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距离”的审美经验_第1页
浅析“心理距离”的审美经验_第2页
浅析“心理距离”的审美经验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心理距离〞的审美经验摘要:摘要:美感经历体验包括不同条理,诸如形象的直觉、心理的间隔、物我同一以及美感与生理之间的关系等都可纳入人们审美经历体验的范畴予以讨论。本文择其一隅——“心理的间隔〞进行扼要的分析,厘清这一经历体验在我们进行审美活动时饰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我们又该怎样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审美理论。本文关键词语:本文关键词语:审美经历体验;心理间隔;共享者;旁观者近代美学的一个主要课题是:在审美活动中,我们的活动是如何的状况?毫无疑问,这显然不是一个纯文学角度的问题,它牵涉到人们的心理活动,无论是欣赏天然美或艺术美,人们在欣赏经过中总伴随着当时的心理状况。风和日丽或许让人心旷神怡,阴云密布又可能使人烦躁焦虑,因而,从“心理间隔〞下手厘清审美经历体验将有助于对审美活动的多元解读。一心理的间隔是一种心理状况,运用到文学艺术上也即是审美〔美感〕经历体验的一种。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为,美感即形象的直觉或曰“艺术即直觉〞,应该说这一观点大致是不错的。至于克罗齐美学的确存在把美完全视同为形式的机械论观点,我们能够另作讨论,然而克氏以为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不带实用目的应是值得采用的。根据这一原理,我们能够推出一个主要的学说,即“心理的间隔〞〔psychicaldistance〕。英国心理学家布洛〔Bullough〕在〔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一种美学原理的心理间隔〕一文中推演出了这一原则。它不仅把从前关于美感经历体验的学说都包含无余,而且对于文艺批评也寻出了一个很适用的标准。朱光潜先生在他的经典著作〔文艺心理学〕中对“心理间隔〞这一原理予以了生动易懂的说明。他举海上的雾为例:搭船的人们遇见海雾,水手们手慌脚乱,乘客吵嚷紧张,所有的人都心焦气闷,预感浩劫临头,一切任由不可知的命运摆布,在这里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坚持镇静,更遑论对海雾进行审美了。然而在另一种情形下,假如你不去想到它实际上的不舒畅和危险,而是专心致志地看它那轻烟似的薄纱,覆盖着平谧如镜的海水,远山和飞鸟被海雾盖上一层网,如梦境似仙境,四周广阔沉静,秘奥、宏伟,弄不清是人间还是天上,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历体验么?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同的情形?前者是由于和海雾的关系过于亲密,间隔太近了,当然不能处之泰然;而在后者中,海雾已经不属于实用了,它已经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拉开了间隔,赶走了任何忧患休戚的念头,这就是由心理间隔带来的美感〔审美〕经历体验。我们留意到,人们对待天然与艺术很难去欣赏,其实也就是心理间隔的缺失,一般事物对于我们都有一种“常态〞,所谓“常态〞就是糖是甜的,屋子是寓居的,女人是生小孩的之类的意义,都是在实用经历体验中积累的。儿童看见发掘机挖土会长时间驻足观看,成人则至多不外瞟上一眼,儿童对发掘机的工作充斥好奇,惊叹于这一异物的神奇举动,他们往往是审美地看待,脱离实际效用。而正常的成人却毫无这种“雅兴〞。这倒并非说明儿童比成人更会审美,而是成人与儿童对待该事物是心理间隔迥然各异。“间隔〞指的就是欣赏者与物体在实用观点上的隔绝,用美感的观点说,就是人和物几相叠合,间隔再接近不外了。儿童感觉发掘机仿fo就是自己,它的一举一动似乎已化成了自己的行为,而成人绝不会这样看待问题的,这说明心理间隔在审美活动中作用相当主要。二布洛不仅留意到美感经历体验中心理间隔的主要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意识到另一种情况,即“间隔的矛盾〞〔theantinomyofdistance〕。创造和欣赏能否成功,就在于怎样布置“间隔的矛盾〞。“间隔〞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间隔〞太近了,结果又未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半推半就〞是艺术最好的理想。朱光潜先生用莎士比亚的剧作〔奥赛罗〕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举例说,假如一个疑心妻子不忠的丈夫去看这部剧,由于剧中情节和丈夫的经历体验相符合,照理说他更能理解该部剧,事实是,这种暗射到亲身经历体验的情节最容易使他想起自己和妻子处在类似的境遇,忘记当前只是一场戏,忘记去玩索剧中的行动,他就不是在看戏而是在自伤身世了。