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_第1页
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_第2页
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_第3页
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_第4页
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7、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8、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9、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1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7、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8、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9、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1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的聚集状态(第一课时)新课程高一化学备课组J知识回忆:物质/sM物质微粒质量的量数XMA物质体积请根据下表计算质量和体积1问题的提出前段时间听了一位教师的校内公开课,课题是“腐乳的制作”(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1中的课题2)。在一节课的45min中,前30min的时间都用在向学生介绍的毛霉特点(同化类型、异化类型、适宜温度、生物学分类、生殖方式等)以及与酵母菌、醋酸菌、毛霉这3种微生物的比较,并通过系列训练题进行课堂检测与反馈;剩下的15min用PPT以填空的方式领着学生对着教科书完成了实验设计部分的实验流程、操作提示和结果分析与评价的教学。这样就使得本课时的实验设计的教学相对被冲淡了,时间安排上也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那么,教师应如何把握一节课的课时教学重点?不同的高中生物教学体系范围有着不同的重点,如整个高中生物学内容、每一个模块、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等,都有着各自的教学重点。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力,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确定重点,设计出适合的应对策略。2课时教学重点的概述2.1课时教学重点的含义教学重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指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教学内容。顾名思义,课时教学重点是指在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教学内容,是体现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如在“腐乳的制作”一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是腐乳制作的原理与实验设计。2.2课时教学重点的成因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某一内容之所以成为重点,可能是因为其本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如光合作用的过程;或可能是其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又具有重大影响,如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可能是其能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或功能,如孟德尔科学研究方法的假说―演绎法;还可能是因为其对解决学生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能有所帮助,如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有代表性的问题;等等。2.3课时教学重点的特点课时教学重点一般是稳定的和长期不变的。课时教学重点不会因为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就消失,而是在一定时段会始终贯穿于教学中。这是由于生物学的重点内容大多都是在生物知识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高中生物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过程、生命的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等核心观点生物学实验等,一直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生物教学始终的重点。也有少数的课时重点具有暂时性,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计算问题”,教师可能会专门拿一节课来解决。这时如何消除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就成为了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但问题解决后,它就不再是重点了。3课时教学重点的确定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教学重点的教学则是低效率的教学。相对于课堂教学杂乱无序、效率低下来说,“有效”教学的研究应运而生。“有效”应该是“有序、高效”。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各项教学内容平均使力,甚至本末倒置,教学效果则不能得到保证。欲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需准确地确定课时教学的重点,这是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序、高效的态势发展的前提。3.1课时教学重点的确定依据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的,是构成每个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本身、作者的编写意图、规定的教学要求、新课标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等来确定教学重点。重点是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最重要的核心部分,生物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重要方法都可作为教学重点。针对教材的新授课、复习课,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本身、作者的编写意图、上级规定的教学要求、新课标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或大纲)等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针对操作的实验课,除依据知识本身之外,还要依据操作技能要求、实验药品的取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等确定其教学重点。针对练习的讲评课,教师则要依据出错率的高低、出错的原因等来确定需要重点讲解的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或解题方法等内容。3.2课时教学重点的确定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重点的确定同样也无一定的方法。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任课教师,确定课时教学重点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就笔者而言,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采用过如下的一些方法来确定课时教学重点。(1)教学用书套用法。每本教材都有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从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为出发点,《教师教学用书》每节内容都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答案和提示、参考资料等栏目。因此,每课时的教学重点可以直接套用《教师教学用书》上提供的现成内容,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可能采用此方法的较多。(2)学习内容分析法。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体系中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如“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是理解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和“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故它们是“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细胞代谢是细胞内每时每刻所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统称,细胞代谢中包含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而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其他生物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需要光合作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因此,在“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是这部分的教学重点。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是否为教学重点。(3)课标大纲分析法。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可见,整个中学生物教材体系中的重点内容有细胞代谢、遗传和变异、生态学等,这些称全书重点,是重点的最高层次。具体落实到教学时,一般先在总目标中寻找主题单元的目标,比如“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章节,通过阅读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以及“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接着在分类目标中寻找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中细化,比如,将内环境的组成及三者关系分开讲述,先让学生了解体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相关概念,后通过观看动画,理解内环境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画关系图。