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练_第1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练_第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练_第3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练_第4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劝学》)(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自《学记》)(三)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底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

槁;枯B.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C.又从而庸之

庸:归功D.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节目:项目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取之于蓝

凌万顷之茫然B.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12.对以上三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B.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C.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D.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13.把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答案】9.D10.D11.C12.D13.(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木材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2)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3)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之:代词/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B.于:介词,比/介词,对于。

C.以:介词,用/介词,在。

D.而:连词,均表转折。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断句的能力。划线句的翻译是: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父兄不可常依”与“乡国不可常保”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排除AB;“无人庇荫”是没有人来庇护之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D。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错误,第一段材料中只使用了比喻论证。第二段材料有比喻和对比论证。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中,合乎;輮,用火烘烤,以为,省略“之”。(2)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通“智”,见识,智慧;明,明达。(3)增益,增强;德行,道德操行;敦厉,敦促劝励;自资,自谋生计。参考译文:(一)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由水凝结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木材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二)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用大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三)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无过于读书。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节选自《礼记·学记》)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发虑宪,求善良C.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4.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0.C

11.B

12.B

13.(1)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2)这样之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

14.①文本一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学习的人;②文本二是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第一句中“绝”的意思是“横渡,渡水”;第二句中“绝”的意思是“停止,断绝”。B.第一句中“善”是动词,意为“擅长”;第二句中“善良”连用,是名词,意为“品德善良的人”。C.两句话中的“就”都是“接近”“靠近”的意思。D.第一句中“反”意为“违背”;第二句中“反”意为“反而”。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该句的意思是:仅仅靠背诵和记忆前人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样的人是不足以给别人当老师的。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才行。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他仍不懂,不必强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暂时停止。“乎”是句末语气词,因此应在其后断开,“乎”和“力”不能连用,排除A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句指出只知死记硬背者无法为人师,因此“记问之学”和“不足以为人师”是两个分句,分隔号应在“学”和“不”之间。“然后”表示承接,因此应在“问”之后断开。排除C。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文本二中,原文相关语句“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的意思是求学的道理之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这里的“严”是尊敬的意思,而非指严格。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而”表并列;“寄托”译为安身、藏身;“用”译为因为;“躁”译为浮躁。(2)题得分点有:“然后”意为这样之后;“化”指教化;“易”意为改变;“说服”中“说”是通假字,通“悦”;“而”表并列;“怀”指依附归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本一中,第一段根据原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指出了学习的方法,第二段根据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语句可知,讲述的是学习的毅力和恒心问题。因此,文本一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学习的问题,面向的是学习的人。文本二中,根据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谓之小成”“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凡学之道,严师为难”“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知,此文主要讲述的是教学制度和教师选拔等问题,因此,该文面向的群体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现多指有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的人。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D.六艺,指《诗》《礼》《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以下定义的方法阐述“师”的三项职责,我们一般理解为:“传道”是核心,“受业”为手段,“解惑”则是老师的具体任务。B.作者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极具讽刺意味,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C.在文中,作者既赞扬李蟠能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的正确做法,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从而提出倡导从师问道的良好学风。D.全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同时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手法,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气势,很有说服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劝学》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末“古道”的内涵。【答案】10.C11.B12.D13.(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2)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14.①跟随老师,学习知识,明白道理。②老师无贵贱长少之分。③不断求学,能者为师。【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师道之不复”意思是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是“知”的内容,此处表示强调,中间应断开,故排除AD;“今其智”意思是“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中心词是“智慧”,为名词,很明显句意不完整,故在此处不能停顿,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说法错误,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同时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手法”分析有误,没有比喻论证。如文中“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选取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等,找不到比喻论证。故选D。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的。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B.而以强教之

以:目的连词,相当于“来”。今之众人

众人:很多人。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于是。圣益圣

圣:圣明的人。D.择师而教之

而:连词,表顺承。学者师达而有材

达:通达。9.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B.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C.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D.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10.下列对文中加点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读,同“逗”,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文中的“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B.《师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性文章。韩愈和白居易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C.名号,是指名称、别号。如《鹊桥仙》的作者秦少游,名观,号淮海居士。D.《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持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成语“刻舟求剑”源于此书。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12.甲文提到“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隐含着“从师而问才能成为圣人”的前提,乙文则做了明确阐述。乙文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圣人,请简析。【答案】8.D9.A10.B11.(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2)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12.教师:通达而有才能(“师达而有材”),不强行教导他人(“强教之”)。学者:(1)尊师重道,愿化愿听,不计较师者的贵贱贫富(“不论其贵贱贫富,而争于道”);(2)努力学习(“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意思是“(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之:主谓之间取独。B.“而以强教之”,意思是“用这种方法去勉强教育人”。以:用(介词)。“今之众人”,意思是“如今的一般人”。众人:一般人。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意思是“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乃:竟然。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疾学在于尊师”的意思是“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疾学”是句子的主语,与后面连接紧密,不应断开,排除BD;“则”是连词,连接“师尊”和“言信矣”,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韩愈和白居易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错。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倡导的是新乐府运动。参考译文:甲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乙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没有不行。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乙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①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慄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注:①海马,前文僧人曾建议:“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10.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成五采”的“采”和“君子生非异也”的“生”都属于通假现象。B.“多平方,少圜”的“平方”和“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都是古今异义。C.“急”为多义实词,“冲突急走”和“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急”词义有差别。D.“余不能冠”的“冠”和“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都是使动用法。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B.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C.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D.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月尽也,指每月最后一天。古人以月相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十五为“既望”。B.岱,“五岳”之首泰山的别称,故泰山亦称“岱宗”“岱岳”等,杜甫有诗云“岱宗夫如何”。C.食顷,意思是吃一顿饭的工夫,多形容时间很短,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须臾”义同。D.羽化,传说成仙之人有飞升能力,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即如《赤壁赋》中“羽化而登仙”所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14.姚鼐和袁枚登山所见景物有哪些相似的特点?请用三个形容词加以概括。【答案】10.D11.C12.A13.(1)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鞠躬一样。(2)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