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1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2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3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ersion:1.0StartHTML:0000000107EndHTML:0000098287StartFragment:0000000127EndFragment:0000098269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5题)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运用演绎论证的是()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D.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辛弃疾《水龙吟》此句中,用到比喻手法的是()

A.遥岑远目B.献愁供恨C.玉簪螺髻D.求田问舍

3.《秋夜》中,作者在摊开的书上做了一个梦,那本书是()

A.《野草》B.《呐喊》C.《彷徨》D.《狂人日记》

4.《诗经》的句式以()为主

A.四言B.五言C.六言D.七言

5.西汉时期掌管音乐的机构所采集的歌辞称作()

A.汉赋B.楚辞C.乐府诗D.国风二、填空题(5题)6.____,天上人间

7.陆游《关山月》:中原干戈古亦闻,____?

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____

9.采菊东篱下,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10.慢性支气管炎属于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增生的组织细胞主要是____和____

三、判断题(5题)11.《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赵策》()

A.否B.是

12.《诗经》中的雅是宗庙祭祀时的乐歌()

A.否B.是

13.公文如需同时标注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按照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的顺序自上而下分行排列,顶格排在版心左上角()

A.否B.是

14.余秋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和散文家()

A.否B.是

15.《风波》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A.否B.是四、简答题(2题)16.分析《前赤壁赋》一文中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17.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后人评赞以孤篇压倒全唐,试分析其艺术成就

五、阅读理解(2题)18.诗中对桃花的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9.全词总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六、现代文阅读(2题)20.阅读下文,完成第27—29题。

依偎——重庆街景

依偎这个词,是很难用在眼前这位年轻人身上的。他显然来自农村,靠在肩上的那截比身高略长的竹筒,系在竹筒上的那团比他指头还粗的绳索,标明了他的山城棒棒军的身份。可是他毕竟太年轻了一点,充其量十六七岁。而他那弱小的身躯所必须承受的,却是生活的重担。当他背着城里的冰箱摇摇晃晃爬上一幢宿舍的顶楼的时候,他气喘吁吁,他大汗淋漓,他青筋鼓胀,他牙关紧咬。依偎这个词的柔软情调已经离他而去了,远远地,久久地。他所面对所经历的情感只能是与依偎截然相反的东西,比如说昂首挺立,比如说身腰佝偻,总之,在那褴褛衣着的遮掩下,在那蓬头垢面的裸露中,即令在那心理承受能力最为脆弱的地方,也只能剩下那副近乎残忍的铁石心肠了。

然而,此时此刻,他确实依偎在一位农村老汉的怀里。那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中午,当路上的行人纷纷躲进沿街的一个窄小的屋檐下的时候,我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了他。他坐在潮湿的地上,靠在肩上的,依然是那截比身高略长的竹筒,系在竹筒上的,依然是那团比他指头还粗的绳索。有所不同的是,他此刻的表情是平静的、顺从的,从那歪着的脏兮兮的脖子和那翘着的毛茸茸的鼻孔望去,他似乎睡着了。而这位老农也坐在地上,从年龄,从长相,更从为了不致惊动对方而久久不得动弹的双腿去看,他无疑是怀中孩子的父亲。他是什么时候进城来的,他怎么会在这里找到孩子,我一无所知。深信不疑的,便是他是怀揣着担心与不安,不计旅途之苦专程前来看望孩子的。现在好了,孩子的一切他都看到了。让他欣慰的是,孩子长高了一点,长壮了一点,而且突然变得懂事多了,没有再去调皮捣蛋,没有再去贪耍玩闹,孩子顽强的生存能力证明,他的家庭甚至他的家族已经升起了一颗希望之星。那么,明天就要回到乡下去了,地里发黄了的麦子等他回去收割,在这样的时候,父亲能够为孩子再说点什么或再做点什么呢?该说的也许已经说了,比如要吃饱穿暖,比如要早睡早起,有了病一定要吃药,医院进不起就进药店,西药吃不起就吃中药。哦哦,这孩子不讲卫生的坏习惯进了城也没有改好,喏,手指甲这么长这么脏了,要是等到他自己来剪,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呢?

于是,在我的注目之下,这位老农抖抖颤颤地从衣兜里摸出一把小剪刀,开始为依偎在怀里的孩子剪手指甲。小剪刀生了点锈,刀口也钝了,他剪得有些吃力,却剪得格外认真,剪着剪着,伴着口中的喃喃自语,在那布满皱纹的嘴角竟绽出来几丝幸福的笑容。而孩子调皮的天性此时复活了,他的脑袋使劲朝父亲的怀里钻,一只手臂索性搭在了父亲的肩头,那稚气与娇气一并显现的时候,简直像一个待哺的婴儿,贪婪地享受在母亲的怀抱之中。

我被眼前的这一幕愣怔住了,尽管这父子两人如入无人之境,于周围的任何目光全然不顾。不知怎的,随着屋檐水的哗哗滴落,我的泪水亦潸然而下。老实说,我多么希望这场雷雨不要停止,以便让人世间这幕难得一见的街景,得以框定,得以永恒……

(有删改)

请概括本文中作者所见街景

21.阅读下文,完成第27—29题。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屈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⑥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着,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蹚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⑦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⑧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参考答案

1.D

2.CB选项用了拟人手法,C选项用了比喻手法,D选项用了典故

3.A《秋夜》中,作者在摊开的书上做了一个梦,书名是《野草》

4.A《诗经》句式以四言二节拍为主

5.C乐府原是音乐官署名称,初设于秦,到西汉武帝时正式确立。乐府的职责是收集编纂各地歌谣并为之制谱配乐。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机构所收集和配乐演唱的歌辞,称作乐府诗,简称乐府

6.流水落花春去也

7.岂有逆胡传子孙

8.皎皎空中孤月轮

9.悠然见南山

10.杯状细胞

11.N《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

12.N雅是产生于王都附近的诗,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

13.Y

14.N×余秋雨是我国当代学者

15.Y√《风波》出自《呐喊》一书,主要通过描写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问题的风波

16.这篇文章成功地描写了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对抒情和说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段是借景物描写抒情。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江水构成一个优美的意境,置于这种意境中,使人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受,从而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快乐心情。第四段是借景说理。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自然之美,是人们天然的朋友,是造物者对人的恩赐,人们可以尽情地享用它。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人的幸福,从而使主人所主张的人们应该快乐地生活的观点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

17.(1)把客观的实境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朦胧。(2)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衬托了离愁别绪,显示了人生的短暂。在离愁的抒写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宇宙人生的探索。(3)诗歌写了五种事物,以月为重点,有主有次,巧妙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境

18.第一句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