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教学中学生感受的社会面貌与学习成果_第1页
网路教学中学生感受的社会面貌与学习成果_第2页
网路教学中学生感受的社会面貌与学习成果_第3页
网路教学中学生感受的社会面貌与学习成果_第4页
网路教学中学生感受的社会面貌与学习成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網路教學中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與學習成果及滿意度之關係林群傑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m9190217@.tw陳龍川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lchen@.tw摘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網路教學環境中,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與學習成果及對教師滿意度之關係。研究的母群為九十一學年度下學期選修南台科技大學全程網路教學課程的學生,樣本為其中之兩班學生,共43人。樣本學生透過網路全程參與整個學期之學習活動,並於期末接受本研究之問卷調查。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學生對整體課程以及個別的學習活動之感受,包括社會面貌、對教師滿意度、及學習成果三個變項。研究結果如下:學生對整體課程的感受:「社會面貌」、「對教師滿意度」、以及「學習成果」的任意二變項之間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是預測其感受到「學習成果」的重要指標。對於網路教學環境中的六項個別學習活動,學生感受到的「社會面貌」與「學習成果」之間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鍵詞:網路教學,社會面貌,學習成果,滿意度Exploretherelationshipamongsocialpresence,perceivedlearningandsatisfactionintheonlinelearningenvironmentCHUN-CHIEHLINSouthernTaiwanUniversityofTechnologym9190217@.twLong-ChuanChenSouthernTaiwanUniversityofTechnologylchen@.twABSTRACTThisstudyaimstoexploretherelationshipamongsocialpresence,perceivedlearningandsatisfactionofstudentsinonlinelearningenvironment.Forty-threestudentswhocompletedanonlinecourseatSouthernTaiw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uringthesecondsemesterofyear2003formedtheresearchsample.Aquestionnairewasadministeredtosamplestudentstocollectdataabouttheirperceptionsofsocialpresence,perceivedlearningandsatisfactionwithinstructor.Theresultsindicated:Student’sperceptionofsocialpresenceinoverallcourseissignificantlyrelatedtoperceivedlearningandsatisfactionwiththeirinstructor.Student’sperceptionofsocialpresenceisanimportantpredictoroftheirperceivedlearning.Student’sperceptionofsocialpresenceforindividualcourseactivitiesissignificantlyrelatedtoperceivedlearning.KeywordsDistancelearning,socialpresence,perceivedlearning,satisfaction一丶前言 目前國內的網路教學大都是以技術面為導向,而忽略了學生的自我滿足感和師生的互動情形。傳統的教室教學,都是採面對面的授課方式,老師可以用肢體語言來輔助呈現上課內容,所以師生間一般都會有較佳的互動關係,但在網路教學平台上,彼此間看不到對方,同學之間更有可能互不認識,而造成在網路教學平台上比較沒有凝聚力。Chickering,&Gamson(n.d.)指出一個良好的大學教育需符合七項原則,分別是:鼓勵學生互相交流在課堂外的學生交流是重要的,可以激勵學生互相學習。在未來不平的道路上互相幫助並思考未來的規畫。發展學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團體的努力比孤軍奮鬥更能增強學習,一個好的工作是合作和聯合的,並不是競爭和單獨的。鼓勵主動式學習學習並不是在一旁觀看就可以了,學生坐在教室聽老師授課不會學到更多。學生必須討論所學到的東西,紀錄下來並能靈活的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給予立即的回饋立即的回應有助於學習。學生需要在評估所學和能力時得到幫助,時常有機會得到建議並做改進。強調以時間為主的任務工作學習使用自己的時間對學生來說是重要的,分配時間就是有效率的學習和教學,因此學生需要訓練如何安排時間做有效率的學習。