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稳态与调节)_第1页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稳态与调节)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19PAGEPAGE6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生物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2/31/3

)),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各种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名称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所处的内环境组织液

细胞名称血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所处的内环境血浆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联系:组织细胞毛细血管

组织液中的物质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淋巴细胞血浆中的物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3.内环境的成分(1)3.内环境的成分(1)90%为水、蛋白质(7%~9%、无机盐(1%)血液运输的其他营养物质(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淋巴与组织液的化学成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少。特别提醒: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归纳

蛋白质(血浆蛋白) ,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①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胞内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膜蛋白;②属于外界环境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中的特有成分等;③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溶液渗透压

渗透压、酸碱度和 温度 。①概念: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水的吸引力。②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溶液渗透压

越高;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

越低,对水的吸引力

越小,溶液渗透压

越低。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

、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④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有明显优势的是

Na+ 和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

Cl-。0.9%的生理盐水是血浆的等渗

溶液。⑤组织水肿原因分析组织液浓度⑤组织水肿原因分析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减少下降度降低,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积累增多升高增加①正常人的血浆中性,pH7.35~7.45。3 pH3

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

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pH温度:

缓冲H2CO3/NaHCO(主要)、NaH2PO/Na2HPO4等。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同一个人1日内不超过1

37℃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为37℃左右。℃代谢越旺盛,释放的能量越多,温度也相对越高。内环境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内环境与 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 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蒲公英语编辑。内环境与体内各器官、系统的联系20192019①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和泌尿系统

,器官有小肠、肺、肾脏、皮肤 。②营养物质→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

代谢废物

内环境→循环

系统→泌尿系统和

皮肤。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

CO2③O2④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

──→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浆;肌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穿膜层数分析①葡萄糖至少穿过

7层膜:小肠黏膜上皮(2层)→进毛细血管(2层)…→出毛细血管(2层)→组织细胞(1层)。②O2

11层膜:肺泡壁(2层)→进毛细血管(2层)→进红细胞(1层)…→出红细胞(1层)→出毛细血管(2层)→组织细胞(1层)→线粒体(2层)。注: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小肠黏膜上皮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

环境因素、体内细胞代谢

活动。随着外界

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内环境的稳态

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

和理化性质

在不断发生变化。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器官、系统相对稳定状态。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稳态会被破坏的原因: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有障碍。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器官、系统

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3图1-4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直接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3图1-4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20192019PAGEPAGE5思考:①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并最终被肝脏组织细胞吸收,涉及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CO2最终排到体外,涉及的系统有:③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会使人患 尿毒症。

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稳态调节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和免疫系统。

有一定限度

的。当外界环境

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

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导致细胞

代谢紊乱

,疾病发生。

内环境稳态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 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温度和

pH 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实验】生物体维持pH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

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pHpH定的机制。实验结果与结论曲线图:以 酸或碱的滴数 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各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实验结论比较以上三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第二章神经调节第一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脑 大脑小脑脑(位于颅腔内)中枢神经系统

聚集大量神经细胞,形成不同的神经中枢。脊髓:(位于椎管内)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与脑相连,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与脊髓相连,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包含:传入神经: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神经)传出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信息传输到相应器官,使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运动神经)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神经纤维:神经元的长突起外表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

第二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①概念:指在②类型

中枢神经系统

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

规律性应答。形成时间刺激神经中枢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以下中枢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条件刺激(信号刺激)大脑皮层20192019举例举例归类:①缩手反射、②膝跳反射、③谈虎色变、④眨眼反射、⑤吮吸反射、⑥吃食物时分泌唾液、⑦望(谈)梅止渴、⑧排尿反射、⑨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①②④⑤⑥⑧ ③⑦⑨联系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树突树突轴突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神经纤维②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或细胞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传入神经 突触感受器★传入、传出神经的判断:a.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中枢b是传入神经,与较大一边效应器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传出神经结构名称组成功能结构被破坏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感觉神经元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将兴奋由感受器传至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分析和综合并产生兴奋无感觉无效应效应器运动神经元由传入神经末梢传导兴奋: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对内外刺激做出规律性反应有感觉无效应相互联系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反射弧

b.结构示意图(画图并标注文字)注意:反射发生的条件:a.适宜强度的

刺激;b.反射弧结构和功能保持

完整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

单向的:起点是

感受器

,终点是效应器。思考:a.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的。直接刺激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发生应的反应,这是不是反射不是。b.橡皮锤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有感觉但没反应,原因是 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 。

