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教育研究_第1页
扬州民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教育研究_第2页
扬州民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教育研究_第3页
扬州民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教育研究_第4页
扬州民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教育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民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教育研究邗江经济开发区(汊河)幼儿园2011.6、课题提出的背景与实践价值民歌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如何把我国丰厚的民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樊祖荫先生呼吁:“中国的民歌文化财富流失严重,抢救民歌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可见,发展民歌文化刻不容缓。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幼儿园教师,对根基的教育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就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乡土资源走进幼儿的视野,融入幼儿的生活,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性的发展。扬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韵,而扬州民歌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情感、认知、审美、创造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从幼儿教育开始加强民歌的传承教育和研究,是一件及具意义的探究性工作。我们让幼儿学习歌唱、表演扬州地方民歌,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比较喜爱的、经典的、充满趣味性的扬州民歌,让幼儿从小接受扬州地方歌曲的熏陶,在培养幼儿对民歌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扬州民歌的审美和热爱情趣。从而幼儿的兴趣和能力的就会得到提升,发展、传承民歌就有希望。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1、课题界定:民歌:民歌是指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它是广大群众在口头传唱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和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它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的感受。民歌的内容丰

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扬州民歌:扬州民歌是产生于江苏扬州地区的民间传统歌曲。由“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结合而成的。从调性上说扬州民歌大多数以五声音阶徵调式和宫调式为主,息,主,息,合,人文气质和生活情趣的结合也赋予了扬州民歌鲜明的地方特色。旋律刚柔结衬词衬腔恰当的运用、与地方戏曲音乐的融合等都是扬州民歌的音乐特点。扬州小调:扬州小调被称之为“小曲”是,中国民歌的一种。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或“起、承、转、合”式的单乐段。有流畅的旋律,规整的结构,极具艺术感染力。小调的内容大多数是歌唱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才子佳人的离愁别恨,赞美扬州地方的风土人情,更多是描写爱情故事的。曲调优美、委婉、流畅,结构严谨整齐。其代表作有《扬州小调》、《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杨柳青》、《四季歌》、《数鸭蛋》、《撒趟撩在外》等等。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曲调比较简单,节奏强而有力,有领有合,顿挫分明。内容根据劳动特点随意发挥。号子有以衬词命名的、有以句式命名的、有以唱词字数命名的、还有以曲牌命名的。扬州民歌教学研究”:“扬州民歌教学研究”是指把适合于幼儿学习的扬州民歌内容有计划、有目的选择符合本园发展和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途径,充分挖掘扬州民歌传统文化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幼儿特点、地方特点的“幼儿扬州民歌”特色活动课程。2、理论依据:(1)、早期开发理论。科学家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幼儿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高峰期,是智能敏感期,是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机。另外,幼儿期右脑发育先于左脑发育,而实施扬州民歌教学活动是一种灵活的开放的创造性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右脑的发展,使幼儿的空间位置、形状、音乐、情感及创造方面的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并有效促进左脑发展,使幼儿的言语和抽象思维的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使幼儿大脑得到整体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脑的潜能,提高幼儿整体素质。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八种智能。扬州民歌传承教育特色活动课程的开展能适应幼儿智能的多元倾向,能使每个孩子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孩子八种智能中的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和观察智能,尤其是对音乐智能的发展更为突出,这样便能较好地为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3)、整合教育理论。所谓整合就是“整体”和“分合”相结合,即考虑幼儿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确定培养“完整儿童”的新概念。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在目标、内容、方法、环境、条件等方面有一个通贯设计考虑,同时,继承原有课程模式中合理有效的部分,兼容整合、相互渗透。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一)研究目标1、探索实施扬州民歌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幼儿化、系列化、层次化的扬州民歌教学活动方案。2、以扬州民歌为载体,创编相应的适合幼儿歌唱、表演的儿歌、小戏等。3、通过唱、念、画、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幼儿对扬州小调艺术风格和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幼儿对民歌艺术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激发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2)、实施阶段(2012、2 2013、2)4、通过课题研究,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5、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家长、社会各方面关注扬州小调艺术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二)研究内容:1.感受扬州民歌的风格特点。2.扬州民歌艺术教育活动目标内容体系的研究。扬州民歌艺术教育活动特色资源的开发研究。扬州民歌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研究。三)研究方法: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辅以文献资料、经验总结法等,在前期制定方案、实践总结、中期成果汇报和专家指导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观察记录及案例进行研究,如:活动案例、幼儿个案。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1)、准备阶段(2011、9——2012、1)a、收集有关资料,制定研究方案、课题方案报科研主管部门审批。b、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c、邀请扬州曲艺名人来园讲座、向艺术名人学习扬州民歌内容。e、制定各年龄段发展目标。

a、确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探索性的初步研究。b、积累过程研究资料,建立“扬州民歌艺术教育活动研究”的资料库。c、创设体现扬州民歌特色的幼儿园教育环境。d、课题中期阶段性总结。e、全园教师认真拟写专题总结,交流经验。3)、验证阶段(3)、验证阶段(2013、22013、6)a、请教科室领导来园指导科研方面的具体工作。b、进一步深化课题实施方案。c、整理前一阶段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请专家指导,推进实验研究,使教师、幼的素质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d、修改、完善扬州民歌教育活动活动方案。e、修改、调整各年龄段目标。5)、结题阶段(2013、9——2013、12)a、各年级组汇报成果b、出专题、论文集。c、完成课题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报告,圆满结题。d、整理资料,汇编成册。e、出一套《扬州民歌教学活动研究》活动方案集。五、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1、形成“扬州民歌教学研究”具体目标与内容体系。2、扬州民歌教学研究”目标评价体系。3、扬州民歌教学研究”活动方案集。4、课题实施工作报告5、课题研究报告。1、形成“扬州民歌教学研究”具体目标与内容体系。2、扬州民歌教学研究”目标评价体系。3、扬州民歌教学研究”活动方案集。4、课题实施工作报告5、课题研究报告。7、扬州民歌教学研究”论文集。8、环境创设图片集、教学活动摄像专辑等。六、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1、领导重视,管理到位。成立“扬州民歌教学活动研究”课题组,由园长到科研负责人再到年级组长及教师参与,下设课题挑选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现代教育观念、甘于奉献、敢于创造的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2、计划与制度保证。幼儿园制订总体计划,各级段制订相应的子课题研究计划,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课题开题、阶段展示、研讨活动等,不断修改、完善课题方案。3、队伍培训。幼儿园将采取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训:聘请教科室领导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