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六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六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六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六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六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2828页,共=sectionpages2929页试卷第=page2929页,共=sectionpages2929页广东省深圳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变异的利与害是由其生存环境决定的B.基因突变必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才能发生C.生物的变异都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D.基因重组是指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答案】A【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2、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变异的利与害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适应环境的就是有利的变异,A正确;B、基因突变也可在生物体内部因素的影响下发生,B错误;C、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种,不可遗传变异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化,C错误;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不是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A。2.遗传学检测两人的基因组成时,发现甲为AaB,乙为AABb。下列对于甲缺少一个基因的原因分析中,正确的是(、表示存在可能)(

)①基因突变②染色体数目变异③染色体结构变异④甲可能是男性A√√√B√√√C√√√D√√√A.A B.B C.C D.D【答案】C【分析】1、染色体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重复、缺失、倒位和易位,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可能会引起基因数量的变化;人类的性别决定是XY型,XY染色体是异型染色体,有的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在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2、分析题意可知,甲个体比乙个体缺少一个B或b基因。由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此很可能是染色体发生了变异(如: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数目变异中的个别的减少等);也有可能是该个体为男性,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该个体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Y。【详解】基因突变不可能使基因数量减少,而是产生有关等位基因,①不可能;如果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细胞中少了一条染色体,可导致该染色体上相关的基因丢失,②可能;如果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同样可导致该染色体上的有关基因丢失,③可能;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某些基因可能在X染色体上存在、在Y染色体上不存在,④可能,C正确。故选C。3.将洋葱(2N=16)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培育成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中细胞周期不完整B.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抑制了着丝粒分裂C.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时发生了基因重组D.该植株中存在染色体数为8、64的细胞【答案】A【分析】1、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互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3、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详解】A、染色体数目加倍是由于抑制了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不能正常的完成后期和末期,A正确;B、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抑制不了着丝粒分裂,B错误;C、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而秋水仙素诱导细胞染色体数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C错误;D、洋葱幼苗细胞有16条染色体,染色体数加倍后为32条,不存在染色体数为8的细胞,D错误。故选A。4.某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出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儿子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该女儿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子结婚,生出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A.1/2 B.1/4 C.1/6 D.1/8【答案】D【分析】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表现型正常的女性基因型为:XBXB、XBXb,色盲女性的基因型为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XBY,色盲男性的基因型为XbY。【详解】某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出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儿子,说明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他们所生正常女儿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与正常的男性即XBY婚配后代是XBXb的概率是:1/2×1/4=1/8。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5.对农药DDT有抗性的家蝇的产生是由于家蝇体内脱氯化氢酶基因(DHCE)突变造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因使用DDT导致家蝇体内的DHCE基因发生突变B.抗性家蝇品系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C.DDT抗性家蝇与普通家蝇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D.DDT抗性品系的形成不影响家蝇种群的基因库【答案】B【详解】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使用DDT只是对家蝇群体内存在的突变DHCE基因进行了选择,A错误;抗性家蝇品系的形成,是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DDT抗性家蝇与普通家蝇属于同一个物种,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DT抗性品系的形成,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因此会影响家蝇种群的基因库,D错误。6.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的是(

)①水、无机盐、血浆蛋白②血红蛋白、O2、胃蛋白酶③葡萄糖、CO2、胰岛素④激素、呼吸酶、氨基酸⑤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成为麦芽糖⑥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A.①③ B.④⑥ C.①⑤ D.②④【答案】A【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详解】①水、无机盐、血浆蛋白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正确;②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二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③葡萄糖属于营养物质、CO2为细胞代谢废物、胰岛素为细胞产生的特殊功能的物质,因此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④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⑤食物中淀粉经消化成为麦芽糖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⑤错误;⑥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发生在细胞内(线粒体基质),细胞内的环境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即正确。故选A。7.孕妇身体浮肿是司空见惯的事,快生产的时候,孕妇本来是36码的脚,却穿着39码的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C.血液中尿素含量多D.血液中无机盐含量多【答案】A【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孕妇身体浮肿主要是由于孕妇吸收的营养要供给孕妇和胎儿利用,往往会造成营养不足,由于蛋白质不能在体内储存,故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造成组织水肿。故选A。8.健康人受到惊吓后,收缩压升至140mmHg以上,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可恢复正常。如图所示的反射弧中,b是(

