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使用课件模版课件_第1页
有教无类使用课件模版课件_第2页
有教无类使用课件模版课件_第3页
有教无类使用课件模版课件_第4页
有教无类使用课件模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1说一说“无类”指什么?说一说“无类”指什么?2有教无类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有教无类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3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4

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语上(yushang)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译文】

子曰:“有教无类。”5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则、就;诸,之乎;其,表反问。如之何

:怎么能【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6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7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8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9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0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学问之道,通了一样,旁的地方就很容易。学问门类虽多,然而方法很少,如何用脑,如何用目,如何询问、搜集、养成习惯,可以利用到任何方面。”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学问之道,通了一样,旁的地方就很11成语释义举一反三【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成语释义举一反三12触类旁通【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自】:《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近义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反义词】:一窍不通

触类旁通【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13有教无类有教无类yǒujiàowúlèi【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yǒujiàowúlèi14切磋琢磨qiēcuōzhuómó【解释】: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出自】:《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近义词】:取长补短、推本溯源

【反义词】: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切磋琢磨qiēcuōzhuómó【解释】:将骨、角、玉15于(对于)吾言无所不说于(对于)吾言无所不说16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乐于道,富贵却喜好礼啊。”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孔子说:“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你谈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诸:放在中间,是“之于”的合音词;放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词。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17子夏问曰:”巧言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即卜商)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呢?”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说:“礼后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是与人的本性上面的吗)?”孔子曰:“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子夏问曰:”巧言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18

【二则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的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二则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19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旨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的为人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醉,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的为人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20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王(wàng):作动词,称王,这里作征服天下讲。②故:事故。③怍(zuò):惭愧。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服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21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1)王:动词征服天下(2)俱:都

2.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故”的意思。(1)马无故亡而入胡(原因)(2)兄弟无故(灾患)(3)故为之说(因此、所以)(4)故人昔辞黄鹤楼(老朋友)3.翻译下列句子。(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练习:

22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6题。(11分)

孔子学鼓琴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学鼓琴师襄①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②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③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④而长眼如望羊如王⑤四国非文王其⑥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⑦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丘:孔子名丘,这是孔子的自称。③怡然:高兴的样子。④几然:高大的样子。"几"同"颀":身长。⑤王:读wàng,作动词。⑥其:表语气。⑦文王操:琴曲名,又叫《文王受命》。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6题。(11分)

孔子学鼓琴23说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孔子能够领会的超过他的老师,这固然是孔子天性聪慧,但也说明他学的用心。

孔子是十分重视学的作用的。说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24鲁迅的《理水》对禹的描写临末是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黑脸黄须,腿弯微曲,双手捧着一片乌黑的尖顶的大石头——舜爷所赐的“玄圭”奔来的也临近了,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

鲁迅的《理水》2522.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部分需要加标点的位置。(3分)

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十日不进,进____________

(2)未得其数也数____________

(3)丘已习其曲矣习____________

(4)丘未得其志志____________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部分需要加标点的位置。(3分)2625、孔子学琴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分)___习其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习其数_____→__得其志______________→______得其为人__________

26.从孔子的学琴所得,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分)

答:不管做什么东西,都不能浅尝辄止。25、孔子学琴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分)___习其曲27

一则: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启发: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二则:启发:不管学什么,都不能浅尝辄止。

28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孔子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四等:即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以及困而不学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9