傳達高度的期待期望更高,將會得到更多,這對不懂得努力或準備的學生而言是重要的。期望學生做得更好,有助於學生實現自我的理想。尊重各種才能和學習的方式有些學生在實驗室研究理論,有些學生有豐富的實作技巧,學生需要有機會去展示他們的才能和學習其他人的工作方式。由以上的原則可知,高等教育特別注重溝通、互動與合作。因此,網路教學更不能忽略這些原則,所以學生相互間以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相當重要的。但在大多數的網路教學平台卻忽略了這一點,學校或者教師總是認為把教材放在網路教學平台上,再利用多媒體的方式來呈現就可以達到學習的效果,而沒有注意到學生的感受和網路虛擬課堂上互動的情形。基於以上的觀點,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探討網路教學環境中,學生感受的互動程度與學習成果以及滿意度之間的關係。

二、文獻探討過去,只要有一部份的課程活動透過網路進行,就泛稱為網路教學。今日,網路教學有比較清楚的定義,也就是:全部的課程活動均透過網路進行,允許學生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參與學習活動。換句話說,今天的網路教學,學生無須面對面就能完成學業。許多研究認為這種全程網路教學模式提供許多優點,例如:學生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都可以參與學習的方便性與彈性(Jiang,1998;Matthews,1999;Swan,etal.,2000)。網路的非同步特性也允許學生不必對問題作及時的反應,而有時間經過比較慎重思考後才回答問題(Berge,1997;Harasim,1990)。網路的匿名特性更讓傳統教室中不敢發言之學生,可以比較沒有顧忌的在網路上參與討論。另外,WWW的多媒體與超連結特性更能充分的表達學科內容,方便學生吸收。然而,要享受以上這些網路教學的優點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首先,學生與教師的角色必須與傳統教室教學有所轉變,教師由原先的知識傳遞者轉換成學習促動者,學生則由原先的被動學習者轉換成主動學習者(Harasim,Hiltz,Teles,&Turoff,1995;Simonson,Smaldino,Albright,&Zvacck,2000)。其次,學生與學生間或教師與學生間必須有良好的互動,才能確保網路上的學習能順利進行。但是,網路教學的學生在網路空間的溝通和互動方式,與傳統教室的溝通方式不同,其最大區別在於:傳統教室的溝通是師生親身參與,也就是身體在場的溝通(in-personcommunication),而網路空間的溝通是透過網路傳達(身體不在現場)的溝通(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CMC)。由於身體不在場,網路空間的溝通和互動缺乏「社會面貌」(socialpresence),但這是在傳統教室的親身參與溝通方式中最重要的因素,例如人說話的音色、腔調、音量以及瞪眼、皺眉頭、撇嘴等肢體語言,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相貌,以及外在的溝通環境(黃少華、陳文江,2002)。的確,有研究指出網路上的互動比傳統教室沒有效率,因為缺乏面對面接觸(Bullen,1998;Ward,&Newlands,1998)。師生面對面(facetoface),身體出現在現場(physicalpresence)對有效率的互動真的那麼重要嗎?這是網路教學研究者必須勇於面對與探討的議題。Moore(1989)認為有三種互動關係會影響學生的網路(或線上)學習效果,即與教材的互動、與教師的互動以及與同儕的互動。當然此三種互動模式並不是各自獨立的,欲詮釋此三種互動模式之關係,可以採用Rourke等人(2000)的線上學習的探究社群模式(communityofinquirymodelofonlinelearning),如圖一。圖一中的認知經驗(cognitiveexperience)相當於與教材互動,教學面貌(teachingpresence)相當於與教師互動,而社會面貌(socialpresence)相當於同儕間的互動。由於建立社會面貌的架構必須包含教師的立即回應,因為教師言語上(如幽默感、鼓勵的話)或肢體語言表達(如臉部表情或動作吸引注意)上的立即回應會影響學生的溝通行為。因此,本文中雖僅強調社會面貌(socialpresence)這個面向,其實也包括師生互動的部分。至於有關教材設計的部分則因為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涉及,本文將不再累述。圖一Communityofinquirymodelofonlinelearning(取自Rourkeetal.,2000)社會面貌(socialpresence)的意義可回溯到Mehrabian(1969)的直接的概念(conceptofimmediacy),它是說這些溝通行為可增進和其他人更親密和非言語上的互動,他指出非言語上的暗示,如臉部表情、肢體語言和眼睛傳神增加與互動者感覺上的刺激,可以加強更多的熱情、直接的互動。(Rourke,Anderson,,Garrison,,&Archer,2001)其實,社會面貌是溝通理論的一環,它的定義是:在一個媒介溝通互動過程中,某一個人被其他人感覺其有如親身在場之程度(Short,Williams,&Christie,1976)。由於網路教學環境中,師生之間以及學生同儕之間的互動都是透過電腦網路媒介,而缺乏面對面的溝通,因此,以社會面貌(socialpresence)來表徵網路教學環境之溝通互動情形應該是很好且可行的抉擇。一個人被感受到的社會面貌程度越高,表示其與他人之間的互動性越好。 然而,社會面貌(socialpresence)出現在網路教學或學習的相關研究並不多。