)①交感神经②副交感神经③传入神经④传出神经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C【分析】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副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的一部分,分为脑部和骶部,中枢在脑干,作用为能引起心搏减慢、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膀胱收缩等反应,主要维持安静时的生理需要。【详解】根据题意,一个健康人受到惊吓后的收缩压>140mmHg,情绪紧张时,血液对管壁的侧压力增大,动脉血压会升高,主动脉和颈动脉壁渗透压感受器会兴奋,内脏活动加强,通过神经调节使内脏活动恢复正常,能使内脏器官活动减弱的神经为副交感神经。由题意可知,b应该是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维持安静时的生理需要,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9.研究发现神经元X与抓挠行为有关,神经递质Y能够诱发强烈的抓挠行为。欲探究神经递质Y与神经元X的关系,某小组以模型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抓挠行为和语音文字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B.刺激X导致Y分泌增多,说明Y由X分泌而来C.神经递质Y由突触小泡释放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D.刺激小鼠皮肤立即出现抓挠行为说明抓挠需反射弧参与【答案】D【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3、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和条件反射(通过学习所形成的)。【详解】A、语音文字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抓挠行为不是人类特有的,小鼠也会出现抓挠行为,A错误;B、刺激X导致Y分泌增多,并不能说明Y由X分泌而来,有可能受其间接调控分泌而来,B错误;C、神经递质Y由突触小泡释放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刺激小鼠皮肤出现抓挠行为说明抓挠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需要反射弧的参与,D正确。故选D。10.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与动物脂肪组织大小成正比。瘦素作用于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受体,从而调控生物的行为以及新陈代谢,具有抑制脂肪合成、使体重减轻的作用。下列有关瘦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瘦素空间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其调节功能B.当体脂增加时,血清中瘦素含量升高C.瘦素基因的表达与动物肥胖症状密切相关D.瘦素变性后无法再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答案】D【分析】题意分析,“瘦素是蛋白质类激素,主要由脂肪组织合成并分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生物的行为以及新陈代谢,并抑制脂肪合成,使体重减轻,据此可推测,瘦素可以减少人的进食,导致人变瘦。【详解】A、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可知,瘦素空间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其调节功能,A正确;B、题意显示,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与动物脂肪组织大小成正比,据此可推测当体脂增加时,血清中瘦素含量升高,B正确;C、瘦素基因的表达直接影响瘦素的含量,进而影响脂肪的代谢,因此瘦素基因的表达与动物肥胖症状密切相关,C正确;D、瘦素变性后只是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肽键并未断裂,因此依然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D错误。故选D。【点睛】11.乳腺癌病人通常要检查雌激素受体(ER)含量。雌激素与ER结合后被转移到细胞核内,刺激DNA指导合成新的蛋白质,促进细胞增殖,这类肿瘤称为雌激素依赖型乳腺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乳腺细胞因细胞内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而形成癌细胞B.乳腺癌细胞和乳腺细胞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加以区分C.乳腺癌细胞容易分散转移是由于质膜上的糖蛋白含量较高D.通过促进质膜上的雌激素受体的合成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答案】B【分析】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以下特点: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减小,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详解】A、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形成的,A错误;B、细胞癌变后,形态会发生改变,故乳腺癌细胞和乳腺细胞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加以区分,B正确;C、乳腺癌细胞容易分散转移是由于质膜上的糖蛋白含量降低,黏附性降低所致,C错误;D、雌激素为脂类物质,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因此质膜上没有雌激素受体,其受体在细胞内,D错误。故选B。12.某动物(2n=42)群体中有一种如图所示的变异情况,脱离的小残片最终会丢失。若个体的细胞中含有一条这样的重接染色体,称为重接杂合子,同时含有两条则是重接纯合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变异属于染色体易位,但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B.重接纯合子减数分裂时,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9条染色体C.重接杂合子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9个正常四分体,有可能产生正常配子:D.重接纯合子与染色体正常的个体杂交,后代有一半的个体染色体正常【答案】C【分析】题图分析∶易位的纯合子该动物体细胞无正常13、17号染色体,由于13和17号染色体的易位,形成了一条易位染色体和残片,残片的丢失而导致易位纯合该动物体细胞减少了两条染色体,故其细胞内只有40条染色体。【详解】A、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由于脱离的小残片最终会丢失,因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A错误;B、重接纯合子中由于两条13、17号染色体分别进行了重接,因此细胞中含有40条染色体,经过重接染色体的正常分离,减数分裂Ⅱ中期时,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B错误;C、某动物(2=4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21个四分体,重接杂合子由于含有重接染色体,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了条,但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不含正常配对,因此,重接杂合子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9个正常四分体,但也可能产生正常配子,C正确;D、重接纯合子与染色体正常的个体杂交,后代中没有染色体正常的个体,均为重接杂合子,D错误。故选C。13.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B.男性中血友病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血友病男性患者的外孙一定患血友病D.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答案】B【分析】1.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详解】A、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中也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A错误;B、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正确;C、血友病男性患者会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女儿,女儿将此致病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为50%,即血友病男性患者的外孙不一定患血友病,C错误;D、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带一个致病基因即是患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D错误。故选B。14.“超雄综合征”患者性染色体组成为XYY,部分患者性发育正常并有生育能力,可表现为身材高大,有攻击性行为、暴力倾向、学习障碍等,有时还伴随躯干畸形。有一个患者与一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生育了一个正常的女儿,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超雄综合征”属于一种遗传病,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B.该患者生育健康男孩的概率是1/3,生育健康女孩的概率是1/6C.若该男性患者是红绿色盲,其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其母亲或父亲D.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患者细胞中多出的一个染色体和其上的基因【答案】B【分析】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减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减。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染色体变异,但不能观察到基因突变。【详解】A、“超雄综合征”属于一种遗传病,要调查其发病率需要在社会中调查,A错误;B、该患者产生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X:YY:XY:Y=1:1:2:2,生育健康男孩需要其提供染色体组成为Y的精子,所以概率是1/3,生育健康女孩需要其提供染色体组成为X的精子,所以其概率是1/6,B正确;C、若该男性患者是红绿色盲,其色盲基因只可能来自其母亲,C错误;D、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其细胞中多出的一个染色体,但观察不到其上的基因,D错误。故选B。15.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上述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b1和c1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不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B.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C.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但二者之间不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D.若d1和d2出现生殖隔离,d1和d2基因频率不再变化【答案】D【分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现象。【详解】A、b1和c1间由于存在山丘障碍而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形态基本相同,二者之间可能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B、c1→c2生物发生了进化,生物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C、生殖隔离出现的标志是两种生物之间无法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C正确;D、若d1和d2出现生殖隔离,说明形成了新物种,形成新物种后可能还会发生进化,故d1和d2基因频率可能还会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D。16.基因有正选择压基因和负选择压基因之分,正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负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雄鸭的美羽艳丽,易被天敌发现,但有利于吸引雌鸭交配,避免与近似鸭错配而使生殖失败,雄鸭的素羽,不易被天敌发现,但不利于吸引雌鸭交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的正负选择压基因是相对的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正选择压基因的频率会不断积累C.进化的实质是负选择压基因突变为正选择压基因的过程D.在天敌锐减﹑近似鸭数量增多时,美羽的基因频率会增大【答案】C【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每种基因有利也有弊,在某种环境中可能为正选择压,在另一种环境中可能是负选择压,因此生物的正负选择压基因是相对的,A正确;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正选择压基因有利于生存,因此其基因频率会不断积累,B正确;C、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向正选择压基因定向积累的过程,C错误;D、天敌锐减﹑近似鸭数量增多时,美羽会减少被捕食、避免与近似鸭错配而使生殖失败,进而使美羽的基因频率增大,D正确。故选C。17.生殖隔离如果发生在受精以前,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如果发生在受精以后,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下列选项中与其他生殖隔离情况不同的是(

