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七章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第一节
一、正常菌群(normalflora)
存在于正常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同的腔道粘膜上的、正常情况下对人无害的细菌。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正常菌群营养作用生物拮抗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正常菌群营养作用生物拮抗免疫作用抗衰老作肠道益生菌的保护作用肠道益生菌的保护作用
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
特定条件寄居部位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致病条件
二、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
机会性致病菌主要特点:
来源于人体正常菌群,但在异常情况下引起菌群失调。
1.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
2.常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
3.新的机会性致病菌不断出现。
机会性致病菌主要特点: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菌群失调的原因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放射性核素、激素等治疗,杀灭大量敏感菌,使某些条件致病菌或耐药菌优势增生。
因感染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使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
因手术或器械性检查等医疗措施使局部免疫力受损,而有利于细菌的侵入。一二三菌群失调的原因长期大量使用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性第二节感染(infection)
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生活时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
外来微生物体内微生物宿主微生物感染传染感染(infection)外来微生物体内微生物宿主微生物感染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原微生物能引起感染的能力。毒力(virulence)
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
在规定时间内,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引起疾病的条件
细菌毒力的强弱
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的数量
细菌入侵的部位
宿主的免疫力细菌引起疾病的条件毒力细菌的毒力物质侵袭力毒素表面结构侵袭性物质外毒素内毒素毒力细菌的毒力物质侵袭力毒素表面结构侵袭性物质外毒素内毒素(一)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
1.
粘附素:使细菌粘附在敏感细胞的表面,利于细菌的定植、繁殖。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如菌毛;脂磷壁酸等。
2.荚膜:具有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黏附与定植------表面结构1.粘附素:使细菌粘附在敏感细胞的表面,黏附与定植-3.侵袭性物质
侵袭素:使细菌能够侵入敏感细胞内。
侵袭性酶: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胶原酶等。
3.侵袭性物质微菌落微菌落生物膜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4.细菌生物被膜
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构成的膜状细菌群体。利于细菌粘附;阻挡抗生素的渗入及免疫系统的杀伤作用。微菌落微菌落生物膜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4.细(二)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细菌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
毒性强
细胞毒
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选择作用
神经毒
蛋白质;不耐热
肠毒
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外毒素类毒素
分子结构为A-B模式0.3%~0.4%甲醛(二)毒素0.3%~0.4%甲醛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2.内毒素(endotoxin)
菌体破裂后才释放出来。
毒性弱。
脂多糖,耐热,100℃1h不被破坏。抗原性弱,抗体无中和作用;不能用甲醛脱毒为类毒素。
对组织无选择性,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Shwartzman与DIC2.内毒素(endotoxin)内毒素结构示意图内毒素结构示意图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体液因素皮肤与粘膜胎盘屏障血脑屏障补体溶菌酶防御素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体液因素皮胎血补溶防吞1.皮肤与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
①健康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有阻挡和排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②可分泌多种杀菌物质。
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屏障结构1.皮肤与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屏障结2.血脑屏障: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3.胎盘屏障:防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2.血脑屏障:
吞噬作用小吞噬细胞---主要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mononuclearphagocytesystem,MPS)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小吞噬细胞---主要指血1.吞噬和杀菌过程
⑴趋化:吞噬细胞定向聚集到局部炎症部位。⑵接触:即病原体附着到吞噬细胞表面。1.吞噬和杀菌过程
⑶吞入:
形成吞噬体(phagosome)
吞噬(phagocytosis)
吞饮(pinosome)⑷杀灭与消化:形成吞噬溶酶体(phagolysome)
⑶吞入:2.杀菌作用:
主要借助于溶酶体内的依氧和非依氧两大杀菌系统。
2.杀菌作用:依氧杀菌系统:通过氧化酶的作用,使分子氧活化成为多种活性氧中介物(reactiveoxygenintermediate,
ROI),直接作用于微生物。
通过髓过氧化物(myeloperoxidase,MPO)和卤化物的协同而杀灭微生物。
依氧杀菌系统:非依氧杀菌系统:不需要分子氧的参与,主要由酸性环境、溶菌酶和杀菌性蛋白构成。非依氧杀菌系统:未激活的巨噬细胞的杀菌效力较弱;活化巨噬细胞(需要T细胞介导应答中释放的淋巴因子,其中以IFN-γ最为重要)杀菌效力明显增强,能有效杀伤、清除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未激活的巨噬细胞的杀菌效力较弱;3.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和消化,未消化的残渣被排出胞外。
不完全吞噬:某些胞内寄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中,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称为不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造成细菌的扩散。3.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中被组织损伤: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的多种水解酶也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组织损伤: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体液因素1.补体(complement)2.溶菌酶(lysozyme)
