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_第1页
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_第2页
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_第3页
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_第4页
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管理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管理一、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血站管理办法》•《国内交通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消毒管理办法》•《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一、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2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五)《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的总体思路

为了提高我国传染病防治的整体水平,保障公民的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针对传染病防治存在的问题,总结我国传染病防治的经验,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在总体思路上突出了以下几点:第一,突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预警。设定传染病监测制度,提高预防传染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早期发现的散发传染病病人的隔离治疗,防止传染病扩散;强化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疫情监测、防止医院内感染等方面的责任,并在传染病防治的报告、治疗、控制等各个环节,贯穿“预防为主”这条主线,防止传染病疫情扩散蔓延。9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五)《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的总体思路9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第二,完善传染病的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规定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和机构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内容、程序和时限;增加了政府各部门、各有关机构之间的疫情通报制度。同时,对疫情公布的主体、渠道、形式和原则作出规定。第三,进一步完善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控制措施。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并根据各级各类专业机构、各级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分别规定严格控制疫情扩散的各种措施。第四,设专章规定传染病的救治工作。通过对医疗机构接诊、分诊、救治、转诊、保存病历资料的规定,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以防止在传染病救治过程中发生医疗内交叉感染。10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第二,完善传染病的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10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加强传染病防治的保障制度建设。为了解决目前一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经费紧张的问题,修订草案设专章规定了传染病防治的保障措施,要求各级政府保障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经费,做好与传染病防治相关的物资储备。第六,做到保护公民个人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传染病防治一方面涉及对患者的救治和公民个人的权利,另一方面又涉及对传染病扩散的控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据此,本法规定了保障公民个人权益的同时明确规定公民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承担的义务。根据上述总体思路,本法规定了有关传染病预防,疫情报告、通报、公布、控制以及医疗救治和保障措施等制度。1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第五,加强传染病防治的保障制度建设。1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六)从传染病防治法的主要特征看依法防治传染病的必要性

1、从法律实施看,为各级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证,传染病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领导,统一指挥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利于对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有利于加强开发社会资源,有利于保证传染病防治稳定持续的开展,特别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突发新的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应急事件的应对,更有其重要意义。

2、防患于未然,灭病于未发,可大大减少因传染病的发生、流行造成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从法律功能看,将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增强了法的生命力。12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六)从传染病防治法的主要特征看依法防治传染病的必要性

3、疫情报告是获得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信息的手段,是把握传染病发生和流行趋势,供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治对策的科学依据。SARS疫情初期的应急处理问题之一,是信息不畅通。

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在信息管理上,规定了法定报告责任人、报告病种、报告渠道和时限。并要求建立完善的全国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强化医疗机构的信息沟通,防止医疗机构交叉感染,疫情扩散。

13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3、疫情报告是获得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信息的手(七)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增设的主要内容传染病分类管理制度政府的职责的法定化三个体系建设的法定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的明确医疗机构职责的明确新闻媒体宣传职责的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及医学院校职责的明确公民义务的确定预防接种制度和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的确定14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七)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增设的主要内容14传染病防治法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增设的主要内容法律救济制度的确定传染病预警制度血液制品管理制度艾滋病防治制度与传染病有关生物安全制度大型建设项目的卫生调查制度疫情通报制度传染病医疗救治服务网络的建设监督内容及程序的确定保障制度15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增设的主要内容15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

(八)传染病分类管理是这次修改传染病的重点之一。

我国专家拟定了一个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病种的初步标准

1、甲类的标准:发病率高,治疗延误时引起病死率高,在人间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流行时需要采取强制性隔离病人或者密切接触者,甚至采取封锁疫区或者交通卫生检疫等措施的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

2、乙类的标准:发病率较高,引起高病死率或者高致残率或者高致畸能力,但传播能力有限,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需要采取计划性疫苗接种、义务性公共性检查并治疗传染源或对传播环节进行系统控制等社会性控制工程的传染病。

3、丙类的标准:对社会和人民健康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开展主动性系统监测以掌握流行情况,需要建立和改善控制措施、开展防治的传染病。

16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八)传染病分类管理是这次修改传染病的重点之一。

我国专病种分类,由35种增加到37种,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将原来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艾滋病改为按照一般乙类传染病管理,将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将原来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将原来乙类传染病中的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调整为丙类传染病。在本法中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外的其他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控制措施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17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病种分类,17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四、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

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18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四、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19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

