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到共情三阶段九步骤140413课件_第1页
投射性认同到共情三阶段九步骤140413课件_第2页
投射性认同到共情三阶段九步骤140413课件_第3页
投射性认同到共情三阶段九步骤140413课件_第4页
投射性认同到共情三阶段九步骤140413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投射性认同到共情

——反移情修通的三阶段九步骤《认识反转移关系——由投射性的认同到共情》UnderstandingCountertransference:FromProjectiveIdentificationtoEmpathy內容1基本概念及演变(1-3章)2接收阶段:步骤1-3(4-5章)3内在处理阶段:步骤4-6(6章)4沟通阶段:步骤7-9(7章)5验证(8章)6反移情流露(第9章)

概覽

接收期(reception)1)mentalset2)interactionalpressure3)identification-signalaffect内心处理期(internalprocessing)4)containment-separateness5)workingmodel6)empathicconnection沟通期(communication)7)noninterpretivecommunication8)transference-basedorcontertransference-basedcommunication9)transference/countertransference-basedcommunication1基本概念及演变1.1理論產生的經驗基礎(序,緒論)1.2反移情概念發展史(第2章)1.3重要概念的澄清(第3章)1.1理論產生的經驗基礎(緒論)由於在我們移到下一個案例之前,每位治療師通常會陳述三或四次,因此團體就有機會藉著觀察治療師如何選擇整合來自團體的意見而併入其干預中,以及個案接著會如何反應,來試驗假說。除此以外,我們經常有機會在一或兩年後聽到同一案例的報告困難案例的“困難點”困難通常都在於某種反轉移關係的困擾。因而產生了像不舒服、自我懷疑,以及喪失整體觀點這樣的感覺。治療師在團體的洞識和支持之下,經常能夠辨識和認知對個案不舒服的想法、感受和衝動。幾次以後,顯然,混亂的反轉移關係反應以某種方式產生,這不僅是因治療師的個人問題,且受到個案的影響。對個案影響的本質、來源和意義之瞭解,必然被證明對治療過程極有價值。如何從反移情產生共情共情在個人內心:是一種能力。可以培養。可以傳授可以練習而不是只屬於少數大師或天才的神秘的、天生的素質。共情在雙人關係中是一種過程它會經歷關係變化的三階段九步驟產生共情過程的去神秘化是本書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們認為共情的能力如同人的智力、音樂及運動的能力一般,是遺傳和生活經驗,尤其是個人早期經驗,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強烈支持目前普遍認同的看法,即個人分析或心理治療於強化內在共情敏感度方面,有重大的價值。且所有這些因素並不妨礙在共情能力發展上的各種訓練和指導。我們將描述各種共情過程的要素,並希望因此可以多讓讀者有機會,瞭解有關這種神秘現象在我們個人裡面運作的種種情形。

1.2反移情概念發展歷史

1)分析师的“阻抗”源于内心冲突被激活----这会干扰他在分析过程中的理智和行为,造成“盲点”(弗洛伊德1910d,1912e);2)分析师对病人的“移情”----病人变成分析师童年期重要人物的现实替代品(见A.Reich,1951,1960;Brenner,1976,1985);分析师对病人的投射也应包括在内;3)对病人的一部分的外化的结果或投射性认同,使分析师对病人产生反应,这样分析师就成为了表达病人的媒介,或者是表达客体的媒介(见Racker,1953,1957,1968;Bion,1959,1962;Kernberg,1975;Sandler,1976,1990a,1990b;Segal,1977)“反移情”10种概念模型6)分析师有赖于病人以获得自我“确认”(Kohut,1971,1977;Adler,1984);7)分析师与病人交流的失调,源于医患关系中分析师内心增长的焦虑(Cohen,1952);8)分析师的人格特征或者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会投射到他的工作中,这可能导致也可能不导致对病人的治疗的困难(见M.balint和A.Balint,1939;Abent,1982;Dewald,1982;vanDam,1987);9)分析师对病人的全部的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的态度(Balint,1949;Kemper,1966);弗洛伊德时期1910年:我们意识到“反移情”,作为病人对医生的无意识感受的影响在医生心中出现,而我们总是坚持医生要认识到他心中的反移情并克服它。THEFUTUREPROSPECTSOFPSYCHOANALYTICTHERAPY,SE.11,141-151如何“克服”反移情?——自我分析弗洛伊德反复强调由于分析师心理上的盲点所导致的分析上的局限(1915a,1931b,1937d)。他最初倡导分析师的持久的自我分析,但很快他就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分析师在理解自我上有阻抗。他推荐分析师自己接受分析(训练性分析),以便获得领悟,弥补由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所导致的心理上的缺陷(1912b)。后来,他相信这还不够,又建议分析师每五年都要接受一次再分析(1937c)。在精神分析的初期,佛洛伊德有一個信念,即一永久且徹底的「精神分析的淨化」是可能的。這個信念在他後續經驗中,並未明白地被表示出來。大約在二十五年以後,佛洛伊德(1937)在表達對此項事實的認知中,親自建議每一精神分析師應每五年即回到躺椅,作為追加的治療。他將持續受到個案原始資料衝擊的治療師比擬做一名放射科技師,因為他必須特別小心,以避免任何難應付的結果。對一名治療師而言,與個案接觸的持續威脅是在「精神分析的危險」中,可能激起「治療師在別的狀態下保持壓抑之所有本能要求」(頁249)1910年10月6日,弗洛伊德写信给被他分析过的同事Ferenczi,他向Ferenczi道歉,因为他没有克服自己的反移情而干扰了对Ferenczi的分析。