)A.大西洋鲱鱼有些种群在春季产卵,有些种群在秋季产卵B.树棉和草棉杂交能产生健壮可育的F1,但F1的种子通常不萌发C.在植物中,一种植物的花粉在另一种植物的柱头上不能萌发D.鸟在求偶季节发出一定的鸣叫声吸引同种雌性,异种雌性无反应【答案】B【分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前,就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生理隔离、形态隔离和行为隔离等;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后,就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详解】不同鲱鱼种群在不同季节产卵导致不能发生受精作用,属于受精前的生殖隔离;树棉和草棉杂交能产生F1,说明二者产生的配子发生了受精作用,而F1种子不萌发,属于受精后的生殖隔离;一种植物的花粉落在另一种植物的柱头上不萌发导致不能受精,属于受精前的生殖隔离;鸟的鸣叫声能吸引同种雌性,不能吸引异种雌性,属于受精前的生殖隔离。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8.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D.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答案】B【分析】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详解】A、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花药中的花粉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而根尖细胞只能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因此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D正确。故选B。19.染色体部分缺失在育种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下图表示育种专家对棉花品种的培育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太空育种依据的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B.粉红棉M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的结果C.深红棉S与白色棉N杂交产生深红棉的概率为1/4D.粉红棉M自交产生白色棉N的概率为1/4【答案】C【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的太空育种为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深红色棉经过处理后,导致一条染色体上的片段部分缺失,b基因缺失,属于染色体经过变异;自交后获得白色棉N属于性状分离,即染色体缺失的纯合子。【详解】A、太空育种属于诱变育种,其依据的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A正确;B、粉红棉S的出现是一条染色体上的b基因缺失导致的,所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正确;C、深红棉S与白色棉N杂交,后代都是粉红棉,产生深红棉的概率是0,C错误;D、粉红棉M经减数分裂产生2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一个含b基因,一个不含b基因,所以自交产生白色棉N的概率为1/4,D正确。故选C。20.将纯种的某二倍体小麦品种甲(AA)与近缘山羊草品种乙(EE)杂交后,经多代选育出如图所示的新品种小麦丙(图中的同源染色体,黑色部分是来自山羊草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小麦品种甲没有此片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B.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DNA上碱基对的替换C.丙品种的产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丙品种自交后代中有1/2个体能够稳定遗传【答案】B【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丙品种的一条染色体包括了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和品种甲的染色体片段,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异,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丙品种出现了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但可能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B错误;C、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D、分析丙的基因组成是AaEE,自交后代纯合子的比例是1/2,能稳定遗传,D正确。故选B。考点:本题的知识点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突变,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遗传概率计算,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突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21.达菲可治疗由H7N9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病,其疗效很好,但近年来疗效逐渐降低,其原因可能是(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的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答案】C【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详解】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自然选择才能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抗药性个体的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BD错误,C正确。故选C。22.由于地壳运动,某狮子种群被分为A.B两种群。20世纪90年代初,A种群仅剩20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狮子种群消亡,由B种群引入7只成年雄狮。经过十多年,A种群增至百余只,对这一期间A种群叙述错误的是(