这正好说明这位丈夫不能在自己和戏剧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间隔〞,所以戏剧对于他由艺术品一变而为拨动猜疑的导火线。换句话说,〔奥赛罗〕对于猜忌妻子的丈夫“间隔〞着实太近了。故而朱光潜得出结论:艺术的理想是间隔近而不至于消灭。间隔近则观者容易了解,间隔不消灭则美感不为实际的欲念和情感所压倒。因而,获得美感的途径之一是心理的间隔,它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时是审美的目光还是实用、功利的目的。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间隔太远或太近都晦气于审美活动的进行,只要恰到好处方为最佳。于是间隔太远或太近又导致了审美者的分类。德国美学家fo莱因斐而斯把审美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共享者〞,一类是“旁观者〞。“共享者〞欣赏事物必起移情作用,把“我〞放在“物“里,设身处地,共享它的活动和生命。“旁观者〞则不起移情作用,虽清楚发觉物是物,我是我,却仍能静观形象而觉其美。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把艺术分为两种,一种是狄俄尼索斯式〔Dionysian酒神的〕,专在自己的活动中领略世界的美,例如音乐、跳舞;一种是阿波罗式〔Apollonian日神的〕,专处旁观的地位以冷静的态度去欣赏世界的美,例如此图画、雕刻。前者显然是共享的,后者则为旁观。从演戏的角度看,两种分类各居其位。共享型演员完全投入,忘掉自己饰演的角色,共享剧中人物的情感,与剧中人物一起悲愤、大笑、哭泣、伤感、恳求;旁观型演员则时时明白自己是在演戏,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用心揣测,外表上慷慨淋漓,令人拍案叫绝,但内心却非常冷静。所以假如试图讨论两者谁更能成功地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将特别困难。综上所述,我们似乎能够得出结论:最好的审美者应是共享与旁观的综合,既能投入到戏中去,又能坚持一份冷静的心态。其实这也恰是坚持心理间隔不致过大或过小,“间隔〞适中的一剂良方。当然,这应属于一种理想的状况,在审美理论活动中,读者〔欣赏者〕总会不知不觉偏向其中一方,这也无可厚非,但值得肯定的是,心理的间隔确实直接决定着审美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展开。所以,爱德华布洛以为:在欣赏和创作中最好的是最大限度地缩短间隔,但又始终有间隔。“间隔过度〞是理想主义艺术常犯的缺点,它往往意味着难以理解和缺少兴味;“间隔不足〞则是天然主义常犯的缺点,它往往使艺术品难于脱离其日常的实际联想。艺术必需坚持一定的间隔,所以它在实质上是形式主义的和反写实主义的。这种较为中和的观点有利地拨正了关于“共享者〞与“旁观者〞谁更优越的争辩。英国有名的诗人雪莱也曾在〔沉希〕的序言中写道:这个关于沉希的故事确实阴惨可怖,把它不加修饰地表如今舞台上一定是难以容忍的。任何人要采取这一题材,都必需增长一些理想的成分,尽力减少实际情节的,只要这样,从存在于这些剧烈的痛苦和罪恶里的诗意所获得的快感,才有可能减轻在看到造成这些痛苦和罪恶的道德缺陷时所产生的悲伤痛苦。艺术必需把实际情况的恐惧与欣赏者拉开间隔,只要这样,能力获得审美愉悦,这恰是心理间隔发挥的“妙用〞。三那么,怎样能力让悲剧与生活“间隔化〞呢?朱光潜先生总结了几种主要的手法:〔1〕空间和时间的遥远性。所以希腊的悲剧一般取材自荷马史诗和民间神话。〔2〕人物、情境与情节的非常性质。俄底浦斯杀父娶母,安提戈涅在渎神与违犯国法之间作出选择,这是一般很少可能遭逢的不幸。〔3〕艺术技巧与程式。比方“三一律〞,这显然是非写实主义的。〔雷雨〕中会在某一时段揭示所有人的恩怨情仇,完成结束所有人的命运,一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化为乌有。〔4〕抒情成分。悲剧是诗歌体写成的,稳重华美的辞藻、和谐悦耳的节拍和韵律、丰富的意象和辉煌的色彩——这一切很少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哈姆雷特那段关于“生存还是毁坏灭亡〞的有名独白就是典型的例子。〔5〕超天然的气氛。神怪气氛加强了悲剧感,是我们的想象驰骋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哈姆雷特〕中的鬼魂就是明证,这显然与我们实际生活存在相当水平的间隔。〔6〕舞台技巧和布景效果。舞台装潢了世界,演员穿戴厚靴,戴着面具挥动右臂表示骑马,弯曲两指在空中弹动表示清楚那是在敲门。客观地讲,朱光潜先生总结的使生活“间隔化〞的手法应该是正确的,但核心只要一个——心理的间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