在他1912年:我熱切勸告我的同事,在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倣效外科醫師,就是將他們全部的感覺,甚至於他們自己人性中的同情心,都放在一邊,唯集中他們的心智力量,以盡其最大的可能,用最好的技巧在操作手術這一單純目標上……需要這種情緒的冷漠的正當辯解,是因它創造了對兩群人都最有利的情境:對醫生而言,是保護自己的情感生活;對個案來說,則是我們今天能提供給他最大量的協助。(頁115)弗洛伊德继续发展这一论题,认为治疗师应该尽可能少地向病人展示他的个人生活并警告说,治疗师不得与病人讨论自己的经验和缺点:“在病人面前,医生应该是不透明的,像一面镜子,除了向病人显示病人自己,不显示任何别的东西。”他还警告治疗师,要抵御“向外展示自己某些人格特质的诱惑”(1912e)。同样地,反移情总是被认为是治疗师自由地理解病人的障碍。弗洛伊德(1913i)认为,治疗师的心灵作为一种“工具”,它在分析场景中最有效的功能被反移情所抑制了。弗洛伊德不认为反移情是精神分析工作中的一个有用的工具(他认为移情是)。工具化自我運用"但如果一位醫生想要把他的潛意識當做是精神分析中的一項工具來使用,他就必須要能將心理情境昇高到一個程度。他可能無法忍受自己内在的任何抗拒,這抗拒是因他所感受到的潛意識而將他拉回(或扣留於)意識層面;否則他將在精神分析中加入新的選擇和被扭曲的題材。而這種加東西進去的做法,比集中注意力所獲得的結果更為有害。(頁116)谈到一位医生注意到他的病人爱上他的时候,弗洛伊德对反移情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对医生来说,这一现象意味着一种有益的启迪,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有用的警告,以防止出现展示他自己心灵的反移情倾向。他必须意识到,病人爱上他是因为治疗的场景,而不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所以他不能象在分析之外一样,为这样的“战利品”而骄傲。总是这样提醒自己是有益的:引导病人走在温情脉脉的小路上,不可能没有危险存在。我们的自我控制不会那么完美,我们有一天可能突然不能朝着我们预定的方向走下去。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放弃对病人的中立态度,而这种中立态度是通过我们对反移情的控制产生的。”移情之愛需要强调的是,对弗洛伊德来说,治疗师对病人的情感,或由病人引起的冲突,并不是构成反移情的因素。治疗师试图在治疗中象镜子一样,反射(通过他的解释)病人带来的资料,包括病人扭曲的移情的意义。反移情也可以被认为是某种治疗师的阻抗。分析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意识到反移情的存在和他自己的内心冲突,这有利于他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天性,并消除它们带来的不利的结果。在弗洛伊德看来,冲突本身并不是反移情,但却可以使反移情出现。因此,佛洛伊德下一個結論,認為不僅為了個案,也為了那些充當個案的治療師們,精神分析的過程事實上是有盡頭的(通常在實用的考量基礎上),但同時卻又是無限的(就需要持續自體檢視的角度而言)。1910〜1948:四十年的靜默一直到50年代前,弗洛伊德派都很少讨论反移情。JUNG两个人格要相会,就像是混合两种不同的化学元素:只要有任何一点化合作用,彼此都会被转化。在任何有效的心理治疗中,医生一定会影响患者,但是只有患者也对医生有反向影响时,这个影响才会真的发生。如果你不易于受别人影响,你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影响。若一个医生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患者的影响,而用父权及专业权威的烟雾来遮蔽自己,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是徒劳。当他这样做时,他只是对自己否认使用高级的重要信息器官。患者仍然会无意识地影响到医生,并促使他的无意识发生变化,这一点很多心理治疗师都很熟悉:即治疗师特有的精神困扰,或者甚至是精神损伤,这是对病人所具有的几近“化学”功用的生动说明。这类影响最为人所知的症状,便是由移情引发的反移情。-CW.16,163段,1929JUNG545正常是一个有点模糊的概念,它只是意味着分析师至少没有神经症,而且多少是能够完全掌控他的心理能力的。如果,相反的是,分析师是有神经症的,那么他对病人的命定的、无意识地身份认同,就会不可避免地随后发生——这是一种具有正性或负性品质的“反移情”。即便分析师没有神经症,而只是较平常人具有较为扩展的无意识领域,这也足够制造出一种交互无意识的地带,即,一种反移情。这种现象是心理治疗的主要职业风险。它造成了分析师和病人双方的情绪感染,并且让治疗过程陷入停顿状态。'-1936受傷療愈者和移情鍊金術——榮格學派的移情-反移情模型朵伊契(Deutsch,1926)——反移情與共情朵伊契在其中談到,反轉移關係不只包含病態的反應,也包含潛意識地認同個案的過程,這過程係透過精神分析師自己類似個案發展經驗的記憶痕跡之復甦。而也就是這個認同過程,形成了後來「直覺的共情」(intuitiveempathy)的基礎距朵伊契的文章將近六十年之後,我們(Tansey&Burke,1985)獨立自主地達到與朵伊契相同的結論,即二種認同型式都被視為是嘗試認同,皆有潛力導向共情的結果。我們在有這看法之前,並不知道朵伊契也已抱持相同的觀點。芮克(T.Reik,1937)——第三隻耳與成為病人卻寫了一整本以治療師如何使用他對個案的情感反應為主題的書,書名為《驚奇與精神分析師》[Surprise&thePsychoanalyst)。後來他以此書為基礎,修改部分章節,並加入二十多章新的內容,在1948年完成了《內在之聲》[Listening

withtheThirdEar)一書(中譯本,孟祥森譯,水牛出版社---譯者註)。reik,1937(個案的)語彙、手勢以及潛意識訊號所產生的聯合或互相矛盾的效果,指出某些被隱藏的衝動及念頭的存在。這當然不會在最初就刺激觀察的治療師達到心理上的暸解;最初的效應是唤醒治療師内在潛意識的類似衝動及想法。潛意識地接收某些訊號後,在最初將不會被言全釋,而是誘發出精神分析師對這些訊號所隱藏的衝動和情緒。(頁193)REIK,1937暫時成為病人另一人的衝動引起觀察者潛意識對等的衝動,從外表上看,就像是視網膜上的影像。對別人自行壓抑或者潛抑的衝動之觀察,往往只能由内在迂迴知覺而得。因此,為要瞭解別人的潛意識,我們至少必須有一短暫的時間,將自己變成那個人。(頁199)他借尼采(F.W.Nietzsche)的話,認為精神分析師必須學會「用第三隻耳朵聽,」以瞭解個案的潛意識。芮克鼓勵精神分析師非常小心地去注意其「內在聲音」,因這聲音是面對個案時,治療師潛意識知覺的信號。

芮克也提到精神分析「對絕對客觀性、對假精確性以及對事實和計算的崇拜」,以及精神分析師恐懼寫下自己對個案的反應。他相信「客觀性」已經與非人性相混淆,(1948)寫道:有精神分析師是一個人,不是神,他沒有任何的超能力。事實上,他必須做一個人,否則他怎能暸解其他的人?——如果他是冷漠、沒有感覺的,就像有些戲劇將他描繪成「擺臭架子的人」一樣,他就會變成一個精神分析的機器人,或者是隻自大、臭美的驢子,而無法進入人類靈魂的秘密之處。(頁154)佛利斯(1942)把精神分析師和「品茗者」(teataster)相比較,“體驗病人內心的品質而非其強度。——品嚐苦海一口,而非喝下整個大海Fliess-1942喝茶者Fliess(1942,1953)很早就指出,分析师共情的能力,是建立在对病人的尝试性认同之上的,它反映了分析师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fliess,knight

Knight(1940)也表达了对共情的类似的理解,认为共情是“尝试性认同”。共情的能力被认为是建设性地应用反移情的先决条件(Rosenfeld),但是,在分析中反移情可以导致共情的失败(Wolf,1979)。共情和反移情似乎有双重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对反移情两种理解的反应,一种关系可以导致病人的领悟,另一种关系可以阻止对他人的共情性的理解。佛利斯相信透過對共情的嘗試認同之分析,精神分析師應可獲得用其它方法皆無法得知的,關於個案的「內在知識」。——替代性內觀,經驗逼近,神入佛利斯(1953)共情和反轉移二分法。共情經驗的特徵是,精神分析師認同個案的狀態;相反地,反轉移關係則意味著精神分析師再喚醒並認同自己受創的過去,而那與個案毫無關係。照樣,反轉移關係對佛利斯來說,是個「危險情境」(Freud,1937),會污染治療互動關係中的「無菌領域」klein至於臨床上,除非要評論反轉移關係對治療所帶來的妨礙,否則她仍維持相同的精神內在焦點於個案身上,而不去注意反轉移關係。在1946年,克萊恩,投射性認同的概念就一直被用在許多不同,且經常令人混淆的方式上。sullivan,fromm,人际精分