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叫神经冲动。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注:神经细胞膜内、膜外注:神经细胞膜内、膜外K+Na+浓度不一样膜内K+ 浓度高,膜外Na+ 浓度高20192019PAGEPAGE8①传导过程刺激静息时:静息刺激

电位膜电位:

内负外正形成原因: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K+ 外流(方式

协助扩散)兴奋时:动作

电位膜电位:

内正外负形成原因:膜对

Na+

的通透性增加,

Na+

内流(方式:

协助扩散)兴奋传导

兴奋部位:

内正外负

电位差

电荷移动形成

局部电流

刺激 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产生 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相同;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相反。②传导形式: 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③传导方向双向传导,速快。原理:电流表的指针方向偏转取决于电荷的移动方向,而膜电位的变化是导致电荷移动的根本原因。+-+-+-+-+-+-+-不偏右偏左偏②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①a

内负外正

,K+

协助扩散)。②ac

Na+

迅速大量内流(方式:协助扩散),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由

内负外正

变为内正外负

。c

峰值。③cd段——静息电位的恢复K+迅速大量外流(方式:协助扩散导致膜电位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④de段——恢复初静息水平: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K+Na+ (方式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主动运输)。结构基础——①结构:突触是由

突触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

三部分构成的。结构模式图如下:轴突线粒体能量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神经递质胞吐突触小体突出间隙组织突触后膜细胞体树突突触小体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判断:内侧有突触小泡的是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没有的是

突触后膜。位置位置分类神经递质位于兴奋抑制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中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如乙酰胆碱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保持静息电位,如甘氨酸化学本质作用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NO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②类型:轴突—细胞体②类型:轴突—细胞体型(表示为:)、轴突—树突型(表示为:。神经冲动→

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

内侧的

突触小泡

释放神经递质(方式:

胞吐)→神经递质扩散通突出间隙→神经递质与 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 受体(化学本质: 糖蛋白)结合神经递质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受体①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胞吐 突触间隙扩散 突触后膜。──→ ──→②兴奋传递方向:一个神经元的

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

或树突。③递质去向:被迅速分解而

灭活或

被移走。④突触上信号转化:

电信号

电信号。突触前膜上信号转化:突触后膜上信号转化:传递特点

电信号化学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

单向传递,速度慢。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上 。①刺激b点:兴奋先到达a点,后到达①刺激b点:兴奋先到达a点,后到达d点。指针偏转2次,方向先左偏后右偏。②刺激c点:兴奋只能到达d点,不能到达a点。指针偏转1次,20192019PAGEPAGE12方向右偏。注:图中突触上兴奋传递方向:

从左向右(从左向右/从右向左)。第四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各级中枢的功能①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

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②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③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④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

最高级中枢。的中枢。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低级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分级调节一般来说,位于脊髓

的低级中枢受

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实例:排尿反射: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经常尿床,是因为排尿反射的低级(初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第四节人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人脑的语言功能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

听、写、读、说。这些功能与

大脑皮层某些特定的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 言语区。W;V损,不能

看懂文字

;S

讲话;H区受损,不能

听懂话。学习和记忆

听不见别人讲话;视觉中枢受损,表现为看不见。学习是神经系统

行为、习惯和

积累经验

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 贮存再现。①短期记忆主要与

神经元的活动

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 的脑区有关。②长期记忆可能与

新突触

的建立有关。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思考: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三个结构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相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情绪概念:情绪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表现:开心、兴奋、对生活充满信心;失落、沮丧、对事物失去兴趣。抑郁与抑郁症的比较比较项目比较项目抑郁抑郁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

一般不超过两周相对较轻

持续两周以上而得不到缓解程度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严重时甚至使患者产生自残或自杀等消极行为缓解途径

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和调节压力,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当情绪波动超出自己能够调节的程度时,应向专业人士咨询。第三章体液调节第一节激素与内分泌系统人和高等动物体内都分布着许多能分泌物质的腺体。外分泌腺:分泌腺中的分泌物经由导管而流出体外或流到消化腔的。如皮脂腺、汗腺、消化腺等内分泌腺:分泌腺(没有导管)中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促胰液素的发现(沃泰默实验(重在理解)