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采供血机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血液、血液制品的质量。禁止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20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军队医疗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发现前款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报告。2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2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疫情控制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22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疫情控制22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救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和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服务网络的建设,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或者根据传染病救治需要设置传染病医院。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23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救治23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对隔离的认识隔离是阻断传染源传播途径的最有效措施

(1)强制隔离治疗: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时,都必须立即实施隔离治疗。如果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治疗的,医疗保健机构和卫生防疫机构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可要求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实施隔离治疗。

(2)隔离治疗: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除甲类和乙类中的炭疽中的肺炭疽外,对其余传染病的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实施隔离治疗措施的严格管理程度,一是根据病人的病情,病情重,病人情况差,必须及时住院接受治疗,既治疗又起到隔离的作用;二是根据病人所患传染病的传染性大小、对周围人群传播的危害来决定。分别予以住院隔离治疗、临时病室隔离治疗或家庭隔离治疗。24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对隔离的认识隔离是阻断传染源传播途径的最有效措施24传染病防

(3)医学观察、留验:以便及早发现染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密切接触人员必须在指定场所接受检疫、医学检查和防治措施。除上述以外的传染病,其密切接触人员也应当接受医学检查和防治措施。

(4)污染环境的控制措施。对其污染的场所、物品等必须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这是控制疫情十分重要的环节。被污染的场所(主要指家庭、学校、托幼机构、工作单位的宿舍等)和物品,各级卫生防疫机构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分级分工管理的要求和所下发的传染病消毒卫生处理规定,在接到疫情后,应立即进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等卫生处理,杀灭染疫媒介昆虫和动物。

25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3)医学观察、留验:以便及早发现染疫情况,采取相应措

(5)密切接触人员的预防措施:

对与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同吃、同住有密切生活接触的家属、托幼儿、学校建筑工地等,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卫生防护等。

抗击SARS,北京各类学校学生280万,发病近300人。教职工300多万,发病近百人。总计死亡16人。建筑工地3276个,来自十多个省64万人。其中104个工地发生184个病人。疑似141人,先后隔离民工3646人。全市隔离密切接触者高峰达3万人。

为了使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的密切人员安心接受检疫、医学检查,经留验后排除是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的,此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由所属单位按出勤照发。隔离与检疫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隔离与检疫也是公民的法定义务。

26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5)密切接触人员的预防措施:

对与传染病病(6)控制措施的配合:在实施各项控制措施时,往往还涉及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及其家属、有关单位和居民、村民组织。病人和家属是控制措施的直接当事人,应当有义务做到:a主动向医疗、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如实提供情况,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发病原因、污染范围,以便准确地划定疫点疫区。27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6)控制措施的配合:在实施各项控制措施时,往往还涉及病人或

b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要服从医疗、防疫人员提出的隔离治疗措施,自觉配合隔离治疗措施的实施。留家隔离治疗的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在当地医疗、防疫人员的指导下,主动做好排泄物、分泌物等的消毒,不去公共场所,不污染外界水源、食品和环境,定期接受随访和医学检查。

c传染病病人的亲属要密切配合医疗、防疫人员接受检疫、医学检查和卫生、预防措施。有关单位和居民、村民组织有义务配合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动员病人及其亲属、居民、村民做好疫点、疫区内的消毒,杀灭染疫媒介昆虫和动物,开展爱国卫生,做好引水、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这些都是应尽的社会责任。28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b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要服从医疗、防疫人员提出的隔医疗机构卫生应急管理29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机构29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职责与作用1、目的与意义:保障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以下简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卫生部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卫生应急专业机构类别医疗救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健康教育机构30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职责与作用1、目的与意义:保障自然灾害、4、医疗救治机构职责(1)江西南昌紧急救援中心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机构,并按照就近、就急、安全、高效的原则,建立全市急救网络,使本地平均急救半径控制在8公里以内,平均反应时间保持在15分钟,回车率<3%。各县(区)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医院为紧急救援机构的落地医院,并合理布局,选择急救能力较强的医疗机构急诊科建立急救网络。急救机构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实行属地化管理。(2)市传染病医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市级定点医疗救治机构,市第三医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毒事件的定点医疗救治机构,其他三、二级医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后备医疗救治机构。(3)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指定具备条件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机构,并在其中设置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需要相适应的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病区。农村乡镇中心卫生院要设置传染病门诊、隔离观察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时救治工作。3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4、医疗救治机构职责3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5、医疗救援队伍及技术储备

组建原则: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市、县分别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

