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孔孟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_第1页
第五讲孔孟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_第2页
第五讲孔孟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_第3页
第五讲孔孟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_第4页
第五讲孔孟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

孔孟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第四讲

孔孟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初年,西周以来的礼制文化面临挑战。天命观念受到普遍怀疑,以此为基础的政治伦理秩序即将崩溃。政治生活和伦理生活将导向何处?孔子通过对礼制精神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战国时孟子的思想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孔孟思想形成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春秋初年,西周以来的礼制文化面临挑战。天命观念受到普遍怀疑,2本讲主要内容:孔子及其时代孔子的文化哲学思想孟子的生平事迹孟子思想的内涵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本讲主要内容:孔子及其时代3一、孔子及其时代一、孔子及其时代4春秋列国形势图春秋列国形势图51.孔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时期(770BC—476BC)王室孱弱,丧失了约束诸侯国的能力,诸侯国之间也开始相互攻伐,华夏与少数民族间矛盾激化。郑庄公大败王师,春秋五霸,弭兵运动(郑宋倡导),吴越争霸,大夫执政1.孔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时期(770BC—476BC)6当时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礼制崩坏,上下无准,何去何从?针对这一问题,孔子展开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挽救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重振纲常秩序,唤醒人的道德自觉,回复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上下有序的礼制时代。孔子的画像当时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礼制崩坏,上下无准,何去何从?针对72.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年—前449年),名丘,号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曾祖父时避难至鲁,幼年丧父(叔梁纥),少“贫且贱”。山东曲阜鸟瞰鲁国故城2.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年—前449年),名丘,号仲尼8“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约年五十,由鲁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不久辞去。周游宋、卫、陈、蔡、齐、曹、郑、蒲、叶、楚诸国,后归鲁。孔府孔子及弟子周游图“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9孔子归鲁后,整理《诗》、《书》,并就鲁史而著《春秋》,为儒家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有《论语》一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言行。

《诗经》、《尚书》书影、《论语》孔子归鲁后,整理《诗》、《书》,并就鲁史而著《春秋》,为儒家10二、孔子的文化哲学思想二、孔子的文化哲学思想11(一)文明与野蛮之别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社会是不断向文明发展的,夏商周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周代文明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礼治文明应在周代的基础上发展。观点的认识基础:1.人类出现,文明即出现2.文明程度愈来愈高(一)文明与野蛮之别12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吾从周。”《周礼》读本(清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13(二)礼制文明的核心“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礼制的核心是文质统一:“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二)礼制文明的核心“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14礼绝不仅仅是外在形式,而是有它的实质性内容;但是形式也相当重要。卫国大夫棘子成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从文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孔子问礼图文和质应当并重、统一

礼绝不仅仅是外在形式,而是有它的实质性内容;但是形式也相当重15礼制的实质性内容就是处理人的情感与理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为父母服丧这种礼,实际上来源于人的不忍之心,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礼的目的是为了人的情感和理性能够得到合理的舒展。例如,正直这种情感如果得不到礼的约束,就可能变得尖刻,“直而无礼则绞”。孔子曾与叶公讨论“父窃羊而子征之(直躬)”。这样的例子,说明礼的实质是追求合情合理。

礼制的实质性内容就是处理人的情感与理性两者之间的关系。16

合情合理的人生原则是:忠恕。所谓忠,即内心有标准,合乎自己的本心。所谓恕,即以自心揣度他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智、仁、勇(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恭则不侮,宽则得人,信则人任,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中庸”“不怨天不尤人”(三)人生原则合情合理的人生原则是:忠恕。(三)人生原则17(四)政治原则合情合理的政治原则是:推己及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根本,家庭为基础。政治不患寡而患不均,主要是合情合理的平均,政治之惩罚是不得已而为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游泰山:苛政猛于虎(四)政治原则合情合理的政治原则是:推己及人,修身齐家治国18三、孟子的生平事迹

