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_第4页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册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

单元核心概念:

(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A)

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B)

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1、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专制统治: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的象征意义(A)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三、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与纸草(A)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笔和墨水,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种姓制度(B)

1、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2、对种姓制度的评价: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地点和经典(A)

1、佛教创立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

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

3、佛教创立的地点:北印度

4、佛教的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印第安文明的代表:(A)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的杰出代表。

二、玛雅文化:(A)

玛雅人长于农耕,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单元核心概念: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与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相适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共和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希腊城邦的形成:(A)

1、古希腊城邦制度特点: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2、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二、雅典民主政治:(C)

1、特点: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2、形成原因: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3、形成过程: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引来了全盛时期,即“伯里克里时代”。

4、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一、史诗与戏剧:(A)

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二、史学与哲学:(A)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

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一、罗马共和国:(A)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二、罗马帝国(A)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A)

1、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由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不断斗争,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

2、特点: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3、意义: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A)

1、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

2、伊斯兰教产生的地点:阿拉伯半岛

3、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

4、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一、攻占君士坦丁堡:(A)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率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二、帝国的统治:(B)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第五单元

中世纪西欧

单元核心概念:

(1)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2)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过形成了等级君主制。

(3)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争斗,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转衰

(4)中世纪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影响。

第12课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的产生:(A)

1、采邑改革

时间:8世纪上半叶

推行者: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

内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

(1)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2)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3)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2、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

产生:6世纪下半夜

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

二、等级君主制:(B)

1、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形成: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特征: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利。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4、意义: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4课庄园和城市。

一、中世纪庄园:庄园的特征(A)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二、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1、城市的特征: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平均人口仅为数千人。一直到14世纪,一般大城市也只有2万余人而已。由于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一旦遇到大规模瘟疫,便会迅速蔓延。

2、中世纪城市的自治:

背景: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受领主盘剥。

目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争取城市自治,夺取司法权和行政权。

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结果:经过斗争,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

第二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原始农耕(A)

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意义:

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A)

炎黄传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是其具体体现。

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A)

1.考古发掘显示: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2.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质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三.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

1.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2.实践:参照文献《礼记?礼运》与考古发掘成果——二里头遗址相互印证展现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商朝的建立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青铜时代

⒈司母戊鼎(A)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表明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2.商朝青铜器的特征(A)

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单元核心概念:

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周朝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二.封邦建国制(A)

⒈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⒉内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⒊影响: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第5课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

一.东周的建立(A)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

二.社会大变革:经济领域的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B)

1.经济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2.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3.阶级关系: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4.社会分工加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三.百家争鸣(C)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

2.诸子百家

儒家

创始人: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韩非、李斯

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道家:春秋时期,老子

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和对财富权力的追逐,具有对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的转化的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A)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2.商鞅变法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国势日弱

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

内容:废除井田制度,奖励农耕。废除世卿世禄、建县制和什伍连坐。

影响: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3、秦的统一.:BC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建立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

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2.内容: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

3.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建造驰道和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

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的暴政(A)

表现

(1)徭役繁重,过度征用民力。

(2)赋税繁重。

(3)《秦律》名目繁多,刑罚苛刻。

(4)一味重功利、恃酷法,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结果: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二.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次农民起义(A)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三.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A)

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权利而展开了“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单元核心概念:

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B)

汉朝建立后,汉统治者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

但是,刘邦借鉴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二、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A)

1.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2、汉初统治者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

(1)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迎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

(2)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恢复发展。

(3)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3、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但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

第9课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A)

政治上

(1)实行内外朝制: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2)创设“刺使”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手段: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建太学,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等礼仪制度,实质是“儒表法里”。

影响:儒学成为“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A)

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东汉的衰败: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A)

1.表现:

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经济上:建立自给自足的大庄园,驱使大量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军事上:拥有“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

文化上:具有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把持地方舆论。

2.影响: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第11课割据和分立

一.三国鼎立(A)

1.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权、刘备。军事是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隔江对峙。孙刘联军运用火攻打败曹操。

2.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A)