)A.狮子种群遗传多样性增加B.与B种群的雄狮不存在生殖隔离C.与B种群共享一个基因库D.狮子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降低【答案】C【分析】分析题意可知:A区狮子种群数量仅剩20只,且出现诸多疾病,由B区引入7只成年雄狮子。经过十年,A区狮子种群增至百余只,可见引入8只雄狮子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在十年中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致病基因频率应该降低。【详解】A、由于A种群中引入了B种群中的狮子,所以A狮子种群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B、由于两个种群间可以进行正常的基因交流,A、B两个狮群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C、由A区引入7只成年雌狮子,经过十年,A区狮子种群增至百余只,说明这一期间A区的狮子种群没有与B区的狮子种群之间没有基因交流,没有共享一个基因库,C错误;D、致病基因是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致病基因频率应该下降,狮子种群的抗疾病能力上升,D正确。故选C。2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腹泻会引起体液中的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B.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血浆中的蛋白质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中D.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答案】B【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腹泻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A错误;B、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C、血浆中的小分子蛋白质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中,但并非都能渗出进入组织液,C错误;D、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一些物质进行交换,还需要经过各系统、器官的协调,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就需要借助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才能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也需要借助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才能完成,所以不是只通过内环境,D错误。故选B。24.下列关于消化道神经支配的描述,错误的是(

