米人行道=24米,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用地面划线分隔。人行道外侧各设置5米宽绿化用地。设计横坡:车行道由中央分隔带边坡向道路外侧,坡度1.5%;人行道及两侧5米绿带向道路内侧放坡,坡度1.5%;车行道和人行道均采用直线形路拱。设计参考点:道路中心线。八、道路交叉口设计1、本道路沿线各交叉口交叉形式见下表所示:相交道路名称道路等级交叉点位置交叉形式南三路次干路K2+412.637平面交叉九、地质概况及路基设计(一)、地质概况本段线路沟谷众多,地形起伏,地貌单元属丘陵区。线路场地类别属Ⅱ类。根据钻孔揭露结合工程地质测绘成果,线路范围勘察深度以浅岩(土)层按其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工程力学性质差异分为6大层8亚层,由上至下分述如下:①素填土:暗紫红、褐黄色,稍密-中密状,主要由碎块石、风化土、粘土等组成,主要分布于线路西端,属南四路修建时回填而成,厚度变化大。此外在沿线村庄及小路部位有少量分布。经压实处理后可作为路基持力层。②塘泥:灰黑、灰褐色,流塑,饱和,高压缩性,主要分布于沿线水库及山塘底部,厚度约0.60-1.00m。工程物理力学性质差,不能选作路基持力层。③耕土:灰褐色,松散,稍湿-湿,成份为砂质粉土,含植物根茎。主要分布于山间凹地浅表,层厚0.40-0.60m。厚度小,工程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不能选作路基持力层,应挖除。④砂质粉土:灰黄、褐黄色,稍密,湿-饱和,中压缩性,成份以粉土为主,约含20-30%的砂质,5-10%的粘土,下部夹有少量砾石。主要分布于山间宽谷表层,层厚2m,层顶标高64.01m。可以选作路基持力层。⑤含粘土碎石:灰黄、褐黄色,稍密,稍湿,碎石含量约占50-55%,大小0.2-5cm,个别大于6cm,次棱角状,粘土约占20-30%,余为砂质。主要分布于山麓,层厚0.80-2.00m。工程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可以选作路基持力层。⑥粉砂岩与含砾砂岩互层。(二)、路基设计1、一般路基设计材料要求:路基的填方优先采用路基挖方中的土、石(清表耕植土及塘泥除外),填料来源于爆破的凝灰岩、砾砂岩。由于爆破后填料粒径较大,对于超过填料最大粒径要求的石料,建议施工时进行破碎处理。施工要求:路基填筑前清除天然地面表层耕植土、树根草皮或腐殖土,一般清表厚度0.3m。地面横坡缓于1:5时,清除表层土后可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填筑路堤,地面横坡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其宽度≥1.0m,并设置2~4%倒坡,以保证填料和地基结合紧密,利于填方稳定。地基表层土质松散时应在填筑前碾压密实,一般土质(4)层砂质粉土、(5)层含碎石粘性土的路段压实度(重型)>90%,路基填土高度<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应将地基表层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处理深度不小于路面底面下0.8m。2、填方路基设计根据开发区建设模式,道路与周围地块平整同时开发,因此填方路堤边坡采用1:1.5的施工边坡。1、若采用开山石料作为路基填料,根据地质报告,该区域为粉砂岩及砾砂岩石。道路填方路基除应按照填石路堤要求分层填筑外,还应采用大功率推土机与重型压实机具施工。其质量控制采用施工参数与压实质量进行双控。压实质量标准采用孔隙率及压实沉降差控制,压实质量符合下列要求。分区路面地面以下深度(m)摊铺厚度(mm)最大粒径(mm)孔隙率(%)上路堤0.8~1.5≤400小于层厚2/3≤22下路堤>1.5≤500小于层厚2/3≤24压实沉降差值是重型振动压路机(20t以上)按规定碾压参数(强振,4km/h以下速度)碾压两遍后各测点的高程差,要求其平均值不大于5mm,标准差不大于3mm。孔隙率的检测应采用水袋法进行。修建路面结构层之前,填石料顶面应无明显孔隙、空洞。填石路堤最后一层应当作“精铺过渡层”进行铺筑,层厚取20cm,该层碎石料应具有一定级配,最大粒径宜小于7cm,小于0.05mm的细粒料含量不应小于30%。2、若填料为土石混合料填筑,则道路填方路基应按照填土路堤要求分层填筑,应采用重型压实机具施工,其压实质量标准采用压实度进行控制,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项目分类路面结构层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压实度(重型)(%)填方路基上路床0~3061093下路床30~8041093上路堤80~15031590下路堤150以下21590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1093一般每层松铺厚度不应超过40cm。路基填筑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压实应在最佳含水量下进行。