治療看做是一種兩人的互動,治療師在其中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就像「參與的觀察者」一樣,治療師影響了、也形成了被觀察內容的一部分。治療不再被視為是治療師對個案病態的精神內在活動之分離且非涉入的觀察。治療師對個案的經驗被視為是有關個案以及治療關係之重要資料來源1948〜1958:對反轉移關係興趣的大爆炸heimann,1950-正常化,利用反移情海曼(1950)被廣泛引用,認為她對總體派觀點做出了劃時代的陳述。她描述精神分析情境就像「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關係」(頁81),其特徵是強烈的感受,在兩個參與者身上皆存在。——雙人關係

Heimann首次清晰地描述了反移情的正面价值(1950,1960),Heimann认为,反移情包括了分析师针对病人的一切情感。分析师必须有能力“维系内心被激起的情感,不要释放它们(像病人所做的那样),以便使它们服从于分析的使命,使分析师成为病人的一面镜子”。。分析師要能「承受內心被激起的情感,而不是釋放它們(像個案所做的一樣),好使這些情感可以隸屬於整個精神分析任務」(頁81)(1950)“分析师的潜意识对病人潜意识的理解,当分析师注意到自己对病人的情感反应时,这种深层的和谐就浮到了表面,进入了他的‘反移情’”。他主张,分析师必须应用他对病人的情感反应----他的反移情----作为理解病人的钥匙。分析师对自己反应的关注,为观察病人潜意识层面的心理过程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途径Little,1951莉妥(1951)她相信反轉移關係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被好好使用。她反對以「妄想或恐懼的態度」面對反轉移關係,而贊同精神分析師「減少說教或威權式的態度」。Tower,1956陶爾(L.E.Tower,1956)也追求相類似的思想,她認為分析師比個案對反轉移關係的察覺更有

阻抗,她將這種情況部分歸因於訓練機構的「僵化和禁止」。——理論反移情,機構反移情,培訓反移情Winnicott(1960)将反移情描述为分析师的“神经症特征,可以扰乱其职业态度,干扰由病人决定的分析进程”。Winnicott(1960)付諸行動大師A.Reich(1951)指出,“反移情是分析所必需的先决条件。如果它不存在,必要的天赋和兴趣就会缺乏。但是,它又必须是模糊的,并仅存在于背景之中。”Reich,無反移無分析但是……她在所有的文章裡,皆重覆強調,認同必須是「部分且短暫的」。——品茶M.Balint在他最早的一篇关于反移情的文章中(1933)将反移情与分析师对病人的移情视为同样的东西後來,1949(M.Balint和A.Balint)拓展了这一术语的用法,使其包括能显露分析师人格的一切现象(甚至包括躺椅上垫子摆放的位置,包括分析师对病人的职业态度。M.Balint——一切皆在Racker的一系列论文中(Racker,1953,1957,1968),反移情被认为是分析师对病人投射性认同的回应(第四章)。Racker区分了治疗师的一致性反认同和互补性认同,这些认同都来自于病人的投射。简单地说,“当分析师认同了病人对自我的幻想,基于一致性认同的反移情就出现了。但分析师认同病人移情性幻想中的客体时,基于互补性认同的反移情就出现了”(Sandler,1987)。Racker,一致互補兩分芮克爾認為被引出的反轉移關係反應,除了成為潛在的嚴重阻礙之外,也可以成為對精神分析師極有價值的東西,用以開創瞭解個案的途徑。spitzlittle-無反無共無分析Spitz(1956)和Little(1960b)有类似的观点,他们说,“没有潜意识层面的反移情,就没有共情,也没有分析本身”。Money-KyrleMoney-Kyrle(1956)认为,共情是“正常的”反移情。Sharpe(1947),他说,“我们说分析师也有情结、盲点、局限,那仅仅只是在说,分析师也是人。当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的时候,他也就不再是一个好的分析师”。她补充说,“……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没有反移情,那就是在欺骗我们自己。这就是这件事情的本质。”sharp-濟公能做分析師嗎?

1960年代:反轉移關係理論的第二次停頓shafer1959-共情是退行從自我心理學觀點來看,夏佛界定治療師必須能夠「在控制中退行」°這是「衍生的共情」(generativeempathy)的特質,也伴隨了「讓投射和內射機轉不帶矛盾地交互作用」(頁346)。Grinberg(1962)描述了“投射性反认同”,即分析师对他自己潜意识反移情的反应。Grinberg的观点引起了人们对反移情的普遍价值的注意,包括对抗由病人引起的情感的防御反应。例如,分析师被病人唤起了色情的情感,防御性的反应就可能会是厌恶和仇恨病人。grinberg,1962投射性反認同產生共情他大力提倡投射性反認同,潛在地導致對個案更多(共情的)瞭解:「投射性反認同可以成為在治療工作中之正向要素,因為它為精神分析師澄清一些個案的內容及態度,且使得某些詮釋成為可能,否則這些個案內容和態度的出現會顯得很難解釋」(頁440)。BION,1962-容器-內容物Bion(1959,1962)写道,在分析场景中,投射性认同的功能象是一个替代物,替代了哭泣的孩子将他的痛苦向“包容”他的母亲的投射,然后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投射性認同產生”鏈接“,容器-內容物轉化貝塔元素Kernberg(1965)将反移情的概念拓展为包括分析师的一切移情反应,容易引起混乱,并导致特定意义的丧失,但他也引用了对早期反移情理解的批评,早期反移情被理解为“阻抗”或分析师的“盲点”,他指出,这样的判断通过暗示某些地方出了问题,削弱了反移情的重要性。这可能会导致分析师对自己情感反应的“恐惧”,进而束缚了他对病人的理解力。他还指出,完整地利用分析师的情感反应,对于严重的人格障碍者和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假设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KERNBERG,1965Kernberg(1975)在描述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文章中指出,病人原始的、内化的客体关系,通过投射性认同,激活了分析师的原始客体关系。分析师主观上体验到病人的自我的投射。从病人方面来说,投射性认同是通过控制分析师来管理投射部分的方式,所以,分析师被病人视为病人分裂的、投射的自我的支配者。分析师能够对病人的共情,是因为他原始的客体关系可以被病人的投射所激活。MALIN&Grotstein馬林和果斯坦(A.Malin&J.S.Grotstein,1966)試圖描繪治療師接收到個案的投射性認同,是如何形成「精神分析的治療效果之基礎」(頁26)方法。在檢視投射及認同二者之間的關係時,他們採取了一種立場,即「所有的認同包含了投射,而且所有的投射也包含了認同」(頁27)。他們提出投射性認同是「一種正常,同時也是不正常的關係方式,且一直持續至成熟的成人階段」。對於這一點的研究,可以「增加我們對認同本身的認識」(頁27)。Loewald(1986)说,移情和反移情不能被分开对待。他写道,“它们是同一动力的两个因素,与其它东西纠缠在一起,以无数精密的、派生的、转换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整个一生之中。其中的一种形式,会在精神分析的场景中展现出来。”

LOEWALD,1986移情反移情一體兩面Sandler::分析师有反移情反应,这些反移情反应在分析过程中始终存在;反移情可以使分析出现困难----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分析师没有注意到他对病人的反移情反应,或者他注意到了但无法应对;分析师对自己针对病人的各种情感和态度的持续的、精细的考察,有助于病人的领悟。