)A.支配消化道的植物性神经系统不受大脑控制B.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C.消化道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D.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答案】A【分析】植物性神经是由脑、脊髓发出的传出神经支配内脏的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详解】A、支配消化道的植物性神经受大脑等高级中枢的控制,A错误;B、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进消化道的各种活动,如消化液的分泌,B正确;C、消化道(如消化液的分泌)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C正确;D、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作用相反,D正确。故选A。【点睛】25.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并给予适宜的刺激,就会有反射发生B.缩手反射需要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参与C.膝跳反射不仅受脊髓的控制,还会受大脑皮层的调控D.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答案】A【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人体在完成一项反射活动时,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详解】A、由于低级中枢还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不一定会出现反射活动,A错误;B、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需要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参与,B正确;C、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为低级中枢,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膝跳反射不仅受脊髓的控制,还会受大脑皮层的调控,C正确;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正确。故选A。26.下图为骨髓神经纤维的局部,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的轴突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B.b、d区域的电位为外正内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c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膜内离子均为正离子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a→c和e→c【答案】B【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详解】A、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A错误;B、由于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所以刺激c区域,b、d区域的电位仍为外正内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C、由于c区域受到刺激,处于反极化状态,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膜内正离子多,但仍有Cl-存在,C错误;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即c→a和c→e,D错误。故选B。27.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含有三个神经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感觉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相关肌肉B.人听到口令完成缩手反射,表明高级中枢脑干通过分级调节支配脊髓C.针刺人手指进行缩手反射中,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可进行双向传导D.缩手反射中,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与神经递质只由突触前膜释放有关【答案】D【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详解】A、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相关肌肉,A错误;B、人听到口令完成缩手反射,表明高级中枢大脑皮层通过分级调节支配脊髓,B错误;C、要缩手反射中,兴奋由感受器产生,依次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只能单向传导,C错误;D、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D正确。故选D。【点睛】28.篮球运动员能够精准投篮与神经调节密不可分,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眼睛看到篮筐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B.兴奋从眼睛传递到手臂肌肉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C.精准投篮过程存在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D.篮球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呼吸加速的原因是下丘脑调控的结果【答案】C【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A错误;B、兴奋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据此可推测兴奋从眼睛传递到手臂肌肉的过程中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但有信号的转变过程,不只是局部电流形式,B错误;C、精准投篮过程中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该过程中存在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C正确;D、篮球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呼吸加速的原因是脑干调控的结果,因为脑干中有呼吸中枢,D错误。故选C。【点睛】29.摩擦性水泡是因运动摩擦产生的表皮与皮下组织分离形成间隙,并令其间充满液体,主要发生在手掌和脚底。水泡内层的皮肤呈红肿、湿热,有刺痛。但往往几天后“水泡”会消失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患者出现刺痛感的原因是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后形成的痛觉B.水泡形成的可能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C.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是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将积聚于患处的液体排出来的方法可以是使用针或剪刀直接将水泡戳破【答案】D【分析】长时间的行走会使人的脚掌磨出水泡,水泡内的液体是组织液;组织液一般是由血浆中的水分大量渗出组织液形成;组织液可以转化为血浆和淋巴,因此水泡会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淋巴和血浆。【详解】A、痛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患者出现刺痛感的原因是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后形成的,A正确;B、水泡形成的可能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水分由血浆渗透进入组织液的量增加,B正确;C、根据分析可知,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是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D、水泡不能直接挑破,以免受到细菌感染,D错误。故选D。30.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C.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D.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分解,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答案】C【分析】激素是信号分子,随着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特异性的作用于靶细胞,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激素既不能作为作为细胞的结构物质也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详解】A、运动时,肾上腺素升高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能调节生命活动,但不能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A错误;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细胞内糖原分解,但激素没有进入细胞,所以只能说明激素能调节生命活动,B错误;C、动物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调节生物的生命活动的,C正确;D、胰岛素可以加速糖原的合成,但是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错误。