三、孟子的生平事迹19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故里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20(一)少年时期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只用了130余字简略地记述了孟子的籍贯、受业、游历和著述等方面的情况,而于生卒之年却只字未提。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题辞》《列女传》、《韩诗外传》有关于孟母教子的传说。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劝学人性善——但必须发现——发现的方式是教育——教育的最主要方式是引导孟府孟庙及孟母林(一)少年时期孟府孟庙及孟母林21(二)青年时期

孟子的老师可能是子思的门人,而不是子思,孟子活动范围主要是邹、鲁、齐、滕、宋、魏等国。

孔子—子思—孟子—韩愈—朱熹邹城亚圣殿(二)青年时期邹城亚圣殿22(三)晚年时期

70余岁,遂带领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回到家乡,编成《孟子》七篇。

规模宏大的孟林(三)晚年时期规模宏大的孟林23四、孟子思想的内涵四、孟子思想的内涵241.孟子思想的根据──人性善孟子认为人是宇宙之本。但作为宇宙之本的人并不因其自然人性而伟大,相反是因其人文化的属性而伟大。他说人有四端,这是最普遍的情感。①仁、恻隐之心。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公孙丑)②义、羞耻之心。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噱(xue)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③礼、辞让之心。敬畏之心。④智,是非之心发扬“四心”,则可以使“四德”“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四德”“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孟子思想的根据──人性善孟子认为人是宇宙之本。但作为宇252.人生学说的主要原则:推己及人,仁民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子“仁内义外”:爱自己的弟弟而不爱秦人的弟弟,爱与不爱取决于自己,“仁内”;尊敬自己的长辈,也尊敬楚人的长辈,尊敬的是年纪,“义外”。孟子反驳“义外”:人对老者产生尊敬之心,不会对老马产生尊敬之心;尊敬长者体现的义是敬长者的品质,不是因为被敬者的年纪。孟子画像2.人生学说的主要原则:推己及人,仁民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6齐宣王杀牛,好财好货好色,与民同乐,与民同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下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尽心下)3.仁政学说

齐宣王杀牛,好财好货好色,与民同乐,与民同好。乐民之乐者,民27具体内容:制民之产,薄赋敛。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属,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儒家的“理想社会”第五讲孔孟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8制民之产,就是由统治者经济上制度上作出规定,分配给每户农民五亩宅地和百亩之地,让他们树桑养蚕,适时耕作,以解决温饱问题,最好是井田制: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愎(bi,执拗)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坐而定也。……方田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滕文公上)制民之产,就是由统治者经济上制度上作出规定,分配给每户农民五29税率要适中,生产要及时教化为本,尊尚贤才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井田制图示税率要适中,生产要及时井田制图示30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性天学说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31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将心、性、天联系起来,沿着孔子的思路,进一步改善了西周以来的天命思想,心、性、天成为一回事。善端需要维护,否则将会失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32善端怎样维护?“寡欲””思诚”

物质欲望诱使人失去善端,所以“制民之产”。人应该明白心之端为善,要时时维护,保持善心,维护善性,方可立命于世。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善端怎样维护?33五、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五、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34(一)孔子思想之价值

1.文明与人性统一的思想。对人道的发掘成为儒家学派发展思想学说的主要思路。

孔子圣迹图(一)孔子思想之价值

1.文明与人性统一的思想。对人道的发掘352.历史文化典籍之整理

相传孔子整理的典籍有“六经”:《诗》、《尚书》、《礼》、《周易》、《春秋》。“六经”就其原始意义来说,只是记载虞夏至春秋时期的历史、风俗、制度等文化内容的文献。西周时期,贵族子弟于学宫学习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就包括上述文献的某些内容。2.历史文化典籍之整理相传孔子整理的典籍有“六经”:《诗》36《诗》亦称《诗经》,是古代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作品上起周初,下至春秋中叶,大部分是今陕西、甘肃、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民歌,小部分是当时贵族作品。

“诗经六艺”:

赋、比、兴,

风、雅、颂诗经《诗》亦称《诗经》,是古代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37《尚书》亦称《书》、《书经》。它是上世帝王之书。所记上起虞舜时代,下至春秋秦穆公,按时代先后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书影《尚书》亦称《书》、《书经》。它是上世帝王之书。所记上起虞舜38《礼》亦称《礼经》。礼,从字源上看,是指宗教祭祀的仪式。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禮《周礼》《礼》亦称《礼经》。礼,从字源上看,是指宗教祭祀的仪式。其后39《周易》亦称《易经》、《易》,是古代占卜书,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春秋》亦称《春秋经》,以鲁国历史为核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史事,内容涉及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现象。《周易》亦称《易经》、《易》,是古代占卜书,主要是六十四卦和40《春秋》本是鲁国编年史,经孔子笔削后,其字里行间隐藏着“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的良苦用心。

《乐》也是孔子订正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指责新乐“郑声淫”,认为《昭》、《武》等雅乐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修养境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他主张音乐应是美与善的和谐统一。

《春秋》本是鲁国编年史,经孔子笔削后,其字里行间隐藏着“正名41《诗》、《书》、《礼》、《乐》、《易》、《春秋》,经过孔子的编订,开始成为儒家教学的比较系统的教材。

《诗》、《书》、《礼》、《乐》、《易》、《春秋》,经过孔子的423.教育之影响

教学方法: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举一反三孔子杏坛讲学图3.教育之影响

教学方法:孔子杏坛讲学图43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44学习态度: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不“中道而废”称赞颜回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求学精神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孔子讲学图学习态度:孔子讲学图45

1.孔子指出历史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而孟子则使儒学关于历史的内涵深化──它主要是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发展生产的政治主题,教化推行的政治运作。孔子的仁义——孟子的仁孔子的德政——孟子的仁政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二)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1.孔子指出历史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而孟子则使儒学关462.再一次肯定和丰富了对人性的分析,证明文化的本质是人性的合理舒展。“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

“四德”:“仁义礼智”“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心”“性”“天”新的天命学说文化的本质就是对人性的从内到外地认识,人性充分表现出来,并且能够被人“正确”加以认识就是文化。2.再一次肯定和丰富了对人性的分析,证明文化的本质是人性的合47(三)孟子学说的影响1.启发宋明理学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

自身反省,就能成圣。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三)孟子学说的影响1.启发宋明理学482.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

更把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形成“道统”观念493.民本思想的影响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张,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理论,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

虽然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

却成为传统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制民之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3.民本思想的影响504.逻辑混乱的天命观传统认识天命为大,孟子的天命思想,

继承了这种形式,但是,意义不一样。“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乐天””畏天”4.逻辑混乱的天命观传统认识天命为大,孟子的天命思想,

继51与传统天命观不同之处在于:(1)君权神授既讲“天受”,又讲“民受”。

“天受”:没有明确的东西,只能靠一些征兆来显示。“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例如,接受祭祀。怎样算是接受?说不清楚。“民受”:办事成功,百姓满意。所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天命只是一个神圣光环。

重民思想与传统天命观不同之处在于:52第五讲孔孟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53第四讲

孔孟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第四讲

孔孟与儒家思想的形成54春秋初年,西周以来的礼制文化面临挑战。天命观念受到普遍怀疑,以此为基础的政治伦理秩序即将崩溃。政治生活和伦理生活将导向何处?孔子通过对礼制精神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战国时孟子的思想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孔孟思想形成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春秋初年,西周以来的礼制文化面临挑战。天命观念受到普遍怀疑,55本讲主要内容:孔子及其时代孔子的文化哲学思想孟子的生平事迹孟子思想的内涵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本讲主要内容:孔子及其时代56一、孔子及其时代一、孔子及其时代57春秋列国形势图春秋列国形势图581.孔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时期(770BC—476BC)王室孱弱,丧失了约束诸侯国的能力,诸侯国之间也开始相互攻伐,华夏与少数民族间矛盾激化。郑庄公大败王师,春秋五霸,弭兵运动(郑宋倡导),吴越争霸,大夫执政1.孔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时期(770BC—476BC)59当时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礼制崩坏,上下无准,何去何从?针对这一问题,孔子展开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挽救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重振纲常秩序,唤醒人的道德自觉,回复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上下有序的礼制时代。孔子的画像当时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礼制崩坏,上下无准,何去何从?针对602.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年—前449年),名丘,号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曾祖父时避难至鲁,幼年丧父(叔梁纥),少“贫且贱”。山东曲阜鸟瞰鲁国故城2.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年—前449年),名丘,号仲尼61“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约年五十,由鲁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不久辞去。周游宋、卫、陈、蔡、齐、曹、郑、蒲、叶、楚诸国,后归鲁。孔府孔子及弟子周游图“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62孔子归鲁后,整理《诗》、《书》,并就鲁史而著《春秋》,为儒家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有《论语》一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言行。