促胰液素)①实验假设:胰液的分泌受 神经调节的控制。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

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实验过程(填“分泌/不分泌”)a实验过程(填“分泌/不分泌”)a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b注入──→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胰液实验分析实验中用稀盐酸代替胃酸,刺激小肠ab、bc小肠时才能c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只留血管)→胰腺分泌胰液c经的有无不影响(影响/不影响)胰液分泌

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③实验结论:将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内引起胰液分泌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实验评价:研究思路正确,但解释错误,坚持认为促进胰液分泌是一个神经反射过程。斯他林和贝利斯实验(重在理解)①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随血流到达稀盐酸稀盐酸混合、研磨提取液注入同一条狗的静脉结果胰液分泌增加

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设置对照组:排出稀盐酸、小肠黏膜自身成分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稀盐酸

注入──→

同一条狗的静脉

结果──→

胰腺不分泌胰液小肠黏膜

研磨提取液

注入同一条狗的静脉

结果胰腺不分泌胰液──→

──→

──→③实验分析:三组实验对照,说明小肠产生了一种

化学物质,随血流到达胰腺

,引起胰液分泌。④实验结论:在

稀盐酸

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的分泌。激素调节: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

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内分泌腺激素化学本质内分泌腺激素化学本质主要功能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多肽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①促进甲状腺的②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蛋白质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②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①促进生长发育;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含碘氨基酸衍生物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③提高(促进)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性腺睾丸(雄)雄性激素卵巢(雌)雌性激素固醇①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②激发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③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胰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升高腺胰岛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降低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①促进(升高/降低)血糖(升高/降低)血糖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升高②提高(促进)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胸腺胸腺激素多肽特别提醒: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只能

注射,不能口服

,因为 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效 ;固醇类和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既能注射,也能口服 。思考:①幼年时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使人患侏儒症,若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人患呆小症。②人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表现为 食欲旺盛、身体消瘦,神经系统兴奋性高 。③给小蝌蚪饲喂甲状腺激素,可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发育成小型青蛙。④治疗糖尿病时,胰岛素只能注射口服会被蛋白酶分解而失效。

,不能

口服,因为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激素调节实例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第二节激素调节的过程食物中糖类食物中糖类来源的消化吸收正常值去路①②③①氧化分解COHO,释放能量2肝糖原的分解血糖(0.8~1.22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②合成③转化为脂肪和、肌糖原非必需氨基酸等激素名称分泌部位激素名称分泌部位胰岛素B细胞抑制促进促进肝糖原分解和作用途径非糖物质作用效果转化为葡萄糖;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A细胞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相互关系: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的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相同,表现为协同作用。知识拓展:胰腺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其中含有能消化食物的消化酶,如蛋白质酶等。内分泌部:分泌激素,如调节血糖的思考:能否通过研磨胰腺的方法获得胰岛素?为什么?

胰岛素

和胰高血糖素。不能,研磨破坏了细胞结构,胰岛素会被外分泌部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分解 。调节过程BB胰岛素氧化分解糖原脂肪肝糖原非糖物质A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肝糖原非糖物质①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

调节,神经中枢在

下丘脑

。血糖调节中的反射活动均为 非条件 反射。AB

血糖含量

的变化,也可接受有关

神经的控制。而肾上腺只接受有关神经的控制。③胰高血糖素能

促进(促进/B细胞活动,使胰岛素的分泌增多;胰岛素能抑制

(促进/A

减少。思考:血糖调节中激素含量的变化反馈调节

升高,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胰岛素。降低,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①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②意义: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实例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维持稳态

具有重要意义。结构:A. 下丘脑 、垂体 、C. 甲状腺 。物质(激素):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

促甲状腺激素 。作用促进 、抑制 。(促进/抑制)过程:甲. 分

调节、乙. 反

调节。(分级/反馈)①下丘脑调节垂体活动,垂体又调节甲状腺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分级调节。②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会反过去影响

下丘脑

和 垂体 的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20192019PAGEPAGE15反馈调节。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 抑制作用增强,它们的活动减弱,相应激素的分泌量

减少,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减少。小动物的甲状腺被切(5)甲状腺激素:作用:提高靶细胞:(5)甲状腺激素:作用:提高靶细胞: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几乎体内所有细胞。激素a的靶器官垂体 ;激素b的靶器官: 甲状腺 ;【拓展训练】性激素分泌的调节

增多,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

增多。

下丘脑

、B.

