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艺术课件_第1页
汉代画像艺术课件_第2页
汉代画像艺术课件_第3页
汉代画像艺术课件_第4页
汉代画像艺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画像艺术

一、从仙界到人间的审美旨趣二、从幻想到现实的转变三、写实趣味的指归汉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大量画迹传世的时代。潘天寿说:“吾国明了之绘画史,可谓开始于炎汉时代。”《中国绘画史》汉画的主要类型为帛画、壁画和石刻画,后者又包括画像石和画像砖,此三者为汉画的代表样式。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这是一个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的“T”形布局画幅,内容自上而下分三部分,分别绘着表示天上、人间、地下的各种图像。这一幅构图考究、中心鲜明、上下连贯、左右对称的帛画作品,突出的是一个文化主旨,那就是死后“成仙”。

西汉中、晚期的帛画资料至今尚未被发现,这一死后成仙的幻想题旨则在大量的壁画中得到承接和延续。2、壁画壁画是直接画在墙面上的壁画。据文献记载,汉时的殿堂壁画和墓室壁画很是兴盛。“汉文帝三年于未央宫承明殿画屈轶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这些都是敢于直言的标志物,以此标榜皇帝愿意纳谏,吏治“清明”。西汉中、晚期的墓室壁画逐渐取代帛画,这一时期的墓室壁画主要发现于河南、山西一带。河南洛阳出土有:卜千秋墓壁画,老城西北西汉墓壁画,金谷园汉墓壁画,八里台汉墓壁画等。山西出土有平路枣园村汉墓壁画等,这些壁画无一例外都承袭了西汉前期帛画的升天成仙题旨,其中尤以年代最早的卜千秋墓壁画为典型。卜千秋墓壁画(局部)

卜千秋墓壁画分别画在墓门内的上额、墓室内的后壁和顶脊上,其内容由后向前依次为驱邪、上天和升仙。墓顶脊背一带是由20块砖构成的长卷式画面,全长达451厘米,为整个壁画的主要部分。这幅奇谲斑斓的壁画展示的正是一对夫妇死后升仙图。洛阳老城西北的西汉晚期壁画墓,其内容除了也有乘龙升仙的普遍题旨外,还增多了“二桃杀三士”和“鸿门宴”二则历史故事。这意味着,汉代壁画在西汉末开始呈现出由虚幻的驱邪升仙主题向现实的人间生活旨趣转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东汉时代的墓室壁画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和张扬。就现有资料看,东汉壁画较有代表性的是辽宁营城子汉墓壁画、山东梁山汉墓壁画、河北望都汉墓壁画、河北安平汉墓壁画、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等。辽宁营城子汉墓壁画,属东汉早期作品,虽仍有“升仙”内容,但题旨已较为散乱,不够集中和突出了。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也画了不少的人物,都围绕着墓主人的出行而形成了一种整体性联系。这幅画的主旨也在炫耀墓主人生前的权势风光,其旨趣的世俗化色彩更浓了。最具代表性的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土的东汉晚期墓室壁画。这幅壁画可称为墓主人的一幅“传记画”,其对生前功业、尘世幸福的自叙、自赏、自炫、自乐的意味是不言而喻的。他重在展示墓主人的一生经历,着意突出墓主人从“举孝廉”、为“郎”,到出任“两河长史”止于“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一系列仕途生活场景。这幅壁画在表现从仙界到人间的审美旨趣方面达到了高峰,成为东汉壁画的典范之作。在东汉墓室壁画中,“升仙”题旨不仅日渐“退场”,而且即使偶尔有之,其意义也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原来那种超离人间、引魂升天的意思已不明显,更多的时候它是在人间生活的世俗氛围中存在和表现的,这或可解为“成仙即在尘世间”吧。其实这正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人生理想。一种人间化、生活化、世俗化的审美文化题旨逐渐成为东汉绘画的主流。汉代绘画的审美旨趣从“天上”向“地上”、从“仙界”到“人间”的转化,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文化理想、人生哲学和审美传统的深刻体现。二、从幻想到现实的转变画像石、画像砖,是真正属于汉代的审美奇观和艺术奇迹,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枝瑰丽的奇葩。画像石、画像砖出现之后,风靡两汉,到汉末开始衰退,魏晋南北朝时就不多见了。所以它们对于汉代审美风尚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画像石、画像砖是兼有绘画与雕刻特点,在石块或砖块上创作的艺术品。从时间上来说,画像砖稍早于画像石。画像砖最早也不过出现于秦代,到西汉才有了一定的发展,鼎盛时期则在东汉,延续至十六国和南朝时期。画像石则兴于西汉末,盛于东汉,东汉后则不再流行。所以,画像石和画像砖鼎盛的时期都是在东汉。1、幻想性题材有关这类题材的内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祖先崇拜。如伏羲、女娲、盘古,多出现在各类雕画中。汉代人在各类雕、画中刻画他们的形象,其用意也是祈求祖先的保护。第二种是信神崇仙、祈求长生不死的题材,这是有关神仙灵异题材中最丰富最生动的一部分。西王母、东王公和嫦娥奔月,与长生不死药都有关系。从各类画面上可以看出,汉代人认为神仙是居于天上的仙境之中。那里云气缭绕,妙不可言。现实中的人但凡得道成仙者,均有飞升的可能。他们需要神仙的接应或自身的仙化。在这里神就没有作为异己的对象和力量存在,而是人的直接延伸。