组建方式和种类:市、县卫生局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要,组建本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主要包括:传染病、食物中毒、群体不明原因疾病、核辐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职业中毒和化学污染中毒应急卫生救治队伍。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工作。32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5、医疗救援队伍及技术储备32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6、应急卫生队伍的管理与培训:

市、县(区)卫生局对应急卫生队伍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立应急卫生队伍资料库;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情况,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南昌市传染病医院、南昌市第三医院、江西南昌紧急救援中心、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市卫生监督所、南昌市健康教育所为全市应急卫生队伍的培训基地,承担相应的培训、演练任务。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年初应向省卫生厅报告卫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编成要素、装备状况、执行卫生应急救援任务的能力等情况。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应当加强与其他部门应急保障队伍协调配合,互联互动,形成合力。33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6、应急卫生队伍的管理与培训:市、县(区)卫生局对应急卫生7、应急演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演练结束后应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任何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必须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34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7、应急演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医疗机构卫生应急管理江西省卫生应急工作考评一、考评频率:各设区市的卫生应急工作考评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每次抽取不少于20—30%的县(市、区)参与考评,考评时间为次年一月份。二、考评对象(一)市级考评对象:市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收治定点医院、一所市级综合性医院、一所市属社会医疗机构。(二)县级考评对象: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收治定点医院、一所县级综合性医院、两所乡镇级卫生院(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各一所)、两个乡级防保机构、两个村卫生所、两个个体诊所。35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机构卫生应急管理江西省卫生应急工作考评35传染病防治法律考评内容1、领导重视:每年召开一次研究部署卫生应急工作的院长办公会,并解决2—3个当前卫生应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应急体系建设: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指定科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应急管理工作,指定人员负责监测信息的收发、核对和登记,工作人员相对稳定、人员数量满足日常管理工作需要;组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机动队.其中定点医院和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至少两支,其它医院至少一支。36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考评内容1、领导重视:36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3、预案体系建设:制定院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方案、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工作方案,并根据情况及时补充、调整4、疫情监测:(1)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配有能进行突发事件网络报告的电脑和人员;(2)建立突发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首诊负责和对可疑病人开展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口头询问并在门诊日志上记录)的工作制度并制作框架上墙;(3)每名当班医生一本门诊日志;每个诊室备有传染病报告卡;发热门诊备有发热病人登记本;疫情报告室备有传染病登记本;各工作资料应如实、规范填写;完善不明原因疾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会诊制度,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应成立相应的专家组;37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3、预案体系建设:37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4)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按要求建有感染性疾病科;其它医疗机构设立传染病分诊点;感染性疾病科和传染病分诊点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5)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工作;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肠道门诊并按规范开展工作;(6)规范接诊、报告、转诊工作,乡镇级医疗机构、私营医院、个体诊所及其他不具备诊疗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截留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必须转诊的其它病人;(7)感染性疾病科和传染病分诊点配备传染病病人转院就诊/接诊登记本;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开展监测工作。38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4)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按要求建有感染性疾病科;其它医疗机构5、值班报告:制定值班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制度,责任人员保持通讯畅通;6、应急培训:每半年根据工作岗位和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卫生应急知识培训,覆盖所有应培训人员;7、应急储备: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拟订的应急物资储备要求,定点医院应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和设备;非定点医疗机构按要求储备一定量消杀、防护应急物资。39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5、值班报告:39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8、突发事件应急反应:(1)接指令后,半小时内派出应急救援机动队,迅速赶赴现场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2)规范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及时采集病人治疗前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有关样品;(3)协助疾控机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4)做好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5)将医院内因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或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尸体需要卫生处理的疾病而死亡的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并及时通知殡仪馆进行转运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处理;(6)在突发事件结束后十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组进行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40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8、突发事件应急反应:40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谢谢4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谢谢4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管理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管理一、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血站管理办法》•《国内交通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消毒管理办法》•《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44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一、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2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最新01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与卫生应急课件(五)《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的总体思路