Sandler,1976反反应(counter-reactions)----有很多种,反移情只是其中一种。他提出,反应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不被认为是反移情):对病人给与的材料的智力上的理解,以及分析师所拥有的知识;对病人作为一个人的一般反应;分析师对病人的移情,也就是说,重新体验由病人某些特征所唤起的早年的客体关系;分析师的反移情,也就是对病人要求他所扮演的角色的移情反应;对病人的共情性认同。

Chediak(1979)Kohut早先认为(1971,1977),分析师感受到的原始的、夸大的反移情刺激,是病人理想化移情的结果。而且,原始自大人格特点的分析师可能会感觉到愤怒和拒绝,因为他们自己的自大欲望被激活了。同样地,对一个在镜像移情中表现失败的分析师,病人可能会表现出愤怒或者退缩。Kohut,1971Kohut為要在這種人格異常個案的精神分析中發揮適當功能,精神分析師必須要能夠維持有興趣,且留意心理結構的再移動,而不管是否缺乏重要的客體一本能的精神灌注。更進一步說,他必須要能夠接受一個事實,即他在個案由治療本身所活化起來的自戀世界觀點内的立場(這與主要固著的特殊層次保持和諧),是一古老的前結構的客體立場;更特定地說,這種功能是為了維持個案的自戀平衡。(頁293-294)拉考夫柯斯(M.Lakovics,1983)他列出了「全部反轉移關係」的六種來源:一致的認同、互補的認同、互動的反應、治療師的生命事件、機構化的反轉移關係,以及古典的反轉移關係。1.3重要概念的界定重要概念的界定:反移情,投射性认同,内摄性认同,互动的内摄物,共情過程與互補認同。1.3.1反移情

我們對反轉移關係的定義乃與「總體學派」的觀點一致。即將之廣泛界定為:面對個案時,治療師的全部反應,包含意識及潛意識二部分。這「全部反應」包括治療師經驗中,為回應治療互動而有的全部思想和情感,無論它們被認為是「真實的」或「精神官能扭曲的」。總體學派之反轉移關係觀點,要求治療師去引導被佛洛伊德(1912)稱為「平靜懸浮的注意」,不僅至個案身上,而且至治療師自己思想及感情的全部範圍,即使這樣的思想和情感,乍看之下,是不相干、不恰當,或者是無法被接受的。治療師被鼓勵將所有思想及情感視為與個案互動之潛在重要資料來源。帶著總體學派對反轉移關係的觀點,治療師非但不會試圖對個案的影響無動於衷,反而努力欣賞自己被個案影響的方式.我們視反轉移關係為包覆的術語,它包含了投射性認同、內攝性認同,以及共情等概念。1.3.2投射性认同我們將投射性認同定義為心理上帶著防衛、適應以及溝通等特質的運作。投射性認同是一種機轉,在整個發展中被用來努力提昇自我整合,而它原始或病態的程度會隨著投射者結構化的人格組織而大大地不同。在投射性認同中,投射者可能會在治療師身上激起一種經驗狀態,這經驗在某種程度上,會與投射者當刻的自體經驗變得一致或互補。我們認為在投射性認同的接收者那邊,若沒有對應的內攝性認同,便不可能有「成功的」投射性認同。我們不希望藉著我們對投射性認同的廣泛看法,來暗示治療師在與個案的互動中,其身上發生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投射性認同的結果。很多互動壓力并沒有影響到治療師的人格和自我也就是,沒有讓治療師產生內攝認同變得像病人一樣尤其是對神經癥性結構來訪者的短程治療中投射性認同在本質上與投射不同,它只存在於兩個或者更多的個體之間的互動脈絡中;然而,投射在本質上卻主要是精神內在的,而且也許會、也許不會發生在真實的人際互動裡。投射性認同雖然具有精神內在的特色,它仍代表了一種互動的現象,投射者藉著真實的影響,潛意識地在另一個個體中引出思想、情感和經驗,而這些思想、情感和經驗頗類似於投射者自己的。1.3.3內攝性認同(IntrojectiveIdentification)要對內攝性認同有清楚的瞭解,需對下列內化過程也有類似的清楚瞭解:內攝(introjection)、內攝物(introject)、認同(identification),以及對某內攝物的認同(identificationwithanintroject)內攝這術語具有互動的,和精神內在的/結構的這兩種成分。從互動網絡來看,內攝指的是從治療的互動中,接收(內攝)我們稱之為互動溝通的東西。互動溝通是所有溝通的統稱術語,包括言語和行動,個案與治療師透過互動,而在意識或潛意識裡傳達了某些東西。內攝,包含了自體表象和客體表象,充當精神內在發展的過渡階段,擺盪於為了自體調節而對外在客體的依賴,以及在透過認同更高層次內化過程而獲得最終自主調節能力之間。