Gunawardena和Zittle(1997)曾經發展測量工具並用於探討網路媒介會議中社會面貌與滿意度之關係。Richardson和Swan(2003)則修改Gunawardena和Zittle的測量工具使適用於非同步網路學習情境,並用以探討社會面貌與學習成效及滿意度之關係。因此,開發這個領域的研究應有其價值與重要性。三、研究方法(一)、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網路教學環境中社會面貌的地位,更清楚的說,就是探討學生在線上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的「社會面貌」、「對教師滿意度」、以及「學習成果」三者之關係。針對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假設為:學生感受到的「社會面貌」與「學習成果」、以及「對教師滿意度」有正相關。學生感受到的「社會面貌」為預測其「學習成果」的重要指標。對於網路教學環境中的個別學習活動,學生感受到有較高度的「社會面貌」者,其「學習成果」亦較好。(二)、樣本與研究情境九十一學年度下學期南台科技大學全程網路教學一共有十門課程,這些選修全程網路教學課程的學生乃是本研究的母群。而本研究之樣本來自其中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是選修主從架構資料庫設計和系統分析與設計這兩門課程。樣本學生不但要完成全程的網路教學課程,並於學期末接受本研究之問卷調查。本研究的有效樣本共43人。南台科技大學的全程網路教學課程,利用該校計算機與網路中心自行研發的網路學習平台進行。選修全程網路教學課程之學生,在學期初有一次與授課教師以及其他同學面對面之機會,教師利用這次面授機會向學生解釋網路課程應該注意的地方以及如何取得協助等訊息。除了期中考與期末考以外,其餘的學習活動一律在網路上進行。為了確保網路學習的成效,南台科技大學的網路學習平台提供下列幾個主要的學習活動:討論區(提供師生課程相關內容非同步的互動)OfficeHour(提供師生同步的互動,每星期一小時,學生必須上網參與互動)線上教材(瀏覽圖文教材和多媒體解說影片,每個學習單元教師至少要準備1個小時的解說影片)個人作業(教師指定作業,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可以選定優良作業提供其他學生觀摩)小組作業(系統提供分組機制,教師指定作業由小組學生合作完成,教師可以選定優良作業提供其他小組學生觀摩)線上測驗(系統提供平時測驗的命題與自動評分機制)教師可以靈活的利用這些學習活動於其課程中,幫助學生對課程相關內容作有系統且順利的學習。而本研究除了探討學生對課程整體之感受外,也分別對以上六個主要的學習活動加以探討。(三)、研究工具本研究的測驗工具參考Richardson和Swan(2003)的研究,並加以修改使適用於南台科技大學的網路教學平台(附錄一)。該測驗工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份是受測對象的基本資料,包含年齡、性別、已修網路教學學分數。第二部份是評估學生總體上的課程感受,分別測量學生感受到的「社會面貌」、「對教師滿意度」、以及「學習成果」三個變項。第三部份則是針對6個主要的學習活動,分別測量學生對每一個學習活動的感受,也是測量「社會面貌」、「對教師滿意度」、以及「學習成果」這三個變項。本研究所採用的測驗工具的信度,利用內部一致性係數Alpha表示如表一:表一各量表之信度係數(Alpha值)量表題數Alpha值課程整體140.9374討論區120.9486OfficeHour120.9532線上教材120.9386個人作業120.9784小組作業120.9747線上測驗120.9762從上表可知各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均相當高,表示各量表的信度都很高,符合本研究之需求。四、結果與討論(一)、學生對整體課程的感受:「社會面貌」、「對教師滿意度」、以及「學習成果」三者之關係分析受試學生在本研究問卷對整體課程的感受部分的反應,得到表二的結果。表二學生對整體課程的感受:「社會面貌」、「對教師滿意度」、以及「學習成果」三者之相關(N=43)平均標準差社會面貌學習成果社會面貌3.6715.63856學習成果3.8314.69377.633(**)對教師滿意度3.8571.62748.806(**).618(**)**p<.01由表二可以得知學生對整體課程的感受部分,「社會面貌」、「對教師滿意度」、以及「學習成果」三者之間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與本研究的研究假設一相符。也就是說,學生如果對整體課程感受到較高的「社會面貌」,其感受到的「學習成果」以及「對教師滿意度」也比較高。另外,學生如果有比較高的「對教師滿意度」,其感受到的「學習成果」也比較高。結果顯示社會面貌與對教師滿意度有較高的正相關,可能是因為教師在網路教學課程上指導學生課程內容,並指定作業和回答學生問題,其中在討論區裡,老師回應學生的問題佔很高的比例。所以建立社會面貌是實施網路教學的首要步驟,學生在討論區中感受師生互動性較高,因此社會面貌與對教師滿意度才會呈現較高的正相關。(二)、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是其感受到的「學習成果」的預測指標 如果以受試學生感受到的「學習成果」為因變項,以受試學生感受到的「社會面貌」以及「對教師滿意度」為自變項,進行逐步迴歸統計分析,其結果如下表三。表三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預測其「學習成果」的逐步迴歸模型未標準化係數標準化係數t值顯著性BStd.ErrorBeta11.268.4822.629.012社會面貌.704.130.6515.424.000表三顯示: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是唯一用來預測其「學習成果」的指標,且這個迴歸模型能解釋42.4%((.651)2)的變異量。