为了提高我国传染病防治的整体水平,保障公民的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针对传染病防治存在的问题,总结我国传染病防治的经验,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在总体思路上突出了以下几点:第一,突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预警。设定传染病监测制度,提高预防传染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早期发现的散发传染病病人的隔离治疗,防止传染病扩散;强化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疫情监测、防止医院内感染等方面的责任,并在传染病防治的报告、治疗、控制等各个环节,贯穿“预防为主”这条主线,防止传染病疫情扩散蔓延。5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五)《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的总体思路9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第二,完善传染病的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规定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和机构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内容、程序和时限;增加了政府各部门、各有关机构之间的疫情通报制度。同时,对疫情公布的主体、渠道、形式和原则作出规定。第三,进一步完善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控制措施。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并根据各级各类专业机构、各级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分别规定严格控制疫情扩散的各种措施。第四,设专章规定传染病的救治工作。通过对医疗机构接诊、分诊、救治、转诊、保存病历资料的规定,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以防止在传染病救治过程中发生医疗内交叉感染。52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第二,完善传染病的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10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加强传染病防治的保障制度建设。为了解决目前一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经费紧张的问题,修订草案设专章规定了传染病防治的保障措施,要求各级政府保障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经费,做好与传染病防治相关的物资储备。第六,做到保护公民个人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传染病防治一方面涉及对患者的救治和公民个人的权利,另一方面又涉及对传染病扩散的控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据此,本法规定了保障公民个人权益的同时明确规定公民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承担的义务。根据上述总体思路,本法规定了有关传染病预防,疫情报告、通报、公布、控制以及医疗救治和保障措施等制度。53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第五,加强传染病防治的保障制度建设。1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六)从传染病防治法的主要特征看依法防治传染病的必要性

1、从法律实施看,为各级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证,传染病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领导,统一指挥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利于对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有利于加强开发社会资源,有利于保证传染病防治稳定持续的开展,特别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突发新的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应急事件的应对,更有其重要意义。

2、防患于未然,灭病于未发,可大大减少因传染病的发生、流行造成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从法律功能看,将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增强了法的生命力。54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六)从传染病防治法的主要特征看依法防治传染病的必要性

3、疫情报告是获得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信息的手段,是把握传染病发生和流行趋势,供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治对策的科学依据。SARS疫情初期的应急处理问题之一,是信息不畅通。

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在信息管理上,规定了法定报告责任人、报告病种、报告渠道和时限。并要求建立完善的全国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强化医疗机构的信息沟通,防止医疗机构交叉感染,疫情扩散。

55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3、疫情报告是获得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信息的手(七)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增设的主要内容传染病分类管理制度政府的职责的法定化三个体系建设的法定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的明确医疗机构职责的明确新闻媒体宣传职责的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及医学院校职责的明确公民义务的确定预防接种制度和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的确定56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七)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增设的主要内容14传染病防治法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增设的主要内容法律救济制度的确定传染病预警制度血液制品管理制度艾滋病防治制度与传染病有关生物安全制度大型建设项目的卫生调查制度疫情通报制度传染病医疗救治服务网络的建设监督内容及程序的确定保障制度57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增设的主要内容15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

(八)传染病分类管理是这次修改传染病的重点之一。

我国专家拟定了一个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病种的初步标准

1、甲类的标准:发病率高,治疗延误时引起病死率高,在人间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流行时需要采取强制性隔离病人或者密切接触者,甚至采取封锁疫区或者交通卫生检疫等措施的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

2、乙类的标准:发病率较高,引起高病死率或者高致残率或者高致畸能力,但传播能力有限,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需要采取计划性疫苗接种、义务性公共性检查并治疗传染源或对传播环节进行系统控制等社会性控制工程的传染病。

3、丙类的标准:对社会和人民健康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开展主动性系统监测以掌握流行情况,需要建立和改善控制措施、开展防治的传染病。

58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八)传染病分类管理是这次修改传染病的重点之一。

我国专病种分类,由35种增加到37种,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将原来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艾滋病改为按照一般乙类传染病管理,将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将原来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将原来乙类传染病中的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调整为丙类传染病。在本法中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外的其他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控制措施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59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病种分类,17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四、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

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60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四、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6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

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采供血机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血液、血液制品的质量。禁止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62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军队医疗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发现前款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报告。63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2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疫情控制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64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疫情控制22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救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和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服务网络的建设,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或者根据传染病救治需要设置传染病医院。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65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救治23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对隔离的认识隔离是阻断传染源传播途径的最有效措施

(1)强制隔离治疗: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时,都必须立即实施隔离治疗。如果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治疗的,医疗保健机构和卫生防疫机构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可要求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实施隔离治疗。

(2)隔离治疗: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除甲类和乙类中的炭疽中的肺炭疽外,对其余传染病的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实施隔离治疗措施的严格管理程度,一是根据病人的病情,病情重,病人情况差,必须及时住院接受治疗,既治疗又起到隔离的作用;二是根据病人所患传染病的传染性大小、对周围人群传播的危害来决定。分别予以住院隔离治疗、临时病室隔离治疗或家庭隔离治疗。66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对隔离的认识隔离是阻断传染源传播途径的最有效措施24传染病防