內攝在精神組織裡獲致精神內在的「重要地位」(Sandler&Rosenblatt,1962,頁138),它有能力影響驅力調節、自我功能,以及客體關係(Meissner,1972)。內攝提供自體及客體的內在模式,透過認同的過程,提供個人對恆久自體感做最終塑形時的基礎。在認同過程中,自我裡的自體表象「以另一個表象(通常是客體)為模型」(Sandler&Rosenblatt,1962,頁137)而被修正。那些被使用來做為認同模式的表象被包含在內攝裡。由這個主要是潛意識過程所引起精神結構的結果,是在自我裡形成了自體表象的集合,而這也就成為自體核心經驗之建構材料。共情的嘗試認同是明顯地帶有些微感情味道的反應,被經驗起來就像更恆久的認同一樣,有相同的「自體品質」(Schafer,1968)。然而,這些共情認同似乎與慢慢發展建立起來的認同,在暫時品質以及永久修正自體感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內攝性認同的概念在此可以被用來瞭解,這兩種不同的認同過程之間的相似點和差異處。從發展觀點來說,內攝性認同可以被視為在內攝及認同之間的內化連續過程中,佔據一個中間或過渡的階段。內攝性認同是附屬於與個案互動的認同經驗。它是精神內在的反應(認同個案的內攝物),有賴於個案的投射性認同所形成的互動壓力。換句話說,內攝性認同雖涉及了認同某些內攝物,但只有在反應與某一客體的互動時才是如此。在正常的發展順序中,當內射物已建立時,不論重要客體是否在場,對內攝物的認同皆可以發生。而內攝性認同只會發生在客體在場時,並且只發生在對從客體而來的投射性認同有所反應時。1.3.3互動的內攝物(InteractionalIntroject)治療師的投射性認同經驗,類似於年幼孩童仍活躍地形成重要內攝物(與父母互動中的自體表象)以做為其自體指導的基礎經驗。治療師也針對個案一治療師的關係,形成一內在模式或內攝物。我們將治療師對每一個別的個案之治療過程的內攝物,稱為互動的內攝物。這個互動的內攝物有兩種成分:一個自體表象和一個客體表象。當治療師的當刻自體經驗認同了互動內攝物的兩種成分(自體-或客體表象)其中之一時,他調整且經驗驅力狀態的能力、訴諸自我的運作或從事客體關聯的能力將短暫地被影響)1.3.4共情過程與互補的認同共情曾被定義為「分享或瞭解另一個人短暫心智組合的內在經驗」(Schafer,1959,頁345)。Empathyhasbeendefinedas"theinnerexperienceofsharinginandcomprehendingthemomentarypsychologicalstateofanotherperson’,(Schafer,1959,p.345).簡而言之,它曾被稱為「代理的內觀」(vicariousintrospection)(Kohut,1959,頁459)以及「透過情緒而知道」(emotionalknowing)(Greenson,1960,頁418)°Inshorthandformulations,ithasbeenreferredtoas"vicariousintrospection”(Kohut,1959,p.459)and“emotionalknowing”(Greenson,1960,p.418).我們將透過本書,來說明共情的嘗試認同,並不被限制為一致的認同,反而可能也需要一個「互補的認同」(complementaryiden­tification)(Deutsch,1926;Racker,1957),治療師暫時的自體經驗與個案在一特定的時刻裡內化的客體表象緊緊相結合。共情的嘗試認同不需要初期的一致的認同,來弓丨發共情的結果。類似地,一致的認同並不總是導致共情的結果。將共情界定為與一致的認同同義,無法適當說明臨床現象。難道說治療師被無望的個案所產生之強而有力的一致的認同所壓制時’便已經對這個案有共情瞭解?我們都已熟悉,某些一致的認同的例子並非導向神入,而是導向反轉移關係的混亂。儘管如此,如果治療師那強而有力的一致的嘗試認同,能透過我們將要描繪的次階段,而被處理成功的話,那麼陷入個案無望感受中的治療師,仍有潛力可以達到共情結果。我們的主張是,達到共情結果的潛力,在於互補的認同能否被處理成功。我們並不認為治療師的這兩種認同形式(一致的和互補的)即應該被概念化為共情,它們反而應是最終導向共情結果的內攝性認同形式。神入是成功處理認同所導致的最理想結果,並且也導向在情緒上瞭解個案的經驗。共情不僅是一認同,更是一過程。立基在視共情為兩步驟過程的傳統觀點上,我們將共情的一般概念,擴展到共情過程中,包括一致的認同和互補的認同共情與投射性認同之間的關係首先,我們認為在治療師達成與個案共情接觸的過程中,幾乎總涉及了個案某些程度的投射性認同,不論其本質是輕微或強烈。在共情和投射性認同的關係之間有第二個層面。儘管投射性認同幾乎總是與共情有關,然而我們卻相信治療師處理個案的投射性認同時,—直存有共情結果的潛力,不論這潛力是否會實現。三阶段九步骤接收期(reception),1)mentalset2)interactionalpressure3)identification-signalaffect内心处理期(internalprocessing),4)containment-separateness5)workingmodel6)empathicconnection沟通期(communication)。7)noninterpretivecommunication8)transference-basedorcontertransference-basedcommunication9)transference/countertransference-basedcommunication2接收阶段

·接收期(Reception)

接收期指治疗师接收到沟通的信号,于是遵照病人的影响做出反应。它分为三个亚期,治疗师需要在每个亚期尽可能完全地接收和体验到由患者的投射-认同激发的自我表象的各个成分。这个期共情断裂将会直接让治疗师无法进入下一个期。

接收階段亞期1mentalset心理設定亞期2interactionalpressure互動壓力亞期3identification-signalaffect認同識別信號性情感亚期1:心理设定期(MentalSet)心理设定是指在开始和某位患者治疗会面前的治疗师的精神活动。这时候治疗师的心灵需要能够摆脱回忆和欲望的影响,不让外界的事件形成的先入之见带入治疗室,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于治疗的相互关系。(Bion,1967)

治療師根據不同階段,採取兩種注意力之間的辯證平衡1)均勻懸浮注意2)高度專注

容易出现两类的共情断裂:(1)性格性共情断裂。来自治疗师自己长期未解决的冲突和忧虑。让治疗师出现:忽视盲点;对某些事情极端敏感或极端不敏感;有固定的、刻板的偏见;长期的焦虑、傲慢。性格性共情断裂让治疗师会严重的、长期的无法接收到来自患者的某些类型的投射认同。

(2)情景性共情断裂。指治疗师由于某些临时的事件无法全心投入治疗。比如缺乏睡眠,工作过度疲劳,个人危机等。有时候也来自于上一个患者或下一个患者,这样的患者往往是有压力的。有时候这种先入之见来自对同一个患者的上一次会面。对患者的喜欢、害怕、欣赏、内疚往往会侵蚀其心理设定,并脱离共情的过程。

亚期2:互动压力期(PressureoftheInteraction)

在这个时期,治疗师开始体验到情绪的压力。在其承受的范围内,治疗师的任务是让患者能够自由的表达,进行人际沟通。治疗师需要保持开放,准备好接受患者的影响,接受投射-认同。

治疗师這個事情常见的共情断裂仍然是兩種情況:分別被稱為“未煮熟的認同”和“煮過頭的認同”未煮熟的認同,是指“治療師視一種過度拘泥形式或控制的姿態為理所當然,因而……關閉或壓制個案的投射性認同的互動傳送。”從而拒绝体验到患者的情绪或者拒绝受到情绪的影响。他既不能察觉到患者想要传递的情感,也不能内摄患者投射的东西。治疗师会经常在投射认同开始的早期就转移话题,对某些话题或行为设定不必要的限定,或者挑战、否认患者对治疗师的看法,而不是保持开放。「煮過頭」認同另一種極端的情況是治療師藉著採取一種「任何事皆可發生」的放任主義姿態,來混亂共情的過程。在前一種混亂中產生了可以被描述為「未煮熟」的認同,而後面一種劇本則是與治療師被戲劇性地稱為「煮得過熟」的認同經驗有關在極端的例子中,治療情境變成像是個案過往經驗中受創情景的全面重覆。這種變化的混亂在較嚴重的個案身上尤其普遍。那麼,治療師該如何應對才是比較理想呢?他們認為治療師要找到其中的中間地帶,一方面是治療師能夠評估自己的忍耐能力,一方面他們贊同Kernberg的做法,認為治療師要設定限制。而在榮格學派的陳述中,“煮過頭”被表述為治療師必須首先強化來訪者的意識功能和自我功能,才能繼續探索無意識。“煮的不熟”被表述為治療師抵抗自己的無意識加入到移情-反移情的鍊金過程中。亚期3:認同信号情感期(IdentificationsignalAffect)

在理想的情况下,治疗师在此期会有认同的体验。他内摄了患者的投射,他对这些体验的情感反映的功能在于他们作为一种信号情感存在。(BeresandArlow,1974;Olinick,1969;Schafer,1959)

他在这个时期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自己的感受性,调整自我体验,认识到这些信号情感的转移特性,反思可能存在的认同。