嫦娥奔月(东汉)河南南阳第三种是打鬼辟邪之神灵。常见的有刻画于木门的武士模样的神荼、郁垒和“黄金四月”的方相士。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是万鬼的统帅。在门上刻上神荼、郁垒,是为了防恶鬼的侵入。方相士是驱疫辟邪之神,长有金光闪闪的四只大眼睛,是继神荼、郁垒之后更周密的驱鬼措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动物的形象,在汉画中也常出现。这是汉代崇拜的四个神灵,被称为“天之四灵”,人们认为他们能镇守四方。祥瑞是这一题材中的组成部分。祥瑞即吉兆,以人们认为吉祥的东西出现为标志。画像石上出现的有云纹、黄龙、麒麟、神鼎、凤凰、比目鱼、双翼鸟等。可见,祥瑞物是天上、地下、植物动物中那些不平常的又对人们无害的东西,人们认为他们表示对社会政治的肯定并预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所以深受百姓特别是帝王的喜爱。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

还有许多表现生产劳作的现实场景,比如江苏铜山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纺织图”,则生动地反映出寻常人家“女修织泽”的情景。江苏睢宁出土的“牛耕图”则表现了“男务耕种”的情景。江苏铜山出土的汉画像石“纺织图”江苏睢宁出土的汉画像石“牛耕图”把东汉画像艺术的现实性旨趣的表达推向顶峰的则是四川的画像砖艺术。四川画像砖艺术在表现现实性旨趣的广度和深度上最值得一提,他除了反映豪强地主的车马出行、、拜谒待客、家居宴饮、歌舞百戏等常见的题材外,还出现了授经、考绩及甲第举士等举选活动场景,同时还出现了播种、采桑、酿酒、井盐等大量生产劳作图画。正是这种极为独特的画面把东汉画像艺术现实性旨趣推向顶峰。四川德阳讲经画像砖四川新都酿酒画像砖3、历史故事题材历代帝王、圣贤高尚、豪杰义侠、贤妻良母、慈父孝子在汉画像石上都有昭示,具体如三皇五帝、周文王十子、孔门弟子、孔子见老子、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豫让二刺赵襄子、鸿门宴、无盐丑女、京师节女、齐国义母、丁兰侍木人等。这些历史故事的内容主要是宣扬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以画面表现历史故事是汉代人的壮举。这些历史故事主要宣扬儒家思想,儒家学说关心的是现实的人生、人事、人世,对鬼神、来世都持不信或怀疑的态度。孔子所关心的只是人事和人世,认为人的全部智慧在于“务民之义”。当然,儒家对人的关心并不是对人的个体的关心,而是竭力用社会理性来规范和统摄个体的人,让人的行为符合封建统治所要求的秩序。尽管如此,这种被汉代统治阶级尊为一统的思想意识,在使人的目光从神向现实的回归中必然起着很大的作用。三、写实趣味的指归

所谓写实,即要求艺术客观真实的摹写对象,再现现实。它追求的审美目标,就是美和真的统一,或者通俗地说就是“像真的一样”。这里汉代的画像艺术就是这样一种造型艺术,它在讲究世俗化、人间化、现实化题旨时,实际上也同时贯彻了一种写实的美学精神,一种“像真的一样”的审美原则。西汉帛画、壁画总体上以“升仙”为主题,故其艺术上追求线描勾勒的粗犷奔放、结构布局的主观夸张,以及造型艺术的诡谲奇异,都带有人们常爱说的那种所谓浪漫主义色彩。但不是真正的浪漫主义。

一方面,“升仙”主题作为秦汉之际神仙信仰中的中心观念,本质上并不是追求对感性人生的否定和超越。恰恰相反,它在幻想的形式中追求的正是突破生死大限,达到长生不死或者虽死犹生,以便可以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享受人生。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仙界与现实人间并不是截然两分的。西汉晚期至东汉绘画出现了仙界与人间浑融、仙人与俗人共存,以至于仙界向人间返归与转换的走向,正是“升仙”主题这一根本内涵的必然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这些以“升仙”为题旨的绘画,在艺术形象上的细节描绘上仍是讲究严谨写实的。如长沙马王堆帛画,“仅以墓主老妇的形象而论,把它与死者尚未腐烂的尸体相对照,可以看出它正是死者的写真”。(李浴《中国美术史纲》上卷,第268页。)东汉壁画的这一写实特点更加突出。比如辽阳棒台子屯一号后汉墓壁画,其对其现实形象的写实性描绘已达到生动纯熟的水平。主要盛行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