(3)医学观察、留验:以便及早发现染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密切接触人员必须在指定场所接受检疫、医学检查和防治措施。除上述以外的传染病,其密切接触人员也应当接受医学检查和防治措施。

(4)污染环境的控制措施。对其污染的场所、物品等必须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这是控制疫情十分重要的环节。被污染的场所(主要指家庭、学校、托幼机构、工作单位的宿舍等)和物品,各级卫生防疫机构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分级分工管理的要求和所下发的传染病消毒卫生处理规定,在接到疫情后,应立即进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等卫生处理,杀灭染疫媒介昆虫和动物。

67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3)医学观察、留验:以便及早发现染疫情况,采取相应措

(5)密切接触人员的预防措施:

对与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同吃、同住有密切生活接触的家属、托幼儿、学校建筑工地等,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卫生防护等。

抗击SARS,北京各类学校学生280万,发病近300人。教职工300多万,发病近百人。总计死亡16人。建筑工地3276个,来自十多个省64万人。其中104个工地发生184个病人。疑似141人,先后隔离民工3646人。全市隔离密切接触者高峰达3万人。

为了使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的密切人员安心接受检疫、医学检查,经留验后排除是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的,此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由所属单位按出勤照发。隔离与检疫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隔离与检疫也是公民的法定义务。

68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5)密切接触人员的预防措施:

对与传染病病(6)控制措施的配合:在实施各项控制措施时,往往还涉及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及其家属、有关单位和居民、村民组织。病人和家属是控制措施的直接当事人,应当有义务做到:a主动向医疗、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如实提供情况,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发病原因、污染范围,以便准确地划定疫点疫区。69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6)控制措施的配合:在实施各项控制措施时,往往还涉及病人或

b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要服从医疗、防疫人员提出的隔离治疗措施,自觉配合隔离治疗措施的实施。留家隔离治疗的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在当地医疗、防疫人员的指导下,主动做好排泄物、分泌物等的消毒,不去公共场所,不污染外界水源、食品和环境,定期接受随访和医学检查。

c传染病病人的亲属要密切配合医疗、防疫人员接受检疫、医学检查和卫生、预防措施。有关单位和居民、村民组织有义务配合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动员病人及其亲属、居民、村民做好疫点、疫区内的消毒,杀灭染疫媒介昆虫和动物,开展爱国卫生,做好引水、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这些都是应尽的社会责任。70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b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要服从医疗、防疫人员提出的隔医疗机构卫生应急管理7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机构29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职责与作用1、目的与意义:保障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以下简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卫生部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卫生应急专业机构类别医疗救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健康教育机构72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职责与作用1、目的与意义:保障自然灾害、4、医疗救治机构职责(1)江西南昌紧急救援中心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机构,并按照就近、就急、安全、高效的原则,建立全市急救网络,使本地平均急救半径控制在8公里以内,平均反应时间保持在15分钟,回车率<3%。各县(区)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医院为紧急救援机构的落地医院,并合理布局,选择急救能力较强的医疗机构急诊科建立急救网络。急救机构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实行属地化管理。(2)市传染病医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市级定点医疗救治机构,市第三医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毒事件的定点医疗救治机构,其他三、二级医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后备医疗救治机构。(3)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指定具备条件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机构,并在其中设置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需要相适应的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病区。农村乡镇中心卫生院要设置传染病门诊、隔离观察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时救治工作。73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4、医疗救治机构职责31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5、医疗救援队伍及技术储备

组建原则: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市、县分别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

组建方式和种类:市、县卫生局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要,组建本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主要包括:传染病、食物中毒、群体不明原因疾病、核辐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职业中毒和化学污染中毒应急卫生救治队伍。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工作。74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5、医疗救援队伍及技术储备32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6、应急卫生队伍的管理与培训:

市、县(区)卫生局对应急卫生队伍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立应急卫生队伍资料库;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情况,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南昌市传染病医院、南昌市第三医院、江西南昌紧急救援中心、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市卫生监督所、南昌市健康教育所为全市应急卫生队伍的培训基地,承担相应的培训、演练任务。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年初应向省卫生厅报告卫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编成要素、装备状况、执行卫生应急救援任务的能力等情况。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应当加强与其他部门应急保障队伍协调配合,互联互动,形成合力。75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6、应急卫生队伍的管理与培训:市、县(区)卫生局对应急卫生7、应急演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