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概念和本质复习要点_第1页
美的概念和本质复习要点_第2页
美的概念和本质复习要点_第3页
美的概念和本质复习要点_第4页
美的概念和本质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的概念和本质复习要点整理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二)柏拉图:“美是理念”说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三)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2)“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3)所谓“秩序”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因而,“秩序”是时间上的整一,“匀称”是空间上的整一,明确则是整一所造成的感官印象。(四)普洛丁:“美的分有说”1、古罗马时代的普洛丁继承柏拉图的哲学美学思想,提出了“美的分有说”。2、普洛丁的学说开启了中世纪唯心主义神学美学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五)文艺复兴时:美的自然法则思想上的变化;在美学观点上的变化;以“黄金分割率”为代表的各种形式法则被视为重要的美的法则,由此,人们充分肯定了自然之美、尤其是人之美。(六)休谟和博克:经验主义美学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和西欧启蒙主义美学的发展,标志着体系性美学的成熟。1、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2、博克:美是属于物体的某些属性。(七)狄德罗:“美在关系”他说:“一个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人觉察到它身上的各种关系,我指的不是由我们的想象力移植道物体上的智力的或虚构的关系,而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关系”(八)康德:“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九)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他是哲学上客观唯心主义者的集大成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一)美是主观的,“美是观念”1、主要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2、吕荧:“美是一种观念。”3、高尔太:“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二)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1、以蔡仪为代表2、蔡仪:“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三)美是主客观的统一1、这种看法的代表是朱光潜2、他把“物的形象”与“物”加以区别,认为“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只是一种知识形式。(四)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1、这种看法以李泽厚为代表。2、美是一种客观物质的存在,这就是美的不依存于人类主观意识条件的客观性。3、客观社会性和具体形象性是美的两个基本特性。第二节美的本质的初步探讨、美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一)、人类之前是否存在美?【要点:美不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也不是主观心灵任意创造的。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自然界的审美属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物的自然属性,而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与人发生关系以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属性。美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一种社会性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二)、动物有没有美感【要点:动物的“审美活动”,其对象不过是同种属异性的性特征,而不是美;其感受实际上是基于生理本能的性感,而不是美感。动物基于性本能展示其种属特征的行为,同人类的审美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生理的,自然的、本能的,后者则是心理的、社会的、有意识的。创造美,欣赏美只能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实践活动。:]【结论:美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种价值属性,它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当然美必须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作为物质基础,但美之所以为美,关键还在于这些自然属性同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必然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制约,只有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美也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二“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自然的人化【要点:自然的人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包含了人通过劳动加工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打上人的烙印,也包括由于人的劳动所引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变化。】(二)“自然的人化”,从人的角度理解,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从物种关系方面来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首先,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特定的本质和规律,动物和人都在这个必然的王国里生活着、活动着,但是动物只能盲目的顺从自然。其次,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不会有既定的目的和计划;活动之后也不会把经验上升到理性。(2)从社会关系方面来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力量】(名词解释)【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能动因素,是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生产劳动和整个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性质:人的本质力量不是凝固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它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达到的水平。“人化自然”的深刻的现实基础是劳动,那么,劳动是怎样物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呢??我们知道,劳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生命活动。人在劳动之前必须首先形成目的。目的的形成依赖两个条件:一是现实的人的需要,社会的人的需要构成了劳动者的目的。其次,目的的形成还依赖于想象和思维,他们主要解决观念产品的形状和结构。目的制约着劳动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充分调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借助于种种手段加工对象,最终把观念产品变成现实的产品。现实的产品就成了人的本力量与物质材料的统一。原来无法感知的人的本质力量,现在以存在的形式显现在产品中。通过现实的产品,我们可以直观到人的种种本质力量。【结论:”自然的人化”,从人的角度理解。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自由创造的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是人的主体性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能动因素,是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力量。凡是人们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显示出来的人的感觉思维力,想象力,意志力等等,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表现。正因为人具有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本质力量,人类生活才会如此欣欣向荣,充满蓬勃的生气。所谓物化,或用哲学的术语说“对象化”,是说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凝聚在转化在他所创造的劳动产品上,以物质存在的形式显现出来。I(三)、美就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美的本质)【人类通过创造性地劳动,改变外在事物,一方面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一方面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这种情况下,人可以从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个方面取得生命的自由,而且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体验到,意识到自由产生愉快。】三、美与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的产生劳动创造了美,也就着创造出了一种关系。即审美关系。劳动创造了美,也创造出了能够欣赏美的主体。美和审美主体都是劳动创造的L产品满足了社会的需要,通过产品,劳动者便与这个产品的享用者结成一种关系,这是一种建立在实际利益基础上的功利关系,产品的实用性就是这种功利关系的纽带。同样,产品物化了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供人欣赏、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对象,因此,产品的创造者例与产品欣赏者结成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审美关系,产品的审美属性「就是这种关系的纽带,可以肯定地说,创造了美的劳动者和欣赏美的主体之间结成的关系就是审美关系。2、审美关系不是意识对存在的关系长期以来,学术界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审美关系看作是意识对存在的关系,即主观对客观的关系。比如陆梅林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一书就说:“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一般意识与存在关系的特殊表现。”理解审美关系需注意两点:第一,我们不仅要看到业已存在的美的事物,还要看到创造了美的劳动者;第二,欣赏主体也是具有自身特点和活动的人,而不等于意识。3、美就是审美关系的性质4、美的客观性、社会性美的客观性,原因不在于自然物,而在于审美关系的客观性质。审美关系一经被创造出来,就具有客观的性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美是一种社会性质因为审美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会性就是一种社会关系。从性质上看,美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一一审美关系。凡有美存在的地方就有审美关系,凡有审美关系的地方,就有美的存在。【小结:(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