他在此次階段的任務就是繼續接受他對他自己自體經驗修正,同樣地是在可忍受及合理的限制之內;並且藉著認知這個從他內在出來、提醒他一個認同已經形成的可能性的情感訊號,去察覺這個在經驗裡的轉變。與治療師忍受對他的自體經驗暫時修正的能力相比,被處理過的互動溝通的本質和強度大部分決定了治療師對認同經驗的覺知程度。在這階段的混亂是因治療師對與已經發生之認同有關的情感經驗,感覺到太不舒服或是太滿意的結果。那麼,防衛性的活動便會被治療師潛意識地動起來,從意識層面阻擋認同經驗所帶來之情感衝擊的潛在的訊號價值。舉例來說,這個防衛的姿態因治療師試圖補償其對個案潛意識的內疚感、憤怒,或虐待衝動,而可能表面化於治療師的變得「太好」在另一方面,一位因個案的理想化而感到滿意的治療師可能藉由一過度僵化或正式的方法,而從他的知覺中阻擋愉悅感。这时候共情断裂在于治疗师感受太满足于伴随着投射的情绪体验,或者对此太不舒服。治疗师会开始进行防御,避免自己意识到这些情绪及其意义,比如说认识到原来自己很需要自恋的感觉,或者发现自己的施虐-受虐本性。

治疗师会表现出“太好”,从而试图来弥补自己无意识中的内疚感、愤怒感、或者对患者的施虐冲动。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理想化带来的让治疗师感到满足,治疗师可能会抵御体验到这种快乐,从而表现得过度拘谨,或者太正式。

这些防御都会让治疗师无法体验到治疗的互动过程。治疗师可能会出现退行,破坏治疗师的心理设定。

在此階段,治療師首先必須能夠清除他思想中對外界的預設,以便適當地注意個案的互動存在;其次,他必須在合理且可忍受的限制內,維持對從個案而來之語言或非語言的互動壓力的接收力,以便使個案有機會傳遞投射性認同。最後,治療師適當地認知他對個案的情緒反應,不是像一個表面的「真相」一樣,而是像一個情感的訊號般,包含了潛在有價值的根本性意義,可以提醒治療師去注意認同經驗實際上已經發生了的事實。Tansey&Burke举了个例子说明此过程,一个女患者在治疗的早期,经常在家里面打电话给男治疗师抱怨,抱怨她不能忍受他的孤独感和焦虑感。这样的电话逐渐变成了每晚的例行公事,接通电话,患者首先会说:“我知道你肯定會恨我这样给你打电话,但是我……”接着就抱怨她白天遇到了什么事情,让她焦虑不安,同时担心、怀疑治疗师承受焦虑的能力或者担心治疗师帮助她的能力。患者说的这些危机从来没有一次让她产生过自毁的念头,她仍然能够准时来做治疗,工作的很好。治疗师一开始都把这些电话当作危机事件来处理,并担心患者的安危,但是很快对患者持续地入侵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到愤怒不已。他开始感觉到疲惫不已,无力帮助患者来处理焦虑,夜间很容易惊醒。他没有察觉到投射认同对他的影响,只是拼命地要帮助患者减轻其焦虑。他没有发现这些信号情感——愤怒、疲惫、无力——是伴随着投射认同出现的,治疗师为患者专门安排了治疗方案来满足这个患者的需要,并且推荐他服药。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很快就停止了心理治疗。这个案例中,治疗师没有能够利用自己的反移情来进一步促进对患者的理解,相反,他的行为会被患者体验为重现了她的亲密人际关系中的毁灭模式。治疗师的无计可施的表达最后带来的是抛弃的体验。药物成了替代、竞争治疗关系的一个客体,这在一个真正共情的治疗关系中是不会出现的,相反,药物可以促进共情性沟通。感之于身的三步驟第一階段,叫做“感之于身”(somaticresonance)。也就是說,治療師和來訪者首先對對方産生身體上的反應,比如說,治療師在聆聽來訪者傾訴的時候,感受到胸口發悶,頭痛,昏沈,腿部發軟等等感受。這種種不適感受,恰恰是治療師產生共情理解的基礎,而且可以說是共情理解必由之路。

在此時,治療師可以在治療當場進行內觀聆聽工作的一個部份,叫做,“內觀軀體”,它分為以下4個步驟第1步:聚焦身體:“我聽到了來訪者的什麽內容,聽到這些內容的時候,我身體上有什麽感受?”“全身什麼地方這種感受最強烈?”第2步:鑽入體驗。然後把注意力轉移到最強烈的那個點,“鑽到”那個最強烈(如最麻,最痛,最軟)的點裏面去,往往治療師會感受到一些振動感。第3步:四種分別:“這裏是沈重的,還是輕浮的?這是熱的,還是冷的?這是松的,還是緊的?這是硬的,還是軟的?這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第4步:變化觀察。觀察這些身體感覺一段時間,繼續觀察,這些感覺如何升起,如何變化,如何消失。感之于身階段對應于客體關係模型的接收期,我們這裡強調的是,治療師首先是通過身體來接收到來訪者投射過來的各種原始心理因素的,Bion稱之為貝塔元素,這些內容首先造成的是治療師身體上各種感受,它們被消化,被心理化,被阿爾法后,才可以變成被心理處理的材料。真泉-未牧君后-初調赤裸-受制尋牛見跡見牛4内心处理阶段

内心处理(InternalProcessing)

内心处理包含了治疗师的体验和对双方沟通过程中的信息的分析。其间治疗师反省其内在反应,并利用这些反应来理解患者的体验。

亞期4contaiment-seperation包容-分離亞期5workingmode工作模式亞期6empathicconnection共情性聯接亚期4,容纳-分离期(Containment-Separateness)

这个时期治疗师有双重任务:1)治疗师需要能够容纳和忍受他意识到的想法、感受和冲动(Bion,1959)。这个阶段治疗师能够意识到自己体验状态的变化。

2)治疗师必须能够有效地和他即刻的体验分离,从而让自己能够观察和思考在和患者投射认同互动中的自己的体验。治疗师要能达到这种成功的分离,它必须是不仅仅能够容纳投射认同的体验,而且还必须有能力建立起有效的“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distance),避免交流中的压力、冲动影响到自己的工作自我。(Greenson,1960)

这时候的共情断裂就便表现为治疗师不能接受投射认同制造出来的情绪、感受和想法,从而开始使用自己的防御机制。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心理距离.

建立心理距离要注意三点:1)治疗师能够悬置对那些自我厌恶的自我表象的超我批判(Fliess,1942);2)能够让当前的体验,无论是如何的不舒服,不过度威胁到自尊,威胁到治疗师原来的正性的自体表象;3)治疗师能够理解到内摄认同是暂时的。

建立起分离感的治疗师能够降低投射认同带来的压力。并能够确定自己是自己情绪的主人。(Ogden,1979)。建立起有效的分离的主要问题在于持续的“有问题的容纳”或者只有容纳,没有分离。

在這裡我們所描述的是治療師要對他自己的主觀經驗保持客觀的嘗試。藉著問他自己「我現在正在經驗什麼?」,治療師為接下來的問題立下了根基:「為什麼我這樣感覺?」、「這是如何發生的?」、「個案在我裡面引起這經驗的目的是什麼?」。亚期5加工模版期(WorkingMode)加工模版这个术语来自Greenson,是指治疗师内心建立起了一个患者的复制品,(模版),并对此复制品进行调整。这个内心模版是由患者的外观、情绪、生活体验、行为模式、态度,防御、价值观、幻想等构成的。在倾听过程中,内心模版会影响到治疗师的注意力。(Greenson,1960)对内在模版的加工、处理是一种共情倾听的方法,让治疗师理解了患者的某些材料所带来的情绪,这是通过其他方法无法达到的。