故选C。31.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明显增多。如图为肾上腺素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肾上腺素调节生命活动是通过催化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实现的B.图a与图b的作用效果不同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C.图b与图c的作用效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不同D.当人处于危险环境中时,血液会更多地流向骨骼肌【答案】D【分析】图a:肾上腺素和肝细胞表面的β受体结合,导致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从肝细胞释放出来,提升血糖浓度;图b:肾上腺素和骨骼肌中的血管细胞表面的β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中血管舒张;图c:肾上腺素和小肠壁血管细胞表面的α受体结合,导致小肠壁中血管收缩。【详解】A、肾上腺素为激素,激素具有调节代谢的作用,不具有催化作用,A错误;B、由题图可以看出,图a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肝细胞,图b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血管细胞,图a与图b肾上腺素都与靶细胞表面的β受体结合,即受体相同,图a与图b作用效果的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不同,B错误;C、由题图可以看出,图b中肾上腺素和骨骼肌中的血管细胞表面的β受体结合,图c中肾上腺素和小肠壁血管细胞表面的α受体结合,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同,靶细胞相同,都是血管细胞,C错误;D、当人处于危险环境中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骨骼肌中血管舒张,使血液更多地流向骨骼肌,以增强机体运动能力,D正确。故选D。32.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表示促进),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部分化学能储存在ATP中B.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抑制胰岛素释放C.Ca2+内流促进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D.促使K+通道关闭的药物也能促进胰岛素的释放【答案】B【分析】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详解】A、细胞呼吸的本质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贮存在ATP中,A正确;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所以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促使胰岛素释放,B错误;C、根据图示,Ca2+内流促使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正确;D、根据图示,促使K+通道关闭的药物,可以通过阻碍K+外流,改变细胞膜的电位,促进Ca2+内流,进而能促进胰岛素的释放,D正确。故选B。33.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中③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B.激素②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C.含量甚微的①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③的分泌D.③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提高其代谢速率【答案】A【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便甲状腺激素减少。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详解】A、血液中③甲状腺激素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A错误;B、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B正确;C、激素具有高效性,含量甚微的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D、③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促进其细胞代谢,D正确。故选A。34.肝脏是机体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器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后会被立即灭活B.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导致运入肝脏的葡萄糖增多C.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细胞会分泌肝糖原补充血糖D.脂肪细胞的表面没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答案】A【分析】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当血糖含量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立即灭活,A正确;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转化为葡萄糖,当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时,运出肝脏的葡萄糖增多,B错误;C、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细胞内的肝糖原直接分解成葡萄糖后进入血液,来补充血糖,C错误;D、胰岛素能作用于脂肪细胞,加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等,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脂肪细胞中的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因此脂肪细胞也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细胞表面也有相应的受体,D错误。故选A。【点睛】35.如图表示某人在进行瑜伽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瑜伽练习时,刻意进行腹式呼吸的过程受大脑皮层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B.瑜伽运动时,机体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泌活动会发生系列改变C.bc段由于运动消耗葡萄糖,血糖浓度降低,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D.cd段通过胰高血糖素调节,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大量水解形成葡萄糖【答案】D【分析】血糖氧化分解为运动提供能量,因此运动开始血糖浓度下降。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两种激素之后使血糖上升,因此出现cd段血糖浓度变化。【详解】A、呼吸中枢在脑干,脑干会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因此瑜伽练习时,刻意进行腹式呼吸的过程受大脑皮层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A正确;B、瑜伽运动时,机体下丘脑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素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泌活动会发生系列改变,B正确;C、bc段由于运动消耗葡萄糖,血糖浓度降低,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水解,不能促进肌糖原水解,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36.西瓜(单性花,雌雄同株)种子大小由两对基因A、a和B、b共同决定,a基因纯合产生大子,但b基因纯合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显性红瓤与隐性黄瓤分别由基因R与r决定,三对基因独立遗传。如图所示为培育三倍体西瓜的方法,已知其中二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Rr,且四倍体植株减数分裂时四条同源染色体随机两两联会。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的基本步骤为_____(用文字和箭头简要写出关键操作名称即可)。(2)为鉴定四倍体植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可首先取植株幼嫩的芽尖,再经固定、解离、_____和制片后,制得四倍体植株芽尖的临时装片。最后选择处于_____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统计。(3)若仅考虑瓜瓤颜色这一对性状,四倍体西瓜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获得的所有三倍体西瓜植株中,R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4)香蕉的种植面临香蕉枯萎病的威胁,感染了病菌的香蕉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这主要是因为三倍体香蕉主要通过_____生殖产生后代,后代不发生_____,遗传多样性减少,易受同一疾病的影响。【答案】