《诗经》、《尚书》书影、《论语》孔子归鲁后,整理《诗》、《书》,并就鲁史而著《春秋》,为儒家63二、孔子的文化哲学思想二、孔子的文化哲学思想64(一)文明与野蛮之别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社会是不断向文明发展的,夏商周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周代文明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礼治文明应在周代的基础上发展。观点的认识基础:1.人类出现,文明即出现2.文明程度愈来愈高(一)文明与野蛮之别65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吾从周。”《周礼》读本(清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66(二)礼制文明的核心“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礼制的核心是文质统一:“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二)礼制文明的核心“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67礼绝不仅仅是外在形式,而是有它的实质性内容;但是形式也相当重要。卫国大夫棘子成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从文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孔子问礼图文和质应当并重、统一

礼绝不仅仅是外在形式,而是有它的实质性内容;但是形式也相当重68礼制的实质性内容就是处理人的情感与理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为父母服丧这种礼,实际上来源于人的不忍之心,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礼的目的是为了人的情感和理性能够得到合理的舒展。例如,正直这种情感如果得不到礼的约束,就可能变得尖刻,“直而无礼则绞”。孔子曾与叶公讨论“父窃羊而子征之(直躬)”。这样的例子,说明礼的实质是追求合情合理。

礼制的实质性内容就是处理人的情感与理性两者之间的关系。69

合情合理的人生原则是:忠恕。所谓忠,即内心有标准,合乎自己的本心。所谓恕,即以自心揣度他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智、仁、勇(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恭则不侮,宽则得人,信则人任,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中庸”“不怨天不尤人”(三)人生原则合情合理的人生原则是:忠恕。(三)人生原则70(四)政治原则合情合理的政治原则是:推己及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根本,家庭为基础。政治不患寡而患不均,主要是合情合理的平均,政治之惩罚是不得已而为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游泰山:苛政猛于虎(四)政治原则合情合理的政治原则是:推己及人,修身齐家治国71三、孟子的生平事迹

三、孟子的生平事迹7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故里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73(一)少年时期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只用了130余字简略地记述了孟子的籍贯、受业、游历和著述等方面的情况,而于生卒之年却只字未提。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题辞》《列女传》、《韩诗外传》有关于孟母教子的传说。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劝学人性善——但必须发现——发现的方式是教育——教育的最主要方式是引导孟府孟庙及孟母林(一)少年时期孟府孟庙及孟母林74(二)青年时期

孟子的老师可能是子思的门人,而不是子思,孟子活动范围主要是邹、鲁、齐、滕、宋、魏等国。

孔子—子思—孟子—韩愈—朱熹邹城亚圣殿(二)青年时期邹城亚圣殿75(三)晚年时期

70余岁,遂带领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回到家乡,编成《孟子》七篇。

规模宏大的孟林(三)晚年时期规模宏大的孟林76四、孟子思想的内涵四、孟子思想的内涵771.孟子思想的根据──人性善孟子认为人是宇宙之本。但作为宇宙之本的人并不因其自然人性而伟大,相反是因其人文化的属性而伟大。他说人有四端,这是最普遍的情感。①仁、恻隐之心。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公孙丑)②义、羞耻之心。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噱(xue)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③礼、辞让之心。敬畏之心。④智,是非之心发扬“四心”,则可以使“四德”“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四德”“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孟子思想的根据──人性善孟子认为人是宇宙之本。但作为宇782.人生学说的主要原则:推己及人,仁民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子“仁内义外”:爱自己的弟弟而不爱秦人的弟弟,爱与不爱取决于自己,“仁内”;尊敬自己的长辈,也尊敬楚人的长辈,尊敬的是年纪,“义外”。孟子反驳“义外”:人对老者产生尊敬之心,不会对老马产生尊敬之心;尊敬长者体现的义是敬长者的品质,不是因为被敬者的年纪。孟子画像2.人生学说的主要原则:推己及人,仁民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79齐宣王杀牛,好财好货好色,与民同乐,与民同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下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尽心下)3.仁政学说

