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08级毛概考试_第1页
北林08级毛概考试_第2页
北林08级毛概考试_第3页
北林08级毛概考试_第4页
北林08级毛概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概总结(08级的总结)题型分析.第一题: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实际中如何将其落到实处?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既是党中央对全党、全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客观发展的必然。从科学发展观的字面上看,它是由“科学”、“发展”和“观念”三个词汇组合的词组。其中,“科学”指的是科学技术范围,表明的是措施和手段;“发展”是词组的主题和核心,表明的是目的和要求;“观念”是对词组的界定,三词联合组成的这个词组,要解决的是观念意识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总体含意:指出了社会需要发展、用科学方式发展和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的观念的三个重要内容。具体地说,科学发展观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科学发展观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即用发展的观念而不是停滞的观念认识人和事物。发展的观念能够让人们认识时代的进步,派生出与时俱进的创新认识,而停滞的观念则让人们的认识因陈旧而僵化,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要求。所以,小平同志科学地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看似通俗的这句话,既是实践的真理,也是认识论的要旨。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方式的界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纵观历史,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积累过程得出的结论;二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三是科学实验的证明。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大加重了自身作为认识源的份额。它不仅促进和增强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贯穿在实践积累和逻辑推理的全过程,有效保证了实践和推理的真理性和准确性。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正确选择。第三、科学发展观摒弃了认识上的短期行为,倡导了着眼全局的长期观念。“持续发展”、“发展潜力”等概念的不断深化,已经鲜明地指出了“只顾一时进步”、“只看眼前利益”等不顾长远发展的错误倾向,倡导了“可持续发展力”、重视和培育“发展潜力”的开发和利用。这种观念的强调,正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第四、科学发展观崇尚局部服从全局的观念,提倡在全局的指导下的协调发展。协调是产生合力和凝聚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区域经济作用的客观需要。省、市、县(区)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局部,这些局部都必须在全局的宏观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包括资源的数质和特色,市场发育的状况,信息和科学技术的水平,确定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容、方式,落实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以上四点,仅是从哲学的几个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其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远不如此,其广泛性、深远度都需要继续理解、认识和践行。仅就这些粗浅的认识,对我们的工作就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第二题: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线路有哪些?党的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确立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名词解释(3个题)3*5分简答题(3道选两道做)2*10分辨析题(共2道)2*10分材料分析题(2道题)第三题:简述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第四题: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共产党积累了那些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第五题:简述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矛盾背景以及思想意义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同志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由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修改和补充而成,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全文阐述了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以赞成、拥护社会主义建设,或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界限。他指出,这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尽可能地促成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服务。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根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的估量,毛泽东适时地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战,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繁荣的国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第六题: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江泽民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政治不稳定,社会不安定,那么就无法进行改革,就不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什么事也干不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第七题:谈谈你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第一;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和劳动群众集体占有。因此,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它是从社会宏观角度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进行界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指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公有制是本质属性,实现形式是方法问题、技术操作问题。第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化”。对公有制来说,什么形式更有利、更有效,就可以用什么形式。能否找到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关系到公有制优越性的发挥及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换言之,选择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助于公有制经济的质的提高。第三;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第八题: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五;江泽民强调,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第九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度的原因有哪些以及如何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目前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消失,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第十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说法。《邓小平文选》中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是邓小平提出搞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第十一题:在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政治中,要把那些要素有机地统一起来。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科学地指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可分性。第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而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全体人民充分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和支持。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以实现富强、民主和文明为目标。三方面应当全面协调地推进,不能偏废。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这三大建设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形式,也是创造社会主义文明的基本实践形式。“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注意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角度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性。2001年这个知识点考了选择题“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命题的含义”。注意“政治文明”的提法。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我国的民主化进程逐步推进,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们的民主制度还很不完善,仍然存在不少弊端,妨碍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也日益具有紧迫性。适应新世纪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但是,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要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现在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决不能低估。这主要是:第一,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第二,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严重障碍。第三,认清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要有一个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我们要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第三,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第十二题: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第十三题:谈谈你对“双百”方针的认识。它的意思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为了在思想文化领域纠正“左”倾思想的影响,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放科学文化生产力,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具体内容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中心的转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小说界出现了两类让人耳目一新、启发人深入思考的作品:一是大胆干预生活,揭示我们工作中的“阴暗面”,塑造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的小说,例如: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真的《英雄的乐章》、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二是用于冲决一些人为设置的禁区,展示爱情生活本身的复杂性的小说,例如: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宗璞的《红豆》等等。这些作品曾激起文艺界的强烈的反响与争论,可是在反右开始后,他们都受到了批判,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重见天。第十四题:简述依法治国。含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意义: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十五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新农村把对外开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统筹区域发展,建设二型社会,目前现状是什么,谈谈你对如何做到上述部署的自己的建议。自由发挥吧。。。。。。提供一些扯的方向:第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