其預測的迴歸方程式如下:「學習成果」=1.268+0.704x「社會面貌」 這個結果與本研究之研究假設二相符,也與Richardson和Swan(2003)的研究相似,他們的研究同樣指出於線上學習環境中,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是唯一用來預測其「學習成果」的指標,且能解釋46%的變異量。Erickson和Spindler認為交談社群現象是學生對學校教育之適應的預測指標(李素卿譯民88),也與此研究結果相似,另外,有些研究指出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對學習與認知發展相當重要(Sharan,1980;Slavin,1983),而Harasim(1990)與Vygotsky(1978)主張學生要透過與其他人的互動過程建構自己的知識,Vygotsky的理論在教育上涵義是說明學習和教學都需要學生從事彼此之間的互動,因此,在教學/學習的歷程中,學生必須是真正的參與者。(李茂興譯民87)而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社會面貌」對學習的重要性,與這些學者之研究相符。(三)、對於網路教學環境中的個別學習活動,學生感受到的「社會面貌」與其「學習成果」之關係南台科大的網路教學平台提供六種的課程學習活動,分別是討論區、OfficeHour、線上教材、個人作業、小組作業和線上測驗。茲將個別學習活動中,學生感受到的「社會面貌」與其「學習成果」之相關整理成表四。表四六種學習活動中學生感受到的「社會面貌」與其「學習成果」之相關(N=43)學習活動平均數相關係數社會面貌學習成果討論區4.01003.96120.810**OfficeHour3.92033.81670.823**線上教材3.75424.05430.688**個人作業3.79733.91470.907**小組作業3.53163.58910.858**線上測驗3.35223.37210.943****p<.01由表四可知,六種學習活動中學生感受到的「社會面貌」與其「學習成果」都呈現高度正相關,與本研究之研究假設三相符。也就是說,在討論區、OfficeHour、線上教材、個人作業、小組作業和線上測驗等活動中,感受到高度社會面貌的學生也會覺得自己有較好的學習成果。討論區與OfficeHour兩項學習活動,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平均數比較高應該是正常的現象,因為這兩項媒體工具的本質就是幫助師生之間的互動。線上教材屬於比較靜態的活動,學生閱讀這些教材時,其互動大概僅止於學生與教材之間,由於南台科大的網路教學規定每個單元必須準備至少一個小時的教師講解影片,因此,學生可以從觀看影片中感覺到與教師的互動關係。個人作業則因為教師可以選擇較優良的作業給全體學生觀摩,讓學生有與其他同學互動之感受。小組作業這項學習活動中,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平均數比較低,這是比較可疑的現象,可能是學生對網路上的合作學習機制不甚熟悉,這可以從本文表五中只有一個學生認為小組作業是最有幫助的學習活動得知。至於線上測驗,學生只能依照題目作答,與其他人沒有互動行為,所以其「社會面貌」平均數比較低。儘管學生在不同學習活動中感受的「社會面貌」程度不同,不過表四的結果顯示社會面貌和學習成果具有正相關。(四)、質性資料分析本研究的問卷有兩道開放性題目,要學生回答其感覺最有幫助與最滿意的學習活動,並敘述其原因。分析結果如表五、表六。表五 受測學生選擇各種學習活動的次數學習活動最有幫助的活動次數最滿意的活動次數討論區1616OfficeHour88線上教材1519個人作業95小組作業15線上測驗13總和5056表五呈現受測學生感覺最滿意和最有幫助的學習活動,受測者覺得對其最有幫助的學習活動是討論區和線上教材,而最滿意的學習活動也是討論區和線上教材。而由表六可知受測者選擇它們的理由,是因為這兩項學習活動分別能與其他同學回饋或互動以及清楚地明說課程內容。表示網路教學的最大優勢是互動性和課程內容的豐富性。表六 受測學生選擇教學活動的理由選最有幫助的活動的理由選最滿意的活動的理由其他同學的回饋或互動1113增加知識或了解課程內容67老師的回饋或幫助13清楚地說明課程內容89獨自完成作業73總和3335由這些開放性問題,可以知道學生在傳統教學上的困難之處,即有問題不敢問老師或同學,以及上課內容無法重複聽講,而網路教學可以不用面對面提出問題,而且所有的對談內容可以完整的記錄,方便學生重複觀看,這對於一些內向的學生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學生也可以隨時隨地的閱覽線上教材,不受時空的限制。五、結論與建議由研究結果發現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是預測其學習成果的重要指標,而討論區是社會面貌最容易呈現的媒體工具,OfficeHour(聊天室)次之。這兩項學習活動一個為非同步,一個為同步,不過都具有增進互動的本質,而本研究的結果也反映出其增進互動的本質。建議網路教學之教師應多利用這兩項學習活動於其課程設計中,若此,則可以提高社會面貌之程度,進而提高學習成果。受測學生選擇最滿意的和覺得對其最有幫助的學習活動的理由,是同學間之互動和清楚地說明課程內容,也表示出網路教學環境中的互動性和課程豐富性的優勢,透過討論區和聊天室的平台,同學可以互相討論,老師可以促進或幫助學生的解決難題,也因為有討論區與聊天室的存在,社會面貌可以更加容易呈現在網路教學上,而不再是冷冰冰的電腦螢幕,而是個生動的虛擬世界。