220年,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南京),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A)

背景

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区域经济的发展

曹魏:推行军屯、民屯,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具有不少作用。

蜀汉: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开发少数民族聚集的南中八郡。

孙吴:自然条件优越,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造等都有明显发展。滨海枕江、河网密布的地理环境使造船技术日益进步。使“山越”人与汉族农民同居共耕,推动了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南朝与北朝(A)

⒈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朝:北魏

西晋

西魏

北周

东晋

南朝:宋

2.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原因:南方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及生产技术的继续南迁;少数民族出居平原与汉族融合,共同开发南方;统治者的推动、自然条件优越等多方面因素。

表现:先进农业区的形成:江浙、湘赣、巴蜀;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北方作物的引入;手工业发达:丝织、冶炼、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商业: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和海外贸易有所发展。

二.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

背景: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收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胡族君主身体力行,经济上鼓励农耕,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致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

内容:

(1)政治: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与律令。全面推行汉化:迁都洛阳。

(2)经济: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文化: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4)风俗习惯: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姓为汉族单姓;促进胡汉通婚。

3.影响:

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第四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单元核心概念:

唐继隋统一之后,不仅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还创造出了中古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大唐气象。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等制度,“贞观之治”展示的统治者虚怀若谷、开明廉洁的形象,成为后世王朝效法的榜样。积建国八九十年的努力,终于成就了著名的“开元盛世”。大唐王朝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1.隋朝的建立(A)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2.唐朝的建立(A)

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3.三省六部制(B)

(1)内容:初创于隋文帝时,唐朝时继承和发展。制度规定,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

(2)影响:是皇权逐渐加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严格执行该制度,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隋唐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三.科举制(A)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世卿世禄制;秦朝:军功授爵制;汉朝:推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末:科举制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科举制,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地方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B)

概念: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649),年号贞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内容:

(1)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

(2)广招贤才,知人善用。

(3)居安思危,时时以长治久安为念。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代表:将文成公主嫁给土蕃君主松赞干布)

二.开元盛世(A)

唐朝的鼎盛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继承唐太宗的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

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汰冗官,提高行政效率,并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

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开元年间,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A)

1、开通:西汉张骞

2、全盛:唐朝(原因:唐朝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对外的开放、疆域的辽阔、国力的强盛)

3、范围: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

4、文明交流:

(1)中国输往西方:丝绸、纸张、瓷器、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

(2)西方输往中国: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

5、人员往来:大食、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贾、僧侣、使节,尤其是粟特人。

6、安全保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7、意义:西域及大食、波斯、天竺、朝鲜、日本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丝绸之路东段终点的唐都长安,作为东西交通的枢纽,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丝绸之路使唐文化对中亚、西亚文化的吸收、融合,内涵非常丰富,是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典范。

二、东亚文化圈(A)

1.与朝鲜(新罗)的友好往来:

互遣使节,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广泛吸收唐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科举制度等

2.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包括留学生和学问僧,吸收融合唐文化,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和渗透了儒家思想的社会风俗、伦理规范等。

3.东亚文化圈:唐朝至19世纪上半叶,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其中以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中国化的佛教等主要介质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从而形成的文化圈,称为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1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

2风过天地肃杀,容华谢后,君临天下,登上九重宝塔,看一夜,流星飒沓。

3回到那一刹那,岁月无声也让人害怕,枯藤长出枝桠,原来时光已翩然轻擦,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天地浩大。