确立重点的方法是通常是教师自己分析教材或直接套用教参提供的,而最好方法是在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教参、学生情况等有机整合起来,从而科学确定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重点。一般来说等级要求“B”、“C”级的为重点内容,但也不是说“A”级识记层次的内容不重要,这部分知识往往是作为进一步提高的基础,若忽略了则会影响后续重点知识的学习,甚至让一些非难点内容转化为难点,进一步加大了教学难度。重点的确立还可从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考虑,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一个涉及人类和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在生态系统水平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因此“生态系统”一节又是重点中的重点。4结束语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课时教学重点的确立,能让教学提纲挈领,有的放矢,举重若轻,方便教师的教,也利于学生的学,为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1.在课堂上适当留白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学生被接二连三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致使课堂频频出现"卡壳"现象。因此,课堂中必须留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必须留白。留白,就是讲课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有人提出,"讲课要顺畅,尽可能多讲、细讲,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统统化解掉,让学生听起来顺顺当当,少碰钉子、少走弯路……"这是不是好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不是。首先,学生从这种课上获得的知识是被动听来的,不是经过动脑筋下功夫学来的,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对提高学习能力不会有很大帮助;其次,这种替学生想,"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既无味又无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文章,在课上通过学生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新观念,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探索,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发言的频率与效率是其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的重要体现。一些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课堂发言也就无从谈起。要避免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课堂学习,教师必须充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预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3.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多媒体教学能打破时空限制,"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彻底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都有明显优势,亦为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清新的风",因而倍受语文老师的青睐。运用经典的音频朗读示范,引导学生学习朗读技巧,提升朗读水平,以读启智。如《蜀道难》是一首乐府诗,虽然没有乐律可依,却自成一格,具有歌行体的特点。在经典的朗读音频中,音乐流畅激扬,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朗读者放慢节奏且充分利用停顿,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次次荡漾着听众的心弦。使用视频把学生带入情景,深化主旨。如《沁园春?长沙》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自由飞翔;"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色充斥着视觉,既象征著革命也象征烈火和光明,是作者对革命和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画面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诗人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振兴中华的革命豪情。4.在课堂上进行情感渗透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承载着不可推卸的重任。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注重选取我们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意蕴的人文作品。可以说,一本好的语文教材集文学、思想、艺术等方面于一体,是学生进步的精神食粮。语文正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人的品性,拨动着人的心弦。感悟爱,懂得珍惜,完善学生的品德,是语文学科情感渗透的基本任务。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浓厚的文化气息、传统的民族文化精华、当代的民族文化精粹、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皆有所容。在对这些优秀的文学名篇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从语言文字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在无数读者的心中荡起了父爱的涟漪,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特级教师高润华老师在讲授父亲翻越栅栏的情景时,特意用双手扳住黑板,做出非常吃力的样子,联想起臃肿、胖胖的父亲,看到这种情形,还有哪个学生不为之感动呢?"父爱如山"在这篇课文中不就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吗?正是这样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在语文这个大课堂上,让学生学会了要做一个充满爱的品德高尚的人!总之,表现一名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创造性的主要形式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来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物质的聚1物质的聚集状态(第一课时)新课程高一化学备课组物质的聚集状态(第一课时)2J知识回忆:物质/sM物质微粒质量的量数XMA物质体积请根据下表计算质量和体积J知识回忆:3厂物质物质的量质量密度体积mg·cm3cmFe567.87.2A272.710H2O181.018C2H5OH46.0707895839H200899::2241429gL1224L32CO2801125gL122.3L厂物质物质的量质量密度4、考: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我们定义为摩尔质量,那么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体积我们可以定义为什么呢?、摩尔体积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体积。2单位:cm3mo|或Lmo|1请根据展示的体积模型和刚才计算的数据分析物质存在的状态和体积的关系。、考: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我们定义为5结论1.固态和液态物质,物质不同,摩尔体积不同2在相同状态下,不同气体的摩尔体积基本相同3同样是1mo物质,气体和固体、液体的体积相差很大结论6思考:请大家根据物理中三态变化的常识,分析和讨论以下问题:1物质的体积大小取决于哪些微观因素?微粒个数、微粒大小、微粒之间的距离2当粒子数一定时,固、液、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固、液态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本身的大小,而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3为什么比较一定量气体的体积,要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粒子间的距离/1—d思考:请大家根据物理中三态变化的常识,分析7、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为vm式:Vn令常用单位有L/mol(Lmo1)和m3mol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要点:◆条件:标准状况(STP)22.4L对象:任何气体结论体积约占(标准状况)物质的量:1mol22.4L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示意图、气体摩尔体积8士标准状况下,1mo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是4L(错,物质应是气体)2.1mo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错,应标明条件一标准状况)3.标准状况下,1molO2和N2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对,气体体积与分子种类无关)4.2.L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12L气体所含的分子数。(错,未指明气体体积是否在相同条件下测定5.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L。(错,“约为”;单位应为L/mol)6.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可能约为24L/mo。(错,不一定)士标准状况下,1mo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是4L92在标准状况下1)0.5moHC的体积是-112(2)336升氢气的物质的量是-1.5m9(3)16克氧气的体积是112L(4)448升氮气中含有的氮分子数是2N3在标准状澆下,多少克CO,与4克氢气的体积相同?88g2在标准状况下104.在同温、同压、相同质量的下列气体占有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①cl2②N2③H2④cO2⑤O2③②⑤④①4.