古代好学的例子天才来自勤奋有人问寺院里的大师:“为什么念佛时要敲木鱼?”大师说:“名为敲鱼,实为敲人。”“为什么不敲鸡呀,羊呀?偏偏敲鱼呢?“大师笑着说:“鱼儿是世间最勤快的动物,整日睁着眼,四处游动。这么至勤的鱼儿要时时敲打,何况懒惰的人呢!”“懒惰”是个很有诱惑力的怪物,人的一生谁都会与这个怪物相遇。古代好学的例子30梁实秋讲过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唐朝有个百丈禅师叫怀海,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没有工作,一天他就真的不吃东西。怀海禅师为何能精勤不休?就因为他有得传心印的信念和抱负鞭策他。勤奋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自己养成的,人一旦有了抱负和信念,就会产生勤奋。马克思花了40年的心血,转写了《资本论》。梁实秋讲过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唐朝有个百丈禅师叫怀海,亲近马祖31踱为了详细占有材料,他仔细钻研和做过摘要的书达1500多种。他在出外散步时总要带上笔记本,并且不时地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他认为有用的东西都记在上面。他还常常在室内踱来踱去,一边走,一边思考,长年累月竟把门窗之间的地毯踩成了一条浅沟,好似穿过草地的一条羊肠小道。他经过勤奋的学习和研究,终于在逝世前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三卷的初稿。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故事,告诉人们“勤奋来自抱负”。踱为了详细占有材料,他仔细钻研和做过摘要的书达1500多种。32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勤学苦练成了才。瞎子双阔亭,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要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功深艺湛的名须生。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勤学苦练成了才。瞎33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很不稳便。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34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院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师。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记在35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三次去考举人,均遭失败,后来立志学医,勤而不怠,终于写出了传世的巨著《本草纲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三次去考举人,均遭失败,后来立志学医,36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和诺贝尔就是很好的例子。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和诺贝尔就是很好的例子。史蒂芬·霍金137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但霍金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弃了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38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象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39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40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41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母亲去世后,他把30亿瑞典币——一生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后人为了永远记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是什么使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勤奋出才能,勤奋出成果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42。《农书》的规模宏大,范围广博。全书共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另有编做二十二卷的版本,内容相同),大约十三万字,插图三百多幅。其中包括《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既有总论,又有分论,图文并茂,系统分明,体例完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农书》的规模宏大,范围广博。全书共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43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44囊萤映雪讲的是车胤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囊萤映雪讲的是车胤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45悬梁刺股讲的是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悬梁刺股讲的是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46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47【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重点领悟孔子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结合孔子的理念倾向,深入分析“学”的内涵。

【文化内涵】

48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4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目标】

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学”内涵,以及其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观点。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目标】

50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有哪些内涵?对你有什么启发?【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1章中包含了孔子“学”内涵的哪几个方面?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1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

为什么要学(第1、2、3章)什么是学的基本内涵

(第4、5、6章)什么是好学(第7、8章)

学什么(第4、5、11、10、章)

1.初读感知

51何为“好学”(一)

何为“好学”(一)孔子弟子三千,成就卓著者有七十二人,但在孔子看来“好学”的却只有颜回一个人。《论语》是这样记载的:第一次,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何为“好学”(一)

何为“好学”(一)52第二次,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看来,“好学”并不是容易担当的,那么,孔子心目中的好学是怎样的情形呢?孔子是这样解释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他的弟子子夏说“日知其所亡(wu),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这是他们师徒二人的直接解释,倘从整部《论语》来看孔子的所谓“好学”绝不只是“喜欢学习”,而是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第二次,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53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这种人是上等的;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这种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而去学习的,这种人是再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不学习,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了。”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54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人。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是智慧最低的,我们每个人最起码都不能做这样的人。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55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地去追求它的人。”我非生而知之者(否定判断句)不是------而是(并列关系)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56【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57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译文】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一样忠厚诚实的人,只是比不上孔丘我好学啊。”