Tansey&Burke在Greenson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加工模版”的内涵,认为它也包括了治疗师自己的内心模版——治疗师的固有的自我表象。倾听的时候患者的体验退位,治疗师的内心模版成为中心,治疗师的关注力放到了自己的体验上。

在这个时期的治疗中,对这两个模版的处理,可以让治疗师能够更好的理解患者。这个时期治疗和关系的建立,为以后的领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这不容易,所以治疗中经常在这个时期会有很多摆动。

这个时期常见的共情断裂有两大类型:

1)治疗师无法对两个内心模版进行分析。从而造成的结果是治疗师和患者会感到治疗是片断的、无方向的、不完整的。

2)只处理了一个内心模版。一般来说是处理和患者投射过来的内心模版。所以治疗变成了治疗师自身的很多问题“传染”给了患者,或者是在通过治疗患者来解决治疗师自己的问题。

然而,在處理內攝性認同的進階階段裡,治療師經常是在工作模式和共情結合次階段兩者之間快速自由地擺動,甚至到一個地步,有人可能會認為應取消「次階段」這個術語,而贊同「層面」這個術語,以避免時間上的混淆和困惑。只有當我們牢記這過程是涉及了事件之間一種流動和動力的相互影響,而非僅是一種僵硬的順序時,次階段這個術語才算充足。在工作模式這個次階段中的共情過程裡,有兩種不同層次的混亂。在最基本的層次裡,治療師無法完成本來就存在於各工作模式中之精神分析的任務。雖然他可能有辦法以一種總括的方式,在前一個次階段的目標已達成的基礎上,來觀察他自己或個案,但如果無法透過每一個內在複製品來傾聽,會使得治療師的情緒和認知處於片段、無組織且不完全的狀態。在這樣的一個例子中,治療師可能會攝受了認同的經驗,但卻無法獲得要理解他自己和個案的經驗所需要的情緒知識。這層次的混亂可能由於治療師心裡覺得困擾,而這感覺與他對自己和個案當下的經驗瞭解已增加有關。舉例來說,一位治療師發現自己對一名經常由於商務旅行而要求改變會談時間的個案,感到一直在增加的困擾。雖然治療師知道自己的困擾,但他並不瞭解這個反應的特定來源及其意義。如果治療師僅僅除去他的惱怒,並且提出可供選擇的時間,或者相反地,打著「保持架構」的旗幟,以生氣、壓抑、嚴厲或者懲罰的姿態來反應,精神分析工作便可能受挫失敗。治療師可能失去機會,無法進一步去檢視個案用這種方式來引出困擾時,在其潛意識裡嘗試要與治療師溝通的東西。在另一方面,如果治療師使用他困擾的感覺,以當作某件有意義的事正在發生且需要說明的訊號,那麼他就可以透過治療師一互動的工作模式來檢視自己。他可能會發現他困擾的感覺是一種被個案操縱、控制得更深刻的感受,而且推著他以一種懲罰的或是自我眨抑的方式來反應。如果治療師那時不能轉換他的注意力至個案一互動的工作模式,透過此工作模式瞭解個案恐懼被拒絕,以及瞭解個案的權力感,那麼在這個次階段的共情工作仍是不完全。亚期6,共情连接期(EmpathicConnection)

亚期6,共情连接期(EmpathicConnection)在这个时期,治疗师能够发现究竟他自己在互动的体验有多少程度上是由投射决定的。

治疗师的首要任务是判断是否在他自己和患者的情绪状态中存在着某种连接或呼应。主要是判断,治疗师和患者的互动配合(interactionalfit)的三种类型程度多少——1)一致性认同;2)互补性认同;3)既有互补又有一致性认同。特别是遇到施虐-受虐的患者这种情况容易出现。(Racker,1957)

此期的第二个任务是治疗师要判断治疗中沟通的潜意识和意识含义。一般来说,有两类含义会出现:1)通过投射认同,患者正在和治疗师沟通的是什么。其动力学意义是和患者激活了的早期体验有关,或者只是和治疗此时此地情景密切相关?2)患者通过投射认同这种形式和治疗师沟通的时候,患者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这两种意义,治疗师只能通过对两个加工模版的利用才能确定。

此期的第三个任务是治疗师要评定在什么时候和患者沟通自己的共情理解,如何沟通,沟通什么内容,这个评定过程中一定要和治疗目标结合。通过共情理解,患者的投射认同的循环被打破,开始获得领悟。新的、成熟的人际关系模式被内化,从而成为患者寻找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一个模版。共情连接期一开始的时候,治疗师经常会回到以前的阶段中去处理模版。到此期末了的时候,治疗师需要把加工模版变成未来取向的。

共情连接期治疗师常见的共情断裂是治疗师无法评定他对自己和患者的体验的一致性或者互补性回应。他无法理解内在的、固有的交流基质。需要强调的是,这时候的评估虽然不能保证共情过程的成功,相反,往往是由失败的情况发生,但是准确、直接的评估是治疗师有效利用前一阶段的那两个加工模版的基础。有时候,治疗师不能理解到上述两种投射性认同的含义。我们知道,患者通过投射认同其实要传到给治疗师一些语言无法传达的东西。

(Tansey&Burke,1985;Ogden,1979,1982)无法理解患者投射认同体验的治疗师很难保持和患者的共情关系。在共情結合次階段中,治療師有機會透過工作模式去檢視他自己互動的經驗裡,真正由他自己投射出來的範圍與程度治療師所面對的第一個任務是要去決定,是否聯結或回應他自己和個案之間的情緒狀態。就像早先所提到的,在治療師和個案的經驗之間有三種類別的互動配合,且這是以芮克爾(1957)所概述的,以治療師身上激起之內攝性認同的形態為特徵第一種類別涉及了在治療師這方面之一致的認同,也就是說,兩位參與者的當刻自體經驗很明顯地頗相似。一致的認同在傳統上是與共情有關,而非與投射性認同有關。我們認為一致的認同其實就是治療師在接收個案之投射性認同時的一種反射第二種類別的互動配合起因於個案影響治療師去認同個案內化的客體表象(相對於自體表象,如同在一致的連結中一般),最後導致治療師產生互補的認同(Deutsch,1926;Racker,1957)。第三種類別的互動配合涉及了在本質上同時是對等且是互補的成分,正如某位受虐的個案,在治療互動裡,短暫地採取虐待者的角色。治療師被互動的壓力所喚醒而暫時對受虐的認同,與個案當刻的虐待的自體表象是互補的,這與個案普遍的、經年累月的將自己當作受害者的經驗是一致的。這個次階段的第二項任務是去確定當個案意圖建構他自己和治療師之間對等或互補的經驗角色時,個案的意識或潛意識的溝通意義是什麼。這看起來似乎有兩種意義。第一,有關透過個案的投射性認同,所傳遞給治療師之潛意識訊息的問題。