在同温、同压、相同质量的下列气11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12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13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14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15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16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17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18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19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20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21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22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23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24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25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26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27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28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29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30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31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32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33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34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35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36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37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38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39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课件40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谢谢!41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7、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8、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9、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1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7、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8、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9、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1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的聚集状态(第一课时)新课程高一化学备课组J知识回忆:物质/sM物质微粒质量的量数XMA物质体积请根据下表计算质量和体积1问题的提出前段时间听了一位教师的校内公开课,课题是“腐乳的制作”(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1中的课题2)。在一节课的45min中,前30min的时间都用在向学生介绍的毛霉特点(同化类型、异化类型、适宜温度、生物学分类、生殖方式等)以及与酵母菌、醋酸菌、毛霉这3种微生物的比较,并通过系列训练题进行课堂检测与反馈;剩下的15min用PPT以填空的方式领着学生对着教科书完成了实验设计部分的实验流程、操作提示和结果分析与评价的教学。这样就使得本课时的实验设计的教学相对被冲淡了,时间安排上也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那么,教师应如何把握一节课的课时教学重点?不同的高中生物教学体系范围有着不同的重点,如整个高中生物学内容、每一个模块、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等,都有着各自的教学重点。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力,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确定重点,设计出适合的应对策略。2课时教学重点的概述2.1课时教学重点的含义教学重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指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教学内容。顾名思义,课时教学重点是指在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教学内容,是体现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如在“腐乳的制作”一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是腐乳制作的原理与实验设计。2.2课时教学重点的成因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某一内容之所以成为重点,可能是因为其本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如光合作用的过程;或可能是其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又具有重大影响,如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可能是其能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或功能,如孟德尔科学研究方法的假说―演绎法;还可能是因为其对解决学生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能有所帮助,如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有代表性的问题;等等。2.3课时教学重点的特点课时教学重点一般是稳定的和长期不变的。课时教学重点不会因为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就消失,而是在一定时段会始终贯穿于教学中。这是由于生物学的重点内容大多都是在生物知识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高中生物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过程、生命的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等核心观点生物学实验等,一直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生物教学始终的重点。也有少数的课时重点具有暂时性,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计算问题”,教师可能会专门拿一节课来解决。这时如何消除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就成为了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但问题解决后,它就不再是重点了。3课时教学重点的确定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教学重点的教学则是低效率的教学。相对于课堂教学杂乱无序、效率低下来说,“有效”教学的研究应运而生。“有效”应该是“有序、高效”。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各项教学内容平均使力,甚至本末倒置,教学效果则不能得到保证。欲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需准确地确定课时教学的重点,这是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序、高效的态势发展的前提。3.1课时教学重点的确定依据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的,是构成每个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本身、作者的编写意图、规定的教学要求、新课标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等来确定教学重点。重点是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最重要的核心部分,生物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重要方法都可作为教学重点。针对教材的新授课、复习课,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本身、作者的编写意图、上级规定的教学要求、新课标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或大纲)等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针对操作的实验课,除依据知识本身之外,还要依据操作技能要求、实验药品的取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等确定其教学重点。针对练习的讲评课,教师则要依据出错率的高低、出错的原因等来确定需要重点讲解的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或解题方法等内容。3.2课时教学重点的确定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重点的确定同样也无一定的方法。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任课教师,确定课时教学重点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就笔者而言,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采用过如下的一些方法来确定课时教学重点。(1)教学用书套用法。每本教材都有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从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为出发点,《教师教学用书》每节内容都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答案和提示、参考资料等栏目。因此,每课时的教学重点可以直接套用《教师教学用书》上提供的现成内容,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可能采用此方法的较多。(2)学习内容分析法。