3.防御素(defensin)
体液因素1.补体(complemen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IgGIgDIgMIgEIgACD+4Th1CD+
8CTL穿孔素丝氨酸蛋白酶IFN-IL-2、TNF-
粘膜免疫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IgGIgDIgMIgEI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
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致病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
特点:
针对性强,只对引发免疫力的相同抗原有作用,对他种抗原无效。
不能遗传给后代,需个体自身接触抗原后形成,一般需10~14天。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其免疫强度可增加。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胞外菌(extracellularbacteria)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
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抗菌免疫的特点(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抗菌免疫的特点抗胞外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是---
杀灭细菌中和毒素
抗胞外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是---抗体对胞外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阻止细菌粘附:sIgA的作用(2)调理吞噬作用:吞噬细胞表面具抗体IgG的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
(1)阻止细菌粘附抗体对胞外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3)激活补体溶菌:IgM、IgG抗体与抗原的复合物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4)中和细菌外毒素:抗毒素起主要保护作用。抗毒素只能与游离的外毒素结合才有中和作用。
尽可能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3)激活补体溶菌:IgM、IgG抗体与抗非特异性免疫有一定防卫能力。抗体、补体的调理作用,以及抗体的中和毒素作用,在抗胞外菌感染中起主导作用。胞外菌的消除,主要依靠体液免疫系统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抗体与补体协同,作用可得到加强。非特异性免疫有一定防卫能力。(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intracellularbacteria)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兼性胞内菌(facultativeintracellularbacteria)
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鲁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
专性胞内菌(obligateintracellularbacteria)
只能在细胞内生存,如立克次体和衣原体。兼性胞内菌(facultativeintracellula抗胞内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是---
杀灭细胞内细菌
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的防御机制。在致病过程中,胞内菌也有存在于细胞外的阶段,故特异性抗体也有辅助抗菌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是---1.吞噬细胞胞内菌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中介物(ROI)、活性氮中介物(RNI)的能力增强,尤其是大量一氧化氮(NO)的产生,使之能有效杀伤多种胞内菌。1.吞噬细胞2.细胞免疫:
因特异性抗体不能进入胞内发挥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CD+4Th1细胞是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重要免疫因素
。
2.细胞免疫: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
抗胞内菌感染吞噬细胞抗体补体吞噬细胞NKCD4+Th1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抗胞内菌感染吞噬细胞抗体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infection)
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
条件致病菌;隐伏状态存在于体内的致病菌。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传播方式与途径
♪呼吸道传播:肺结核;百日咳;军团病
♪消化道传播:菌痢;伤寒;霍乱;食物中毒。
♪皮肤创伤传播:气性坏疽;化脓性感染。
♪节肢动物传播:鼠疫;恙虫病。
♪性传播:淋病;梅毒。
♪多途径感染:有些致病菌的传播可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多种途径。如结核分支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传播方式与途径(一)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
当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又称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后,机体常可获得足够的特异性免疫力,能够抗御相同致病菌的再次感染。二、感染的类型(一)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二
(二)显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
当宿主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按病情缓急不同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按感染部位不同分为:局部感染;全身感染。(二)显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急性感染(acuteinfection)
发作突然,病程较短,一般是数日至数周。病愈后,致病菌从宿主消失。如:脑膜炎球菌;霍乱球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等。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
病程缓慢,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如:结核分支杆菌;麻风杆菌。急性感染(acuteinfection)局部感染(localinfection)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变。如疖、痈等。全身感染(systemicinfection)感染发生后,致病菌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局部感染(localinfection)全身性细菌感染:
毒血症(toxemia)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经血液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革兰氏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或病灶内大量革兰氏阴性菌死亡、释放出的内毒素入血所致。全身性细菌感染:菌血症(bacteremia)
致病菌由局部进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败血症(septicemia)
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菌血症(bacteremia)
脓毒血症(pyemia)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三)带菌状态