邑:1.古时称国为邑2.京城3.泛指一般城市4.旧时县的别称。焉:语气助词,不译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8【评析】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地方,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评析】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59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yù)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zhì)通“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60【注释】(1)居:坐。(2)愚:受人愚弄。(3)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4)贼:害。(5)绞:急切,不容人而伤害人。6.“女”通”“汝”7.六言:六个字指下面说的“仁”“知”“信”“直”“勇”“刚”蔽:指六种弊病【注释】(1)居:坐。(2)愚:受人愚弄。(3)荡:放荡。好61【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不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的,却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味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放浪而没有准则;一味喜欢诚信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一味喜欢梗直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急切而伤害人;一味喜欢勇猛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一味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道天高地厚。”【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62这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说的。为什么对子路说呢?我们说过孔子因材施教,子路是他的弟子中的一个莽撞人,直而不屈,子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挨骂也最多。孔子对他,不仅是骂,而且常常是痛骂。倒不是孔子不喜欢子路,而是子路的脾气太坏。他这个人,用北京话说,叫“浑不吝”,也就是性子急,胆子大,脾气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水里火里不回头。所以在整部论语中,他是被教育最多的一位,一共被教育了42次。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六种弊病吗?“没有。“坐下,我对你说。好仁不好学,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学,弊病是放纵;好信不好学,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学,弊病是刻薄;好勇不好学,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好刚不好学,弊病是狂妄。”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会出现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学习起到了一个方向性的作用。这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说的。为什么对子路说呢?我们说过孔子因63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dǔ)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此皆言“君子也”)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ǐ),勇而无礼则64【注释】(1)劳:辛劳,劳苦。(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3)绞:急切而伤害人。(4)笃:厚待、真诚。(5)故旧:故交,老朋友。(6)偷:浇薄、不厚道。【注释】(1)劳:辛劳,劳苦。(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65译文】孔子说:“一味谦恭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很辛苦;一味慎重而不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畏首畏尾;一味勇猛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犯上作乱、闯祸。一味直率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急切而伤害人。在上位的人对父母、亲族笃厚(即厚待父母及亲族),那么老百姓就会为仁所激发,兴起仁厚的风气;不遗弃旧交,老百姓就不会对人浇薄、不厚道。”译文】孔子说:“一味谦恭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很辛苦;一味慎重66【评析】“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评析】“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67子夏曰:“贤(动词、尊重)贤(名词、指有才有德的人)易(看轻)色(女色);事(侍奉)父母能竭其力(尽心尽力);事君,能致其身(献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守信用)。虽(虽然)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虽然他自己或者别人说他没学,但是我一定说他学了,没学能做这么好吗?)子夏曰:“贤(动词、尊重)贤(名词、指有才有德的人)易(看轻68注释】(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注释】(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69【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7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71【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72【评析】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评析】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7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1)就:靠近、看齐。(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3)正:匡正、端正。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74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7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76【注释】(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4)亡:同“无”。【注释】(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2)77【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78【评析】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评析】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79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80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81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82【评析】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评析】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83陈亢(gā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论语·季氏》)

陈亢(gā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84【注释】(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注释】(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2)异闻:这85【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86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87有教无类使用课件模版课件88再见再见89有教无类有教无类90说一说“无类”指什么?说一说“无类”指什么?91有教无类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有教无类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92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93

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语上(yushang)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译文】

子曰:“有教无类。”94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则、就;诸,之乎;其,表反问。如之何

:怎么能【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95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96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97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9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99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学问之道,通了一样,旁的地方就很容易。学问门类虽多,然而方法很少,如何用脑,如何用目,如何询问、搜集、养成习惯,可以利用到任何方面。”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学问之道,通了一样,旁的地方就很100成语释义举一反三【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成语释义举一反三101触类旁通【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自】:《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近义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反义词】:一窍不通

触类旁通【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102有教无类有教无类yǒujiàowúlèi【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yǒujiàowúlèi103切磋琢磨qiēcuōzhuómó【解释】: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出自】:《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近义词】:取长补短、推本溯源

【反义词】: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切磋琢磨qiēcuōzhuómó【解释】:将骨、角、玉104于(对于)吾言无所不说于(对于)吾言无所不说10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乐于道,富贵却喜好礼啊。”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孔子说:“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你谈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诸:放在中间,是“之于”的合音词;放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词。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106子夏问曰:”巧言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即卜商)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呢?”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说:“礼后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是与人的本性上面的吗)?”孔子曰:“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子夏问曰:”巧言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107

【二则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的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二则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108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旨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的为人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醉,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的为人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109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王(wàng):作动词,称王,这里作征服天下讲。②故:事故。③怍(zuò):惭愧。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服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110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1)王:动词征服天下(2)俱:都

2.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故”的意思。(1)马无故亡而入胡(原因)(2)兄弟无故(灾患)(3)故为之说(因此、所以)(4)故人昔辞黄鹤楼(老朋友)3.翻译下列句子。(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练习:

111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6题。(11分)

孔子学鼓琴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学鼓琴师襄①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②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③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④而长眼如望羊如王⑤四国非文王其⑥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⑦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丘:孔子名丘,这是孔子的自称。③怡然:高兴的样子。④几然:高大的样子。"几"同"颀":身长。⑤王:读wàng,作动词。⑥其:表语气。⑦文王操:琴曲名,又叫《文王受命》。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6题。(11分)

孔子学鼓琴112说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孔子能够领会的超过他的老师,这固然是孔子天性聪慧,但也说明他学的用心。

孔子是十分重视学的作用的。说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113鲁迅的《理水》对禹的描写临末是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黑脸黄须,腿弯微曲,双手捧着一片乌黑的尖顶的大石头——舜爷所赐的“玄圭”奔来的也临近了,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

鲁迅的《理水》11422.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部分需要加标点的位置。(3分)

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十日不进,进____________

(2)未得其数也数____________

(3)丘已习其曲矣习____________

(4)丘未得其志志____________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部分需要加标点的位置。(3分)11525、孔子学琴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分)___习其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习其数_____→__得其志______________→______得其为人__________

26.从孔子的学琴所得,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分)

答:不管做什么东西,都不能浅尝辄止。25、孔子学琴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分)___习其曲116

一则: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启发: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二则:启发:不管学什么,都不能浅尝辄止。

117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孔子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四等:即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以及困而不学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118

古代好学的例子天才来自勤奋有人问寺院里的大师:“为什么念佛时要敲木鱼?”大师说:“名为敲鱼,实为敲人。”“为什么不敲鸡呀,羊呀?偏偏敲鱼呢?“大师笑着说:“鱼儿是世间最勤快的动物,整日睁着眼,四处游动。这么至勤的鱼儿要时时敲打,何况懒惰的人呢!”“懒惰”是个很有诱惑力的怪物,人的一生谁都会与这个怪物相遇。古代好学的例子119梁实秋讲过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唐朝有个百丈禅师叫怀海,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没有工作,一天他就真的不吃东西。怀海禅师为何能精勤不休?就因为他有得传心印的信念和抱负鞭策他。勤奋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自己养成的,人一旦有了抱负和信念,就会产生勤奋。马克思花了40年的心血,转写了《资本论》。梁实秋讲过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唐朝有个百丈禅师叫怀海,亲近马祖120踱为了详细占有材料,他仔细钻研和做过摘要的书达1500多种。他在出外散步时总要带上笔记本,并且不时地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他认为有用的东西都记在上面。他还常常在室内踱来踱去,一边走,一边思考,长年累月竟把门窗之间的地毯踩成了一条浅沟,好似穿过草地的一条羊肠小道。他经过勤奋的学习和研究,终于在逝世前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三卷的初稿。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故事,告诉人们“勤奋来自抱负”。踱为了详细占有材料,他仔细钻研和做过摘要的书达1500多种。121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勤学苦练成了才。瞎子双阔亭,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要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功深艺湛的名须生。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勤学苦练成了才。瞎122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很不稳便。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123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院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师。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记在124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三次去考举人,均遭失败,后来立志学医,勤而不怠,终于写出了传世的巨著《本草纲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三次去考举人,均遭失败,后来立志学医,125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和诺贝尔就是很好的例子。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和诺贝尔就是很好的例子。史蒂芬·霍金1126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但霍金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弃了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127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象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128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129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130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母亲去世后,他把30亿瑞典币——一生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后人为了永远记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是什么使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勤奋出才能,勤奋出成果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131。《农书》的规模宏大,范围广博。全书共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另有编做二十二卷的版本,内容相同),大约十三万字,插图三百多幅。其中包括《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既有总论,又有分论,图文并茂,系统分明,体例完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农书》的规模宏大,范围广博。全书共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132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133囊萤映雪讲的是车胤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囊萤映雪讲的是车胤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134悬梁刺股讲的是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悬梁刺股讲的是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135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