套袋→授粉→套袋

漂洗、染色

有丝分裂中期

RRrr

5/12

无性

基因重组【分析】1、据图分析,二倍体植株形成的花粉含有1个染色体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的三倍体西瓜植物。2、二倍体西瓜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形成三倍体西瓜籽,栽培形成三倍体西瓜植物。【详解】(1)据题干信息可知:西瓜为单性花,雌雄同株,故可省去去雄的步骤,则杂交的基本步骤为套袋→授粉→套袋。(2)鉴定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确认植株染色体数目加倍最直接的证据。首先取植株幼嫩的芽尖,再经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后,制得鉴定植株芽尖的临时装片;由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所以最后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统计。(3)若仅考虑瓜瓤颜色这一对性状,二倍体西瓜植株的基因型为Rr,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植株,四倍体西瓜植株的基因型为RRrr;四倍体西瓜植株RRrr产生配子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RR:Rr:rr=1:4:1,二倍体西瓜植株(Rr)的花粉为R:r=1:1,所以获得的所有三倍体西瓜植株中RRr个体所占的比例1/6×1/2+4/6×1/2=5/12。(4)香蕉的种植面临香蕉枯萎病的威胁,原因是三倍体香蕉主要通过无性生殖产生后代,后代不发生基因重组,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减少,易受同一疾病的影响。【点睛】本题以“无子西瓜”为素材,考查多倍体育种、生物变异和基因分离定律应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相关知识并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37.图为人类中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已知该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但基因的位置还不明确。请据图分析回答:(1)该病是受______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2)若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III-2的基因型为______,她与一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的孩子中为携带者的是______(选填“儿子”或“女儿”)。(3)若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I-2的基因型为______,II-3为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4)若经基因诊断发现II-5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且II-4和II-5在生育过程中未发生任何变异。由此可以推出,III-2与II-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仅分析该对基因)。【答案】(1)隐性(2)

XAXa

女儿(3)

Aa

1/3(4)1##100%【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Ⅰ-1和Ⅰ-2不患病,但生下了患病的Ⅱ-2,所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上。【详解】(1)根据分析,该病是受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2)如果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III-2表现正常,其父亲Ⅱ-2患病,所以本人基因型是XAXa,如果与一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的孩子中为携带者肯定是女儿,基因型是XAXa。(3)如果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Ⅰ-1和Ⅰ-2不患病,但生下了患病的孩子aa,所以二者的基因型是Aa;II-3表现正常,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3。(4)如果II-5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但其孩子III-6患病,所以该病只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I-2由于其父亲基因型是XaY,所以本人基因型是XAXa,II-4的儿子是患者XaY,本人基因型是XAXA,所以III-2与II-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或100%。【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运用,要求考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运用口诀准确判断其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38.如图为某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之间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乙酰胆碱很快被乙酰胆碱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