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课件_第1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课件_第2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课件_第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课件_第4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病例筛查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病例筛查医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筛查监测时段:3月-12月监测单位: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监测内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记录简单信息(规范表格)采样,(血清、血浆)送检相关文件2008年2月,卫生部下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5月,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监测方案》2010年10月,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京卫疾控字【2010】128号)监测内容-1填写采样记录表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血象等标本采集:采集EDTA抗凝全血标本5ml非抗凝血清标本5ml标本保存3日以上,长时间非抗凝血分离后血块和血清分别冻存EDTA抗凝全血冻存3日内,均冷藏标本运送和接收医院可直接送样到市CDC送检单(标准)、血样送北院109房间咨询电话64407117,窦相峰,吕燕宁区县疾控中心待收先冻存,一周送样一次结果反馈时限:一周项目新型布尼亚病毒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原则:反馈至医院(电话通知)反馈至区县疾控中心(OA)监测内容-2阳性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辖区疾控中心流调表恢复期采非抗凝血5ml工作调整送样例数少送样例数多卫生部或卫生局工作布置病原学-可能的病原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布尼亚病毒科新型布尼亚病毒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介于最小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独特的微生物,它们的特点之一是多形性,可以是球杆状或杆状,还有时出现长丝状体。立克次体长0.3微米~0.8微米,宽0.3微米~0.5微米,丝状体长可达2微米。一般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立克次体可引起多种疾病,临床表现为起病突然,持续一至几周发热,头痛,疲乏,虚脱,外周血管炎以及大多病例具有的典型皮疹。布尼亚病毒科分类汉坦病毒属:Hantaanvirus内罗病毒属:CCHF,Dugbevirus正布尼亚病毒属:Bunyamweravirus白蛉病毒属:RiftValleyfevervirus番茄斑萎病毒属:Tomatospottedwiltvirus白蛉病毒属68个血清型,分成两个组,一个是白蛉传播的白蛉热病毒(55个),一个是裂谷热病毒(13个),由蜱传播。目前,中国CDC鉴定新型布尼亚病毒和裂谷热病毒有30%同源性,应为白蛉病毒属。裂谷热病毒中部分可通过偶蹄目动物传播。流行病学病例主要为农民,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发病季节应为3-11月,高峰主要集中在4-8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病例多分布于丘陵地带,高度散发。未发现人传人证据?临床表现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疫情2006年以前,在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零星报告不明原因发热/疑似出血热病例2006年,安徽确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2007~2009年,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报告发生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2010年,蜱叮咬事件HGA院内传播2007-2009三年间,每年夏季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