致病菌在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是为带菌状态。脓毒血症(pyemia)(三)带菌状态第五节医院感染第五节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内感染(hospitalacquiredinfection;nosocomialinfection)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感染。
内源性感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内感染
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
1.主要由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引起2.致病菌常具有耐药性3.致病菌的种类随使用药物的品种及使用年代会发生变迁4.致病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强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医院感染的防制措施:
消毒灭菌
隔离预防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end医院感染的防制措施:end第七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七章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第一节
一、正常菌群(normalflora)
存在于正常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同的腔道粘膜上的、正常情况下对人无害的细菌。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正常菌群营养作用生物拮抗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正常菌群营养作用生物拮抗免疫作用抗衰老作肠道益生菌的保护作用肠道益生菌的保护作用
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
特定条件寄居部位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致病条件
二、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
机会性致病菌主要特点:
来源于人体正常菌群,但在异常情况下引起菌群失调。
1.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
2.常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
3.新的机会性致病菌不断出现。
机会性致病菌主要特点: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菌群失调的原因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放射性核素、激素等治疗,杀灭大量敏感菌,使某些条件致病菌或耐药菌优势增生。
因感染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使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
因手术或器械性检查等医疗措施使局部免疫力受损,而有利于细菌的侵入。一二三菌群失调的原因长期大量使用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性第二节感染(infection)
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生活时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
外来微生物体内微生物宿主微生物感染传染感染(infection)外来微生物体内微生物宿主微生物感染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原微生物能引起感染的能力。毒力(virulence)
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
在规定时间内,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引起疾病的条件
细菌毒力的强弱
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的数量
细菌入侵的部位
宿主的免疫力细菌引起疾病的条件毒力细菌的毒力物质侵袭力毒素表面结构侵袭性物质外毒素内毒素毒力细菌的毒力物质侵袭力毒素表面结构侵袭性物质外毒素内毒素(一)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
1.
粘附素:使细菌粘附在敏感细胞的表面,利于细菌的定植、繁殖。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如菌毛;脂磷壁酸等。
2.荚膜:具有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黏附与定植------表面结构1.粘附素:使细菌粘附在敏感细胞的表面,黏附与定植-3.侵袭性物质
侵袭素:使细菌能够侵入敏感细胞内。
侵袭性酶: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胶原酶等。
3.侵袭性物质微菌落微菌落生物膜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4.细菌生物被膜
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构成的膜状细菌群体。利于细菌粘附;阻挡抗生素的渗入及免疫系统的杀伤作用。微菌落微菌落生物膜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4.细(二)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细菌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
毒性强
细胞毒
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选择作用
神经毒
蛋白质;不耐热
肠毒
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外毒素类毒素
分子结构为A-B模式0.3%~0.4%甲醛(二)毒素0.3%~0.4%甲醛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2.内毒素(endotoxin)
菌体破裂后才释放出来。
毒性弱。
脂多糖,耐热,100℃1h不被破坏。抗原性弱,抗体无中和作用;不能用甲醛脱毒为类毒素。
对组织无选择性,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Shwartzman与DIC2.内毒素(endotoxin)内毒素结构示意图内毒素结构示意图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体液因素皮肤与粘膜胎盘屏障血脑屏障补体溶菌酶防御素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体液因素皮胎血补溶防吞1.皮肤与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
①健康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有阻挡和排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②可分泌多种杀菌物质。
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屏障结构1.皮肤与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屏障结2.血脑屏障: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3.胎盘屏障:防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2.血脑屏障:
吞噬作用小吞噬细胞---主要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mononuclearphagocytesystem,MPS)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小吞噬细胞---主要指血1.吞噬和杀菌过程
⑴趋化:吞噬细胞定向聚集到局部炎症部位。⑵接触:即病原体附着到吞噬细胞表面。1.吞噬和杀菌过程
⑶吞入:
形成吞噬体(phagosome)
吞噬(phagocytosis)
吞饮(pinosome)⑷杀灭与消化:形成吞噬溶酶体(phagolysome)
⑶吞入:2.杀菌作用:
主要借助于溶酶体内的依氧和非依氧两大杀菌系统。
2.杀菌作用:依氧杀菌系统:通过氧化酶的作用,使分子氧活化成为多种活性氧中介物(reactiveoxygenintermediate,
ROI),直接作用于微生物。
通过髓过氧化物(myeloperoxidase,MPO)和卤化物的协同而杀灭微生物。