垂体 。物质(激素):a.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性腺激素 、c. 性激素 。作用促进 、抑制 。(促进/抑制)过程:甲. 分激素调节的特点

调节、乙. 反馈 调节。(分级/反馈)通过体

没有(有/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

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起调节作用。作用于

:能被

特定激素

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

靶器官、靶细胞 只有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特异性 受体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 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激素是信息分子、有机分子,传递着各种信息。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

细胞结构

,又不提供

能量,也不起催化

作用,而是作为信息分子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

生理活动

发生变化。归纳总结:酶、激素、神经递质、载体 酶激素具有高效性酶激素神经递质载体都具有专一性。

一定能产生酶,能产酶的细胞

不一定能产生激素。(一定/不一定)

、神经递质作为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而失效。

酶具有催化作用,在反应前后不变。载体具有运输作用。第三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 激素、O2、H等化学物质(调节因子)通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 激素调节。

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但项目项目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体液调节;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实例一:体温平衡调节

氧化放能。注: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氧化分解

有机物

,释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

热能形式散失,作为体内热量的来源,小部分能量储存在直接能源物质ATP中,用于

各项生命活动)

产热量

与散热量动态平衡。①产热途径:以骨骼肌

和肝脏

产热为多。②散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 汗液的蒸发散热、皮肤内 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呼气、排尿和

排便等。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

散热。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产热少,散热也少。外界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环境温度高时,产热少,散热也少。体温调节的结构基础①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温觉(即冷觉热觉)中枢:

大脑皮层。(4)调节过程散热量减少散热量增加鸡皮疙瘩几乎不排汗大量排汗收缩立毛肌毛细血 舒管收缩毛细血管舒张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示意图皮肤对炎热的反应示意图(4)调节过程散热量减少散热量增加鸡皮疙瘩几乎不排汗大量排汗收缩立毛肌毛细血 舒管收缩毛细血管舒张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示意图皮肤对炎热的反应示意图①温度感受器接受的适宜刺激为温度②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它们都能提高

细胞代谢

速率,增加产热,表现为

协同作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

神经调节。③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增加 产热和减散热来调节体温;在炎热环境下,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调节体温。④体温调节中的反射活动均为

非条件

反射。20192019PAGEPAGE19练习写出寒冷环境中骨骼肌收缩的反射弧: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实例二: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其效应器具体为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骨骼肌 。和无机盐。

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主要通过肾脏形成

尿液排出一定的水参与调节的激素抗利尿激素(ADH) ①合成分泌部位: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②释放部位: 垂体(后叶) 。③作用: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调节过程①水盐平衡调节机制为②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感受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都在

下丘脑。③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提醒: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产生

细胞外液渗透压兴奋,也能分泌

的变化。激素。饮水多、盐分丢失多缺水、脱水、食物咸抗利尿激素分泌量饮水多、盐分丢失多缺水、脱水、食物咸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少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提高重吸收水量减少增加排尿量增加减少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联系(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2)

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

激素也可以影响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

降低,分泌过多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四章免疫调节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等(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器官:扁桃体: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淋巴结腹股沟部等处,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脾: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骨髓

: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免疫细胞概念:执行 免疫 功能的细胞。来源:来自 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3)种类:各种

白细胞

。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树突状 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T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树突状细胞:分布于

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

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2.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消化、抗原

处理和呈递 功能。(1)概念: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2)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3)种类: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环到达全身各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溶菌酶(多种细胞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都能合成。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第三道防线:包括组成的。3.免疫系统的功能: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

淋巴循环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免疫自稳:免疫自稳:是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免疫监视:是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第二节特异性免疫当病原体突破了前两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的“部队”就会紧急动员起来,产生 特异性免疫 。第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 众多的淋巴细胞_。(2)特异性免疫的方式:体液免疫: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 抗体 ,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_体液_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当病原体进入 细胞内部 ,主要靠_T细胞_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体液免疫(1)体液免疫基本过程二次免疫: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作出的免疫应答。特点:比初次反应更快速、更强烈。能在抗原侵入机体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降低。曲线分析:细胞免疫T(2)细胞免疫基本过程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体液免疫BTB侵入内环境的抗原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外毒素