第二,除了透過個案的投射性認同所傳遞的訊息以外,還有另一層意義,是關乎個案在傳遞這特定的訊息給治療師時的感受是什麼。當個案意識或潛意識地使治療師覺得自己是被犠牲品,在那時,個案可能再一次地,在意識或潛意識的層次上,經驗到一種強烈的怕被報復的恐懼。相當於這個次階段中的兩個任務,就是共情失敗的兩個不同層次。治療師可能無法評估他自己和個案經驗之間的回應(一致的、互補的,或兩者)。他可能也無法瞭解他自己和個案的主觀經驗之間具體的互動成分。图4得牛图5牧牛图6骑牛回家5沟通阶段沟通期这个时期主要是通过交流,治疗师把经过内心处理的东西归还回去给患者。口头和非口头沟通中的投射认同已经被治疗师处理。亞期7noninterpretivecommunication非詮釋性溝通亞期8transference-basedorcontertransference-basedcommunication基於移情或基於反移情的溝通亞期9transference/countertransference-basedcommunication基於移情和反移情的溝通共情不仅仅是接受,还意味着反馈。通过这个过程投射性认同的成分得到容纳。此期的出现意味着一个问题的解决。沟通期的问题往往是前两个期问题的残留。故沟通期的共情断裂没有它自己的特点。随着新的焦点问题的出现,治疗沟通又开始进行接收期-内心处理期-沟通期的循环,直到治疗结束。亚期7:非解释性沟通期亚期7:非解释性沟通期此期不对来访者进行任何的言语解释。原因:(1)治疗师可能没有达到对投射性认同的完全的共情理解;(2)可能虽然有足够的解释,但是由于时机和技术的原因故保持沉默。投射性认同的影响会通过治疗师的非言语行为向来访者呈现。亚期8:移情为基础的或者反移情为基础的沟通

這個次階段是有關治療師明確地論及他對他自己和個案的經驗之瞭解的溝通。前者被稱為以反轉移關係為基礎的溝通,後者則是以轉移為基礎的溝通。在以轉移為基礎的溝通裡,治療師明確地談到個案的經驗,主要是利用從個案一互動的工作模式中所獲得的情緒知識。對以轉移為基礎的溝通之使用可能起始於好幾種不同的情境有關以轉移為基礎的溝通,我們舉一個對其孩子的嚴重疾病和即將要來的手術深感憂慮不安的個案為例。就在手術之前的會談裡,個案經常針對治療師的能力和治療的價值進行譏諷。個案在某一點上評論到:「我已經受夠了你和你心理學的陳腔爛調了,因你那可笑的超高費用,所以從這治療中唯一得到東西的人是你。我真該花這錢去渡假,而不是讓我自己被騙來這裡。」移情溝通雖然從外表看來你非常地生氣,但是我禁不住會感到,也許對你來說,現在生我的氣總比帶著對你兒子的擔心離開,要使你舒服得多。他可能以一個反轉移關係為基礎的溝通干預:“我感覺好像我被拉入了一場戰鬥中,而這時候你兒子的病又是那麼急迫,你觉得你儿子生病这件事情和我的这种感覺有關嗎?治療師建基於他假說經由個案的投射性認同所引出對個案的反應之上。治療師這樣做是帶著一清楚意圖的,即藉著先瞭解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然後在此瞭解的基礎上建構一誇釋,以此試圖去更瞭解發生在他個案身上的事。次階段九:以轉移關係/反轉移關係為基礎的溝通「我想你非常害怕會發生在你兒子身上的事,但為了努力要使我們兩人皆遠離你所感覺到的困窘,我相信你可能在試著挑起一場戰鬥,好與我保持疏遠。」“你試圖在我們之間豎立一面憤怒的牆,牆的後面是你想要讓我們都遠離的,你內心體驗到的那麼多的恐懼感,而你想要讓我們遠離這些情感,究竟意味著什麽,這是我們要面臨的問題。我想是不是有這種可能,如果你讓我知道,你對你兒子感到多麼地脆弱和擔憂,你多麼需要我的支持,你確信我不會為你而過來幫助你,我將會被你對我的需要嚇跑。”Thequestionarisesastowhatitmeansthatyouwouldwanttokeepusbothawayfromhowafraidyouarefeelinginsidebehindthewallofangeryou'vebeentryingtoerect.Ithinkitispossiblethatifyouweretoletmeknowjusthowvulnerableandafraidyouarefeelingaboutyourson,andhowmuchyouneedmysupport,youfeelconvincedthatIwon’tcomethroughforyou,thatIwillberepulsedbyyourneedingsomethingfromme.步骤7灵飞-任运图7忘牛存人图8人牛俱忘图9返本还源圖10入鄽垂手5验证來源假說我們提出有關推論的五條獨立線索,代表治療師試圖驗證有關他情緒反應來源的假說時之重要查核點。它們是:(1)什麼是在互動中可能對反轉移關係反應有影響且是可觀察的?(2)治療師與個案的同處經驗,和個案與治療師的同處經驗之間,可能有什麼一致性?(3)若治療師和個案的經驗之間有一致性,這角色關係可能在任何方面皆成為個案的典範嗎?(4)其它還有什麼因素在目前可能與治療師相關,而影響治療師與個案的同處經驗?(5)若治療師和個案的經驗之間有一致性,這角色關係可能在任何方面皆成為治療師的典範嗎?線索一:什麼是在互動中可能對反轉移關係反應有影響且是可觀察

的?一旦治療師注意到反轉移關係反應時,盡可能充分地審查互動,以明確地陳述互動中與特殊反應有關的具體特色是很重要的。當然,有時候某些主要的特色全都太過明顯,其例子就像治療師注意到自己,對以敵意、嘲諷的態度進行溝通的個案,感到持續增加的憤怒。不過,治療師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中,也不應假設反轉移關係反應僅僅是個案投射性認同的結果,來為驗證過程做結論。有可能個案的敵意是潛意識地反應了對治療師並沒有在傾聽的正確察覺。這將會使得看整個事情的觀點有很大的不同。有可能是治療師無法在剌激他自己反應的互動中,指向具體的事務。即使是有督導和諮詢的協助,但互動的具體層面可能太過輕微,以致於無法被察覺;或者治療師的反應可能主要是由個人的擔心所產生的。

例如,如果治療師持續地經驗到從一個並無明顯的挑逗行為但卻很迷人的個案而來的性剌激,就有可能是治療師最近之離婚事件的作用,大大地影響了他對個案的反應。雖然缺乏其它確定的證據,但互動的具體資料在驗證的過程中,仍是極端地重要和有用。線索二:治療師與個案的同處經驗,和個案與治療師的同處經驗之間,可能有什麼一致性?如果個案和治療師之間經驗的一致性可以被描繪出來,治療師的反轉移關係經驗係被個案的投射性認同所影響的假說,雖然不是絕對必要的,但仍是受到支持的。在我們基模中的工作模式和共情結合次階段,有助於設釋這一致性可能被決定的方式。這樣的一致性在本質上可能是一致的或互補的。一致性的建立其本身並不一定表示個案的投射性認同產生作用。如果治療師無法確定在反轉移關係反應和個案經驗之間有明顯的一致性,這暗示他的反轉移關係反應主要是由個人的擔心所產生的,與個案少有或根本沒有關聯。線索三:若治療師和個案的經驗之間有一致性,這角色關係可能在任何方面皆成為個案的典範嗎?如果治療師可以證實,當下的個案與治療師互動經驗中之重要情緒特徵,反應了個案過去和最近或持續在治療之外所涉入之重要關係的話,那麼,假說毫無疑問地便可以獲得支持。這個發現一點也無法免除治療師檢視自己的影響的責任。但因著其他支持的資料,在當下的治療角色一關係,和個案對其他重要關係經驗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