依氧杀菌系统:非依氧杀菌系统:不需要分子氧的参与,主要由酸性环境、溶菌酶和杀菌性蛋白构成。非依氧杀菌系统:未激活的巨噬细胞的杀菌效力较弱;活化巨噬细胞(需要T细胞介导应答中释放的淋巴因子,其中以IFN-γ最为重要)杀菌效力明显增强,能有效杀伤、清除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未激活的巨噬细胞的杀菌效力较弱;3.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和消化,未消化的残渣被排出胞外。
不完全吞噬:某些胞内寄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中,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称为不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造成细菌的扩散。3.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中被组织损伤: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的多种水解酶也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组织损伤: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体液因素1.补体(complement)2.溶菌酶(lysozyme)
3.防御素(defensin)
体液因素1.补体(complemen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IgGIgDIgMIgEIgACD+4Th1CD+
8CTL穿孔素丝氨酸蛋白酶IFN-IL-2、TNF-
粘膜免疫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IgGIgDIgMIgEI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
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致病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
特点:
针对性强,只对引发免疫力的相同抗原有作用,对他种抗原无效。
不能遗传给后代,需个体自身接触抗原后形成,一般需10~14天。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其免疫强度可增加。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胞外菌(extracellularbacteria)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
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抗菌免疫的特点(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抗菌免疫的特点抗胞外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是---
杀灭细菌中和毒素
抗胞外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是---抗体对胞外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阻止细菌粘附:sIgA的作用(2)调理吞噬作用:吞噬细胞表面具抗体IgG的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
(1)阻止细菌粘附抗体对胞外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3)激活补体溶菌:IgM、IgG抗体与抗原的复合物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4)中和细菌外毒素:抗毒素起主要保护作用。抗毒素只能与游离的外毒素结合才有中和作用。
尽可能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3)激活补体溶菌:IgM、IgG抗体与抗非特异性免疫有一定防卫能力。抗体、补体的调理作用,以及抗体的中和毒素作用,在抗胞外菌感染中起主导作用。胞外菌的消除,主要依靠体液免疫系统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抗体与补体协同,作用可得到加强。非特异性免疫有一定防卫能力。(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intracellularbacteria)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兼性胞内菌(facultativeintracellularbacteria)
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鲁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
专性胞内菌(obligateintracellularbacteria)
只能在细胞内生存,如立克次体和衣原体。兼性胞内菌(facultativeintracellula抗胞内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是---
杀灭细胞内细菌
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的防御机制。在致病过程中,胞内菌也有存在于细胞外的阶段,故特异性抗体也有辅助抗菌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是---1.吞噬细胞胞内菌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中介物(ROI)、活性氮中介物(RNI)的能力增强,尤其是大量一氧化氮(NO)的产生,使之能有效杀伤多种胞内菌。1.吞噬细胞2.细胞免疫:
因特异性抗体不能进入胞内发挥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CD+4Th1细胞是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重要免疫因素
。
2.细胞免疫: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
抗胞内菌感染吞噬细胞抗体补体吞噬细胞NKCD4+Th1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抗胞内菌感染吞噬细胞抗体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最新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infection)
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
条件致病菌;隐伏状态存在于体内的致病菌。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传播方式与途径
♪呼吸道传播:肺结核;百日咳;军团病
♪消化道传播:菌痢;伤寒;霍乱;食物中毒。
♪皮肤创伤传播:气性坏疽;化脓性感染。
♪节肢动物传播:鼠疫;恙虫病。
♪性传播:淋病;梅毒。
♪多途径感染:有些致病菌的传播可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多种途径。如结核分支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传播方式与途径(一)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
当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疫情期间安保合同协议
- 电影署名权合同协议
- 白酒授权生产合同协议
- 电商扶贫协议合同协议
- 环卫公司合作合同协议
- 疫情合同终止协议范本
- 电器成品销售合同协议
- 电信bot业务合同协议
- 电梯钢结构电梯合同协议
- 男女朋友协议合同书
- MOOC 电子线路分析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15j403-1楼梯栏杆标准
- CATIA CAA二次开发开发教材
- 2024年03月湖南省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2024年招考5名合同聘用制教师笔试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 2024-2025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试卷及答案
- 电力各种材料重量表总
- 自动化公司发展规划方案
- 2024年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光伏治沙的方案
- 医疗器械(耗材)项目投标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全面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