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体系中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如“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是理解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和“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故它们是“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细胞代谢是细胞内每时每刻所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统称,细胞代谢中包含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而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其他生物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需要光合作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因此,在“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是这部分的教学重点。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是否为教学重点。(3)课标大纲分析法。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可见,整个中学生物教材体系中的重点内容有细胞代谢、遗传和变异、生态学等,这些称全书重点,是重点的最高层次。具体落实到教学时,一般先在总目标中寻找主题单元的目标,比如“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章节,通过阅读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以及“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接着在分类目标中寻找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中细化,比如,将内环境的组成及三者关系分开讲述,先让学生了解体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相关概念,后通过观看动画,理解内环境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画关系图。确立重点的方法是通常是教师自己分析教材或直接套用教参提供的,而最好方法是在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教参、学生情况等有机整合起来,从而科学确定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重点。一般来说等级要求“B”、“C”级的为重点内容,但也不是说“A”级识记层次的内容不重要,这部分知识往往是作为进一步提高的基础,若忽略了则会影响后续重点知识的学习,甚至让一些非难点内容转化为难点,进一步加大了教学难度。重点的确立还可从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考虑,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一个涉及人类和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在生态系统水平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因此“生态系统”一节又是重点中的重点。4结束语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课时教学重点的确立,能让教学提纲挈领,有的放矢,举重若轻,方便教师的教,也利于学生的学,为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1.在课堂上适当留白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学生被接二连三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致使课堂频频出现"卡壳"现象。因此,课堂中必须留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必须留白。留白,就是讲课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有人提出,"讲课要顺畅,尽可能多讲、细讲,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统统化解掉,让学生听起来顺顺当当,少碰钉子、少走弯路……"这是不是好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不是。首先,学生从这种课上获得的知识是被动听来的,不是经过动脑筋下功夫学来的,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对提高学习能力不会有很大帮助;其次,这种替学生想,"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既无味又无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文章,在课上通过学生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新观念,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探索,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发言的频率与效率是其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的重要体现。一些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课堂发言也就无从谈起。要避免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课堂学习,教师必须充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预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3.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多媒体教学能打破时空限制,"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彻底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都有明显优势,亦为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清新的风",因而倍受语文老师的青睐。运用经典的音频朗读示范,引导学生学习朗读技巧,提升朗读水平,以读启智。如《蜀道难》是一首乐府诗,虽然没有乐律可依,却自成一格,具有歌行体的特点。在经典的朗读音频中,音乐流畅激扬,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朗读者放慢节奏且充分利用停顿,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次次荡漾着听众的心弦。使用视频把学生带入情景,深化主旨。如《沁园春?长沙》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自由飞翔;"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色充斥着视觉,既象征著革命也象征烈火和光明,是作者对革命和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画面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诗人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振兴中华的革命豪情。4.在课堂上进行情感渗透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承载着不可推卸的重任。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注重选取我们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意蕴的人文作品。可以说,一本好的语文教材集文学、思想、艺术等方面于一体,是学生进步的精神食粮。语文正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人的品性,拨动着人的心弦。感悟爱,懂得珍惜,完善学生的品德,是语文学科情感渗透的基本任务。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浓厚的文化气息、传统的民族文化精华、当代的民族文化精粹、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皆有所容。在对这些优秀的文学名篇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从语言文字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在无数读者的心中荡起了父爱的涟漪,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特级教师高润华老师在讲授父亲翻越栅栏的情景时,特意用双手扳住黑板,做出非常吃力的样子,联想起臃肿、胖胖的父亲,看到这种情形,还有哪个学生不为之感动呢?"父爱如山"在这篇课文中不就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吗?正是这样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在语文这个大课堂上,让学生学会了要做一个充满爱的品德高尚的人!总之,表现一名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创造性的主要形式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来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物质的聚集状态(第课时)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物质的聚42物质的聚集状态(第一课时)新课程高一化学备课组物质的聚集状态(第一课时)43J知识回忆:物质/sM物质微粒质量的量数XMA物质体积请根据下表计算质量和体积J知识回忆:44厂物质物质的量质量密度体积mg·cm3cmFe567.87.2A272.710H2O181.018C2H5OH46.0707895839H200899::2241429gL1224L32CO2801125gL122.3L厂物质物质的量质量密度45、考: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我们定义为摩尔质量,那么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体积我们可以定义为什么呢?、摩尔体积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体积。2单位:cm3mo|或Lmo|1请根据展示的体积模型和刚才计算的数据分析物质存在的状态和体积的关系。、考: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我们定义为46结论1.固态和液态物质,物质不同,摩尔体积不同2在相同状态下,不同气体的摩尔体积基本相同3同样是1mo物质,气体和固体、液体的体积相差很大结论47思考:请大家根据物理中三态变化的常识,分析和讨论以下问题:1物质的体积大小取决于哪些微观因素?微粒个数、微粒大小、微粒之间的距离2当粒子数一定时,固、液、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