既然討論區或聊天室呈現了社會面貌,則未來的研究方向應探討學生如何利用討論區或聊天室,加強在網路學習的凝聚力,例如對談內容的分析以及利用圖示表達並分析學生的心情等。六、參考文獻Berge,Z.L.(1997).Computerconferencingandtheonlineclassroom.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3(1).Bullen,M.(1998).Participationandcriticalthinkinginonlineuniversitydistanceeducatio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13(2),1-32.Chickering,A.W.&Gamson,Z.F.(n.d.).SevenPrinciplesforGoodPracticeinUndergraduateEducation.08/19/2003downloadfrom/intranet/committees/FacDevCom/guidebk/teachtip/7princip.htmGunawardena,C.,&Zittle,F.(1997).Socialpresenceasapredictorofsatisfactionwithinacomputermediatedconferencingenvironment,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11(3),8-26.Harasim,L.M.(1990).Onlineeducation:Perspectivesonanewenvironment.NewYork:Praeger.Harasim,L.N.,Hiltz,S.R.,Teles,L.,&Turoff,M.(1995).Learningnetworks:Afieldguidetoteachingandlearningonline.Cambridge,MA:TheMITPress.Jiang,M.(1998).Distancelearninginweb-basedenvironment.(Doctoraldissertation,UniversityatAlbany/Suny,1998).UMIDissertationAbstracts,No.9913679.KashyD.A.,AlbertelliIIG.,Thoennessen,W.,Bauer,E.,&Kashy,M(2003)InfluenceofNon-ModeratedandModeratedDiscussionSitesonStudentSuccess.JALN[online].Matthews,D.(1999).TheoriginsofdistanceeducationanditsuseintheUnitedStates,T.H.E.Journal,27(2),54-66.Moore,M.G.(1989).Threetypeofinteraction,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3(2),1-6.RichardsonJ.C.&SwanK.(2003)ExaminingSocialPresenceinOnlineCoursesinRelationtoStudents'PercievedLearningandSatisfaction.JALN[online]RourkeL.,Anderson,T.,Garrison,D.R,&ArcherW.(2001).AssessingSocialPresenceInAsynchronousText-basedComputerConferencing.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14(2),[online].Sharan,S.(1980).CooperativeLearninginSmallGroups:RecentMethodsandEffectsonAchievement,Attitudes,andEthnicRelations.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50,241-271.Short,J.A.,Williams,E.,&Christie,B.(1976).Thesocialpsychologyoftelecommunication,JohnWiley&Sons,Ltd,London.Simonson,M.,Smaldino,S.,Albright,M.,&Zvacck,S.(2000).TeachingandlearningataDistance:FoundationsofDistanceEducation.UpperSaddleRiver,NJ:Merrill.Slavin.R.(1983).CooperativeLearning.NewYork:Longman.Swan,K.,Shea,P.,Frederickson,E.,Pickett,A.,Pelz,W.,&Maher,G.(2000).Buildingknowledgebuildingcommunities:Consistency,contact,andcommunicationinthevirtualclassroom.JournalofEducationalComputingResearch,23(4),389-413.Vygotsky,L.(1978).MindinSociety.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Ward,M.,&Newlands,D.(1998).Useofthewebinundergraduateteaching.ComputersandEduca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