路基施工应注意避开雨季,路基需按规定设置横向排水坡度,施工期间可在路基两侧挖临时排水边沟,积水排到边沟,再就近排出。3、挖方路基设计道路与周围地块平整同时开发,因此挖方路基边坡采用1:1的施工边坡。4、路基填挖交界处理依据地质勘察资料(详勘阶段),挖方区浅层为0.4~2.0米后的耕土及砂质粉土,浅层以下即可见粉砂岩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质。填方材料主要以土石混合物为主。半填半挖路基中填方区域根据填方路基进行处理,路床底面以下路堤按规定压实填筑后,再用冲击式压路机进行增强补压,以消减路基填挖间的差异变形。挖方区域按挖方路基施工,若挖方深度不足,应超挖至下路床范围(路面结构层底面下80cm),基底压实后再填筑路床,基底压实度(重型)>93%,如基底土质松软,宜再超挖30cm,分层压实。十、路面结构设计(一)、路面结构设计1、车行道路面结构路面结构各层由上至下依次为:4cm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乳化沥青粘层(0.5kg/m2)8cm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乳化沥青封层(1.0kg/m2)36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人行道路面结构6cm预制人行道板3cmM1010cmC10水泥混凝土(二)、路用材料设计1、沥青砼面层沥青砼路面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久的品质,并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良好的抗水损害并具有防止雨水渗入基层的功能。本工程沥青砼面层路用性能应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车行道平整度3m直尺或测平仪(mm)最大间隙≤3,б<1.0抗滑性能横向力系数SFC60≥54构造深度TD(mm)≥0.55摆值Fb≥45热拌沥青混合料应符合以下要求:项目AC-13C、AC-20CAC-25C高温稳定性动稳定度(次/mm)1000800水稳性残留稳定度(%)≥80≥75劈裂强度比(%)≥80≥75抗裂性能极限破坏应变(με)≥2300≥2000设计弯沉指标详见道路路面结构图。2、材料要求⑴沥青砼面层①沥青混合料本工程热拌沥青混合料AC-13C,AC-25C均为密集配沥青混合料。其矿料级配范围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3.2②沥青本工程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其各项指标不得低于《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要求;③粗集料粗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2的规定,粒径规格应符合表4.8.3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规格尺寸。路面上面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符合要求的玄武岩,④细集料、填料、纤维稳定剂细集料、填料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指标要求。如果细集料与沥青的粘结性能差,达不到4级时应掺加1-2%的消石灰或生石灰粉、水泥或沥青中掺加抗剥落剂。⑤透层与粘层在铺筑沥青混凝土前应先在水泥稳定层上均匀喷洒透层(与下封层作为一层施工),透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9.1条的规定,沥青用量建议值为1.0Kg/m2,采用乳化沥青。透层集料采用3-5mm石屑(S-14),洒布量6~8m3/1000m2,集料指标见下表:规格名称公称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通过率(%)9.54.752.361.18S143-510090-1000-150-3沥青面层之间须浇洒粘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9.2条的规定,沥青用量建议值0.5Kg/m2,粘层采用乳化沥青PC-3型。⑵水泥稳定基层①本工程基层采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集料级配,集料级配详见路面结构设计图。4、施工要点⑴沥青砼面层、透层与粘层①沥青混合料拌制、运输、温度控制、碾压遍数、开放交通的时间必须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执行。②沥青混合料不得在气温低于5℃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③沥青混凝土摊铺系数应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