齐宣王杀牛,好财好货好色,与民同乐,与民同好。乐民之乐者,民80具体内容:制民之产,薄赋敛。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属,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儒家的“理想社会”第五讲孔孟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81制民之产,就是由统治者经济上制度上作出规定,分配给每户农民五亩宅地和百亩之地,让他们树桑养蚕,适时耕作,以解决温饱问题,最好是井田制: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愎(bi,执拗)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坐而定也。……方田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滕文公上)制民之产,就是由统治者经济上制度上作出规定,分配给每户农民五82税率要适中,生产要及时教化为本,尊尚贤才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井田制图示税率要适中,生产要及时井田制图示8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性天学说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84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将心、性、天联系起来,沿着孔子的思路,进一步改善了西周以来的天命思想,心、性、天成为一回事。善端需要维护,否则将会失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85善端怎样维护?“寡欲””思诚”

物质欲望诱使人失去善端,所以“制民之产”。人应该明白心之端为善,要时时维护,保持善心,维护善性,方可立命于世。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善端怎样维护?86五、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五、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87(一)孔子思想之价值

1.文明与人性统一的思想。对人道的发掘成为儒家学派发展思想学说的主要思路。

孔子圣迹图(一)孔子思想之价值

1.文明与人性统一的思想。对人道的发掘882.历史文化典籍之整理

相传孔子整理的典籍有“六经”:《诗》、《尚书》、《礼》、《周易》、《春秋》。“六经”就其原始意义来说,只是记载虞夏至春秋时期的历史、风俗、制度等文化内容的文献。西周时期,贵族子弟于学宫学习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就包括上述文献的某些内容。2.历史文化典籍之整理相传孔子整理的典籍有“六经”:《诗》89《诗》亦称《诗经》,是古代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作品上起周初,下至春秋中叶,大部分是今陕西、甘肃、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民歌,小部分是当时贵族作品。

“诗经六艺”:

赋、比、兴,

风、雅、颂诗经《诗》亦称《诗经》,是古代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90《尚书》亦称《书》、《书经》。它是上世帝王之书。所记上起虞舜时代,下至春秋秦穆公,按时代先后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书影《尚书》亦称《书》、《书经》。它是上世帝王之书。所记上起虞舜91《礼》亦称《礼经》。礼,从字源上看,是指宗教祭祀的仪式。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禮《周礼》《礼》亦称《礼经》。礼,从字源上看,是指宗教祭祀的仪式。其后92《周易》亦称《易经》、《易》,是古代占卜书,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春秋》亦称《春秋经》,以鲁国历史为核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史事,内容涉及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现象。《周易》亦称《易经》、《易》,是古代占卜书,主要是六十四卦和93《春秋》本是鲁国编年史,经孔子笔削后,其字里行间隐藏着“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的良苦用心。

《乐》也是孔子订正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指责新乐“郑声淫”,认为《昭》、《武》等雅乐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修养境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他主张音乐应是美与善的和谐统一。

《春秋》本是鲁国编年史,经孔子笔削后,其字里行间隐藏着“正名94《诗》、《书》、《礼》、《乐》、《易》、《春秋》,经过孔子的编订,开始成为儒家教学的比较系统的教材。

《诗》、《书》、《礼》、《乐》、《易》、《春秋》,经过孔子的953.教育之影响

教学方法: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举一反三孔子杏坛讲学图3.教育之影响

教学方法:孔子杏坛讲学图96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兴于《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