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_第1页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_第2页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_第3页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_第4页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李娇;胡宝贵【摘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领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通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北京农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5)002【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作者】李娇湖宝贵【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F207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发展区域经济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1]。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区域创新能力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无论是评价指标体系还是评价方法的研究都在不断深化。1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国外最早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和朱迪思.K.拉森[2]。而国内首次出现区域创新能力一词是在1996年[3]。创新能力是对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吸收、掌握和改进现有技术以及创造新技术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可持续竞争的源泉,它不能被转移和购买,不能被复制。区域创新能力根植于组织内部网络模式和个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其知识大部分是隐性知识,模仿很困难。区域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4],它是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5],是创新过程中,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将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能力[6]。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是衡量一个区域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而区域科技创新评价则是指以各种统计报表所反映的科技创新指标为主要依据,对各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从而为各级决策人员提供有关综合信息的科学研究[7]。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是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领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科技创新能力方法的选择。2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1国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科技指标研究的国家。Saxe-nian[8]对美国东部波士顿附近128号公路地区和西部旧金山附近的硅谷地区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两种不同风格的区域创新系统各自发展的过程和经验。他认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源于市场的丰富科技资源、不断衍生和壮大的创新型企业、政府的新政策和管理方法,以及区域主体间互动产生的协同创新能力。而从国家角度建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则要从投入与产出入手[9],将投入与产出进行指标细分,运用SWOT分析对各个具体指标进行归类,可以建立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芬兰,评价创新体系的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芬兰创新体系能够为公司提供的创新环境;二是现有的创新政策框架。芬兰创新体系的要素有产业结构、投入产出、优惠的技术政策、传统产业的贡献、科技成果转化程度、政策的灵活性、人力资本、知识创新和政府对科研的投入等[10]2.2国内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国首次出现区域创新能力一词是在20世纪末,但国内较为系统提出相关的科技指标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3]。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率先提出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1],随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不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国内的部分学者借鉴国外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为主要依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李宗璋等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三方面选择16个评价指标,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这16个指标做出评价[12]。魏彦莉[13]提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区域发展研究能力、区域教育培训能力、区域创新服务支撑能力和区域宏观创新环境指数8个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吴林海[14]提出一套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从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支撑创新能力三个方面、17个二级指标进行测评。建立合理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中国各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多角度的分析[6]。国内也有学者依托其他分类模式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分别考虑[15]。运用建模的方法,根据〃国家可调控程度”和〃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可以对影响科技创新的宏观因素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16]。殷尹等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短期评价研究,从理论意义上设立一套指标体系,但并未予以实际的应用[17]。吴强等在比较分析多篇文献的基础上,以具体指标使用次数为标准,筛选出一套比较合理的指标体系[18]。可以看出,国内夕卜学者正在尝试从不同角度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区域政府科技管理服务的效能,进一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一种系统性评价,国内外的大批学者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现已形成多种评价方法。3.1国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在国外,最早涉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这一研究领域的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和朱迪思.K.拉森,他们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美国硅谷的起步和成长过程进行系统的考察,揭示硅谷形成凝聚经济效应的条件[2]。MichaelFritsch选取德国三个区域[19],FranzTodtling等[20]选择6个区域,运用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区域创新行为的主体合作。C.K.Sankat等选取加勒比国家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绩效指标通用模型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21]。3.2国内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国内选用具体的评价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做出实证评价的研究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因子分析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客观可行的,各因子之间彼此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2]。李宗璋等提出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设置架构,探讨如何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该多元指标体系做出评价,并结合中国25个省市的实际数据做出分析,同样验证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12]。卢江勇等突出研究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特点,建立中国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最终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1省市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估[11]。也有学者采用其他的评价方法,沈菊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连云港市一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纵向评价,并得出结论[23]。唐炎钊等提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灰色综合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24]。陈丽佳以广东各地市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对广东地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地市的排名以及创新层次[25]。张浩等给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提出评价高校科技创新的指标体系,并以1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26]。李金海根据其设计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1999年沿海10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27]。高启杰通过对125家农业科技企业的调研,分析中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通过采用26个指标,从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现状的表层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角度,对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28]。国内部分学者还将不同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应用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分类。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具有相关性的指标进行降维,可以得出各区域的综合主成分得分并进行排名,在得到主成分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将各个区域归类,相同的区域内具有相近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29]。张克英等利用聚类分析、灰色系统理论与客观赋权法结合,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30]。可以看出,学术界目前正在尝试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力求使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4总结对比国内外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动态可以发现,学术界早已将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并在逐步探讨建立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恰当的评价方法。研究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运用的评价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分析法等。这些研究多以定量为主,缺乏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从研究范围来看,分析重点主要停留在省(市、自治区)一级的中观层面,对于更小范围的微观区域(地级市、区、县)涉及显少。从研究内容来看,针对区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集中度较高,而关注区域内部某一方面(例如:工业、农业、教育等)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较少。参考文献:魏敏,李国平.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分析一一兼论提高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的途径[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68-72埃弗雷特M罗杰斯,朱迪思K拉森•硅谷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76-98董丽娅.中国科技指标发展现状及关注的问题[J].科学管理研究,2001(1):3-5柳卸林湖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10):18-23黄鲁成,张红彩.北京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5(4):41-44甄峰,黄朝永,罗守贵.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0(6):5-8孙敏霞.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灰色综合评价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Saxenian.RegionalAdvantage:CultureandcompetitioninSiliconValleyandRoute128[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88-97HannuHernesniemi.EvaluationofEstonianInnovationSystem[J].EuropeanIntegrationProcess,2000:3-5LukeGeorghiou,KeithSmith,OttoToivanen,PekkaYla-Anttila.EvaluationoftheFinnishInnovationSupportSystem[J].MinistryofTradeandIndustryFinlandPublications,2003:11-17卢江勇,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8(6):19-25李宗璋,林学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5):8-11魏彦莉.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与实证应用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2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0石忆邵.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5(5):37-40韩子寅,张放.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2):22-24殷尹,梁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短期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1(1):71-74吴强,梁梁.基于文献聚合分析的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72-77MichaelFritsch.Enterprise-universityco-operationandtheroleofpublicresearchinstitutionsinregionalinnovationsystems[J].IndustryandInnovation,1999:22-26FranzTodtling.InnovationsystemsinregionsofEuropeacomparativeperspective[J].EuropeanPlanningStudies,1999(6):9-16C.K.Sankat,K.R.Pun&C.B.Motilaf.Science,TechnologyandInnovationinCaribbeanCountries:PerformanceIndicatorsofaGenericModelWestIndianJournalofEngineering[J].TechnicalPaper,2006,28(2):13-26[22]周立,吴玉鸣.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因素分析与聚类研究一一兼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因素分析替代[J].中国软科学,2006(8):96-103[23]沈菊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应用[J].经济问题,2005(8):27-29[24]唐炎钊,方旋,邹珊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综合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69-74[25]陈丽佳广东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