4听醒木一声收,故事里她还在等候,说书人合扇说从头,谁低眼,泪湿了衣袖。

5你的手,牵谁衣角,一路奔逃,狼烟烽火的喧嚣,谁煮酒,一生醉笑,千杯难销,浮花浪蕊的拥抱。

6藏心上亘古的月光,怀中殇不再回眸的苍凉,翘首觐向,你伫立此方,谨记生而为龙的模样,谨记我的姓名是炎黄。

7幻化成西天星光是你轮回的终点,寂灭到永生沙漏流转了多少时间,你在三途河边凝望我来生的容颜,我种下曼佗罗让前世的回忆深陷。

8学他们跪在雪山面前,悄悄的说了很多心愿,跟着人群走过了几条街,捧着酥油茶坐在路边,幻想着玛吉阿米的容颜。

9身边的人眉目淡淡笑叹倦,阳光雨下忽然出现飘雪。

10手中镜头稳健,千年之间,千秋梦断情愫可懂,不知千年之后,谁的面容,重塑此时月正浓,历史跃出书中,叫嚣重重,还原一世梦,梦里金戈铁马,热血战枭雄。

11日落时看大漠荒沙,有多少老树昏鸦,断魂处风声如雪,向暮色里十面残杀,算尽人心难算天意,烧尽孽障业火,一把无牵亦无挂,是潇洒抑或无法作答,劫灰过尽,明月当空红颜黄土,犹是最初幻梦里依稀眉目,这半生作茧自缚,只一段情短于朝露,算最后虚无也难醒悟。

12丹青笔,挥毫写意绕指,柔肠却韶华去,是前世曾痴迷,还是你今生无法忘记,秦淮河夜雨纠缠水滴,谁吹长笛,是前世欠你的爱意,化作今生情思记忆,金陵城灯火萧瑟秋意,青丝换霜雨。

13一本往事录,合上谁的归宿,谁盛开的烟花,在空中匆匆谢幕遗忘,记录,一本泛黄的书,行走停留,擦肩而过的幸福。

14月光稀,是谁捣寒衣,望天涯,想君思故里,一夜落雪未满,北风急

千里迢迢一心相系。

15阅残卷,寂寞眼,纸上旧日可堪恋,缱绻时,花正浓,春风似少年,风雪黯,旧梦远,江山此夜一舞间,一相拥两长眠,曲终不不见

16流云千丈堪醉卧,是谁月下独酌,起舞弄清影叹华年转眼成蹉跎,浮生谁能一笑过,明灭楼台上灯火,回首但见杨花纷纷泛烟波

17幽露如啼眼,烟花不堪剪,当时眼底兰舟悠悠去天1、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常熟。

2、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3、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同,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4、终是谁使弦断,花浇肩头,恍惚迷离。

5、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6、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去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7、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8、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9、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10、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附花烟,烟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1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2、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13、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14、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人亡两不知。

15、静水流深,沧竹踏歌;三生阳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6、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17、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18、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19、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0、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1、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

22、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23、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24、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25、雾散,梦醒,我终於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26、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27、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28、既不回头,何以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29、心微动,奈何情已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30、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那一般相识,吹一会唱一会。

31、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

32、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年岁。

3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34、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了谁的执念。

35、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已。

36、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菩萨蛮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虞美人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鬓云松令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青衫湿悼亡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二⑥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使地球上昼夜更替与季节的轮回节奏适中: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1近7远,近快远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四: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越大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一次直射,赤道有两次直射六: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向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减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七: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八:区时,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季风环流(图2.18)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四: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名称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天气特征-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天气特征-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准静止锋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降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l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l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l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大陆性大大7月1月海洋性小小8月2月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l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l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l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l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l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l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南半球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最热月<>5℃寒带气候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寒带极地气候(11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及综合判断条件)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等地区,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这里年平均气温高,但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干季越长,因而降水量也越少。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其特点为年平均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只有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降水变率很大,常常连续数年不下雨。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6.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故名。这类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称为亚热带夏干气候。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其特点为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在0℃以上),夏季不热(7月平均温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8.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朝鲜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其特点为夏季温暖,冬季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温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9.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由于全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陆中部形成干燥或半干燥气候;而大陆北部,则由于纬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蒸发不旺,降水虽少,但不干旱,形成特殊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10.极地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区、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在大陆边缘地区,冬季长而寒,但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可达10℃,苔藓、地衣是这里的典型植物,故又称为苔原气候;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等地的绝大部分地区,终年在冰雪覆盖下,最热月平均温也不超过0℃,因此被称为冰原气候。11.高山气候可能出现在任何纬度,其特点是气温和降水都有垂直变化,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高度则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六;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结合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