细胞免疫TTT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自身突变的细胞、移植的组织或器官、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结合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联系 侵入细胞的病原体,需要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将病原体从靶细胞释放出来然后由体液免疫将其彻底消灭。2019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知识点归纳PAGEPAGE20(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通过信号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与受体特异性结合。2神经系统可以通过神经释放神经递质影响免疫反应,免疫系统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等途径影响神经系统的修复、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等。3生长激素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过敏反应(防卫功能过强,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疫)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过敏原: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 过敏原 。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特点:①有_快慢_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24h后才有症状。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主要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举例: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休克2.自身免疫病(防卫功能过强)概念: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举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风湿性心脏病发病机理: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2019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知识点归纳PAGEPAGE22免疫缺陷病(防卫功能过弱)概念: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种类: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大多数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实例: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抗原(病原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简

HIV。致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

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

,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体液免疫下降,细胞免疫丧失,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预防措施:①采取安全的性行为;②避免注射吸毒;③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HIV等性传播感染;④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⑤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第四节免疫学的应用我国是世界上_最早_用_免疫_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法国科学家_巴斯德 有关疫苗的研制,开创了_科学 地进行 免疫接种 的新时期。疫苗概念:通常是用_灭活 的或_减毒_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机理: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 抗体_,从而对特定_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3)疫苗种类:①灭活疫苗:将抗原病原微生物用物理方法灭活后制作而成。制备简单,保存时间长且相对较安全,接种量大,且需要多次接种。例如,狂犬疫苗等。②减毒疫苗:丧失致病能力,毒性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菌或病毒。接种一次,且接种量少免疫时间长,效果好。例如,卡介苗、牛痘疫苗、麻疹疫苗等。③DNA疫苗:以现代基因工程的手段,由病毒DNA的一段无毒序列制成。安全性好,但需多次强化。例如,新型乙肝疫苗、某个亚型的禽流感疫苗等。器官移植(1)概念: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2)意义:治疗多种重要疾病的有效手段。(3)原理:每个人的_细胞表面 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_组织相容性抗原_,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_HLA_。它们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每个人的白细胞_都认识这些物质,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_HLA_不同而发起攻击。因此,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似,研究表明,HLA的相似度达到50%(4)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希望:问题:免疫排斥、供体器官短缺等。希望:利用干细胞培养相应的组织、器官;更多的人自愿捐献器官。免疫预防是指在患病前将各种人工制备的免疫制剂(菌苗、疫苗或血清等)生抗体及记忆细胞,增强人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患病后的措施。即通过对人体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剂等,调整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项目项目免疫预防免疫治疗时间病原体感染前的预防病原体感染后的治疗注射的物质疫苗(经处理的抗原)抗体、细胞因子、血清等目的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直接注射免疫活性物质,增强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免疫诊断: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第五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达尔文的实验①发现问题:植物具有向光性,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第一组第二组第一组第二组图示条件相同的单侧光照射a处理b组:去掉胚芽鞘尖端cd组:用锡箔罩住尖端罩上尖端下面一段自变量a现象b尖端的有无向光弯曲生长不生长、不弯曲cd尖端是否接受光照直立生长向光弯曲生长结论向光性产生的有关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生长与否取决于尖端的有无;胚芽鞘弯曲生长部位在尖端以下部分③实验结论:胚芽鞘

尖端受

单侧光

刺激后,就向下面的

伸长区

传递某种“

影响伸长背光面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鲍森·詹森的实验 (3)拜尔的实验20192019PAGEPAGE26第一组第二组图示第一组第二组图示条件相同的单侧光照射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现象不生长、不弯曲在胚芽鞘尖端和伸长区之间插入琼脂片向光弯曲生长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的伸长区第一组第二组图示条件处理黑暗切取胚芽鞘尖端移至左侧向右弯曲生长中切取胚芽鞘尖端移至右侧现象向左弯曲生长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结论“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图示处理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成小块,放把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成小于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 块,放于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现象结论胚芽鞘会朝琼脂块对侧弯曲生长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温特把这种物种命名为生长素注:琼脂块的作用是收集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自身成分对实验的干。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确认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IAA)。IAA外,还有)、吲哚丁酸(IBA)等。区别:生长素:属于生长激素:属于

植物(动物/植物)激素,化学本质是动物(动物/植物)激素,化学本质是

吲哚乙酸蛋白质

。,由垂体产生。植物激素:

植物体内

产生,能从

产生部位

运送到

作用部位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产生:

幼嫩的芽、叶

和发育中的种子。

来源:是由

色氨酸

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①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

单方向地从形态学上端

运输到

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需要

载体蛋白

协助,需要消耗

能量。a.判断运输类型b.在图中标出极性运输方向c.在图中标出横向运输方向,并总结影响横向运输的因素横向运输:a.判断运输类型b.在图中标出极性运输方向c.在图中标出横向运输方向,并总结影响横向运输的因素横向运输:极性运输:①④②③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

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外界刺激引起,只发生在根、芽等各个部位的

尖端。③非极性运输:在

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

韧皮部

进行非极性运输。

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胚芽鞘(植物)向光性原因

和果实等处。(1)原因分析: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

分布不均匀

造成的:

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2)原因图解向低向(2)原因图解向低向低慢背高背高快

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

不均匀

,从而造成向光弯曲。(3)小结: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归纳①生长素合成部位:

胚芽鞘尖端

。②生长素作用部位: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伸长区)。③胚芽鞘感光部位: 胚芽鞘尖端 。④胚芽鞘弯曲生长部位: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伸长区)。⑤胚芽鞘向光性外因:

单侧光照射

;内因: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⑥胚芽鞘生长与否:取决于 尖端下部能否获得生长素 ;⑦胚芽鞘生长弯曲与否:取决于 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1)暗盒开孔类

云母片(玻璃片)插入类(注:生长素不能透过) 现象直立生长 ②向光弯曲生长

现象:① 直立生长 ③ 向光弯曲生长

直立生长 ④向左弯曲生长切割移植类现象:①直立生长 ②向左弯曲生长③abc关系为:a=b+c,b>cbc关系为:a=b+c,c>b锡箔纸遮盖类

,胚芽鞘生长情况:向右弯曲生长,胚芽鞘生长情况:向左弯曲生长旋转类 现象: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弯曲生长 现象:①③

向中央弯曲生长

②直立生长幼苗横置类 (7)失重类 现象:①②

根向下弯曲生长茎向上弯曲生长

现象:根茎都水平生长①尖端是否产生生长素和产生生长素的多少,与光照无关,所以在黑暗的情况下胚芽鞘也能直立生长。②幼苗移到太空后,其向光性仍保留,但因无重力作用而失去了根的向重力性和茎的负向重力性。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实验验证两组相互对照,共同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作用机理:

伸长生长

,从而引起植株长高。作用方式:生长素

参与细胞代谢,而是作为信息分子

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

的信息。

两重 性作用表现:既能促进生长,也能 抑制生长;既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

落花落果

,也能疏花疏果。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①浓度:一般情况下,在

浓度较低

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

时抑制生长,甚至

杀死植物。②成熟程度:一般来说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 老细胞则比较迟钝。③器官: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敏感程度为:生长素两重性曲线分析

根>芽>茎。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以根为例:

促进生长,超A′点浓度:表现为对根的生长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为低浓度和高浓度的分界点);A′点前浓度(低浓度):表现为

促进生长

;A′点后浓度(高浓度):表现为

抑制生长。A点浓度:为促进根生长的

最适浓度

;A

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AA′段:随浓度升高,

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A′点后:随浓度升高,

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注:由生长素作用曲线可知,存在作用效果相同的两种生长素浓度,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高低:

根>芽

>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例如:B′点浓度,对根表现为作用。

抑制作用,对芽表现为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茎表现为促进注意:在太空中(重力为0),植物根、茎的生长不同于地球上,但生长素两重性的曲线仍适用。生长素两重性实例(1)顶端优势①概念: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②原因分析: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极性运输,大量积累在靠近顶芽的 侧芽附近。由于侧芽对生长顶芽:生长素浓度低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促进/抑制)生长极性运输侧芽: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发育受到(促进/抑制)抑制注:生长素的运输有“就近运输”的特点,侧芽浓度高低为A>B>C。

敏感,因此侧芽的生长受到

抑制;而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适宜,生长

较快。③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去掉顶芽。如棉花摘心可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 降低(升高/降低),促进(促进/(思考:上图去掉顶芽后侧芽A生长较快)不要长高、需要侧枝较多的植物(打顶、果树修剪整枝:去掉顶芽,解除顶端优势。第二节其他植物激素种类合成部位种类合成部位生理功能

赤霉素。20192019PAGEPAGE29生长素生长素赤霉素GA细胞分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